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女儿一同看三字经时,看到“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时,联想到两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免使我感慨万千。
女儿由于是第一个孩子,从小吃的,喝的,玩的也都没有刻意进行过与他人分享的这种熏陶,其实女儿2,3岁时要求过凡是吃的,喝的自己享受的同时,也要给家里人分享,但由于奶奶,老爷,姥姥心疼孩子,也都不吃,这样几次下来,慢慢地女儿也不再同他们分享,可能心里认为他们不需要。女儿已经习惯了一个人享用的乐趣。
儿子的出生,随着他的慢慢长大,大概十个月左右,已经有要吃东西的意识,尤其每次看见姐姐吃东西时都要伸手要,每次姐姐都拒绝他,当然如果东西有两份时,会把另一份给弟弟吃。如果没有,就要求姐姐分给弟弟一点,每次姐姐都极不情愿分。有时候姐姐看见弟弟吃东西,也要吃,他爹还戏弄说:“你吃东西时,弟弟要你不给,现在弟弟吃东西了,你也要吃。”当然说归说,还是会分给姐姐一些的。索性以后带他们买食品时,统统都是两份。我会告诉姐姐另一份是弟弟的,同时也会告诉弟弟另一份是姐姐的。经常是这样,带他们买东西时,姐姐挑选的时候,只会拿一个的,而弟弟挑选的时候,一定是拿两个的。因为他知道在他的心里,除了他,还有姐姐。
如果东西有大小之分,我们会告诉他们:“姐姐拿大的,弟弟拿小的。”因为开始有好几次,弟弟拿大的吃,结果吃一半或者一点,就不吃了,剩下的经常不是被他玩弄了,就是丢弃了。本着不想浪费原则,就定了这样的规定。还好每次吃东西时,弟弟主动拿小的,姐姐拿大的,而每次他自己拿东西吃时,也会主动同时拿两个,如果有大小之分,一定把大的给姐姐,小的留给自己。慢慢地也学会了不但给姐姐大的,也给家里其他人拿大的。前几天,我一朋友带她两孩子来我家做客,她的孩子,一个13岁,一个3 岁,孩子们吃苹果时,我儿子拿了个小的,主动给我女儿了一个大的,她的大孩子拿了个大的,小的孩子看见了,要求同她姐姐换换,她姐姐不给,我朋友就劝她,你是姐姐,就应该让着她,和她换换。结果她大孩子却振振有词地说:“孔融让梨不是说小孩子应该把大的水果让给大孩子吃吗?”我听了,无语,看来对这句话要重新认识了。
我不知道孔融他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让兄长吃大的梨,自己吃小的梨,是在受家庭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主做出的举动,还是在长辈的命令下做出的选择?而书中的解释为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美德是从小就应该懂的。四岁的小孩真的就知道尊敬和友爱兄长吗?
讲一个现实应用:
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开始给大家分苹果,小朋友排队自己挑苹果。
某小朋友找到队伍偏后的位置站队,拿到了大苹果。
这个逻辑过程相当的强大,太强大了,这个小朋友长大后可以在各类博弈中胜出
月月小猫于2013-3-17 11:44补充以下内容:
属于自己并已被自己拥有的权利,可以自己享受,也可以让渡
属于自己但被别人占有的权利,要想办法夺回
服从自己的内心,不要狗屁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