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告别的年代 于 2012-11-20 15:20 编辑
小女5岁,最近我自己在翻《汉字王国》,顺便给她讲了几个象形字的来由,不想孩子来了兴趣,不光是对文字,还有语言。每天缠着问:人类为什么会说话呢,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呢?为什么“大”一定要念“da”?我查了一点资料给讲了讲,还是不够到位。不知道有没有给孩子看的,关于语言、文字和人类起源方面的书?请有经验的爸妈推荐几本。谢谢。
另外,强烈推荐下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平和、优美,娓娓道来,充满细腻和温情,讲述汉字的魅力,以及汉字所传达、展示的中国文化之美。
摘录一段,是讲“窗”这个汉字的:
“ ……我记得有很多夜晚我在古城北京、苏州和安阳的旧居民区散步。首先是屋顶和灰色的院墙引起我的主意,还有沿街树下的居民生活:洗衣服的女人,玩牌和提鸟笼的男人,跳猴皮筋的小女孩。但是每当夜幕降临,街巷空无一人的时候,大门里面活跃起来。从大街上人们看不到大门里边太多的事情——房子的结构确切地说是院子的结构使人不能直接往里看——但是人们能很清楚地听到各种声音,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炒菜做饭的声音,孩子闹觉的声音以及那里发生的一切,这时候人们正准备过夜。如果人们从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能看到像自身发亮的抽象画一样的低矮窗子,窗子木格勾画着自己细细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自行车、小板凳、花盆和鸡笼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 ,使人向想到这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窗子,尽管充满神秘的色彩。”
还有一段,讲“自”这个汉字,甲骨文和金文里“自”就是一个鼻子的正面画像。
“初夏的一天,我沿着北京的北海骑车,在人行道旁遇到这样一出小小的插曲。在老城区的许多地方房屋建在高出马路的台阶上,孩子们坐在外边写作业,老人缝衣服等等。在房子的外面有人修了特别好看的小花圃,和双人床差不多大小。玫瑰飘香,蔓生植物爬向屋顶。在架子上有仙人掌和兰花,还种着几盆青蒜。墙上有鸟笼,小鸟争相鸣叫,好像要超过汽车声和丁丁当当的自行车铃声。
每次经过这里,我总是慢慢骑,以享受这伊甸园式的情调。这一天,一家人正坐在小板凳上吃晚饭,我跳上车,和他们谈论起花。
“是谁修了这个花圃?”我问。
男人自豪地笑了,指着自己的鼻子:是我。
在相同的情形下,我们瑞典人可能会轻轻拍拍胸脯,但中国人恰恰指的是鼻子。这不能不说这种手势由来已久。因为汉字的“自”最初的意思是“鼻子”,是一个鼻子的正面图,有鼻翼和鼻梁,我们西方人的鼻子比面部突出很多,所以我们考虑它自然会想到侧面。中国就不是这样,那里绝大多数人的鼻子在脸上并不突出,对他们来说正面图最能表现鼻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