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到一本书,日本多湖辉著的《小学生用功术》。之前幼儿园期间买过多湖辉教授编写的手工系列书籍,觉得很好。对此名字有印象,加之我儿刚上小一,所以就把这本书拿来看了一下。尽管是针对日本小学生写的,不过书中很多观点我觉得也颇具借鉴价值。摘录一二,与大家分享。(书还未看完,边看边补充吧。)
1. 一天做几小时的功课才算有效率?有一阵子流行过一句话“四上五落”,意思是说要考上一流大学,一天睡眠不得超过五小时,否则就会名落孙山。这句话确实在日本风行过一阵子,可是对考上一流大学的学生追踪调查的结果,发现他们每天几乎都睡足八小时左右。孩子一天应该做几小时功课才适当?就算是高中生,从学校回来以后,在家能够集中精力用功的时间,以两小时到四小时为最大限度;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顶多以两小时为限,再继续读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时间成正比,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身心,结果造成孩子讨厌读书。
2. 每一科目的用功时间一次多少最佳?“分散学习”的效果比较好。以某项作业的实验来看,同样的作业二十次集中做,和一天一次分为二十天做,两相比较,每一次的作业效能,后者确实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在学习某一科目时,与其连续强记,不如休息之后再记,才不会使记忆的内容重复搞混,这就是有名的“纽斯特法则”。在为孩子拟定学习计划时,与其以一小时为单位,不如以二十分钟为单位,因为效率较高,记忆也比较确实。
4. 记忆之道——早上10分钟。一般来说,在八、九个小时以内,把一次记忆的事情再度复习,才会记得住。因此前一个晚上所学的功课,在第二天早晨,花上十分钟复习一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完功课立刻睡觉的话,在那时间里,没有其它事情需要记忆,于是记忆的痕迹不会混乱,比较容易产生记忆的再生。常常有人说早晨的十分钟,相当于深夜的一小时,因此,在早晨上学以前,让孩子面对书桌记忆片刻,可以使前一天晚上所学的东西深深记在孩子的头脑里。
5. 看得入迷时,何妨等一会。遵守自己所定的做功课时间,虽然很重要,但是时间不是为了要遵守而定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而定的。如果该做功课的时间到了,可是他们却正在迷于漫画或电视时,可以把时间稍微调整,等告一段落的适当时刻,让孩子紧张的情绪放松以后,再要他们去读书,才比较明智。
6. 先痛快地玩,然后好好读书。(此条与国情有距离,仅供参考)目前美国有一种受到各方瞩目的“开放计划系统”(Open Plan System),实施开放式教育的学校,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拟定游戏与读书计划,已获得相当的成果。而从这些孩子所定的计划顺序来看,几乎都是在一天的开始先彻底地玩耍,然后才开始读书。这点最能够表示孩子的心理。也就是如果有“想玩”的行动,那么就先让它彻底发泄出来,等到处于“玩腻了”的心理状态时,再让孩子读书,那么他就会专心定下来了。其中也有一些孩子是整天都想玩的,然而这些孩子玩了几天之后,反而整天读起书来。在我参观过的一所山姆希尔学校,居然有孩子是整年玩耍之后,第二年整年集中读书,成绩反而变好的。许多为了孩子不肯用功而叹息的父母,常会说“出去玩以前,先把书读好”或“把习题写完再去玩”,反而往往得到反效果。好好玩耍,好好读书”这句话,正是“先好好玩耍,然后好好读书”的意思。
7. 先想好顺序,效果比较好。为了防止时间的浪费,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还没开始做功课之前,趁着给他们吃点心的时候,就先若无其事地问“今天要做什么作业?”然后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就从算术习题开始做吧!”让孩子自然地对什么该先做,然后做什么等,心理上有个准备,使他们对什么该最优先做,什么可以往后挪,大致有个整体构想,等到要做功课时,就能不必分心于其它功课,而且可集中精神,发挥用功的效果。比花很长时间面对书桌,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做,而白白浪费时间,要有效得多了。
8. 先让孩子复述当天所学,再做功课。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绩,与其研究让孩子放学回家后该读几小时好,或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参考书好,还不如弄清楚孩子每天听课是不是都认真听懂了。让孩子讲讲上课的内容,是一种最好的复习,也是把当天所学到的东西,再一次印入孩子脑里的一种手段。
9. 休息的时间到了。读书也一样,预定休息的时间一到,就算是功课才做到一半,如果不好好休息的话,将会大大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效率。换句话说,做功课的时间表,与其遵守开始的时间,不如遵守结束的时间来得重要得多。譬如虽然开始时稍微晚了一点,但如果养成严守结束时间习惯的话,开始时所延迟耽误的部分,会想办法在时间内补过来。最不好的现象是,休息时间还不离开书桌,把用功的余波带进休息时间。任何学校里都有一些学生,在中午休息时间也不出去走动一下,其实这种用功,很可能是反而妨碍了用功。
10.结束前预告剩下的时间可以提高效率。例如孩子做功课快要结束时,不妨预告一下剩下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或者“只要再做五题就好了”,或告诉他们剩下的题数也可以。父母亲在时间的最后所提示的一句话,不但给孩子马上就快结束了的心理安慰感,同时也必然能激起他们“再拼一下”的心情。父母如果稍加费心,那么同样的三十分钟,也许效果却能提高许多。相反的,从头到尾陪着孩子,紧密督促,反而不是好办法。
- 做整理笔记的好处就是温故而知新。
11. 先把书桌整理一下再做功课
当我要开始着手做一件大事时,并不立刻开始做,却先整理书房。这有两个理由:
一是在整理之中,可以把前面的工作和接下来的工作完全分开,以便完成新的心理准备。
另一是由于这一整理,可以除去一些和工作无关的多余而繁琐的东西,让接下来的工作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
还没习惯于读书方法,容易对周围事物分心的孩子,相信更需要这种心理上和物理上的准备。
如果孩子不能集中精神于功课上,总是安定不下来时,不妨暂时停止,让他们把周围使他们分心的玩具和书等整理整理,也是一个方法。与其一开口就有“快点做功课”的责备,还不如“把书桌整理一下”这句话,更能深植孩子的读书意愿,并提高做功课的效率。在做功课之前,即使光让孩子自己削削铅笔,也保证比直接做功课效果要好。
12. 先从喜欢的科目读起
越是不喜欢、不拿手的科目,越需要每天反复多看。可是孩子偏偏念不下去,就是勉强开始读,也因效率不高,而更觉得自己不行。这种恶性循环,最令父母头痛。可是由于父母内心焦急,总觉得不行的科目需要加强,于是每次都让孩子先从这些科目开始读,这倒有必要重新检讨一下了。
英国有一家采取开放计划系统的学校,每天早晨让走进教室的学生,先从自己想读的科目开始读。所谓想读的科目,大多是孩子喜欢的科目,得意的科目,因此,读起来自然又快又顺利。等孩子两三下就把功课做好,并得意洋洋地拿去向老师显示成果后,才转移到下一科目。
做完得意科目,进入不拿手科目时,如果中途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老师也不会让孩子满脸忧伤地趴在桌上,反而会让孩子站起来到处走走,看看同学做功课,让心情转换一下,才再度回去面对问题。如果学生实在受不了,想要放弃时,老师会立刻问道:“做得怎么样了?”
我们的学校,目前要想这样做也许不可能,不过在家里,却可以充分活用这种想法。每天做功课时,先让孩子从拿手的科目开始做,其次再趁着顺利的余势,转入不拿手的科目,一定能够大为提高用功效率。
13. 成绩退步的孩子,请用“倒回学习法”
孩子的成绩退步,或跟不上进度时,父母往往被“现在”的现象所蒙蔽,而希望孩子能超越“现在”,早点进步。于是一味采取“前进学习法”,以便迎头赶上。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总是不断往前进。
其实对于成绩退步的孩子来说,这种“前进学习法”只是徒然使不懂的地方累积得越来越多,一点帮助都没有。孩子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从现在不懂的地方,一一倒推回去,检讨前面的阶段,这种“倒回学习法”才能找出症结所在。
有一位名叫普雷西的学者,提倡了一种叫做“分枝方式”的方法。就是当学生无法解答一个问题时,便让他们做比那个问题更普遍的问题,如果还是不行,就再给他们更基本的问题。正如树枝由末端渐渐倒回分枝,再至主干,追溯出问题的根本,找出毛病的“病根”所在一样。
根据这种方法,用“倒回学习法”,找出不懂的原因,克服之后,便能很快地回到“现在”的进度里了。
14. 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
孩子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粗心大意,不信,看看他们的算术考卷就知道了。
疏忽的原因,其实在于太钻进问题的细小部分,也就是被问题淹没了。以算术来说,如果精神太集中于细小部分的计算,结果反而疏忽了几位数或小数点。因此平常明明会做的题目,到了考试的时候却答错了。正如有一句俗话说“见树不见林”的现象一样。
对于经常犯这种粗心大意毛病的孩子,与其让他们多接受考试的机会,不如训练他们在平常读书时养成“见林”的习惯。例如,当他们练习计算时,先让他们对答案的方向心里大致有个谱,也就是先让他们“看见森林”,其次才让他们仔细看每一棵“树”,即进入细小部分的计算作业。这样做相信对孩子必会有益。
15. 低年级小学生应用大型笔记本
通常的习惯,往往是让小学生用小笔记本,等到初中、高中时,才渐渐改用大笔记本。不过依我的看法,倒应该反过来比较有效。
这是因为越是低年级的孩子,手指尖的运动越不灵活,精神所注意的,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是写字本身;由于字要写得小是相当困难的事,因此语文练习本才使用大格子的笔记本。等进入高年级以后,字越写越小,笔记的内容、重点也改为如何整理功课。
16. 设定目标,努力前进
“你以前考过更高的分数,现在怎么不能超过那个分数呢?”“唉呀!比你上次考坏的分数还要差嘛!”面对考卷,母亲们是不是常常这样抱怨呢?
其实,对读小学的孩子说这些,他们往往只会瞪着眼睛,面露奇怪的表情,却不了解这些话的意思。因为年龄还小的孩子,多半仍然无法在自己心里明确地设定一个标准。也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定位和努力目标的设定,没有具体印象。
为了让孩子能有效地用功,必须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水准做到心中有数,所以父母有必要下功夫让孩子经常拥有目标意识。
其中的一个方法,是将孩子过去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按照科目分别贴在墙上,这么一来,看见最高分,表示过去自己曾经达到这个分数,以后要努力超过这个分数;而最低分,则表示以后绝不可以低于这个分数。换句话说,就是做好记号,以便以后绝对不能低于最低分,而且还要努力超越最高分。在这种情况下,才可望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17. 最好的“参考书”其实是“教科书”
其中有些父母有一种错觉,以为参考书里有许多教科书(课本)所没有的知识和数据,应该比教科书好。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参考书,都不会比教科书好。
教科书是集合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孩子智能发育的情形,做了深入的科学研究之后编印出来的。因此,与其为了加强应付考试的能力,而一本一本地买参考书给孩子,不如让孩子重复多遍地把课本仔细读好,效果反而好得多。所以,与其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在参考书上,弄得混乱不清,还不如先集中精力,把一本教科书读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
18. 从第一页开始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例如练钢琴或小提琴,总是不断地朝新曲子前进,而终于忘了最初练习过的曲子。于是总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孩子在复习教科书的时候,也可以说完全和这种情形一样。
通常一般小孩读书,只会复习比现在所学的稍微前面一点的课程,然后便往前推进,即所谓的“添加学习法”。但在特别需要打好稳固基础的小学低年级期间,应该经常由第一页开始复习,也就是采用“倒回练习法(return drill)",这才会有效得多。
也许有些家长担心,这么一来,进度就慢了,可能会比其他孩子落后。其实,已经读过的地方,只要很快地过目就行了,因此不会花太多时间;而且,基础稳固后,所学才能完全吸收。接下来再前进的速度,当然会迅速提高!
19. 标明重点,记忆深刻
我们曾指出,复习功课时应让孩子由第一页开始,以稳固基础,增加学习效果。可是,每次都从头读起,岂不很费时间吗?
在这里提出一个方法,在倒回读的课本或参考书中,先将重要部分用红线画出来!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方法,不过在“重要的部分”(并非文章或段落,而是“短的词句”、“生字”),也就是在那文章之中,选出最关键的字句,做出记号。当孩子一翻开这页时,不用细读,只要看到这几个字,就可以想到全页写的是什么。
如此一来,可以训练孩子一目了然,既速读,复习效率也提高;同时,也可使记忆力加强;因为这些字词都是重点,所以孩子在考试时,答案也不至于写得太离谱了。
20. 先看目录,抓住重点
有一位名叫欧斯贝尔的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一所大学里,把即将修冶金学的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冶金学;第二组则先对“冶金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做概括性的说明,才进入本题。结果在起跑时慢了一步的第二组,最后成绩却比第一组好。
从这个实验获得了所谓“学习需要意义”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位指导者,事先将整体的概念让学习者接触过,那么即使学生当时还不完全了解,却有助于加速以后具体内容的学习速度。
这种想法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小学生的用功上,而利用课本或参考书的目录,就是一个好例子。
虽然课本或参考书才只学到一半,即使看了后面的目录,也未必了解。但是每次一翻开书,先让小孩读一次目录,就可以掌握过去所学的功课,在整体上居于什么位置;其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这里也可以体会出,读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学习也才能够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