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人生幸福之“道”:志闲 从其欲 得所愿

热度 5 已有 898 次阅读 2011-6-13 16:39 个人分类:我思我想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人生 , 幸福 , 从其欲 , 得所愿

    题记:《黄帝内经》告诉大家,人生幸福之“道”,就要志闲,甚至无志,不要怀念过去也不要焦虑未来。要活在当下,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看你当下是否能从其欲,得所愿。

 

                             Phoenix homeschool 吴建平

《黄帝内经》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卷,气从以顺,个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内经》告诉大家,人生幸福之“道”,就要志闲,甚至无志,即不要怀念过去也不要焦虑未来。要活在当下,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看你当下是否能从其欲,得所愿。

 

为了能很好理解人生幸福之“道”,我们先来认识“志”,他由“士”和“心”构成。《说文》:“士”为插苗地中,而耕作插苗古为男子之事,所以“士”引申为“男子”,所以“志”多和男子有关。志者,心之所之也。它有二个基本含义,一是对过去的记忆、怀念和记载,三国志、“县志”、“日志”、“永志不忘”等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肾主志,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力和肾有关。孩子小的时候,肾气足,所以小孩(本文说的小孩或孩子都指6岁前)能记住东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子功”。但一个人的肾气是有定数的,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用好并保护好孩子的肾气,不要漏了也不能无乱用了。如去记所谓的“百家姓”,它除了显示你暂时记性好外,根本就没有其他实际的意义。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发生漏精或就将孩子肾气损耗在这些无用的记忆上,一旦到了孩子求学需要记忆时,就会无肾气可用了。他就会感到记忆力减退,记不住东西了,这又何苦呢!所以,一定要把不可增加的肾气用在刀刃上。

 

中医还说,烦伤肾。烦是一种自卑、懊恼的苦闷心境,当事人要么总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事耿耿于怀,嫌别人不合自己的心意;要么总是怀念已经失去,不再拥有的事情,如某段恋情、如某件“特得意的事情”等。因时下已经失去,所以很怀念,很后悔,很懊恼。

 

“志”的第二含义是对未来的图谋、规划。如志向。《说文》:“志,意也”。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有志者事竟成”,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所以,有志者,要么就生活在过去,要么就生活在未来。对过去,他们表现的是怀念和懊恼,对未来,他们更多的是焦虑和恐惧。担心、忧虑自己的志向、目标未能实现。

 

据说,有科学家对人的忧虑进行科学的量化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忧虑来自怀念过去或担忧未来。统计发现:

40%的忧虑是关于未来的事情,

30%的忧虑是关于过去的事情,

22%的忧虑是来自微不足道的事情,

4%的忧虑是来自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

剩下4%的忧虑来自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

 

根据上述统计,有70%的忧虑、烦恼和“志”有关,其实另外的26%中还有大不部分也跟“志”即过去和未来有关,只是因为显得微不足道或自己无法控制而没有被统计进来。

 

人生不幸福,都和忧愁、烦恼、怨恨有关。人生要幸福,必须从消除忧愁、烦恼、怨恨入手。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做到志闲,甚至无志。首先,就是要把过去的记忆、怀念放下,不要纠缠在过去那些特别不好,或是特别牛逼的事情当中。其次就是要放下对未来的焦虑、担心和恐惧。明天家中老人是否会生病?明天孩子考试是否发挥得好?明天自己的方案会不会被采纳?未来的事情如果和你的努力有关,你当下努力就好了,何必去焦虑呢?未来是事情如果和你当下的努力无关,你接纳和臣服就好了。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生活在当下的表现或结果。如果你志闲,甚至无志、活在当下,人生就会少了90%的忧愁和焦虑。而生命、幸福的最大杀手就是忧愁和焦虑。小孩为什么天生就那么快乐(被养育者压制、剥夺的除外),其原因有二,一是孩子能全然的活在当下,没有孩子会怀念过去,也没有孩子会担忧和恐惧未来。人生的修行、灵修的理想境界就是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二是他们活在“本我”的状态下,一切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快乐为原则,孩子是最明慧,最接近佛道的。他们个个都像一尊小菩萨,待人绝无心机,更无害人之心,亦无过多欲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吃就吃一切纯出自然。

 

人生要幸福,除了志闲、无志外,还要从其欲,得所愿。这可要从婴幼儿就开始,长大了或成年后才如此的话,虽能改善,但对幸福的觉知不会那么敏感,那么持久。《黄帝内经》提倡:“个从其欲,皆得所愿”,孩子小时,他生活在本我状态,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且这种要求是无意识的。孩子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你从了他,他获得了正向、快乐体验,就会感到幸福和美好,对自己的认同就是“我是好的”、“我是可爱的”,对周围世界的认同是美好的,可信的。成人后的自我价值、自信心会比较高,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欲望和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他的体验是负面和不快乐的,对自己的认同就是“我是不好的,我是糟糕的”,对周围世界的认同就会是糟糕的,不可信任的。成人以后的表现是自我价值低,自信心差。不会信任人、不会爱人。

 

一个孩子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他会很幸福、很美好。他会很喜乐、很积极面对生活,这意味着这个孩子会自尊、自爱、自信,从而也学会尊重别人、爱别人。从而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否则,孩子会变得自私、多疑、消极。千万别压制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他们的欲求是那么地平实、那么地普通和简单。父母是很容易给予的,不要吝啬,不要压制。

 

人的欲望和需求一旦被压抑和不被满足,就会产生一种病态、变态的欲望和需求。“欲”字它左边是“谷”即谷物、山谷,右边是“欠”。表示食物欠缺,谷地需填平。所以才会有“欲”。 “欲”不能被压制,也不能视而不见。你只有把欠的补上了,填平了,“欲”才会消失。压制、忽视我们的欲求很可能会导致生理或心理的变态。其实,压制、忽视“欲”,并不能让“欲”自行消失,它一定会通过其他的形式和渠道表现出来,干扰你的正常生活。如饥不择食就是“饥”被过度压抑出现的生理变态反应。如有人喜欢挖自己的鼻屎吃,就是小时候口唇期被压制,得不到满足所致。总之,成人后出现的各种病态、变态需求与婴幼儿“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性潜伏期”的欲求和需求被压制、忽视、得不到满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但孩子的需求和欲望要及时得到满足,成年后,我们对待自己或家人、朋友当下的欲望和需求也应尽量去满足。满足生存、满足生生不息的需求和欲望是无罪的,是崇高的。不要有罪恶感,但原则是不要影响和伤害他人。一个人从出生到当下,他的欲望和需求如都能得到满足,说明他在全然的生活,完美的生活,他就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也不会有非份或变态的欲求。记得有位哲人说:“完美意味着死亡”。完美的生活过去了、死亡了,不存在了,当事人就不会老停留在过去,陷入怀念和懊恼中。同时死亡也意味着新生,新的美好的生活会随之出生。当事人又会全然的投入到当下幸福的生活。自然不会对未来产生焦虑和恐惧。一直生活在幸福当中的人,即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他们也能坦然地、安静地接受末日的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全然、完美地生活过了,他们对待死如同对待生一样,每时每刻都在经验着,体验着。

 

我们之所以焦虑和恐惧,是因为我们没有快乐、幸福地生活过,我们的欲望和需求没有被满足过,我们总是希望未来才去填补、才去满足它。其结果就是欠得越来越多,谷地变得越来越深。欲求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变态。到最后就成欲壑难填。因此,欲壑难填是一直压制、忽视欲求的后果,不是满足欲求的结果。欲望和需求在没有被满足之前。其“影子”——焦虑、忧愁、恐惧、怨恨一定会伴随我们,直到欲望和需求被满足为止。一旦从其欲,得所愿,忧愁和怨恨、焦虑和恐惧就随之消失了。这样最后4%的忧虑也就不存在了。

 

每当我们忧心忡忡的时候,每当我们忧虑不已的时候,每当我们唉声叹气的时候,不妨去满足我们的内在的欲望和需求,这也许会突然让你觉醒、得道,找回幸福的感觉。

 

 


路过

鲜花
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4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春天的小少女

    2011-7-15 13:38

    好文!同时,推荐你听听徐文兵讲黄帝内经,我百听不厌。
       回复
  • hidden cornflakes

    2011-11-29 21:47

    春天的小少女: 好文!同时,推荐你听听徐文兵讲黄帝内经,我百听不厌。
    请问哪里可以下载到全部的mp3?
       回复
  • hidden 春天的小少女

    2011-11-30 09:22

    我是在电驴下的。
       回复
  • hidden itsdone

    2014-3-21 23:22

    又是一篇好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