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故事的主角来赴宴
这个想法很新奇吧。 读完了一本故事, 比如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这本书之后, 想想 如果我们邀请毛毛虫到我们家来赴宴, 该写一张怎样的邀请信呢?
亲爱的毛毛虫先生:
您吃饱了吗? 我为你准备了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 有 。。。 。。。 。。。
特别邀请你到我家里来吃一顿饭。 吃饭之前(后), 我们还可以 。。。 。。 。。。 如果你能参加, 。。。
怎么样, 读完一本书, 和孩子一起写一张邀请函, 不能干巴巴的, 要图文并茂才好哈。
3、给故事画一张story line (故事发生的时间表)
就像我们学历史, 会画一条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一样。 一本故事书读完了,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画一张故事发生, 发展, 结束的时间线。
比如, 读了三只小猪的故事 三只小猪开始是怎么回事,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然后, 然后, 再然后。。。。。。。
把这条故事线搞清楚, 对孩子很有帮助的。 因为这个故事, 以画为主, 配合一些口语表达, 孩子还是会很喜欢的。 孩子画的不好没关系, 只要将前后顺序搞清楚就达到这个活动的目的了。
这种活动, 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动手做, 才会有意思。
4、我是小记者
和孩子一起读完了一本书, 父母和孩子可以轮流扮演故事主角和记者, 让记者来采访故事主角。
如果孩子是记者, 就需要想出5个和故事主角相关的问题来提问。 如果父母是记者, 正好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 如何发生发展的, 作为采访的问题, 来问孩子。
这样一来一去的问答, 故事就以另外一种形式, 过了一遍。
举个例子, 读了三只小猪的故事 父母扮成大灰狼, 孩子来采访: 大灰狼先生, 您是怎么认识三只小猪的? 请问你为什么总是跟着这三只小猪呢? 。。。 。。。 请问, 你从烟囱里面出来后, 后来去了哪里?
5、给故事配画一张地图
a to z mysteries 很多人都看过, 每本故事的第一页就是故事发生地的地图。
一些简单的故事绘本, 简单的故事情节, 也可以来一张简单的地图的。
读完一本书, 让孩子根据故事情节, 画一张故事发生地的地图。 如果故事发生在室内, 就画一张室内的平面图, 如果故事发生的地方很多, 就可以让孩子画一张大地图。
想想, 不是红楼梦都有人根据书中的描绘, 建造出了大观园。 和孩子一起动手画一张, 别忘了涂上颜色哈。 6、
故事的前传和后传
读了某本故事之后, 想想, 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 会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同样的, 读过之后, 也可以想想, 这个故事之后, 又会发生什么呢?
比如, 读了三只小猪的故事( 跟三只小猪干上了), 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本领是跟谁学的呢? 这里面会有什么故事呢? 之后呢, 三只小猪在他们的砖房子里面能快乐的过一辈子吗, 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那只大灰狼会善罢甘休吗? |
7、换一个角度读故事
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基本是站在三只小猪的立场, 来描绘这个故事的。 如果站在大灰狼的角度, 故事将会如何的不同呢?
那么, 就以大灰狼为主角, 从他的角度来说说故事是怎么回事吧。
呵呵, 这也是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
8、比较故事书和同样故事的电影或是动画
好多故事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有不少还被拍成了电影和动画, 如果孩子恰好读过不同的版本, 中文的, 英文的, 看过动画的, 就可以让孩子说说, 他们更喜欢哪个版本, 为什么? 如果让他们来当导演, 将故事拍成电影, 他们会怎么来安排演员, 该怎么拍。。。
9、给故事书设计封面和插画
如果故事本身就是绘本, 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 如果是文字比较多的章节书, 就可以来做这个项目了。 根据书的故事内容, 给书籍画几幅插图 设计一个封面和封底, 并在封底写一个书籍的故事梗概
这样的活动不用多, 孩子只要做过一个, 他们将来看书的时候, 会很注意其他书籍的封面和封底设计的
10、
将故事做成孩子的有声故事书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这本书, 就可以请孩子给这本书录音, 然后刻录在CD上, 并设计一个包装封面, 写上孩子的名字。 一个有孩子名字的有声故事书就诞生了。 如果孩子有兴趣, 可以做成一个故事集。 这样的作品, 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 |
11、设计一套和故事相关的书签
读完一个故事, 可以就故事内容, 设计一套相关的书签, 一面是从视觉的角度, 总结故事 另一面, 写上孩子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 可以是道理, 可以是有用的词汇
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12、为这本故事书做广告
读完这本书之后, 如果你是一位书商, 你将如何为这本书做广告呢? 在报纸上做广告-------写一段书籍的广告词 在电台上做广告-------录一段广告的录音 在电视上做广告-------
反正, 读了一本书, 可以玩的游戏太多太多了。 只要发散自己的思维, 新的想法就会层出不穷。 孩子在你的这种创新精神的带领下, 思维的创新意念和能力, 也会越来越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