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3-10-31 18:43 编辑
这个帖子的原址:
http://www.ebama.net/thread-178456-1-1.html
这个妈妈实际上没有必要过于沮丧。
因为你经历的,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的。而你能够及时做到反思,应该说还不算晚。
不走弯路固然好,但走过的弯路,未必是全无价值,而且对你整个的育儿观念,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好,言归正传。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开始给我儿子进行英语启蒙,那时候他刚五岁。对于开始英语学习的孩子来讲,他不算早,但也还不算晚。那时刚上大班,幼儿园有外教,虽说每天只有15分钟的英语课,但起码也算有接触。
萧愚:这个年龄开始起步,时间上是黄金时间,没问题。
从开始启蒙起,我就深受安妮鲜花和爸妈网儿童英语学习的理念影响,一直坚持听力先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英语动画+动画提取的MP3。他看动画反复的次数比较多,一集动画片通常都要看好几遍,同时听好多遍,他自己才满足,才会去看下一集。
萧愚:
你现在的做法,基本没有“教学”,而是纯粹的让孩子自己去“领悟”了。
但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就是纯靠看动画片就能领悟的,但我接触的家庭来说,大部分孩子第一没有那么多时间投入,第二缺乏那样的悟性。
所以,真正自己悟出来的孩子凤毛麟角,100人里面能够有3-5个就不错了。
但是,由于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易行,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些“牛娃”的经验当做了学英语的范本,上来就用。这就是不管自己孩子的实际条件了。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是没办法简单看动画就学好英语的。
英语动画看过卡由、小乌龟、LITTLE BEAR、跳跳娃、CAT IN THE HAT这些。这中间也有穿插讲英语绘本的。一直到上小学之前,绘本还是占到他输入量的20-30%的样子,不过上小学之后,确实晚上时间不多,读英语绘本的时间也明显少了。讲英语 绘本的时候,他也很喜欢听,需要我中文解释的也不多。英语动画他也说能看懂,现在也不来问我了,以前看LITTLE BEAR的时候还时不时会问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另外,一直以来,视频和绘本都没有要求他跟读。每天总的英语输入时间平均在一小时左右吧。
你的做法可能存在三个问题:
问题一:孩子做到可理解输入了吗?
所谓可理解输入,就是输入内容能够比较充分的理解。
你虽然给孩子输入的时间不少。但有多大比例是可理解输入呢?
这样一个简单的可理解输入的理念,想说服人也是不大容易的。
我记得有个爸爸,自己亲自看了两个小时的西班牙语的电视节目。
看完后一头雾水,什么都没学到,这才明白什么是可理解输入。
动画片和绘本都不是按照认知心理编写的教材。所以在可理解输入方面,
就会存在较多的障碍。一般孩子是难以跨越这么多障碍的,输入的质量大打折扣。
问题二:可理解输入的质量如何呢?
孩子看动画片说看懂了,但是,这个懂,可能是连蒙带猜的,是囫囵吞枣的。
可能同样的语言,脱离画面就不记得了。可能他整体上能够懂,但细节上就不懂了。
而语言的输出,很大程度是把细节拿出来,重新组装进行交流。
所以即便懂得了动画片,也未必就是真正把握到了语言本身。
不过这里必须强调,个别人的确是有语言天赋的。
我认识一个英语看电影就掌握比较好的人,看日语动画片,也能掌握个七七八八。
所以在语言学习方面,学得特别好的人,天赋往往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问题三:输入到输出的激发条件是什么呢?
即便是可理解输入,到输出也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各种英语教学法,基本核心就是支架的搭建,帮助孩子输出。
所谓支架就是对话,互动,看图说话,复述跟读之类。
没有支架,孩子纯粹自己领悟的。这是少数孩子的专利。
两年来的输入,勉勉强强也不算少吧,也有700个小时以上了,但是我儿子输出却几乎没有。我想可能是因为平时没有输出的环境,所以没培养起来表达的习惯吧,于是给他找了个外教。上了几节课以后,我发现他能表达的简直太少了,几乎都只用一个词来回答问题。还有一些词,虽然平时经常会讲到,比如DOLPHIN,WHALE,但是让他说,他就不懂说。还有在讲绘本的时候,有的词,放在句子里,听我读的时候他能听懂,但单独拿出来问他,他又不懂了。所以我感觉他的词汇量还是太少了。可是听了两年了,还没积累起来一定的词汇量吗?并且,在和外教交流的过程中,他想告诉外教不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竟然会说出“I don't know XXX is what",典型的中式英语。难道听了这么长时间,语感也还没培养起来吗?
萧愚:你列举的这些情况比较典型。
因为没有专门的输出练习,所以孩子没有输出也比较正常。
试想,中国学生能够阅读非常复杂的文章,但大都难以说出简单的口语,
关键在于,对于大多数普通学习者来说,输出是需要专门训练的。
经常有这样的传说,看老友记六遍就能说英语了。
我毫不怀疑有人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亲眼看到过类似的案例。
但我知道,这不是普遍性的。只是个别人的专利。
启蒙两年,尽管孩子不觉得有学英语的压力,但毕竟付出的时间也不少,然而收效甚微。无输出,词汇量少,语感不强,从投入产出比来讲,这个效率远远赶不上按传统方法学英语的孩子(我说的传统方法是指拿一套教材,从This is an apple,that's a pencil"这样学起的,哪怕每天只学半小时,连续学两年,效果也会很好了)。
萧愚:这是我始终强调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材的特点就是这样的。
虽然教材未免显得单调了一些,但教材的编排,毕竟是按照普通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编排的。
当然有些教材的编写注意到了趣味性。比如迪斯尼美语世界。比普通的动画片要好得多。
当然我并非否认我们现在这个英语启蒙理念的优势之处,毕竟已经有那么多的牛娃证明了这个理念的可行。我只是想把我家的情况摆出来给大家评判评判,到底我们是哪些环节没注意到、没处理好,导致了效果不佳?按这个理念取得成功的孩子当然是先进典型了,那我家的应该算是反面典型了,所以也请大家来给我们纠纠错,顺便也可以让后来人免蹈我家的覆辙。
萧愚:你的误区就是,把英语学习建立在牛娃的成功经验上了。
牛蛙是少数的。我们那里也有牛娃的家长,但都是藏起来不让介绍经验的。
有个牛娃的爸爸经常来这里,但在我们那里是不怎么让说话的。
因为他的孩子就是纯看动画片掌握英语的,而且英语输出很厉害。
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几乎看一遍影碟差不多就可以给你讲的那种。
但我知道,这只是个案,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可能并不适合的。所以我很少宣传他们的做法。
但论坛不同,论坛是自由的。牛娃的家长可以自由自在的晒自己的心得。
所以,如果孩子是普通孩子,我建议你不要用牛娃的方法。
一步一个脚印。英语学习,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一个个简单的具象词汇入手,然后是词块,句子。
看图说话,跟读模仿,亲子对话,一点点的积累起输出的资本来。
这方面我在博客和本地谈的已经不少了,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不管是英语学习还是其他学习。
因材施教,不盲目效仿是比较重要的。
参考:文章汇总
http://www.ebama.net/thread-1806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