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搬家)H5关于——语言上的有效输入和无效输入

热度 3 已有 647 次阅读 2011-6-26 16:50 个人分类:早教方法 系统分类:英语学习 儿童歌曲 , 小孩子 , 成年人 , 注意力 , 音乐

1.大家知道, 声音的传播是一种波。 我们人耳能听到的只是有限的一段波长, 还有很多的声音人类听不到。 人们研究出了一种仪器, 可以显示声音的波长和频率。 结果发现, 人类耳朵喜欢听的声音和噪音有明显在波长和频率上有明显的区别。 噪音是一种杂乱无章, 无规律可循, 波纹尖刻的一种声音。 而人类喜欢的声音, 比如, 乐器的声音。。。其波纹成规律分布, 波纹连续, 柔滑。 从这里可以看到, 人类的耳朵具有分辨噪音和喜欢听的声音的功能的。 声音是不是噪音, 并不是以是否听的懂来区分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 喜欢听儿歌, 喜欢听儿童歌曲, 有的也喜欢听唐诗, 听好听的韵文。 这些东西, 对于小孩子来说, 能多都是不能理解句子和词汇的意思的。 可是孩子就是喜欢听, 完全是声音的这种有趣的排列, 合辙押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就像成年人听到异域的音乐或是鼓点, 并不知道其要传达的含义, 但却能深深的背这些声音所感染。
       从这点上来说, 让孩子在接触语言的初期, 听为孩子准备的儿歌, 童谣, 儿童歌曲, 虽然孩子听不懂, 但却不能将这些简单的归入无效输入的范畴。 孩子在听的过程中, 会对这些声音的抑扬顿挫的韵律所吸引, 同时也让孩子尽快熟悉一种语言的特有的声音打下基础。
        这种儿歌, 童谣, 儿童歌曲的听, 当然不是孩子接触语言的全部, 对于2岁之前的孩子, 听这些东西可能是主要部分, 还需要加入一些词语和实物的对于关系的训练, 也就是和孩子说, 做动作, 读绘本, 看动画, 表演。。。。“有效输入”
       学龄前孩子, 听这些东西就可以相对减少, 多加入“有效输入”的和孩子说, 做动作, 读绘本, 看动画, 表演。。。。
      上学的孩子, 听儿歌等等, 就成为辅助手段。 因为孩子上学以后, 思维和心智能力都有加强, 可以接受更多的“有效输入”。
       我这里说的所谓的“无效输入” 并非纯粹的无效, 指的是孩子喜欢听的 儿歌, 童谣, 儿童歌曲, 而不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罗密欧与朱丽叶, 或者是仲夏夜之梦之类的经典。 对于这些经典, 在孩子小的时候, 让孩子来反复听对孩子是好还是坏, 本人没有研究过, 也没有看到任何的研究报告和相关的书籍。 所以, 我个人不提倡用沙翁的经典。
 
2.——但是无论解释与否,对孩子来讲都是有效输入。
  ——这个非常正确, 尤其是在孩子问的时候。
       只是, 有的时候并不是非一定要解释不可, 尤其是英译中式的解释。 那孩子不明白怎么办?
       解释除了英译中之外, 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儿歌的话, 可以用做动作的形式, 也可以用家里的绒毛小动物来示范各种动作, 帮助孩子理解。 并不需要句子里每一个词都要孩子知道确切的含义。 孩子在吸收语言的时候, 不是一句完全明白了, 吸收一句; 而是在孩子收集到足够的语素之后, 在头脑中将相关联的信息链接起来, 形成一个既有全局, 又有细节的整体概念。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专门解释一些特殊的用词。 记得过去有一位坛友问, 孩子不明白Can 这个词的意思, 而不用中文却很难解释清楚。 其实, 这个词语是平时最常用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每天都给家长带来惊喜
今天会了这个, 明天又回了那个。
       我就建议那位家长做两个小盒子, 一个贴上  I Can, 另一个贴上I can not。
       再做一些卡片, 上面有相应的图片。比如, 跑, 跳, 拍手, 自己洗手, 自己吃饭, 拿筷子。。。。
       当孩子能掌握什么技能了, 就告诉孩子, you can wash your hand by yourself, 然后将相应的卡片从I can not盒子里放到 I Can的盒子里。有些词语, 在说的时候, 尽量配合场景来说, 伸手抱孩子的时候, 说, give me a big hug. 说的多了, 孩子自然就明白了。
 
3.——(KAKAMAMA:无效输入的出处吧, 准确的说是我了解到的无效输入吧, 是从漏屋写的《学英语的误区和方法》里看到的。看了HIGH 5 写的上面那段话, 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举个例子来说, 前几天碰到一个妈妈, 告诉我她女儿的幼儿园都已经教了20以内的加减法了, 孩子还竟然都能说对答案, 但是那个妈妈马上告诉我, 不是孩子真的会算, 其实是背出来的答案了。 回家和儿子爸爸说了这个事情, 儿子爸爸觉得虽然学得早了点, 对一个不满4岁的孩子的来说。 但是儿子爸爸觉得即便是孩子背出来的答案, 但是对学习数学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 感觉给孩子看一些程度高一点的动画, 用处应该是有一些的。 培养的是预感和感觉, 虽然我偶尔也会问下儿子, 这个是什么意思, 儿子能说对一些,但是大部分都是说错了中文意思的, 但是我没有去纠正他, 他以后在亲子英语阅读中会慢慢学到正确的答案的,其实我不告诉儿子正确的中文意思的原因是怕打击了儿子自己去思考的积极性。
         说了那么多, 我还是希望大家还有HIGH 5 能来说说, 针对这种孩子还不明白中文的输入的效果>OR=明白中文的输入效果呢?或者说这种输入的潜力将来是很大的呢?

——在我个人的感觉里, 培养数学思维和学语言是不一样的。 我是不赞同让孩子背记数学答案的, 数学需要思考。
      在教育上, 就像你说的, 我非常赞同的就是不要因为一点点就去纠正孩子。 尤其是中文释义。 因为不断的纠正, 是会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假象, “我想的总是有错误, 还是听妈妈或是老师给出标准答案, 我来背一下。 这样省事。” 我觉得, 并不是不纠正, 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才是父母要做的。
       在语言上, 尤其是小宝宝, 一些所谓的“无效输入” 并没有那么可怕。 想想母语的输入, 你是保证你说的每一个词, 每一句都是有效输入吗? 不是的。 语言环境, 包括很多方面和因素, 有给孩子实物, 跟孩子说, 也有在给孩子洗澡穿衣股的时候, 一边说一边解释, 也有一边拍手, 和孩子唱儿歌的。 孩子在这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慢慢的会自然的pick up 这种语言的。
        语言不是一个点, 也不是一条线, 一个面, 而是一个立体的, 是全方位的。 就像你看到斑马的照片, 告诉宝宝, 这时斑马。 而当宝宝看到画在画面上的斑马, 画的卡通的斑马, 看到动物园真的斑马, 宝宝都能知道, 那是斑马。 尽管所有这些斑马和最初的照片都有出入, 但不影响宝宝来识认。 宝宝习得语言也是这样的, 他们能通过积累语素(整体的, 细节的, 有效的, 有时候是无效的), 自己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语言系统, 可能某些语素在某一个时间段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可能通过其他资源, 通过大脑的不同路径, 在某一天就明白了, 就链接上了, 也说不定。
       当然, 对于大孩子, 有效输入还是最重要的, 要以有效输入为主。 对于成年人, 已经不能容忍无效输入了哈。

4.在输入上, 我觉得自然的, 适合孩子年龄心智的输入都是可以的。 尽管孩子可能开始的时候, 会不明白,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 以及配合其他手段, 孩子是能够慢慢理解, 融会贯通的。 当然, 这种自然的习得和贯通, 不是立竿见影, 需要时间的磨合。 在某种程度上, 看到的可能就是效率不高, 无效输入了。
      “灌耳朵” 这个词语, 确实会有误解。 一些人就将灌耳朵理解成大量的和孩子生活无任何关联的语音的输入。 不论是什么, 只要孩子在听, 就会有用, 就是灌耳朵。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确实会导致无效输入。
       而“灌耳朵”一词的来源, 是汪女士的一本书籍。 她的做法是大量的给孩子读绘本, 而不是听和孩子生活无任何关联的语音。

        只是, 过分强调“有效输入应是可理解性的输入”, 也容易偏入另外一边。 比如,
       为了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效的输入, 进而, 孩子听一句, 要翻译一句。
        孩子听一句, 要求孩子翻译一句。或者, 打断孩子正在听, 或是正在看的内容, 问孩子, 你听懂了没有, 给我讲讲。

 
 
 

路过

鲜花
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多多

    2011-6-26 22:43

    给孩子读绘本的做法很多人质疑。看到老易也曾经批判过,呵呵
       回复
  • hidden yakumomo

    2011-6-27 08:27

    多多: 给孩子读绘本的做法很多人质疑。看到老易也曾经批判过,呵呵
    汗一个,不知道老易……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