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成长日记133-因为“因为听写作业没完成”引发的教育思考

热度 1 已有 171 次阅读 2013-5-10 09:19 个人分类:成长记录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教育 , 133 , 成长日记

一年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国家教育对于汉字的认知与运用似乎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办法,一如三十年前我小时候,无非是多写多记,搞听写那一套东西。作业里有一项让家长听写十五到十八课的生字,并批改,有错的部分反复再考。
 
我的孩子的能力我是认同的,宝宝在幼儿园期间接受了很不错的早期教育,认字多,超过同班的孩子好多,当同班的孩子还没有认全拼音的时候,我的宝宝可以通篇阅读了,教科书拿到手里就可以很有感情的朗读,事先都不用看的。考虑到孩子的情况,在我这里就没打算进行,已经会写了,还非要搞什么听写呢。有时间可以做些别的。
 
结果,第二天,就是昨天,老师去检查了作业,要求孩子们提交当时考听写的小卷,我的宝宝拿不出来,孩子说:没考。老师说:那你的作业没完成啊。下午家长群里传来信息,听写没有做的有五人,都是些后进生,而我的宝宝也在其中,成为没完成作业分子的一个另类代表。
 
而且今天老师留了相同的内容,只不过这次又增加了一课生字。如果再不考,等于很不给老师面子,即使是我的宝宝会写,
如果考,发现从会认会写的这个层面显然是浪费时间,非常不情愿,只能阿Q一下,让孩子从书法角度去练一下这个字。
考的时候,往往这个字刚念完,孩子就说:下一个。
写得真是快。最后检查了一下,满分。
 
教育模式实在是僵化了些,对于大家很“公平”的一视同仁,对于优秀者就是一种摧残;
如何让孩子成为金字塔上面的一部分人,不是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学校里的孩子都在吃大锅饭,绝对谈不上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这时,作为家长的角色就尤为重要。
 
=========================================
看了好友的一篇日志,原文如下:
 
今日中学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国人才之“短”
阅读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刊登在文汇教育上的《今日中学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国人才之“短”》一文后深有感触。
 “11到18岁的学生是什么样的,20年后,我国人才结构的主体就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的培养是以单一的解题训练为主要内容,那也意味着再过20年,这些受机械训练的人会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体。”
个人点评:初三和高三就是被题海淹没,荒废的两年。
“在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所谓重点中学里,学生从醒来到睡下,全部的生活都处于课堂的学习中,为了竞赛成绩、考试分数进行“军事化”管理、高强度的重复训练。在毫无生气的普通高中学校或职业学校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和对前途失望的情绪。 ”
个人点评:作为一个中学教育者目睹一切,却无力改变,我很惭愧。
“同时让中学教育更为尴尬的是,近年来高中生留学呈爆发性增长,与过去那种单纯逃避高考的区别是,更多的学生是主动性地选择国外的教育体系;因为这些家庭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很难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以高考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衡量学校标准的必然结果。”
个人点评:这也是我选国外教材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因,多元化发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这是我对小宝的期望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blog-23389-182187.html
=================================================
 
如何让孩子成为金字塔上面的一部分人,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家长要在个人能力,见识等等方面去提高,并在家庭教育的方面努力弥补公共教育的部分缺失,任重而道远。
 
 
 
 
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刊登在文汇教育上的《今日中学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国人才之“短”》

今日中学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国人才之“短”

http://www.wzms.com/Read.asp?wzms=0&NewsID=16251

作者:郑方贤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年5月2日  浏览:87  字号选择〖    〗


 

单纯为了升学的过度学习,并非中国独有。美剧《波士顿法律》描述过一件案子:有个高中生因为在学习高中课程的同时还要修读进阶课程,结果疲劳过度,遭遇车祸死亡。家长状告学校引导失责,不该为搏名校的升学率怂恿学生提前学;可学校反驳道:所有的中学都这么做,如果我们一家不做,难道要在招生时立块招牌说“不想考进名校的到这里来”吗?剧中,审理此案的法官的思考,似乎道出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成人世界的功利心早已影响到学校,以至于如今的学生都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上”学,从作息到生活节奏,都在为未来找一份好工作而准备。一旦教育的目的变了质,世界的未来会怎样?教育者有自己的思考。

每次谈到人才培养问题,不论是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还是中学教育甚至小学教育,都会以同样的语言体系表述自己都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听听好像都不错,实际却混淆了各自承担的责任。当然,本质上谁都讲不清楚人才是什么,什么算是培养人才。教育界尚且如此,社会大众更是一头雾水,到头来就演变成大家年复一年、大张旗鼓地培养人才,而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却越来越少。

中学教育 决定20年后的人才标准

11到18岁的学生是什么样的,20年后,我国人才结构的主体就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的培养是以单一的解题训练为主要内容,那也意味着再过20年,这些受机械训练的人会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体。

中学教育针对的学生群体年龄从11至18岁,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20年后他们普遍处于30至40岁。换句话说,现在的学生构成了20年后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素养和健康水平,决定将来这个国家社会整体的素养和健康水平。

有数据统计,上海目前的高中生近视率为80%多。静态地说,20年后上海这个中坚年龄段群体的近视率不会低于80%;同样,目前上海实施的高考科目是“3+1”,那么20年后,社会中坚群体的知识结构就始终是有缺陷的。

中学教育(包括整个基础教育)决定着20年后的人才标准,甚至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中学教育现状 让有识之士忧虑不已

无论什么名牌中学,现在津津乐道的高考分数和竞赛成绩都是以丧失国家未来人才的竞争力为代价的。从本源上来说,这并非教育,这至多算是做工程、做“产品”。

回顾这些年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会觉得很沉重。

在农村学校,学生普遍显得羸弱,高中生像初中生、初中生像小学生。在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所谓重点中学里,学生从醒来到睡下,全部的生活都处于课堂的学习中,为了竞赛成绩、考试分数进行“军事化”管理、高强度的重复训练。在毫无生气的普通高中学校或职业学校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和对前途失望的情绪。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多个乡村学校的老师:20年前从你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和现在从你们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有什么差别?答案是:中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差别(仍是以高考为目标),毕业也都是去城市打工,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会上网(而这却不是学校培养的)。同样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所有的中学深思:如果学生们只是具备了同样的解题能力,而并没有其他的差别,那么中学教育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有了同步的发展吗?

中学须承担完善教育的责任

教育培养,最关键的毫无疑问是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他们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础;其次是完善的知识结构,所谓的“知识结构”,并非我们所说的学到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他们具有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再者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实是残酷的。从不久前示范性高中自主招生时出现的家长和学生“冲考”现象,说明部分家庭对孩子培养的设计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毫无关系;但同时让中学教育更为尴尬的是,近年来高中生留学呈爆发性增长,与过去那种单纯逃避高考的区别是,更多的学生是主动性地选择国外的教育体系;更有甚者,那些暂不考虑留学的初中毕业生,可能选择的是既无学籍保障又无很好资源支撑的各类国际高中课程班,因为这些家庭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很难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以高考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衡量学校标准的必然结果。

所以,完善中学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是完善学校的功能。各类中学有招生功能和培养功能,但通常没有升学(或择业)指导功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指导,家长同样缺乏得到孩子成长途径和目标的有效指导。

二是完善学校培养的内容。传统的教育以学业知识为主,诸如身体、心理、价值观的培养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所以,政府要在制度上强有力地完善学校教育的内容。

三是建立正确的学生培养评价体系。我们长期以来都以高考学业的成绩或中考学业的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依据,似乎这样最公平。其实,我们应该将每个学生在学校所参与的各类课程(活动)、所占用的课时数(时间)、以及获得的成绩都在学生的成绩报告上反映出来,以更加公允的方式让每位学生的付出得到公正和公平的评价。

大学自主招生 传递社会的价值观

高中学校抱怨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导致了高中的应试教育,进而又影响到初中教育的评价标准;大学也抱怨中学的人才培养过于死板,难以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中学教育指挥棒的大学招生政策或方案,如果仅是满足一时之需,难免会陷入缺乏社会责任的境地。

高考之所以备受诟病,是因为高考录取政策的分分计较,一分之差往往造成学生命运的天壤之别,而一张考卷确实不能完全涵盖学生的能力,以及身体、知识和价值观等成长内容。目前国内大学普遍的选拔方式还是以学科成绩的测试为主要方式(今年更只考一门或者两门),并不利于对学生的多元化考察,与高考的功能也难以区分,这也是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经常被质疑的原因之一。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承担了选拔学生的职责,实际上还承担着引导中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就目前阶段而言,在自主招生中较多地引入面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也给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中学可以设计符合学校特点的学生评价标准,以形成特色办学。但就普遍而言,目前大学推出的类似中学直推制度体量太少,不足以从根本上撼动存在了数十年的单一的评价体系。

中学教育评价体系要多元

一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稳定,但从局外人的观点来看,这些制度与大学无关、与社会无关、与家庭无关,未免有些自娱自乐的感觉,长此以往难免阻碍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但因为体量庞大、内容丰富、人员众多,因此办学者、评价者融为一体。

比如,基础教育本来就是各级政府为主举办,管理者也是各级政府,但按照《教育法》规定,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还组成了代表政府的督学系统;还有,为促进基础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称系列制度,从初级教师、中级教师到高级教师,又评选产生了荣誉性的特级教师,再由特级教师为主体建立了各类师资培养的基地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稳定,但从局外人的观点来看,这些制度与大学无关、与社会无关、与家庭无关,未免有些自娱自乐的感觉,长此以往难免阻碍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为什么多年来大学招生政策的风吹草动会影响中学教育的稳定?为什么中学教育会以高考或中考要求作为教学的目标?为什么我们对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观点与社会的认识那么的不一致?诸如此类问题或难题通常无解。我认为主要原因与该领域的相对封闭有关,主要是评价的自我封闭造成难以从内部结构上认识问题,从而无法加以完善。

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教育必须要开放多元化评价,从政府、社会、大学、家庭全方位地加以评价,以争取最广泛的支持,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集聚到最优质的资源,我们的中学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为20年后的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路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