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的一篇是于文轩先生撰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文章,谈论的是关于中英文双语教育的思考。对于我们这些纠结在如何帮助孩子”扎牢中国根“还是”培养国际化”的家长们有一个借鉴。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拍砖。
于文轩:应如何进行中英文双语教育?
联合早报(2011-06-30)
在新加坡,可能没有什么教育政策要比如何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以下简称双语教学 )让教育部更头疼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的语言教学政策是新加坡过去经济起飞的原因之一,也将是决定新加坡未来竞争力以及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难怪为什么双语教学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和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现在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两个阵营,一是继续坚持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其他母语(华文)为辅。这个阵营里的讨论集中在各种各样复杂的制度设计,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中英文俱佳;另一个阵营同样希望学生中英文俱佳,但是他们希望为华语正名,不要让华语只是作为辅修而存在。
从我的角度看,这两个阵营的辩论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他们共同希望实现的目标,即学生中英文俱佳,可能是有问题的。在这样的一个目标之下,不管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最后可能都是事倍功半。尽管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是我有非常痛苦的双语学习经历,即使如今也在被双语问题困扰,希望我的经历可以为双语教学的制度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双语很难都达到母语水平
我26岁离开中国,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和同龄人一样,我是在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文,一直学到大学毕业。尽管在历次英文考试,包括中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英文考试,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刚到美国的第一年,让我着实为自己听、说、读、写上的能力不足深感苦恼。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语言的习得不是在学校通过学语言的方式就可以学习和掌握的。
中文和英文之间不单单是词汇、发音、语法的差别,隐藏其间的是哲学和思维方法上的巨大差异。要把英文学好,需要充分浸淫于英语的环境中,忘掉中文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同样要学好中文,也是一样的。因此要把两种语言都达到母语的程度,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笔者从事的学术专业领域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华裔学者,在笔者看来他是位语言天才,他是在非常不好的环境里开始学习英文的,但是他现在可以非常自如地在中英文之间转换,可以用英文跟美国学者讨论欧美历史与文学,也可以用中文,也就是他的母语,和中国学者进行哲学对话。他给我分享了自己教育儿子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他告诉我,他一开始也是希望儿子中英文都能达到母语的水平,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后来在香港和新加坡访学的经历,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认为把两种语言都学到母语的程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管学习什么语言,一定要有一个语言当成母语,先精通这门语言,用这门语言进行非常深入的情感和哲学表达和思考,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学习其他语言,使其他的语言成为熟练掌握的工作语言。如果一开始都希望把两种语言都学到母语的程度,结果可能是两种语言都学不好,都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他的这番对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前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也说,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把两种差异很大的语言(中英文)都掌握到母语的程度。看来,这是我们这些不得不经受双语学习之痛的人的共同体会。
英语作为主要工作语原则不变
结合我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的经历,我认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应该跳出以往的思路,采纳更灵活的制度设计。首先,以英文为主要的工作和学习语言的大原则不能变,这是新加坡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对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把英文确立为主要的工作和学习语言,并不是要求每个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都可以达到以英文为母语的水平。
第二,华语教学非常有必要加大投入,华语要能成为以英文为母语的新加坡人的熟练的工作语言。对以英文为母语的新加坡人有太高的华文要求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第三,是以英文为主修还是以华文为主修,应该成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在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是用华文还是英文进行教学和考试。在自然科学、商科、工程类科目,一律用英文进行教学和考试。我的个人体会是,每个学科对英文程度的要求是非常不一样的,母语为华文的人,只要英文可以达到工作语言的标准是完全可以在自然科学、商科和工程类有所作为的。这个思路是希望学生对一种语言精通到母语的水平,而将另一种语言作为自己熟练的工作语言。
在我看来,从这个思路出发的双语教学制度的思考和设计,可以使新加坡走出双语教学的困境,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个思路对当前的教育体系、师资和教育资源的挑战也是空前的,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破不立。
可以做到把外语说的很流利,但如果说真正双母语的话,的确非常的困难。而且我认为如果某人的确双母语的话,肯定任何一种语言的水平都不是太高。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学语言一定要把母语学好。
还是以我儿子为例,目前我儿子就是所谓的“多母语”。在家说中文,学校全法语,生活上基本都是英语。但他的水平,无论哪种语言能力都远不及母语是这些语言的孩子,包括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势必是有一种语言作为强势,无论是英语或者是法语。但我想应该不会是中文的,虽然他中文说的非常好。但也只限于听说的好。如果非逼着孩子双母语,势必会影响孩子学习的进程。因为孩子学语言不是在翻译,而就是用。比方说,孩子从小,学苹果,你告诉他这个东西叫苹果,他就记住是苹果,告诉她叫apple,他就记住叫apple,告诉她叫la pomme,就叫la pomme。多一种语言,孩子就要多记住一份。这只是简单的一个词,等海量成句,再成为文章,写作甚至到了文化,思维的时候。孩子就要记住成倍的东西。最终孩子自身就会选择一种强势的,基本上就是孩子接触最多的那种,根据这一种语言来去学习其他的语言。就像咱们大人翻译一样。
不光中国人如此,老外也如此,我周围的老外,大部分都是会3种语言的。跟她们交流的时候,如果你也会他的母语,她们都会选择母语。在世界上众多国官方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语言栏,永远都是母语是什么,且唯一,然后是其他语言。甚至你英语再好,人家也认为你的母语是中文。很多国家,只要你是在中国出生,且父母的母语不是英语的人。你英语即使再好,比美国人说的都好,文章得过诺贝尔奖。抱歉,政府认为你的母语仍然是中文。同样不能进入英语学校学习,也只能上当地语言的课程(不光针对中国人,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即使该国家的官方语言包括英语)。当然这是一些国籍惯例,跟语言能力本身无关了。
所以,那些费力的把自己的还培养成双母语的父母,还是权衡一下利弊。在国内给孩子创造英语环境并非容易的事情,是把精力放在很抓孩子英语上,还是放在孩子有快乐童年上。这当然是每个父母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我不敢说100%老外,但大部分老外的孩子都有个快乐的童年,至少是孩子眼中羡慕的童年。爬树,抓虫,种菜,钓鱼,野营,野外生存,旅行,各种体育运动。。。。而且绝不是一次哦,而是每年都会如此,不管是孩子,直到长大,带着孩子,一贯如此,直到他们无法行动,所以他们可以说是玩儿的高手了。相比中国孩子呢?现在似乎只有打游戏就是最大的乐趣了,或者去旅游而不是旅行,也不是度假,这其中的区别,不是语言上的,也不是文化的,等你真正接触了,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