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er9646 于 2011-11-9 16:34 编辑
一直都很关心优秀孩子的努力和结果,但是,最近将我知道的几个北大清华生作了比较,发现差距很大。
典型之一:
曾子墨:当年报送北大小语种未去,转而上了人大国际金融,后到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留学,毕业后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现在凤凰卫视做财经节目主持人。(资料来自她的自传《墨迹》)她的爸爸妈妈是大学教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并且在她初中时就为她请了一对一的口语外教,英语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参加托福考试,考得当期北京市海淀区托福最高分。
单位同事的小孩:前几年考上北大环境工程系,后被北大物理教授看中,让她转而学习天体物理,后留学英国,师从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在校期间美国航天部多次试图让她转学过去做研究。据她父亲讲,他的家规是不准孩子加班做作业,孩子做作业时必须上好闹钟,闹钟一响就停笔。作业做不完自己受老师惩罚,并让孩子反省自己为什么没做到,要怎样改进,由此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邻居家保姆的女儿:上小学时她妈妈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每天回家后,将当天的课程将给妈妈听,妈妈听懂了才算过关。如果妈妈都听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之后,再讲给妈妈听。如此几年,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前年考上清华。
典型之二:
我的侄女:前年考上北大的文科生,法律和经济双学位,我们家的骄傲。但是,今年参加托福考试惨败。现在告知父母她不喜欢法律和经济,并准备从现在开始学习德语,打算去德国学习心理学。这孩子自上小学时就是个乖得惹人怜爱的孩子,由于太懂事,每天都在努力读书,初中高中几年几乎每晚熬夜做题,大人不劝都不会休息的。孩子的著名语言是:“老师说的,就是要把我们培养成考试机器,这样才能考上北大。”
去年某一期《三联周刊》访问一位高考状元,据说这个状元语出惊人:“我们的英语老师有一套对付考试的办法,就是用学习数学的方法来学习英语,把英语考题归类,总结成公式,像解数学题一样套用就行了。这种方法对付考试还很管用,我高考英语就考得不错。”
比较:
且不论曾子墨。都是北大清华生,我相信典型之一的两个孩子,因为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较高,后劲会很足。而典型之二的两个北大清华生,我真的担心他们,从小养成的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虽然都因为他们的刻苦努力而初见成效(其实,已经考上北大清华,应该不只是初见成效了),但是后来的学习可能会很受影响。(但是,人生还很长,最后的成功与否就要看学习以外的品质、坚持以及运气了哈,谁都不能预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