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今日分享2

已有 147 次阅读 2012-11-2 08:18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学校 , 同情心

因为几乎每所我访问的学校,其教职员工、墙上的海报以及学校整体的氛围,都在向你强调这并不单单是一处学习的场所,也是培育有智慧、有同情心的优等学生的园地。学校的这种自吹自擂并非狂妄自大。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期待使得更多的学校注重各自教育的独特性。
    我的朋友保拉管理着一所很棒的小学,她告诉我某次引导即将入学的某个孩子的妈妈参观校园的事情。这位妈妈说,她的女儿思洛娜对科学很有兴趣。她表示:“在我所参访的另一所学校,连幼儿园老师都给树系上了彩带,来向学生生动地诠释什么是风。我希望你在这里也这么做。我不想思洛娜落后了。”
   “本校树上都有叶子,”保拉回答说,“它们的效果和彩带一样,我不能保证会用彩带。”思洛娜的母亲便把女儿转到了树上系有彩带的学校。
  另一所学校的校长跟我抱怨,他对父母们的期待感到沮丧。
 太多父母想要孩子在八岁时就搞定一切。他们想要孩子有完美的成绩,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不逊色于西半球的任何小孩。孩童的智力发展是时断时续的,却没有哪位父母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能晚发芽、不能晚结果,任何反常全不能接受!要是孩子没能各科成绩都得到优秀,父母就开始烦恼,认为小孩可能有学习障碍或是学习动力不足。常态曲线消失了。家长们似乎认为小孩只有两种类别:没有能力学习的和有天分的。并不是任何儿童都拥有各个领域的无限潜能。这并不表示,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够上大学,不能在成人世界里有所成就。几乎所有孩子其实都会有所建树。父母们需要的不过是放松一点,更有耐心一点。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思洛娜的母亲这么急着让女儿在幼儿园就体验到小型的物理实验呢?为何家长就不能让自己的八岁小孩用自然的、跌跌撞撞的步调来前进呢?
    开始研习犹太教时令我心动的一件事情,就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人父母的压力问题。根据犹太人的想法,父母不应该期待孩子成为不同于本身性情的人。哈西德派有句格言说:“假使你的孩子具有成为面包师傅的才能,就别要求他成为医生。”犹太教认为,每个小孩都是以上天的形象创造的。要是我们忽略孩子的内在有种种力量,促使他活出我们所谓非凡成就的话,我们就破坏了上天的旨意。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变得出类拔萃的压力过大的话,那么孩子往往最后就会进心理治疗师的诊所,患有睡眠及饮食失常、长期胃痛、扯头发、抑郁等症状。他们是父母追求完美的驱逐力下的受害者。促使我在标准诊疗程序之外寻求助力的,正是这些儿童。我在犹太教里发现一套方法,它既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也同时心平气和地接纳每个孩子普普通通的特点。
                                                   
 
 
                                                                          不必追求完美
   在第一章里,当我进行测验后告诉父母们孩子在“正常范围之内”时,父母常常显得失望,我也感到惊讶与困惑。在一些父母看来,诊断出来问题,总比正常的、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要更好。如果孩子有问题的话,就可以想办法进行纠正,但如果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局限性的话,那就需要父母对原先的期望值进行调整来接纳并不完美的子女。要是自己停不下来的孩子真的是患有多动症,爱做梦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数学不好的孩子得了学习能力失调症,害羞的孩子得了社交恐慌症,经常做错事的孩子患有间歇暴发性疾患症的话,父母才觉得有希望。只要有了一份孩子的病情诊断书,父母就可以找专家和教练给予药物、做出治疗计划,于是家长就可以继续幻想不完美是可以克服的,家长对孩子就会继续抱着孩子具有无穷潜能的信念。
为什么父母这么急于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呢?答案有两方面:骄傲和对未来的恐惧。
 骄傲1:我的孩子,我的杰作

    珍妮特跟我和亲子教育班上的其他人请教,商讨该如何跟她大儿子来“讲道理”。

    你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才能测验吗?他们提供机会给六年级学生参加学力性向测验(SAT)的机会。不论是语言测试或是数学测试,假使学生能拿到跟高三学生平均分数一样的成绩,他们就有资格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组织的特定暑期课程。我知道迪伦能在数学测验时及格,可是他却说他不想参加测验。迪伦的这个说法太不明智了,因为不参加考试的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根本不知道他的优异成绩,要是他能通过大学才能测验的话,那么在他的简历上将加上亮丽的一笔。
    外行人把它称为炫耀,心理学家则把它描述成“代理成就感症候群”。有些父母喜欢用自己子女的成就,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和个人荣耀,或是达成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即便是那些不想拿子女当做防范生活恐惧挡箭牌或是标榜自身价值的家长们,也可能觉得很难不屈服于父母之间“比孩子成就”的攀比热潮。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在过去,父母生养孩子是为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给农场增加帮手)。时至今日,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就视为家庭重要的“产品”。这种态度导致了一种上下颠倒、以子女为中心的观点:人们设法迎合孩子的奇思妙想,却迫使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学业、社交和竞技方面的代价)去有所建树。然而,这种压力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觉得家长期待自己必须超越父母已然很高的成就,或是需要展现出超乎自己能力的技能的孩子们,身心会受到折磨。有些孩子只会习得单项技巧,所以想让他们熟练各种技能,不仅不会有效果,而且具有破坏性。要是长此以往,他们甚至会忘掉自己已经掌握的单项技巧。有些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只是为了父母满意在行事,于是就会公然反抗。有些孩子会因为应对这种压力而失去了原本学习技巧时的快乐,也有人以身体或心理的不适为借口来摆脱这种局面。借着夸大自己的缺陷,这些儿童希望能避免挫折,并让自己的进步由更合乎实际的标准来衡量。
   孩子并非你的杰作。按照犹太人的思想,孩子并不真是“你的”。在希伯来文里,并没有表示拥有的动词,我们所翻译成“拥有”的某些词语,实际含义是“它是给我的”或者“有给我的东西”。尽管任何事物都不属于我们,上天还是让一切都可以出借,并通过我们的拥有来进一步弘扬上天的旨意。这也包括了我们的子女,他们是上天给予的宝贵借贷。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条侍奉上天的独特途径,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发现那是一条什么途径。


  骄傲2:陪伴优秀的小通才征服未来

    如果只让孩子在某些特定方面表现突出,那么他们就比较能够满足父母的期待。心理学家麦可?汤普森说过,我们对青春期少年提出了不合情理的、“无所不通”的要求:“人生只有在这段时期里,父母期待孩子要做好所有事情,而成人自己并不遵守这些标准。我们找小儿科医师看病时,并不会问他是否会投篮;我们找会计师为我们报税时,也不会测验他知道多少生物学知识。在中小学,我们鼓励通才,然而在现实世界中,除了参加美国著名的‘危险’知识抢答节目以外,通才并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我们期望孩子在更小的年纪就能无所不通,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家长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不确定性正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向我们袭来。我们买的计算机刚刚拆箱,就已经有更便宜、更轻巧、性能更好的计算机问世了。父母们担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只有样样杰出的孩子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年少的玛雅设计不出自己的网页,成绩不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不能参加马拉松赛跑,不能在公众场合自信满满地发表演讲,她就会落在别人后面。
  我们努力想为子女迎接未来做好准备,但是我们的努力受制于自己想象力的局限性。我们忧虑,但孩子却不然。这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世界,在我们看来似乎非常劳心费神,对他们却稀松平常。把孩子变成极具竞争力的通才来为这个新世界“做准备”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预料不出他们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确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毅力、应变力、乐观和同情心。千百年来,人类的这些特质始终会让人受益。
 害怕1:害怕平凡

    还记得盖瑞森?凯勒在小说中所创造的假想城镇瓦伯格湖吗?在这个湖区,“女人都强悍,男人都帅气,儿童智商都超出一般水平”。这个阳光灿烂、统计数字好得难以想象的世外桃源,也成了小学老师所熟悉的领域。每当家长会来到时,这些老师们就会描述起年复一年重现的情形。某位忧心忡忡的中学校长告诉我:

  家长们很神经质。如果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很好,那么他们参加家长会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有面子。如果孩子的表现平平,那么家长们就会慌张起来。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已经开始给出“瓦伯格湖式”的成绩报告单了。老师们担心,要是他们没有给学生“优”的成绩,家长们倒是不会责备孩子们能力不足,而是会怪罪老师缺乏能力。这是件憾事。因为直到孩子念四年级之前,他们身上真正的问题一直被粉饰或没有得到家长重视,直到这些问题无法再隐藏。儿童能力较弱的领域已经在标准化测验中显现出来。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特殊迷恋会持续到小学四年级之后甚至更久。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好处吗?听听我所采访的一位贵族学校学生伊莎贝尔的情况吧。伊莎贝尔明年要上高二。她告诉我,她的社交生活不顺利,前两个她喜欢的男孩子对她一直没有兴趣,她的老师似乎都偏袒其他学生。为此,她觉得困惑,也很受伤。
    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这么难受。妈妈和爸爸从来都让我觉得,我是最好的:最漂亮,最聪明,最有魅力。而且,大多数时候,我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不过,我现在发觉,我并不是那么不同寻常,也许我算挺不错的,但更高的评价我就不敢说了。
 就像许许多多的父母一样,伊莎贝尔的父母也怕女儿认为她自己普普通通。是否他们自己也拒绝承认孩子“不过是”平凡的,我并不知晓。可是他们的瓦伯格湖态度并不会给伊莎贝尔带来什么益处。他们把她摆到看似很高的基座上,而现在她却卡在那儿了。伊莎贝尔也没法确定,自己要是有机会和别人真正展开竞争,自己会登上哪一层平台。
 害怕2:男孩和女孩平等但有所不同


    当今还有一个培养孩子的观点使得孩子们肩头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教师和社会科学家一直强调要弱化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这一想法是为了矫正过去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但造成的结果却是:我们开始期待,男孩子要表现得像女生,而女生也要表现得像男孩子。这在有些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毫无疑问,所有儿童都应该受到鼓励,去探知任何使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然而,一种对性别盲目不加区分的教育方法,有时却会给已经过度受压的小孩增加压力。过去以性别为基础的安全港湾已经消失,如今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机会(也承担着压力)要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既要成绩好,也要体育好,既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要力争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
    上天是种种区别的最初创造者:把光亮从黑暗中分去,从六天的工作分出第七日的安息,从粗俗中分出圣洁。尽管我们潜意识中可能还保留着对男女性别的歧视,但我们还是能够对男孩、女孩之间的天生差异保持尊重。例如说,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阶段通常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不用刻意忽略或抹杀这些差别,而是可以留意这些区别在孩子行为中的具体显露方式。如果你害怕承认任何性别差异会导致不公平待遇,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可能错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若要公平对待女儿和儿子,有时需要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尊重差异化反而可以促进彼此得到平等的机会。
  对男孩不恰当的期待

    劳里的儿子诺亚出生时,女儿雷切尔四岁。“一开始的各种差别就让我感到惊讶,”她说,“当诺亚还是婴儿时,只要看到字母‘O’,他就叫着‘球球’。上街时,他一定要我走车多的一边,而不是住宅区可爱的树那边,这样他才能就近看到卡车,他对每个人发出‘隆……隆……’的声音。”


    诺亚十分专注,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如果劳里要他听她讲话,她就得用两手捧着他三岁的小脸庞。她不能带着他在外面办事,因为他会乱跑。劳里和先生马克决定,绝不许诺亚拥有玩具枪或看电视(除了教育片)。这样也制止不了诺亚对于所有东西“开枪”,他只要竖起手指,或是拿着烤面包片或全麦饼干都能发出“枪响”声。

    等到这个爱看卡车、过度专注、任意开枪的小家伙上幼儿园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当他得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前吃一餐饭,或是临摹大小写字母时又会怎样呢?当他一整天都得好好合作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在不允许发出任何车声或是手指枪声时他能做得到吗?“诺亚,我知道你记得怎么用这些词语,对吧?”他的耳边可能会传来老师的声音。

    诺亚的老师可能会跟劳里这么说:“诺亚很难安静坐着并遵从教导。我们认为这有可能是注意力缺失症。当然,诺亚年纪还太小,我们并不能确定。不过,你们可以考虑明年让他接受测验。”
    过去,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就是开心地捏捏橡皮泥,唱唱歌和听听故事,而用不着有其他的烦恼。幼儿园老师的目标,就是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成为团队的一分子,教会他们如何在比自己家要大的环境里生活。然而,在如今的很多幼儿园和学校里,低年级的孩子却要背负着学习艰难课业的任务,但是完成这些学业所需要的专注、自律和运动技巧,却是许多孩子还没有开发出来的。洛杉矶的学生学习专家黛比?戴维斯描述了她最近所评估的一群二年级男孩和女孩:“测验头一天,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就很明显。女孩能够达到的平均专注时间比男孩要长一倍,而且愿意尽其所能来取悦我。她们告诉我说喜欢我的手镯。然而,男孩在枯燥地看字读音练习时注意力没法集中太久,没过一会儿,几个伙伴就开始凑在一块大谈特谈如果你在船上呕吐时会发生什么了。”
 一般而言,男孩在学校的表现还算过得去,但是很多男孩却因为我们对他们表现和举止的不恰当期待而深受其害。一旦教室变得拥挤,问题就会显得更严重了。我想,要是马克?吐温笔下的顽童汤姆?索亚在如今的学校里呆着,恐怕也得靠打兴奋剂才能和更顽皮的孩子们保持合拍。对一些男孩来说,我们对他们不恰当的期望成了他们道德败坏、厌恶功课以及讨厌正常的孩子气的理由。
 压在女孩身上的沉重标准 
 我们对女孩的期望又是什么呢?

    十五岁的阿蕾吉拉漂亮、能力强而且口才好。她读的是女校,成绩全都是优。阿蕾吉拉也会吹巴松管,但并不是因为她喜爱它的音色,而是因为她认为,能驾驭这种不好学的双簧片乐器会带给她进入常春藤名校的优势。

 阿蕾吉拉再也没有时间去参加派对了,她多半是在忙正事。阿蕾吉拉经常熬夜或是在清晨五点钟起床写英语作文,而且她打出的页数比老师要求的会多出一倍。去年,她还算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中学生,现在她已经瘦了四五公斤,几乎总是在胃痛,念书时不断用手指卷头发,在毛衣上也扯出很多个小洞。
假使说男孩所承受的压力是在低年级时精神受到压抑,那么女孩所面对的则是不同的挑战,她们需要在青春期实现不可能的期望。阿蕾吉拉就饱受长辈要求事事出色的压力困扰。她也相信女孩们向来信奉的事情:要成为一个有同情心的倾听者,要擅长英语和艺术,身材要像模特一样苗条。她还觉得,为了展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她还得在各个男孩擅长的领域里表现优异:在科学展览中得奖,组成排球校队,当选学生会会长。阿蕾吉拉对未来有着这样的期待:“我知道,我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有时候甚至觉得,假如我一生不曾出席过一次高峰会议,并参与解决卢旺达的饥荒问题,我就是个失败者。这不是针对我父母的期待而言,是对我自己而言。”
  当我们在促进女性平等权利、认识到男性情感脆弱性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男孩、女孩所需要的保护,我们需要保护小男孩天生的率真,也要让女孩免于感到自己必须随时随地都要表现突出。假如我们想给子女提供成长的沃土,那么就必须尊重他们的本性,让他们表现出正常的男子气或女孩子气,内向或外向、任性或成熟,其实都无所谓。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