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们几个妈妈闲聊有关孩子家长会的话题,真是不聊不知道,虽说都是家长,开家长会的心态真是不一样。大家唇枪舌剑,竟然将有关家长会的问题讨论得很精彩。
梧桐的妈妈自豪地“损”我们几个当家长的:“家长会让你们开瞎了,跟我家老梧似的。”
“家长那么多,你得学会主动向前抢!你还等老师找你啊?”梧桐的妈妈批评爸爸,也批评着在家长会上低调的我们。她说的情况的确存在着,我和另外一位妈妈不愿意去学校给孩子开家长会,尤其有过一次被着重点名要求留下沟通的经历,更不愿意前往。在得知要开家长会的前几天,我和老公互相推托有事情,实在躲不过的一方硬着头皮去开家长会。孩子没被批评就暗自高兴,一散会匆匆离开;“不幸”的话被点名留下,也是被动地听老师说,局促紧张;或认为老师小题大做,盼着老师快快结束谈话。总而言之,不重视与老师沟通的机会,逃避面对孩子问题的现实。
梧桐的家长会,差不多每次都是妈妈去开的,妈妈“会”与老师交流,能得到很多关于梧桐的情况。爸爸倒是开过那么一次,做了回“大帮轰”家长,从此也就会失去了开家长的机会。梧桐的妈妈说,尽管老师会特意点名将个别同学的家长留下,没有梧桐的名字,但是她总会眼急手快地找准时机,抢先站在老师面前,以极其虔诚与崇拜的态度向老师咨询有关梧桐的问题。至于其他家长,你们就在后面排队候着吧!
我知道梧桐妈妈的嘴很巧,很会找理由将与老师的谈话拉长,话说够了,心就有底了,孩子的问题就有保障了。但我为什么做不到呢?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比她弱的。有人还击梧桐的妈妈,说明白她那点小心眼心思:特意跑趟学校,听老师泛泛地讲,没听到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岂不是白白开了一趟家长会?
“交流时间多了就好吗?”梧桐妈妈的做法,遭到另一位妈妈的质疑:“你对孩子负责和用心值得家长学习,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与老师沟通也无可厚非,但总好胜地将老师的时间霸占上,从孩子上课情况,到在家的学习习惯……大事小情都向老师反映……不光会惹其他家长的不满,还会影响到老师要与个别家长沟通的工作。我认为是有些自私的做法。”
梧桐的妈妈伶牙俐齿地回击着:“我小心眼儿?我自私?是你们太考虑自己的虚荣的面子吧?你们想想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面子比较一下,哪个重要?”
有人答:“这句话问得有问题,答案很鲜明嘛!”
“但是知道,不等于能做到,做好。你们有人和我家老梧一样的心理,黑压压的一群成人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桌椅间,受到表扬的孩子不少,但没自家的。接着提心吊胆担心孩子会在‘黑名单’里。会后,赶紧躲着老师走。我认为这才是自私呢!”梧桐妈妈的话让两个人噤声不语。梧桐妈妈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我就是她批评的那种人。
我圆场说,现在大家讨论到了关键的时候了,我们继续讨论对家长会怎么与老师交流好些呢?首先为什么会出现梧桐妈妈批评的现象存不存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有人说认为家长会是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好孩子的家长批斗会,家长去受罪的,家长的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孩子教育,应该是欣然地将孩子的情况了解得更全面,在老师的协助下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后来大家统一了意见,认为下面的做法比较好些:
珍视零距离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将关键性问题简明扼要地向老师咨询,当老师有工作重点沟通对象时,与老师礼貌预约时间。也是支持老师工作的表现。
家长自己学会处理孩子的问题,不事事时时向老师讨鱼吃,主动学习家庭教育,学会打鱼的方法。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会发现向老师咨询问题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平时与孩子多交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不了适时向老师求教,如此也不会将问题积攒到家长会,被动地让老师费心。同时也将家长会保贵的交流时间留下其他家长。
善于与老师沟通的家长,能获得有价值的,并能很好利用教育信息,那么家长可以与老师的沟通工作在平时做足。如果确定不了老师的授课时间,可定期短信咨询与感谢。
爱心小提示:
家长会后,如何对待孩子?
“你知道不知道?没有人愿意给你开家长会?”
“你老师说你现在不如以前……”
有的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到了孩子面前换成一副怒不可遏的作派。一肚子的气可以得到发泄,孩子被吼得暂时老实一段日子。
有的妈妈说自己借家长会假传老师“圣旨”,让孩子识破,不光失去家长诚信,可能还影响到老师的威信,弄巧成拙。
还有其它的做法。无论家长会上在老师那里得到哪种信息,反馈给孩子的都应该是积极的,有激发力量的。而不变成孩子的批斗会,让孩子害怕开家长会,延伸到怕考试、怕学习……
选自《娃的问题咱不怕》(小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