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我的英语人生——第四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季军詹成

热度 1 已有 709 次阅读 2013-8-19 08:55 系统分类:英语学习 全国英语 , 世纪

我的英语人生——第四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季军詹成

来源:《为成功而演讲》    日期: 2010-09-25

詹成(博客):中共党员,19778月出生在武汉市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喜学文科。中学毕业于武汉外国语学校,被保送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际商务)专业就读。在校时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两届校英语俱乐部主席等职务,获得过广东省三好学生、广东跨世纪百名优秀大学生、校三好学生标兵等称号。曾获三届校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1997年获得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英语、普通话双语演讲比赛第一名;1999年荣获第四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第三名。199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英语教学至今,并曾任广州新东方学校兼职讲师。2001年赴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深造,获得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优等人文硕士学位。2003年和2004年夏天两度赴牛津大学工作学习,获得公共管理与世界经济证书。两次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获广东省高教系统优秀党员称号;2003年获校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曾担任近三十场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员。20046月底任广州申亚代表团首席翻译官,赴卡塔尔多哈参加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由其担任副主编的国家级十五规划大学英语专业教材《英语听说教程》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其编著的《BEC中级口语全攻略》也已完成,将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2004年夏天,英国牛津,阳光笼罩在城内大大小小中世纪建筑的尖塔顶上,给素有塔城City of Spires)美誉的千年学府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梦幻色彩。日子在假期里显得悠长而惬意,散布在牛津城各处的学院中、浓荫遮盖的小道上,仍有挟着书本缓缓漫步的师生。街道上则是另一番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夏令营学生蜂拥而至,挤满了每个角落,烘托出热烈喧闹的气氛。只有在晚上,人潮散去,基督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的汤姆塔楼(Tom Tower)在九点零五分准时敲响101下钟声的时候,这座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城才悄然在夜色中安详归于沉寂。

  这已是我连续第二年暑假到牛津大学研修和工作了。虽然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但总有不断让我感到新奇和振奋的东西——巴德礼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投射出的灯光,布莱克韦尔书店满架的学术书籍,老店主人柔声细语的牛津腔,牛津大学出版社内陈列的最古老的一本牛津英语字典……这一切似乎总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国际语言英语的故乡,千千万万各国英语学习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

  走在牛津的街上,我并不觉得孤单。在这样国际化的今天,世界对每个人都不再遥远。只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我们能够轻易地走进这片天地。哪怕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沟通的幸福也是真实存在着的。作为一名学习英语已有十五年的中国人,能再次进入牛津大学的课堂,和牛津大学的教授一起工作,真是感到荣幸。

 更让我高兴的是,在牛津还见到了几位老朋友。其中有一位即将取得硕士学位,并于初秋回国工作。我到他宿舍去看望他时,他正准备搬出现在的宿舍,因为租期已满。我们愉快地聊天叙旧,谈到了相识之初的事情。朋友突然停下来,说:给你看样东西。随手从堆在房间角落里的一箱书中掏出一本来给我。我立刻感到意外和欣喜了,这本书原来是第四届“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演讲词和现场录音带。我和朋友其实就是在这次比赛上相识的,想不到热爱英语的他竟然把这本有声读物隔了千山万水地带到了英国,在几年后还在重温那次比赛的情景。

  捧着这本书,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五年以前的春天,把我带到这场给予我珍贵回忆和人生荣誉的竞赛,也令我不禁回想起多年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往事。

 难忘的“21世纪杯

  接到我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通知,是在1998年的12月底。那时,我已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了。这个消息令我兴奋了一阵,一来对大四的学生来说这是最后的机会,二来比赛第一次不在北京,而移师上海举行,那时我还从没去过上海。

  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也有一些困难。我们一方面要为择业而奔忙,另一方面又要应付期末考试和即将到来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因此,比赛的准备没有马上开始。

  大学的最后一个寒假我过得非常开心。工作终于定了下来——在面试了几家外资公司后,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公司白领的生活方式,于是我选择了留校任教,并且很快落实了。不过,轻松之余,想到全国比赛的迫近,不免又让我感到一些负担。比赛的主题是“People and Nature – in search of harmony in a new age”。这种谈人与环境的话题其实一点也不算新颖,但是越不新颖的主题,就越难推陈出新。我陷入了比较茫然的境地,觉得很难找到突破点。整个寒假我勉强写了一篇很长的演讲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读China Daily21st Century,专门找环保方面的素材,做了一堆剪报。

  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就要考英语专八了。忙完了备考,屈指一算,离动身去上海只有两个星期时间了!而这时候我还没有定下讲稿。指导老师蔡型乞教授是一位非常和蔼而渊博的长者,有他的指导我感到踏实许多。那篇后来登载在21st Century和一些英语学习网站及书刊上的演讲稿“The Truth Means to Follow the Order of Nature”,就是出发前最后一星期中在蔡老师家的电脑上一字一句敲出来的。许多素材和语句都是来自我们彻夜讨论中的灵光闪现。

  在盼望与不安相交织的情绪中,大赛终于如期而至。我和蔡老师一起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在静安希尔顿酒店加入了来自全国各地23所大学的参赛选手。每天晚上,我们在房间里练习,我一遍遍对着蔡老师背着五分半钟的演讲词。

  比赛在326日举行。24个选手被分成上下午两个半场参赛,由于我在前一天抽到了第21号,所以一吃完早饭就和其他11名选手集中到一个房间里,被看管起来,不能和外界接触。紧张的气氛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大家一心想快快结束比赛,早点得到解脱。

下午的比赛一点也不轻松,甚至近乎残酷。我们又被隔离起来,每15分钟就有工作人员来带走一个选手。渐渐地人越来越少,我们互相解嘲说真像是被拉出去枪决。我等到五点多钟,人都开始犯困了,才终于被叫出去。为了那一刻,我已经付出了两个月的努力!

  在赛场上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主题演讲很流畅,即兴演讲语言组织也不错,而且还和主持人临场调侃了两句,回答问题也挺稳定。比赛结束到宣布结果的间隙,我被许多热情的观众团团围住,看得出我的表现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不过,因为没有看到前面20位选手的表现,我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在台上,听完了优秀奖名单后,我知道自己有戏了。果然,接下来的第三名,主持人刘欣就念出了我的名字。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给自己、老师和学校一个满意的结果,而且获得赴新加坡修学访问的奖励。

  上海之行让我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也使我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涯达到了一个完满的顶峰。直到今天,这份曾经的荣誉还在不断被母校提起,我演讲比赛的录音也在我的课堂上成为听力材料。这次“21世纪杯赛赋予了我人生的一份精彩,对此我记忆犹新,永远难以忘怀。

第一次英语演讲比赛

  其实,获得全国第三名也并非情理之外的事情,为了这一个高度我已经作了三年的积累。或者说,从一开始学英语,我就在为这一天的到来而努力。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英语教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说,童年的我就在语言表达方面接受了得天独厚的启蒙,对于语言有较强的领悟和运用能力。不过,真正学习英语却是在中学进入武汉外国语学校后才开始的。最初学英语并不顺利,我们使用的是英国原版教材,一开始就没有文字,直接从课文和句型学起。虽然我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对课文却怎么也记不住,听到的对话转瞬就忘了,不得不用中文标注的笨办法来记忆。而且,单词的拼写对我也是个大问题,26个字母组合出那么多生单词,实在很难记得住。因此,在最初学英语的一个月里,我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不过情况突然有了转机。在学了一段时间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下子觉得英语不难了。无论是句型还是拼写,对话还是背诵,我都感到很自如。大概是举一反三的作用吧,许多先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就这样,一旦上了正轨,整个中学阶段,我在英语方面没有花费太大的气力,一直在年级里保持很高的水平。看来学习外语一定不能够过于紧张,只要心态松弛,敢于练习使用,就会有明显的进步。而且不要过于拘泥在一些语法规则上,如果这样,反而制约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结束了中学时代,我被保送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英语系学习。大学的生活向我洞开了一道通往英语学习殿堂更高层次的大门,也使我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很快,一个改变我英语学习道路的机会来到了。

  12月份,系里要举行英语口语大赛,分成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同组竞赛。比赛的十几个选手几乎全部毕业于国内最好的三所外语学校,我也将作为一年级的8个选手之一参加比赛。赛前我就听说二年级有位女选手非常厉害,在前一年的全校英语口语大赛中,她就以新生的身份打败了所有选手,获得低年级组冠军,而现在她二年级了,更是当然的冠军人物。和二年级的师兄师姐同台竞技我没有任何信心,我的目标就是在一年级的选手中取得好的成绩,毕竟是重在参与嘛。

  比赛的形式是即兴演讲,提前15分钟抽题,然后作4分钟演讲,并回答评委的提问。这对于刚进校3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比赛中我抽到了“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day?”。演讲时我因为没有过高的目标,所以表现得很放松。观众都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个子男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评委们更是破天荒地每人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宣布比赛结果时,出乎意料地我竟然得到第一名,我也立即成了系里的一个小名人。

这次经历给我很大的启发——英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不分年龄、资历、等级,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对于英语的学习者来说,敢于尝试的精神和不惧接受挑战的决心尤为重要。

  由于获得全系低年级组一等奖,我代表商务英语系参加了第二年4月份举行的全校首届英语口语大赛。经过第一次演讲比赛的经历,特别是接受了系里给我们安排的培训,我感到信心增强了许多,一切都不太困难,唯独希望在出场顺序方面抽到一个好签。然而事与愿违,轮到我抽签时,一把就抓到了1号签。当时我的心霎时间凉了下来,因为在我看过的所有各种比赛中,抽到1号出场的选手从来没有得到过理想的名次。不过,短暂的失望,反而激起我的无穷斗志,15分钟后我第一个走上了舞台。我临场发挥得很风趣,演讲非常成功,不断被笑声和掌声打断。我的1号出场顺序似乎反倒变成我充分彰显风格的优势了。最后,我如愿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再一次让自己感到了极大的振奋。

  从那以后,我不断地参加各种英语演讲比赛,包括两届全校英语演讲大赛,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英语、普通话双语演讲比赛等,并在所有的比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直到大学毕业前终于走上了全国竞赛的赛场,给自己的英语演讲比赛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求学英伦

  1999年夏天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传授英语的大学教师。最初工作的两年里,我教授综合英语、英语口译、听说等英语专业课程,还兼任一个年级约200名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又因为我刚刚结束学生生活,和自己的学生差别非常小,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简直可以说是像朋友一样地玩在一起了。

  不过,在工作的快乐中我也感到一丝隐忧,那就是我的学历问题。以本科生身份留校,在当时的广外已是大开绿灯了。虽然我的英语功底,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演讲比赛经验使我在教学中还能得心应手,但考虑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长远发展,早日深造已成为我当时迫切的愿望。

  能到英语的故乡、悠久而典雅的绅士国度留学,渐渐成为我切实的计划。两年的工作中我付出新人的热情,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生活急需一个大的改变。于是,经过精心的计划,我在2001年春季拿到了英国名校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的录取通知,准备赴英国攻读比较文化研究专业人文硕士。学校对我的选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意保留我的公职一年。就这样,我如愿以偿地成为千千万万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的一员。

  在英国的一年学生生活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白天课堂上我们在教授的引导下毫无保留地讨论,晚上则迷失在图书馆丰富浩瀚的学术资源中。一到周末,我多半会打好背包,带上干粮,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出外游览。在英国的每一天都充实而快乐,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全靠自己来料理,而在国内是少有这样成长的机会的。

  我攻读的比较文化研究课程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涉及到比较文学、翻译理论和社会学等几个领域。正如英国著名的文化学者Raymond Williams所指出的,文化不是精英阶层的,文化就是大众生活,文化无所不在。这个跨学科专业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们的研究从儿童文学到民族身份,从全球化到女性主义,从经典文艺到大众传媒……我完全热爱上这个在当初申请时还并不很了解的专业。

  更重要的是,英国高校注重个人研究和思辨的教学方法也使经历了长期知识灌输的我耳目一新。英国的硕士课程和国内差异非常大,特别是文科专业。从表面上看,我们专业每周的授课只有区区几个小时,但是学习一点也不轻松。英国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研究能力,因此为了准备一个小时的课,学生至少需要作五、六个小时的阅读。课堂上经常是论坛式的,老师引入一个主题,然后会天马行空般谈到不同理论或流派的观点,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而老师从不会给出不是的回答,他们会在表达个人观点之后,微笑着请学生们自己去甄别判断。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国学生是有相当大挑战的,不论是对我们的英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还是对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形成一种强烈的冲击。作为英语学习者和传授者,我无比热诚地投入到充实的学习生活中。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所说的那样,“The University imparts information, but it imparts it imaginatively”。在导师们的办公室里和他们探讨,在图书馆里整晚苦读,在上课时热烈地进行辩论,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组织读书小组交流思想……这一切都让我乐此不疲,从留学生活中吸取了无穷的学术养分。

学习不只停留在课堂,更来自于生活本身。在英国留学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深造,同时也是人生阅历的丰富。我没有像许多中国留学生那样组成自己的小团体,而是独立地融入全新的生活中。英国人给外界的形象是冷漠高傲的,我觉得其实情况远非如此。英国人对中国人也有误解,认为我们东方人非常神秘,因此不太敢主动和我们接近。而一旦我们主动和他们交流,打破彼此间无形的文化隔膜,就完全可以愉快地交朋友。

  我的信心也因为交游圈子的扩大而更加强了。第二个学期,我报名学校的勤工助学,争取到了一个教学楼清洁员的工作。在英国大学里读书,找到一份固定的兼职工作太难了。因为课业负担不重,我每天清晨七点钟开始工作三个小时,负责社会科学部一楼所有讲座厅和课室的清洁,连卫生间都要打扫。二月份的英国阴霾而多风,天九点钟才亮。每天清晨出门工作时,漆黑的校园里一个人影也没有,时常让我感到有些落寞。刚开始打扫洗手间时我觉得非常委屈,自己在国内好歹也算是收入不错的大学讲师,在这里却要干一份低下的活。不过,我很快就想通了,毕竟为了生活付出的努力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况且每个小时我差不多能赚5镑,一天下来就是15镑,食宿的费用基本上可以解决了。

  英国的回忆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无论是和外国朋友们在party上狂欢还是勤工俭学后在休息室和几个全职清洁工聊天,无论是在苏格兰尼斯湖(Loch Ness)畔因弗内斯(Inverness)城主人家度过的白色圣诞节还是一个人深入威尔士斯诺登山(Mount Snowdon)中和一群爱尔兰童子军远足,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与人跨越文化界限交流的快乐。我吸取着异域的文化精髓,也以自己多年的英语积淀和积极开放的态度改变或充实着他们对中国人的认识。

  20028月底回国的时候,我已经一个人走过了不列颠岛各个方位的62个城市乡村,游历过欧洲大陆的九个国家。我的硕士论文也获得了系里当年的最高分,学校颁发给我仅有3%-5%研究生能够获得的优等荣誉硕士学位。 

回到广州,我重新走上讲台,带着新的人生经历和更加自如的英式英语继续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社会上英语学习的热潮不减反增,特别是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日益突出,各种国际会议也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型城市频繁地进行着。

  回国后我发现报章媒体对同声传译的工作开始给予相当大的热情,称其为金领职业,并作了近乎神话般的描绘渲染。在教学之余,我也兼职从事同声传译的工作,是华南地区20人左右的同声传译团队成员。诚然,这份工作收入比较丰厚,但是也并不像外间所传说的那样。毕竟,国际会议不是天天开,而为了一天的工作所付出的大量前期准备是无法用人民币来作简单计算的。

  学习英语的人,无不对同声传译感到好奇。那些出入星级酒店和国际会展中心,两三个人一组藏在玻璃房子里,在演讲人讲话的同时进行传译的一群人也成为英语爱好者心目中的神秘人物。做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员,除了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充沛的体力、敏捷的反应、充分的准备之外,的确也需要一些对语言领悟的灵感。

  我第一次担任同声译员是200011月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有一支很强的口译队伍,并在华南地区率先开设了同声传译课。院长仲伟合教授是华南地区知名度很高的同声传译专家。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译课教学,我到仲老师的口译研究生班插班旁听,一接触到同声传译就立刻喜欢上这份充满挑战和刺激的工作。一次下课后,仲老师叫我过去,希望我腾出11月中旬某一天的时间来,和他一起参加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同声传译工作。

  得到这项任务后,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一方面自己还从来没有机会体验英语口译的最高层次;另一方面,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又称省长顾问会议,是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同志所聘请的世界最强50个企业中的25位首席执行官为广东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盛会。这样的高级别重要会议要我这个新手来参加工作,我要是出了什么差错,那可就难辞其咎了。

  我参加的是咨询会的一场圆桌论坛,主题是企业风险投资。对此,我提前一个月进行了大量的材料收集和研究工作,还找学生晚上帮我做练习。就这样,论坛进行得十分顺利,我也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次同声传译工作。

  有了这一次经历,我开始进入了这个被社会上誉为金领职业的行业。这项工作满足了我对语言的钟爱和对挑战的热情,令我乐此不疲。除了为政府举办的国际会议工作,我还担任过不少跨国公司和团体的会议译员。至今,我参加同声传译的国际会议已有近三十场,其中包括两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中国汽车工业国际论坛、中瑞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世界物流大会论坛、无线网络科技中国巡展等。

 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我是一个频繁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选手,而工作以后,演讲比赛又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我完成了从选手到教练的转变。

  作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参赛者,我很自然地在学校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的选手培训中担任指导老师。实际上,我和“21世纪杯的渊源,使我对组织英语演讲活动也非常热衷。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两年中,我在年级组织了几次英语演讲赛。我对此类比赛流程和评分标准的熟悉也让学生们获益,从中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在教练这个岗位上,我自己的心态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中。刚毕业的时候,我看到这种比赛时难免有些伤感,因为很容易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感慨在这个曾经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的人已经不是自己了。工作的这几年里,在一次又一次进行比赛培训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因为我以前是一个选手,是站在舞台上去接受荣誉的,而现在我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去培养新人,让他们也像我一样成功,而且比我做得更好。我感到现在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以前我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现在是帮助学生去实现梦想,从中我能获得一种不同,甚至更大的成就感。在体育专题节目中,我看到许多世界冠军在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都经历了一次身份和心态的转变过程。虽然我无法和他们相比,但从心情上与他们是很贴近的。当一名冠军固然值得自豪,而做一名培养冠军的人也许更令人欣慰。

  2004年初,学校选拔我所在的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的两名学生参加第八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时间距离我参加“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正好五年。仿佛一次轮回,我又要面临人生的挑战,尽管这次是以教练的身份出现。

  我们在开学后做了长达三个多星期的准备,从材料搜集到模拟辩论,每周我们要拿出几个晚上的时间来训练,光是陪练和指导老师就找了一批又一批。终于,三月底在桂林举行的华南赛区比赛中,我们战胜了来自广东和广西的其它学校,成为华南赛区冠军,成功地跻身五月底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决赛。

  赛前两个星期,我们收到邀请函后才发现整个赛制和地区预赛时完全不一样,而且比赛形式也采用了国际英语辩论赛上采用的议会制辩论(Parliamentary Debate)。这种赛制实际上是由英国议会的国事辩论演变而来的,在中国是从上一届辩论赛才启用的,所以很新颖。正方扮演的角色是首相和副首相,反方扮演的是反对党领袖和副领袖。它取消了中间的自由辩论环节,要求辩手陈述的时间更长,并且在陈述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回答对方的质问,这种短兵相接的激烈性对现场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而且所有的循环赛题目全部是当场揭晓的,我们只是在比赛前半个小时才决定辩题和正反方,是没法像初赛那样充分准备的,因此挑战性更大。

  在三天的循环赛中,16支队伍每队要经过9场对战。我们前三天每天有三场比赛要打,早上两场下午一场,9场循环赛全部打完后按积分前四名打半决赛。这种赛程对每个队来说不仅是能力上的挑战,而且是体力上的巨大考验。在北京的日日夜夜,我们每天都是凌晨一点钟才睡下,早上六点钟就起床,白天比赛,晚上总结后再模拟训练。几天下来,伴随着巨大的体力消耗,我们的精神也几乎要崩溃了。作为教练,我既重新体会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艰辛,又感叹现在的比赛比几年前的水平更高,激烈程度更大了。

  经过9场循环赛,我们取得了63负的好成绩,第二个进入了半决赛。遗憾的是,在第四天上午的半决赛中,我的队员状态不好,最终输给了强大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队,获得第三名。想到几年前我自己就是全国第三名,现在带队又获得全国第三名,难道这是命运中一次美好的巧合?这次比赛让我完成了作为一名教练的成长,虽然不敢说名师出高徒,但这个我校在全国英语辩论赛上获得的最好名次后面有我付出的努力,不能不让我感到欣喜和自豪。

  200412月底,我将带着这两名选手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英语大专辩论赛。我期待着他们和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的切磋,能够给大家的英语学习历程中留下闪光的一页。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作为教练重回“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赛场,并指导自己的学生取得好成绩。

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她正在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三位的城市,广州的国际化使我们这些英语教育者倍受鼓舞。200471日,亚洲奥林匹克委员会将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主办权授予广州市,这标志着广州社会发展又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亚运会将使得广州继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工作,作为一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用英语为自己打开了又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20044月初,我接到广州市2010年亚运会申办委员会的通知,参加亚奥理事会评估团来穗评估考察期间的亚申委陈述工作。广州亚申委借鉴了北京申奥的成功经验,准备向以亚奥理事会副主席德里特先生为团长的评估团进行8个主题的陈述,从而全面回答亚奥理事会就申办城市能力所关注的问题。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我就参加了在市体育局举行的动员会,然后被安排到广州郊区的一处度假山庄封闭准备。我所负责的是财政与市场开发主题,而所有陈述人均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良好的英语水平。一天半之内,我们足不出户,在房间里读完了六本书,包括《亚奥理事会章程》、《申办城市手册》、《申办城市合同》、《广州申办书》等等。一时间,头脑里全是申亚的各种背景资料,渐渐地搭建起知识构架。然后又是一次次地讨论、审陈述稿、改稿、演练、彩排……封闭一直进行了10天!

  整个广州已经进入申亚冲刺的沸腾状态,城市里到处是海报和申亚标志狂草广州。市民们的热情高涨,媒体也开始对评估团的活动进行大量的宣传。而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偏僻的郊外秘密进行着申亚陈述的最后准备。终于,415日,评估团在完成了一天的考察后,要在花园酒店国际会议厅听取广州亚申委的陈述报告了。我们以饱满的精神、流畅的英语,把广州的国际化形象充分展现在亚奥理事会官员面前。

  本来陈述已经结束,然而中午工作餐的时候我又接到新的任务,就是担任晚上评估团与亚申委闭门工作会议以及随后面向40多家媒体的联合新闻发布会的口译员。这真可谓是临时受命,我顾不得休息,又开始积极地准备起来。

 闭门会议进行得非常顺利。广州唯一的竞争对手吉隆坡在亚奥理事会结束对其评估,来到广州的第二天就宣布了放弃申办。这样,广州已经是唯一的申办城市了。评估团对两天的考察非常满意,相信广州有充分的实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会议一结束,我们马上转移到另一个会议厅,台下已经坐满媒体记者,阵势实在不小。一个多小时的新闻发布会,我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成功地完成了翻译。虽然此前我担任过许多国际会议的口译员,但那些一般都是不用露面的,所以自然没有这种众目睽睽的紧张气氛。所幸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也算没有给广州丢脸。

  也许是因为在亚奥理事会评估期间的出色表现,5月底刚从北京结束全国英语辩论比赛回到广州,我就接到通知,担任广州赴卡塔尔多哈申亚代表团的首席翻译官,于628日前往多哈参加第23届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我的工作主要是630日执委会上广州代表团陈述时致辞的现场口译、71日全体大会上广州代表团陈述时致辞的同声传译以及此后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口译。

  经过多次的会议和讨论,经过周密的布置和准备,广州代表团终于在628日经由香港、迪拜飞抵多哈。卡塔尔这个位于阿拉伯湾畔的小国家以其宁静和富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多哈,这片骄阳炙烤下的茫茫沙地上处处是乳白色的精致建筑,伴随着阿拉伯海潮声的,是散布城市各地的清真寺传音塔传出的祈祷召唤。近年来,卡塔尔王室锐意进取,投入大量资金,承办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赛事,希望低调的卡塔尔以全新的国际化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而2006年亚运会的召开,使多哈变成了一个运动场馆的大工地,热火朝天的程度可以和其白天50的高温相比。

  多哈之行不仅让我作为局内人亲身经历了广州申亚成功这个辉煌的历史时刻,也使我年轻的人生历程中增添了特别的体验。无论是傍晚在海湾漫步时的悠闲,还是面对亚奥理事会官员翻译时的自信,无论是与我最喜爱的体育明星邓亚萍合影时的激动,还是和袁伟民局长、黄华华省长、张广宁市长等共同步入会场时的庄严,都成为我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片段,我永远值得骄傲的瞬间。

  经过了许多特殊时刻之后,现在的我更加珍惜学习英语的机会。中国的进步离不开世界,中国走向世界离不开越来越多能熟练掌握英语的中国人。回顾我自己学习英语的道路,不可谓总是一帆风顺,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在不断地付出努力,而奋斗也得到了超值的回报。作为英语学习者,我是个很平凡的人,幸运地得到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又和“21世纪杯结下了一段缘分,在“21世纪杯提供的舞台上找到信心;作为英语教育者,我又将自己对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方法传递给我的学生。我愿意和他们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因为我深知,只要他们真心喜爱英语,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带来的丰富人生!


 已同步至 blackcharm的微博

路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穿靴子的猫001

    2013-12-26 11:51

    谢谢分享!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