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mstel-river 于 2016-3-5 19:35 编辑
看见H版和网友讨论第二母语的事情,觉得蛮有趣。来凑热闹是因为突然想到以前有人说过的一种母语是否达到母语状态的标准: 是否是心算时使用的语言。居里夫人传里有描述,居里夫人获得了2次诺奖之后,在60多岁,在法国住了大半辈子之后,自己心算时用的还是波兰语。作者是她的二女儿,伊瑞娜 居里。
语言是文化的范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这两个字承载的东西太多。
记得几年之前,一向以宽容著称的荷兰发生过一件事。土耳其裔荷兰作家在荷兰某电视台接受采访。他已经移民荷兰20多年,并且荷兰语写作,得过几次荷兰文学奖。当他在电视上出现,荷兰人说,天!他当真讲的是荷兰语。
母语这两个字承载的东西太多。似乎语言学里只有mother tongue,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第二母语似乎没有踪影。
我认识一个旅居欧洲的美国人,认为自己: American is my mother tongue, first language is standard English,my second language is French。很有趣吧。
Amy Tan的作品 Mother tongue关于她的母语,一种奇怪的又像中文又像英语的语言做了很生动的描述——其实是英语至少用的是英语词汇和发音。
当然判断标准大家各自不同。standard bar高低都是自己订的。
我的标准是一个母语,若干个可以工作生活使用的语言。
像Max这样五六岁就来美国的孩子,将来英文必定成为第一语言,中文退化是必然的。朋友的儿子,今年14岁,ABC,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加州最好的私立校读书,中文尽管说得很流畅,但是仅限于日常会话,真正讲起数学、历史,用中文他是听不懂的。英语当然取代了中文成为了母语,按理说,他的英文土生土长应该足够好了吧,但是他的英文老师立马感觉出来,问他在家是不是不说英文?这说明他和在家也说英文的孩子相比,熟练程度还是不够。
在洛杉矶,孩子们通常到了初中才学外语,相比之下,英文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要高太多了,但是尽管英文作为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但真正能够熟练应用的并不多,毕竟中国是一个语言太单一的国家,除非有过留学或境外、外企工作的经历,单纯靠个人毅力把英文学好是不容易的。我们这一代,即便生活在另外一个国度,中文已经刻在骨子里,根深蒂固,说梦话一定会是中文。相比之下,我们的下一代经历完全不一样,中文已经不是认知世界的主要工具,我们之所以还努力强化他们的中文,一是觉得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学太可惜,二是从实用性来看,会中文的孩子即便是在美国也还是多想技能从而多很多机会,至于说中国的文化,我不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有怎样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一直没有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之类视为必读的经典。孩子们生活在地球村的时代,每种语言都承载着文明的进程,我希望孩子们将来有辨别和鉴赏的能力,积极地取各家之长为自己所用,而不是用母语两个字把自己套在一个单一的种族和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