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的小事显威力
孩子初为小学生,家长升级为小学生父母,双方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角色。虽说同样有适应的需要与必要,但是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高一些,因为家长的心态影响着孩子的心态,家长的能力决定着孩子的能力提升。家长能要稳住阵,肩负起为孩子做好先行军的责任,显得犹为重要,下面请看看一位家长,如何让一件小事扰得有些乱了生活。
妈妈对茱萸在校的适应能力还算是满意的。茱萸胆小听话,凡是老师说的话对于茱萸来说就是圣旨。这样的好处在于,能把老师布置的事情记得清楚,每天到家把写作业当成头等大事,其中包括口头作业,也一丝不苟地完成。在学校里也守纪律,按理说,茱萸妈在孩子身上是没有什么操心的事情的。
有一件事让茱萸妈妈忽略了,那就是茱萸的上厕所问题。上学的第一天,茱萸就跑进女厕所,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是否此事有关,茱萸在学校一直憋大小便,不得已才去小便一次。有时会尿湿裤子,居然有一次将大便便在裤子里了。
“这点小事咋能做不好呢?”茱萸妈妈很是不理解,在幼儿园都不犯的错误,居然在入学后发生了。
“别再尿裤子了!同学会笑话你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爱面子,想利用这点一下子解决实质性问题。但是事与愿违。妈妈开始怀疑孩子是故意的,不想改,甚至想与家长作对。因此妈妈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了。“这低级错误你也能犯?再弄脏裤子我也不管你了,就让你脏着穿着,看你丢人不!”被数落的次数多了,茱萸的眼皮都懒得抬了,这只耳朵听,那只耳朵冒。裤子照尿不误。无所谓了。
一次,尿裤子事件发生在家里,正在看电视的茱萸就地解决了小便,看到湿裤子、湿沙发,妈妈发狂地将茱萸一顿好揍,小人儿也被扯到门外,妈妈恐吓他:“爸妈不要故意尿裤子的孩子!越长越没出息!再不惩治你要尿床了,是不是?”
门外罚站的茱萸被一位身份是教师的邻居发现,好心的教师替孩子敲门求情。和颜悦色向茱萸向妈妈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资深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茱萸的情况:尿裤子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孩子也想改,但自己能力有限,想出的办法就是憋尿,实在憋不住就采取了就地解决的办法,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是被妈妈发现,应该也被部分同学发现。妈妈没给出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受批评的孩子心理负担加重,更加做不好的同时很可能采取放弃的办法。这件事情不能拖下去了,很多大问题的起因,因为一件小事做不好。家长不要以为是小事,慢慢地孩子会适应的,事实上,有些事情靠孩子自己去适应,需要时间很长,弄不好可能越来越差。
茱萸妈点头称是,茱萸现在已经不像开学初期那样省心了。老师也反映听课状态不如以前了,还有,茱萸不愿意去上学了。
老师建议茱萸妈妈,要控制自己态度,真诚地向孩子检讨家长有责任。同时也教给孩子具体细致的做法。像茱萸的事情,妈妈或老师替孩子找一个好朋友,每天下课相约一起去厕所小便。上课时不要憋尿,可以举手向老师请假。发现孩子不尿裤子的好行为,及时表场,正面强化,即使有了尿裤子的行为,只要时间间隔变长,也要肯定孩子在进步。老师还告诉茱萸有问题,要向老师或者妈妈请求帮助,经常穿湿裤子也不卫生。这是一个需要改正的行为,老师和妈妈都相信他能做得好。哭花脸的茱萸点头答应了。
后来,按照教师给出的做法,母子俩共同努力,茱萸改掉了不尿裤子的毛病。成为他初为小学生适应阶段的一个小小涟漪。
爱心小提示:
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要重视孩子的问题,记住:孩子身上无小事。
孩子的事情就是这样子,有些事情真的很小,家长想到了,帮着处理了,真就小的让人注意不到。但有时忽略它了,小事情就要变得小问题,如果再不重视它,它会示威性变得扰人,能扯出一连串问题呢。
准小学生和新生的家长,多逛逛互联网学习家庭教知识,向过来人多取妈妈经,俗话说百密一疏,家长尽量多学习,尽量减少失误。
当家长用心培养孩子一些适应学校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经常与孩子交流:“今天你快乐吗?让我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好吗?”只有当孩子们爱上学校,心情愉快地在那里生活,家长才算与孩子走好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选自《娃的问题咱不怕》(小学阶段)
呵呵,多可爱的称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