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穿过历史的烟尘,昆曲的光芒依然温润绮丽,令人惊艳。昆曲行腔优美,文辞清丽,演绎细腻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11年2月26日初春午后,请来到思享家沙龙,听昆曲工作者张卫东娓娓讲述昆曲的台前幕后,前世今生,现场演示曲牌教唱,并讲解昆曲表演的特点,发展历史及完美传承。财新传媒编辑陈飞担任本次沙龙的主持人,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继伟亦到场与享友们互动。
昆曲的历史渊源 因为昆腔的历史太古老了,我就是从昆曲渊源上讲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81-1982年出的戏曲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介绍,昆曲又叫昆山腔,诞生在明朝嘉靖年,是魏良福创造的,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在魏良福时代的昆腔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再创造,是发展成全国国家型的剧种,而在它前期的100多年前就有昆腔了,也就是元代就有了,元代在昆山有一位叫顾坚的,他草创昆山腔。它们的词曲就来自于老九创造的曲次,因为老九们在元朝时候三废三兴对科举,大部分读书人都是身份卑微的,但是读书人向来不老实,总想造反,但是又拿不了枪,怎么办呢?他就拿笔,就写了很多诗词来愤自己的不平,但是诗词的传播是在小众当中,而戏剧演出是在大众当中,那就编写剧本吧,这剧本就出现了,一开始还是写一些零碎的清唱冷唱的小令,为什么写这小令?小令怎么来的呢?就是从东宫殿梁,就是南宋北京分治以后,大部分的儒生、儒人,还有一些投降精国的人,都到了北京,又形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站留下来的这种在宋词唐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朱公调,这种朱公调就是曲牌套唱演述一个故事,不失风雅的,有文学内容也有口语的东西。 到了元代把这个再发展就发展成小令,而这个小令就叫元曲,元曲的特点就是雅俗共赏,因为当时的儒生是最底层人物,所以他要写这个诗的话,就不能再按照前朝用很多的典故,就得用一点口语的东西,但是它的境界还得要高、还是不失风雅,那么我们就可以读到区别于唐诗或者五代以来的诗词。唐诗和五代以来的诗词是惜墨如金、用典用故的,比如说雕兰玉切英悠在,还有什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都是很深奥的。到了元曲时代做令就有一种是民间性,但还不能失风雅,那就出现了像什么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使得读书人听了以后不觉得俗,而不读书的人听了以后也能听得懂,所以元曲是大家风范的作品。只有在那种残酷的社会现象下,这些老九们才能创作出这么好的词,像关汉卿那个我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等等的,这都可以入到这个曲里面。 |
昆曲的传承与衰落 中国昆曲是最古老剧种之一,在昆曲以前还有很多舞台戏,但是为什么说唯昆腔是正声呢?就是因为昆腔的传承方式不同于其它一些剧种的传承方式,它第一是文以载道,就是所有昆腔的剧本都是注重文学性,是在唱诗,每个昆腔的传奇的作品它的曲词的文学性都是集唐诗宋词之大成,传递着五千年中国古老的读书人的文化,它是精。所以,听昆曲要拿着剧本去看,这才是听昆曲的标准,如果说不拿着剧本去听昆曲,那势必这个戏会,如果说也不会也不拿剧本去听,还抱怨说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词,那就很正常了,就是懂诗词的人、演昆曲的人,给你一个生戏让你去听也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词,因为他是版间连套体的,中间没有过门,而他唱的是什么语言呢?南曲创作语言,要本着南宋朝、元朝初年的那种语言词汇来写,而北杂剧要按照元朝的北京的大都的口语和文学来写。 |
昆曲的真伪鉴别与现状 首先昆曲得有这么几个概念。第一,保持它原有唱法的特点,咬字没有土音也没有白音,所谓的土音就是地方话的口音,所谓的白音就是普通话的口音,你就听吧,它这个不是普通话,这还可以听,地方话太浓了,这就有点土音,介乎于之间,君子爱中庸、小人反中庸,那您就是君子听曲。还有一点,我们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要把昆曲让它活下来,好戏改良,要让它跟现在的年轻人接轨,这种想法是无知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是不是钢琴定调,ABCD定调的都是假昆曲,还有用铁弦拉的二胡,就是过去用丝弦拉二胡 |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