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球球 于 2012-3-14 09:06 编辑
今天,讲高尔基的《海燕》,这是初二教材里的课文,也是群里的妈妈热情推荐要求讲的。当然,首先要讲明,讲这篇范文,并不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而是从如何写作的角度来讲的,所以不太可能讲得面面俱到。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全文头身脚。先来看头: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是全文的头,我们再来看全文的脚,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去头去脚中间的部分,就是身子。
我们先来看头是怎样写的,有什么样的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第一、我们讲过头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开卷有益、开宗明义对于孩子来讲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但我们就简单的、明了的告诉孩子开门见山。怎样叫开门见山?主要是看题目。本文的题目是《海燕》。所以在头里就要有海燕出现,如果在第一段里没有海燕出现,那海燕就变成大雁了;不在海上出现,在南方出现了,那说明跑题、偏题、走题了。所以,我们从本文中可以看到,头三句话,开宗明义地提到了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开宗明义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文章的正道,是中规中距的写法。由此,我们就要回答说明另一个问题,文章是什么?有些人会有一些误区,以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情,写文章是才子佳人的事情。人生这一辈子除了写情书与自己有关之外,其它就都是别人的事情了。
换句话来说,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文章好象贴上了艺术的标签。我们要认识到文章大体上来讲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性的,比如小说、散文、诗歌,还有一类是非文学性的,比如报告、通知、论文,在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中写文学性文章的可能性不太大,而日常生活中非文学性的文章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讲作文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作家、艺术家,而是让孩子们学会用文字去表达。如何表达得更准确、更有条理?这个问题,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中讲得很明确,而往往有一些人会用艺术性的标准、眼光、要求来评价孩子的作文,这兴许是没有分清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作品的关系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一门深入。
写作文就要求一条:表达清晰准确。就用这一条来辅导孩子,启发孩子。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讲真情实感,又要讲立意高玄;既要讲巧妙布局,又要有思想性。这样来教孩子,会让孩子无从下手。真情实感也好,立意高玄也好,这不是一日之功,真达到这个要求的话,差不多也成韩寒了。所以我们的定位,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孩子写作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正文: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这里面有几点是我们要学习体会的。
第一,画面感是立体的。画面感为什么是立体的呢?是因为这个画面的要素多。有什么要素呢?一是大海,二是狂风,三是乌云,四是海燕。我们以前讲课的时候,一直讲意境之法,讲到相片与相框的关系,在即将出版的书里,我们把相片与相框的关系列为一章,作为重点来讲。这一段,大海、狂风、乌云是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框,而海燕是突出的,我们可以理解为相片,前三者是背景,而海燕是中心,这样就有了焦点。
第二,我们分析一下,这里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是天与地的关系,即云与海的关系;二是有与无的关系,即云与风的关系(风是看不到的);三是视觉与触觉的关系,即我们讲的色法与触法的关系;四是急与缓的关系,比如说云动是缓的、是慢的,而海燕像闪电一样的飞是急的;五是大与小的关系,大海、天空、乌云是大,海燕是小。如此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个画面:有天有地,有远景有近景,有急动与缓动,有大有小,有色法、有触法还有声法……在这个画面中还有海燕的叫声。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这里写到了黑色的闪电,通吗?当然是通的。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天空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天是蓝色的。就此想到一个故事,前几天在新书编辑的时候,有孩子写的一篇《新学期、新变化》的作文,开头有一句话,大体是说“一切都是新的,精神也是新的”,有人就提议说“精神是新的”这句话通吗,我的回答是“妈妈的笑是甜的”这句话通吗?因此一笑而过,一笑而通。文字是画,是形象思维的艺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要求来评价,所以黑色的闪电没有不妥,还非常贴切。这是这句话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看到这一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海燕飞的样子,如闪电,很快;一层是海燕飞翔的状态,很高傲,很倔强。如何把这个闪电与高傲的状态写实呢?就是用下面的文字。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两个“一会儿”是对称句,说明海燕飞翔如闪电,两个“在这叫喊声里”体现了高傲、自强、倔强,这就是把要表达的东西写实。平时我们的孩子写东西,写好吃啊、好玩啊、好看啊,这本身没有问题,关键的问题要把“好”写实。我们在本文的开头中一开始也看到是散文诗一般的“散”,但这个散的背后是有文字的逻辑在里面的。写到了如闪电,写到了高傲,那接下来就要说清这个闪电一样的飞翔与飞翔着的高傲。刚才有妈妈提问说哪有海燕的叫声?是因为没有接着看到下面的文字。为了说明这个相片与相框,背景与实景的关系,我们再来讲一首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柳宗元用二十个字来展现一幅立体画面,高尔基用不足百字来表达画面的立体,异曲同工,这才是文字的功夫。所以就此还要讲一个问题,学习作文的功夫,就要从经典、从名家那里去学习、体会。刚才有妈妈问怎么样让孩子写得立体?就此算一个回答,要从名家作品、从经典里去熏习、体会、品味,品明白了,写出的文字就厚重、有味、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