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地球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生物。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目: 灵长目
亚目: 类人猿亚目
科: 人科
属: 人属
种: 智人

870万种生物之中,唯有人从热带到南北两极,从沙漠到热带雨林,在全世界凡是有陆地的地方,都能适应环境,繁殖下去。

其他的生物全做不到。

人最大特点是发达的脑。在短短20万年的进化中,脑容量扩大了三倍。

但这么大的脑容量,还是不足以让人类适应这么多不同的环境。

人类能够在进化的竞技场上成为横扫一切生物的大赢家,最关键的是有个可塑的大脑,繁殖一代就可以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

而人脑的可塑性对第二语言学习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根据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幼儿出生后头几年,大脑每秒都会根据自己的基因地图和环境刺激,生成超过一百万条神经连结(过去每秒700-1000条的估算已被推翻)。

随着年龄渐长,大脑就会开始删除没什么用的神经连结,优化结构,提高运作效率。感知通道如视觉、听觉的神经连结会先发展优化成形,然后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语言及其他高级认知功能。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07).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Brief). Retrieved from 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所以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完美地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随着年龄渐长,大脑根据环境生成神经连结和进行优化,我们就失去了幼儿那种完美的适应能力。

学语言有关键期的说法,就是源自此处。在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模拟的英语环境,就可以让孩子学英语跟学母语一样,不费力且效果好。这个说法对不少家长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

一些错过“关键期”的家长,即使比较豁达,也往往会懊恼自己耽误了孩子“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的机会。另外一些在关键期之前就开始亲子英语的家长,却往往因最终看不到孩子的明显分别,因而觉得自己或孩子有问题。

更有什者,少数家长为了把握这短短的关键期,在幼年时安排孩子在英语上投放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欲速不达,更耽误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坑爹的是,关!键!期!是!一!个!虚!假概!念! ! !

幼儿的大脑虽然能学习得很快很轻松,但由于只是属于基础建设阶段,像语言这种高级能力,只能掌握其中很少的部分,提供的英语环境再多再好也是一样。

幼年(三岁以前)接触英语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更好的分辨语音。英语发音之中,有27个汉语中没有的基本音素。如果不是从小在英语环境中长大,大一点之后听力通道已经定型,就会难以分辨。我们学英语遇到这些音素时, 大脑就会自动将他们替换成汉语中最接近的音素。比如说用「seat」取代「sit」,用「full」取代「fool」, 用「wet」取代「vet」… 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有浓重的口音。

但是现代语言教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语音纠正已不再视为难关。只要通过针对性的听力和发音练习,有英语基础的成年人可以在几个月之内完成语音训练。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当红演员虽然英语程度并不高,但在演出荷里活电影时,说的英文却能有板有眼。

至于其他方面如语言架构,则十几岁才开始学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就更无所谓了。

所以虽说亲子英语越早开始越好,晚一些其实也并没有太大耽误。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患得患失。

0至3岁的孩子通过亲子英语启蒙,最关键的是时间和材料安排合理。根据分析家长的反馈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坚持每天20至30分钟的童谣,如Super Simple Songs,效果最为理想。

如果你是幼儿家长打算开始亲子英语,只需要记住下面这句话:

“每天坚持很重要,时间太久没好处。”

2266 查看 56 收藏帖子 (4)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emily666

    2018-10-24 10:40:31 使用道具

    不仅小朋友的大脑可塑,成人也同样具有可塑性,我们的行为和习惯时刻改变着大脑
  • 天天歌唱

    2018-8-29 09:55:05 使用道具

    跑题了吧。。。。。
  • 帅帅英语屋

    2018-8-28 19:08:46 使用道具

    楼主弃楼。
  • 帅帅英语屋

    2018-8-27 03:31:12 使用道具

    神庙不在论坛冷清多了。
    或者割了神庙的尾巴,把显示他博客地址的Signature也去掉;
    或者给他解禁吧。
  • 帅帅英语屋

    2018-8-26 14:08:4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帅帅英语屋 于 2018-8-27 03:29 编辑

    没搜索验证,感觉出荷里活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意思吧。
    逃离神庙不知何时能解禁。
    但论坛里还保留了带有他博客网址的Signature。
    同时用户的孩子年龄都不显示了。这都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了什么故障了。
  • evofans

    2018-1-13 20:01:16 使用道具

    全都做不到?细菌的生存范围可比人大多了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9:48:59 使用道具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3:57
    阅读理解需要根据上文下理,不应断章取义。


    懂的自然懂。。。:-)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9:47:13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所以从亲子英语的角度来说,只要能成功帮助0至3岁的孩子分辨英语发音之中27个汉语中没有的基本音素,就已经是为将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27个在汉语中没有的英语基本音素到底是哪些音素?其他的音素在汉语中都有?
    /ɪ/, /æ/, /æ/, /æ/, /ʌ/, /ʌ/, /ɒ/, /ɒ/, /u:/, /b/, /v/, /v/, /θ/, /θ/, /e/, /e/, /h/, /d/, /z/, /ŋk/, /n/, /l/, /r/, /ɫ/, /ʃ/, /ʧ/, /ʤ/

  • 陪伴成长

    2018-1-13 19:44:34 使用道具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9:31
    其中一篇论文可以在36楼找到。这一段是希望表达科研在这方面还没有定论,我们必 ...

    但中国亲子英语的家长,绝大部分并不具备能以英语跟孩子沟通的能力,需要依赖各种音频、视频。科研结果普遍都认为音频、视频完全无效,但这跟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家长反馈,以及另一些新的科研,有一定的出入。

    --- 请给出“科研结果普遍都认为音频、视频完全无效”的论文原文或者链接,谢谢!
    然后,这一段想表达什么?我们该信谁?

    其中一篇论文可以在36楼找到这一段是希望表达科研在这方面还没有定论我们必须自己用脑根据经验具体科研内容去推论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没有"应该信谁"的问题





    --------------------------------------------

    报告我都列出来了。请问哪个报告是关于“中国亲子英语” “音频、视频完全无效” 的?不要自己给自己“断章取义”哈。

    然后,你不是都有“报告”了吗?那为什么“科研在这方面还没有定论”?难道你的“报告”有问题?

    再然后,既然“我们必须自己用脑根据经验和具体科研内容去推论。” 那还要科学家干啥?那科学家还写报告干啥?

    请问,你这个到底是“科普”系列,还是“脑补”系列?

    呵呵。。。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9:34:44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运用最新大脑扫描科技的幼儿科研成果,幼年大脑主要是建立各种基础的感官通道和神经控制。语言的发展,无论是单语还是双语,都是只能建立基本的组块。稍微复杂一点的部分,都必须等到基础建设完成之后。
    --- 请给出支持这一段观点的论文原文或者链接,谢谢!
    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在这里都能找到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9:31:14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但中国亲子英语的家长,绝大部分并不具备能以英语跟孩子沟通的能力,需要依赖各种音频、视频。科研结果普遍都认为音频、视频完全无效,但这跟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家长反馈,以及另一些新的科研,有一定的出入。
    --- 请给出“科研结果普遍都认为音频、视频完全无效”的论文原文或者链接,谢谢!
    然后,这一段想表达什么?我们该信谁?
    其中一篇论文可以在36楼找到这一段是希望表达科研在这方面还没有定论我们必须自己用脑根据经验具体科研内容去推论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没有"应该信谁"的问题
  • 逃离神庙

    2018-1-13 19:24:08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陪伴成长

    2018-1-13 19:02:15 使用道具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7:50
    这份报告是回复您下面的质疑

    向您解释为什么美国幼儿家长应该尽量用母语多跟孩子沟通, ...

    不是你说的“如果你是幼儿家长打算开始亲子英语,只需要记住下面这句话:“每天坚持很重要,时间太久没好处。”” 吗?

    那你又说“美国幼儿家长应该尽量用母语多跟孩子沟通” ?

    难道是 “双重人格”?还是“美国幼儿家长”其实不算“幼儿家长”? 呵呵。。。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8:24:16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第二语言/双语教育方面,如果父母的母语不同,或者家长懂得两种语言,同时希望把孩子养成双语人才,就应该尽量跟孩子以大环境以外的语言沟通。比如在美国的中国人,就应该尽量多跟孩子说中文。这样孩子才会双语同时发展。
    --- “在美国的中国人”,仅仅靠“尽量多跟孩子说中文”,就能“双语同时发展”吗?那美国的中文学校是干什么的?
    难道认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就算尽量多跟孩子说中文孩子也不能同时双语发展


    要想理解"那美国的中文学校是干什么的?"这种哲学性问题的答案最好先用心思考一下"国的中文学校是干什么的""国的文学校是干什么的""国的文学校是干什么的"...多锻炼一下脑子以后回答这类简单问题就不会困难了 :-)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8:00:27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市在2013年就是根据这份研究的结果,设计了一个专门指导低收入家庭怎样跟婴幼儿聊天的计划,希望可以提升底层家庭孩子将来在学校的竞争力。这个计划赢得首届彭博市长挑战,由彭博慈善基金提供五百万美元推行。
    --- 请提供具体计划的原文或者原文链接,谢谢!
    没有看到具体计划的原文,不过就我的理解,低收入家庭是收入低的家庭,而不是不和婴儿聊天的家庭。这两者(低收入、跟婴儿聊天)有逻辑关系吗?
    http://www.providencetalks.org/about/

    您的理解能力我就不好意思再多说了

    当然您也可以去质疑一下彭博慈善(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为什么要资助这个项目500万美元也向老美秀一下自己的智商 :-)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7:50:4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拔萃英语 于 2018-1-13 18:12 编辑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绝大部分科硏都认为用母语跟0-3岁孩子沟通越多越好,这方面的第一份重要论文The Hart and Risley (1995) study 虽然因样本太少而备受批评,但仍受到美国总统和大量教育家的支持。后续科硏至今也只是对枝节加以修订,其中心结论仍未受到挑战。
    --- 首先,你说的是这份吗?

    https://www.victoria.ac.nz/lals/about/staff/publications/paul-nation/Hart_and_Risley_critique.pdf

    如果是的话,这份报告和你讲的有什么关系吗?

    这份报告是回复您下面的质疑
    话说,这么重要的“科学结论”也不翻译一下发到国际核心刊物?

    震惊!美国的幼儿家长们,你们都错了!--- 学英语“时间太久没好处” !

    楼下继续。。。

    向您解释为什么美国幼儿家长应该尽量用母语多跟孩子沟通不存在"震惊!美国的幼儿家长们,你们都错了!--- 学英语“时间太久没好处” !" 这种感叹。  

    如果不回复, 像下面这种智商的同学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zhaozhy2001  就看个足以就够了。美国人学母语干的都多余呗。这智商堪忧啊。  

    所以还是有关系的。
  • 陪伴成长

    2018-1-13 17:10:1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陪伴成长 于 2018-1-13 17:19 编辑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5:34
    我觉得您应该是在装傻吧,难以相信您阅读理解水平真是这样...

    我在文章中指出

    做个语文阅读理解题,看一下 lz 文章的逻辑:

    lz列出的第一篇报告的观点:

    “一、英语为母语婴儿在九至十个月期间,只要跟专业导师接触五个小时普通话,就足以继续保存辨认普通话语音的能力(一个月只需要5小时,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周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二、把专业导师换成专业导师的录影,就完全没效果了。也就是说如果把幼儿跟专业导师间人际互动的成分去掉,幼儿就不再能够保留该语言中辨认语音的能力。”

    lz列出的第二篇报告和第三篇报告的观点:

    “在下面两篇作为共同作者发表的文章中,Patricia Kuhl 博士指出幼儿在子宫里完全没有社交互动的情况下,听到的声音也会影响他们辨认语音。”

    lz的结论:

    “如果我们综合三篇文章一起看,就会发现关键是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只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每周一小时就足以保留孩子辨认英语音素的能力。”

    “专门为英语为第二语言儿童开发的英语儿歌,刚好就是吸引孩子和帮助他们保留辨认英语音素能力的最佳产品。”

    我的疑问:

    1. 这些报告是针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个问题的吗?

    2. 这些报告中讲过“英语儿歌,刚好就是吸引孩子和帮助他们保留辨认英语音素能力的最佳产品” 吗?

    这些,难道是lz自己“脑补”出来的?呵呵。。。

    ---------------------------------------------------

    另外,下面这段没有报告哈。。。

    不过"幼儿出生后头几年,大脑每秒都会根据自己的基因地图和环境刺激,生成超过一百万条神经连结",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关键。幼儿会通过自己各种感官器官,包括嘴巴、四肢和皮肤,去探索周围新的世界。家长在任何一方面投入过多时间,都会妨碍孩子健康成长。

    lz 能帮忙“脑补”一下怎样“妨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吗?


  • 陪伴成长

    2018-1-13 16:57:13 使用道具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5:34
    我觉得您应该是在装傻吧,难以相信您阅读理解水平真是这样...

    我在文章中指出

    先帮你补充报告,lz 看看是这几份吗?

    Foreign-language experience in infancy: effects of short-term expo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phonetic learning.
    Abstract
    Infants acquire language with remarkable speed, although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Studies of the phonetic units of language have shown that early in life, infants are capable of discerning differences among the phonetic units of all languages, including native- and foreign-language sounds. Between 6 and 12 mo of age,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foreign-language phonetic units sharply declines. In two studies, we investigate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reversing this decline in foreign-language phonetic perception. In Experiment 1, 9-mo-old American infants were exposed to native Mandarin Chinese speakers in 12 laboratory sessions. A control group also participated in 12 language sessions but heard only English. Subsequent tests of Mandarin speech perception demonstrated that exposure to Mandarin reversed the decline seen in the English control group. In Experiment 2, infants were exposed to the same foreign-language speakers and materials via audiovisual or audio-only recording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xposure to recorded Mandarin, withou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had no effect. Between 9 and 10 mo of age, infants show phonetic learning from live, but not prerecorded, exposure to a foreign language, suggesting a learning process that does not require long-term listening and is enhanced by social interaction.


    Language experienced in utero affects vowel perception after birth: a two-country study.
    Abstract
    AIM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exposure to ambient language in the womb alters phonetic perception shortly after birth. This two-country study aimed to see whether neonates demonstrated prenatal learning by how they responded to vowels in a category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another non-native language, regardless of how much postnatal experience the infants had.
    METHOD: A counterbalance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Sweden (n = 40) and the USA (n = 40) using Swedish and English vowel sounds. The neonates (mean postnatal age = 33 h) controlled audio presentation of either native or non-native vowels by sucking on a pacifier, with the number of times they sucked their pacifier being used to demonstrate what vowel sounds attracted their attention. The vowels were either the English/i/or Swedish/y/in the form of a prototype plus 16 variants of the prototype.
    RESULTS: The infants in the native and non-native groups responded differently. As predicted, the infants responded to the unfamiliar non-native language with higher mean sucks. They also sucked more to the non-native prototype. Time since birth (range: 7-75 h) did not affect the outcome.
    CONCLUSION: The ambient language to which foetuses are exposed in the womb starts to affect their perception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at a phonetic level. This can be measured shortly after birth by differences in responding to familiar vs. unfamiliar vowels.



    Mothers say “baby” and their newborns do not choose to listen: a behavioral preference study to compare with ERP results
    Abstract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from neonatal brain evoked response potential (ERP) experiments revealed different brain responses to the single word “baby”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was recorded by the mother or an unfamiliar female.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behavioral preference studies in which infants altered pacifier sucking to contingently activate recordings of the maternal vs. an unfamiliar female voice, but the speech samples were much longer and information-rich than in the ERP studies. Both types of neonatal voice recognition studies imply postnatal retention of prenatal learning. The preference studies require infant motor and motivation systems to mount a response in addition to voice recognition. The current contingent sucking preference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neonatal motivation to alter behavior when the reward is the single word “baby” recorded by the mother or an unfamiliar speaker. Results showed an absent or weak contingent sucking response to the brief maternal voice sample, and they demonstrate the complementary value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udies for very early development. Neonates can apparently recognize the maternal voice in brief recorded sample (previous ERP results) but they are not sufficiently motivated by it to alter sucking behavior.






  • 陪伴成长

    2018-1-13 16:05:2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陪伴成长 于 2018-1-13 17:11 编辑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5:52
    如果您真的连这都分不清,我也真是帮不了您了。

    谢谢哈!lz不用帮我。

    你讲清楚 按照你的划分,双母语的家庭算“用母语跟孩子沟通”,还是算“为孩子模拟外语环境” ?就可以了。

    如果这点也讲不清楚,那我才是帮不了你了。。。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5:52:34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另外,你可能混淆了用母语跟孩子沟通和为孩子模拟外语环境。
    --- 我应该没有混淆,因为我根本就不觉得这是两件能够完全区分清楚的事情。
    然后,按照你的划分,双母语的家庭算“用母语跟孩子沟通”,还是算“为孩子模拟外语环境” ?
    如果真的连这都分不清我也真是帮不了
  • 陪伴成长

    2018-1-13 15:51:0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陪伴成长 于 2018-1-13 15:52 编辑
    拔萃英语 发表于 2018-1-13 15:34
    我觉得您应该是在装傻吧,难以相信您阅读理解水平真是这样...

    我在文章中指出

    你是通过脑补才看到 “0-3岁孩子家长每天坚持30分钟,使用专门为英语非母语孩子编写的童谣,就足以在帮助幼儿大脑建立辨认27个在汉语中没有的英语基本音素”这种语句的吧?

    --------------------------------------

    所以说,下面这个我“脑补”的内容,是lz“梦游”的时候“托梦”给我的?

    继续看戏 。。。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5:34:45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这不是我们自己的“科学结论”,是别人的科研成果。用英文写出来,发到国际核心的唯一结果,是被认定为抄袭。
    --- 请给出证明“0-3岁孩子家长每天坚持30分钟,使用专门为英语非母语孩子编写的童谣,就足以在帮助幼儿大脑建立辨认27个在汉语中没有的英语基本音素。”的国际核心期刊原文或者原文链接,谢谢!
    我觉得您应该是在装傻吧难以相信您阅读理解水平真是这样...

    我在文章中指出

    "幼年(三岁以前)接触英语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更好的分辨语音。"


    你是通过脑补才看到 “0-3岁孩子家长每天坚持30分钟,使用专门为英语非母语孩子编写的童谣,就足以在帮助幼儿大脑建立辨认27个在汉语中没有的英语基本音素”这种语句的吧?

    我的建议根据如下:


    Kuhl, P. K., Tsao. F.-M., & Liu, H.-M. (2003). Foreign-language experience in infancy: Effects of short-term expo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phonetic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atricia Kuhl 博士后来还专门根据这篇文章在TED Talk 上进行过一次演讲所以这篇文章相当有名气


    这篇文章指出刚出世的婴儿都是世界公民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语音都能分辨


    通过两个实验,这篇文章证明了:

    一、英语为母语婴儿在九至十个月期间,只要跟专业导师接触五个小时普通话,就足以继续保存辨认普通话语音的能力(一个月只需要5小时,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周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二、把专业导师换成专业导师的录影,就完全没效果了。也就是说如果把幼儿跟专业导师间人际互动的成分去掉,幼儿就不再能够保留该语言中辨认语音的能力。

    如果我们单看这篇文章,依靠音、视频的幼儿亲子英语完全没有必要进行。

    但事情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下面两篇作为共同作者发表的文章中,Patricia Kuhl 博士指出幼儿在子宫里完全没有社交互动的情况下,听到的声音也会影响他们辨认语音。

    Christine Moon, Hugo Lagercrantz, and Patricia K Kuhl.  Language experienced in utero affects vowel perception after birth: a two-country study. Acta Paediatrica. 2013 Feb; 102(2): 156–160.

    Christine Moon, Randall C. Zernzach, and Patricia K. Kuhl.  Mothers say “baby” and their newborns do not choose to listen: a behavioral preference study to compare with ERP result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5; 9: 153.


    如果我们综合三篇文章一起看,就会发现关键是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只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每周一小时就足以保留孩子辨认英语音素的能力。

    专门为英语为第二语言儿童开发的英语儿歌,刚好就是吸引孩子和帮助他们保留辨认英语音素能力的最佳产品。


    不过"幼儿出生后头几年,大脑每秒都会根据自己的基因地图和环境刺激,生成超过一百万条神经连结",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关键。幼儿会通过自己各种感官器官,包括嘴巴、四肢和皮肤,去探索周围新的世界。家长在任何一方面投入过多时间,都会妨碍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英语儿歌应该控制在每天半小时以内,确保不会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单这样每周就已经超过了三小时,远比Patricia Kuhl 博士实验中的每周一小时为高。从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家长反馈,效果也比较理想。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3:57:43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00
    首先,谢谢lz写了怎么多来回复我。

    然后,我读完了全文也没有发现你写的和我写的有有什么关系。我希望 ...
    0至3岁的孩子通过亲子英语启蒙,最关键的是时间和材料安排合理。根据分析家长的反馈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坚持每天20至30分钟的童谣,如Super Simple Songs,效果最为理想。

    如果你是幼儿家长打算开始亲子英语,只需要记住下面这句话:

    “每天坚持很重要,时间太久没好处。”
    阅读理解需要根据上文下理不应断章取义




  • 拔萃英语

    楼主 2018-1-13 13:51:30 使用道具

    陪伴成长 发表于 2018-1-9 20:59
    原文是写给大家看的,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回复是针对我的,我们一起看看吧!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 ...
    您可能没有看清楚,我在这篇帖子中讨论的是0-3歳所谓的关键期是怎么回事,以及根据家长、我们自己的经验,相关科硏结果,建议0-3岁孩子家长每天坚持30分钟,使用专门为英语非母语孩子编写的童谣,就足以在帮助幼儿大脑建立辨认27个在汉语中没有的英语基本音素。
    --- 你说的这个到底有什么意义。少一点(比如3岁开始零基础学英语)不行?多一点(比如3岁能够进行符合年龄的正常交流)也不行?
    请问您的理解水平真的就是这样还是只是在装傻


    如果真的就是这样我的才力恐怕不能通过论坛这种平台为您提供进一步的协助


    如果是在装傻进一步回复这种问题只是浪费我的时间


    请恕我以后不再对您这类问题进行回复
  • cszxc098

    2018-1-11 11:27:5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szxc098 于 2018-1-11 11:31 编辑

    没办法,神庙大师这些日子疯疯癫癫的,老是为了他那点小九九歪楼,想抓住一切机会翻盘做宣传,我上次都骂过他的了。
    楼主的经不太符合我们知道的研究结论,要取还是要等等看。
  • likycat

    2018-1-11 11:23:55 使用道具

    本来想来取经的,没想到。。。
  • cszxc098

    2018-1-11 11:18: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szxc098 于 2018-1-11 11:20 编辑
    逃离神庙 发表于 2018-1-11 11:12
    除了失业青年,想不出啥高级领导或能人,有时间和我嘴炮。

    我不是啥高级领导,外企混饭吃的人。

    我什么时候说过年薪6万啊?一个贴5毛,6千都没有,穷死了

    我给你机会让你套我的底,你这种问法很low的,好吧,收了,大师你自己玩去吧,继续按这个方向发挥你的想象力,我看你拱。
  • 逃离神庙

    2018-1-11 11:12:52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cszxc098

    2018-1-11 11:11:4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cszxc098 于 2018-1-11 11:13 编辑
    逃离神庙 发表于 2018-1-11 11:07
    美国那么好,为啥回来吃中国饭啊/
    关心起中国的招聘来了。

    我要去哪些地方,不是我自己能决定的,除非我辞职,何况在上海属驻外,现在更是在三线做开荒牛,银子多多的。就像你,每天呆在家里,要出去做些什么,是由你老婆决定的,这种情况大师很难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