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贝就要成为小学生了,注意力、交 往能力、良好习惯的培养、心理方面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在距离2011年9月还有大半年之多,早准备,早安心哦!
【幼小衔接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学习的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台阶,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要面临“上台阶”的任务。如何顺利完成不同学习阶段的过渡?孩子们有哪些困惑?家长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完成过渡?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间,他们的内心情感、上学愿望、学习兴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着力帮助孩子进行调整的,而“幼小衔接”接的正是这些内容。
【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侧重于孩子幼儿规则意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解放日报》援引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有关“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适应良好的只占26.1%,适应不良的占37.7%,适应一般的为36.2%。那么,家长可从哪些方面帮助大班孩子在假期提高入学的适应性呢?
!——家长们应侧重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让孩子自己晚上收拾第二天上学要用的学习生活用品。着重引导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在假期侧重培养孩子看书、握笔、阅读等方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书面理解能力和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为小学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可以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之前的假期,家长们不妨也带孩子们到他们将要入读的小学校园转转,了解厕所、花园、教室的位置,坐在课桌前感受一下上课的气氛,和孩子一起较长时间地同读一本书,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激发孩子们上学的欲望。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校园的目的是加强他们对小学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让孩子们上一堂课,而不是旁听一堂课,是要看看孩子们是否坐得下来、学得下去、跟得上班,发现这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家长要及早想办法帮助孩子。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着力把孩子的弱势变成优势,也是家长在入学前可以做的一项工作。”专家建议,家长要培养孩子加强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
!——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家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帮家长整理生活用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等等。通过这些锻炼,幼儿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特别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
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
!——家长要教孩子如何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锻炼孩子注意力
?幼儿园一堂课需要孩子集中注意20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这对于新入小学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怎么让孩子顺利地过渡呢?
!——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比如,让孩子看一些图片,图片中有各种不同的东西:玩具、汽车、房屋、桌椅等,然后让他在规定时间内,把你要求的几样东西分别找出来。还可以比比哪次找得快。对于复杂耗时的事情,可以帮孩子分解。如给孩子读一个故事40分钟,就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提问、讨论、猜测下面故事等小活动,然后再继续读,有这个缓冲期孩子注意力就会再度集中。
培养孩子书写能力
?刚入小学时,老师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字写不好,写得慢。作为过来人的家长们建议,不同年龄阶段,书写能力要求不同,锻炼的内容也不同,让孩子分阶段锻炼。
!——孩子上大班,着重锻炼孩子手部肌肉的灵活性,有利于孩子控制笔的方向和力度。可以让孩子适量的做家务劳动,如扫地、抹桌子、叠衣服等需要控制力度的劳动比较适合;或者是做些叠纸游戏,锻炼孩子手的精细化动作。
——在幼小衔接阶段重在培养孩子写字的能力,而不是写多少字。但为了避免孩子因写字慢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在入学前,需要进行一些练习。比如让孩子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写些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汉字,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术题,适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