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最纠结的就是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坏脾气。
不良言行的表现是:说话特别狠、多用反问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爱扮作老师的腔调教训人、挖苦人。什么“凭什么……”,“你们都给我……”,“再不做好……你给我等着的啊……”。
坏脾气的表现是:只愿意顺的,不能听不好,只要不对自己心气儿,情绪就有点儿唧唧歪歪,虽然不至于撂挑子不干或我行我素,但改正起来总是显得那么“理不通、情不愿”的。比如,为了准备毕业典礼,昨天老师要求今天把毕业诗背好。昨晚忽然想这事,临睡前赶紧拿起书突击,直到入睡。今天早晨一睁眼,就对我说:“爸爸,我会背了,我给你背一遍呀?”
我一听——“好啊!”——这是好事,于是放下手里一切,立马配合,还拿过书来显得非常虔诚地帮他核对。
整个过程,小东西背得都很流利,也很有感情,只不过其间换了几个词,虽然并不影响通顺,但跟原文肯定是有出入的。
我就问他:“你是一个人单独朗诵,还是全班集体朗诵?”
他说是集体。
于是我说:“你背得还是非常棒的,不过其中有几处你换了自己的词。如果是你一个人单独的节目,这没问题;如果是大家一起背,这几个地方就得注意了,要不就跟跟大伙儿不一样了。你看……”
没想到,小东西马上脸色就变了,由喜转怒,以一副噙泪的怨恨眼神看着我:“谁让你说了?……我怎么背得不好了?……真是的……我再背不行吗?……讨厌!”
我是觉得这话真不好听,不过还是忍了。因为我一直认为,刻薄只有用宽容才能抚慰,爱心只有用更大的爱心才能唤起,我也因此打算采取劝说、微笑的办法去应对小东西的坏脾气。
坦率地说,这样做也还是有效的,过了这一阵儿,他就会乖乖地去背了。于是,就给你一种感觉,其实道理他都明白,就是接受不了你说他不好,给人一种极要面子的感觉。如果只是这样,我觉得问题倒不是很大,这样怀柔应对也没什么不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应该会逐渐改善,似乎一辈子都这样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确实把我给气急了,还应激性地扇了他两巴掌。
开车送去幼儿园,小东西坐副驾驶位置。发动之后,我随手打开MP3,结果不好听的话就来了:“总听MP3,都翻来覆去听多少遍了,不能听碟呀?”
因为车程很短,也就5、6分钟,加上起车之后要忙着避让小区里的车辆,我就不想再给他拿碟放碟了,就说:“不是呀,碟里就几首歌,才是翻来覆去听了好多遍了呢!MP3里面九十多首歌,一遍还没听完呢。不就是因为碟听得太多了,才用U盘的考的歌吗?这样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很灵活的。”
小东西不顺心,但也只能妥协,不过,嘴里还是有些气气哼哼:“那我要听‘红豆’那个……”我赶紧忙里偷闲往大致的方向调了一下,并跟小东西说:“我也没记住那首歌是几号,希望这首是……”
听了听前奏,小东西说“这根本不是……”,语气还是那样气气哼哼。
我又大概调了一下,没想到这次居然蒙对了。歌曲放到中间,我想调节一下气氛,就顺着它说:“我也觉得这首歌挺好听的……”
没想到,小东西却有点儿唧头摔脸地说:“谁让你说好了?!……”
我一听就急了,一路的忍耐瞬间崩溃了,抬手就在他脸上扇了一下。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小东西也被扇愣了,眼圈儿红了。我也不理他,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专心开车。
而后,就是这小东西拉我的胳膊,并传来服软的声音:“爸爸,我也觉得它好听……爸爸……”
当时,我真是闹心死了,非常失望,非常上心,也非常无奈。——为什么我好好好好地宽容它、顺着它,却换不来这样一句话;我最最不希望动用的是暴力,为什么偏偏要在这冲动的一巴掌之后,它才能正常地说话?!如果仅仅就是这一次,也就罢了,我不该打人,是我的错。但这绝不是个案呀。半年多来,我已经苦恼纠结了很长很长时间了。为此多次深思、总结,最后才决定用宽容和劝说来处理的。并努力告诫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它不可能永远这样,一定要耐心,眼光要长远,不抛弃,不放弃……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法的效果却如此甚微?!却往往是一时的冲动才让它从混帐的状态清醒过来?!难道真的应该采取这样严苛的办法吗?!我很不希望是这样,生怕虽然暴力惩戒的效果立竿见影,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可能是潜移默化,结果,虽然纠正了目前的言语和脾气问题,却给未来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和伤害……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犹如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既艰难、又没底,如今好像到了深水区,越来越不知所措……
我在车上不跟孩子闹腾,怕出意外但规定了一条,如果我开车的时候她闹腾了
对不起,下车必须挨打......
我家跟你家一样,忍哈忍哈,不到你忍无可忍出手,就不知道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