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用荣格的观点解释《中庸》

热度 3 已有 426 次阅读 2014-5-20 09:16 个人分类:心理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用荣格的观点来解释《中庸》的前三句“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好像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荣格对自我和自己的定义:

自我 - 意识中心
自己 - 包括无意识的心灵全体的中心 

天命 -即荣格所说的自己。 如孩子生下来不需要教就知道吃奶,就会经历口腔期-任何东西都要往嘴里放,用嘴巴来探索,形成经验。

 -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比如口腔期,允许孩子把东西放进嘴里,并丰富环境,让用嘴巴去探索,这便是道。 

而违法孩子的天性,不让孩子把东西放进嘴里,并且告诉孩子让孩子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这便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东西不可以随便放嘴里-而这个意识-“自我”又与潜意识-“自己 ”相矛盾。
 这便是精神问题的根基。 潜意识只会被压抑却不会因为不被承认而消失(童话《青蛙王子》讲的就是找回被压抑的潜意识),它会用梦来表现,并时时不经意地在生活中冒头。

谓之道,用荣格自我实现的观点就是:依其原样地成为自己本身,并非成为某种变异之物,而是一开始即使此物之物。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就是对率性谓之道最好的诠释。   

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做自己,那么孩子势必发展出一个父母认可的”自我“-
鼓励和批评都在加深孩子的自我幻象。自我的构建靠的是外在的肯定,一旦失去外在的肯定,自我就会崩塌,就会生抑郁和不幸福感。

修道的过程
便是往回走,南师对”教“的解释是通假“效”字,效仿天性。而《易经》坤卦第二爻也讲-不习无不利-强调的便是保持天性,不被习气所染。 成长的过程中如不能成为自己本身,我们便只能通过修道-去掉自我,回到自己。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我遇见了我“。

 已同步至 wjp526的微博

路过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candlepeace

    2014-6-2 22:28

    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确有某种涉及,但表述得却十分模糊,给人浅尝辄止之感。
       回复
  • hidden hesulans

    2017-5-12 14:08

    您好,感谢分享,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读国学经典,每天定量让孩子跟读国学经典,对于这样的作法可取吗?您怎么看?
       回复
  • hidden wjp526

    2017-5-17 18:32

    hesulans: 您好,感谢分享,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读国学经典,每天定量让孩子跟读国学经典,对于这样的作法可取吗?您怎么看?
    你的问题我早前的文章《由读经热说开去》都有讲到,有兴趣你可以看看,下面是链接。
    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82&fromuid=7590
    (出处: http://www.ebama.net/)

    这是我们读书的一些实践记录,有兴趣你可以看看
    带Phoenix 读《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篇》之春三月
    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57&fromuid=7590
    (出处: http://www.ebama.ne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