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3-24 12:12 编辑

拟本月进度,学而篇和为政篇,可自行调整,本帖只讨论此2大篇内容。
附原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人不能闲着 + 20 你来带动这个,非常棒!
Jean + 10 辛苦:)
18789 查看 66 收藏帖子 (3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Giant

    2019-12-9 08:56:38 使用道具

    非常好
  • kuaidao

    2015-7-10 10:07:15 使用道具

    现在准备学习论语,收藏了
  • 朱骏宇妈妈

    2014-8-17 19:19:20 使用道具

    背诵经典没有错的
  • 红袖添乱

    2012-5-25 12:41:19 使用道具

    太好了,孩子现在刚开始读经,原来已经会弟子规,可以背诵全文,现在刚好读论语,可是在读的过程中,明显不想弟子规那么顺利,大人读起来都是磕磕绊绊何况孩子呢,我的做法是先听音频,听熟了跟读,可以跟读了,指读。但是孩子总是问我是什么意思,说实话 ,真的不敢随便解释啊,有没有带注解,最好还能配上典故和故事的书啊?
  • xiaolumama

    2011-9-27 09:50:23 使用道具

    跟着做有难度,收藏学习
  • 虹彩飞飞

    2011-9-23 11:05:56 使用道具

    巍巍 发表于 2011-2-28 17:49
    http://u.115.com/file/f5443a99df#
    论语音频.rar

    巍版,音频过期了,能共享一下吗
  • ymei

    2011-4-1 08:45:00 使用道具

    我们前天开始的,已读了两课!那个书是我前年买的,有拼音有大字也有现代文的翻译还有故事,我们家的小傻瓜也不反对,现在他知道个过勿惮改,问了个什么是有朋自远方来,其它的都是跟着我读一遍……听故事倒是来劲,看插图问个没完,额的妈,我的嘴巴都起火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这就是兴趣哈,坚持
  • yanghd11

    2011-4-1 08:33:27 使用道具

    3月总结:
    本月是早上起床后读10分钟左右《论语》,前2篇能读熟了。我们一直是采用先听音频听熟,然后再看带拼音的文本读、背诵经典的,目前家长水平、孩子时间都有限,基本上是不做讲解只要求背诵。29号晚听了巍巍在yy的讲课,杨杨很感兴趣,有些地方听不清楚又按照讲稿给他念了一遍。下个月准备尽快结束目前在背诵的《笠翁对韵》,每周拿出固定的一个时间进行《论语》学习。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好极了。
  • Alicemami

    2011-3-31 21:49:2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Alicemami 于 2011-3-31 21:49 编辑

           三月份读《论语》小结:
        女儿还不是非常喜欢读经,只是我带着她读,所以本月只按计划完成了学而和为政的两篇,29日的读经女儿只是听了,但没怎么读,更不肯去秀。时间比较少,我只是采用领读、跟读和女儿自主读的方法,不过每次读之前都要讲一讲大意,有的要和生活中的事情结合一下举例,感觉女儿如果理解了就读得顺,甚至能背诵,有的与生活中结合的不紧密,理解的就不太好,就读得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很好
  • candy20060116

    2011-3-31 21:39:40 使用道具

    3月总结:
    3月2日开始诵读论语,到今天为止,记录如下:
    因为考虑到今天为月末,所以白天让书晴读了一遍    里仁第四。一遍    八佾第三。
                                                  晚上,读了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这个月学会诵读四篇,复习一下。
    另统计全篇独立诵读:
    学而第一,2遍。(3月16日,YY语音上读一次。今天晚上复习一次。共记2次。其余不记得了。)
    为政第二,2遍。(3月22日,YY语音上读一次。今天晚上复习读一次。共记2次。)
    八佾第三,6遍。
    里仁第四,5遍。
    我家小朋友才幼儿园中班,所以只是抱书诵读全文,不作解。
    买了一本《论语故事》,给她讲故事,希望增加趣味性。
    我做的事是:我每天都自己抱着书,听音频跟读,希望能读的比较流利,然后让孩子跟我读。我发现光听音频,效率很低。还是就是觉得自己都不会读,或读不清楚,没有资格要求我女儿读。
    有一天她在玩,我抱着书坐在旁边,从第一篇读到第四篇里仁第四,书晴说:妈妈,你好棒哦。
    哈哈,我觉得这个效果达到了。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她觉得不只她在读,我也在读。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 ykuaiji

    2011-3-31 21:33:3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ykuaiji 于 2011-3-31 21:34 编辑

    今天买来了<论语>(有注音,注释简单),正发愁怎么让孩子学了,看到了巍版的帖子,如获至宝.巍版真是救星
  • milkrabbit

    2011-3-31 21:03:0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milkrabbit 于 2011-3-31 21:07 编辑

    三月读经小结:

    三月诵读记录:《笠翁对韵》、《老子》、《大学》循环复习
    《论语》跟读,目前读到《宪问第十四》。前几天为了配合29日晚上的读经活动,重点读了《公冶长第五》
    我们以前一直是诵读,不加讲解。不过从29日的巍版上课后,我也开始考虑以后可以准备些小典故跟小笨说说。
    因为没有讨论讲解,所以目前还没什么疑问可以提。估计过段时间就要来提问题了,呵呵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 霹雳火

    2011-3-31 11:34:12 使用道具

    本月最后一天,交作业了。

    三月读《论语》总结:

       积极响应魏版的倡导后,拾起早就买回却一直束之高阁的《小学生必读论语》,同儿子一起开始品味先祖的文化底蕴。

       开始读‘学而篇第一’时就遇到了问题,“学而时习之,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亦乐乎?人知而愠,亦君子乎?”,句中带红色字体的“不”书中均标为四声。皓问:“妈妈,这个“不”后面的字都是四声,它应该变调读为二声,怎么书中是四声呢?”,我一看果然。记得以前一直都是读的二声,赶紧去翻音频听听,里面读的也是二声。于是告诉儿子书上标音可能有误,应该变调,就读二声吧,还顺便夸了他声调学得还不错,还很细心。后来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读的版本删节太多,于是重新买了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社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奇怪的是,里面的注音也是标的四声,于是再次疑惑了,这个‘不’在这几句中究竟该怎样读呢?
       我们进度稍慢,不过也总算完成了魏版交待的本月任务,于3月28日顺利完成‘学而篇第一’及‘为政篇第二’。
       在母子共读论语的过程中,刚开始时每晚只读一两则然后讲一个相应的故事,儿子的感受是读《论语》很有趣,呵呵,只是有兴趣不觉得枯燥就好。可能他是想到了电视里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样子,于是开始读的时候也边读边跟着晃起来还拖长调,后来我要求他还是认真读的好,对先人的精神食粮我们还是应该恭敬一点。后来发觉照此下去恐怕无法完成本月计划,于是就每晚只是共读,大概讲下意思,故事免了,到后来是干脆连意思都免了直接读完了事,看来妈妈是越来越懒了,在此检讨下。
       《小学生必读论语》删节太多,比如‘学而篇’只有11条、为政篇9条,八佾篇共26条却只选了2条,读之前未完全翻阅此书,删如此之多是妈妈我始料未及的,咋办?于是赶紧在卓越重新入了一本,也幸好亲爱的魏版不辞辛劳地贴出了此月计划所学两篇的全部内容,还有部分注释及故事,于是妈妈我查漏补缺把不全的都手抄下来,晚上再与孩子一起共读。在此谢谢热心的魏版了!
       我们读《论语》一般是睡前读两到三则,没具体规定每晚读多少,要看时间而论。读的过程一般是皓跟着我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读一遍最后他自己单独读一遍,早上晨读时读头晚读过的几则。皓读论语很有趣,声音比较大(晚上也是如此),他说这样会产生回声增强记忆力,我笑问那怎么没见你读其它书时这么大声?

       介绍一下第二次买的《论语》版本,供后来家长参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之《论语》个人觉得于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字体大,有注音,个别字有注释。儿子说这本书读起来很方便,因之前的《小学生必读论语》字体有点小,再加上每篇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所以孩子读完一则后要翻几页才能读到下一篇。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练字辛苦了,哈。
  • 巍巍

    楼主 2011-3-30 12:08:15 使用道具

    回复 申申MAMA 的帖子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变调。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一)上声的变调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的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35,有的变21。例如:在上声前水果  了解  领导  演讲保险  采取  产品  打扰  反感  改组  好转  简短  考古  老板  美好(变35)在轻声前   (1)捧起  等等  讲讲  想起(变35)(2)嫂子  姐姐  毯子  奶奶(变21)

        2.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35。例如:很勇敢   小老虎(2135214)   展览馆   管理组(3535214) 展览馆  女子组   蒙古马   采访者  讲演稿  手表厂  总统府  洗澡水

       3.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例如:彼此友好  买把雨伞  很有好感  远景美好  种种想法  厂长领导  可以理解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4.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在阴平前   首都  北京  统一  女兵  火车  雪山  海军  打击  体操  广播  崭新  在阳平前   祖国  海洋  语言  改良  保留  检查  狡猾  水平  隐瞒  整齐  女儿  解答  在去声前   解放  土地  巩固  鼓励  保密  党性  岗位  巩固  改正  古怪  审判  请问  展示轻声音节原调为上声,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一是变读阳平(调值35),二是变读半上(调值21)。例如:变读阳平:等等  走走  讲讲  管管  早起  想起  讲起  打点  变读半上:嫂子  碾子  本子  毯子  耳朵  姐姐  奶奶  姥姥  轻声音节原调为非上声,上声变读为半上(调值21)。例如:上声+轻声(原调阴平):打听  眼睛  尾巴  比方  讲究  北边  嘴巴 上声+轻声(原调阳平):老实  起来  里头  本钱  老婆  早晨  脊梁  上声+轻声(原调去声):宝贝  爽快  点缀  脑袋  妥当  底下  哪个在现代汉语中,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占绝大多数。前一声调的尾部和后一声调头部相连时,总是互相迁就,两个阳平相连时,后一阳平竟成了低升,两个去声相连时,前一去声固然变“半去”,而后一去声也成了低降。

       (二)去声的变调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例如:“信念、变化、办事、快速、互助、大会”等。

        (三)“一、不”的变调“一”、“不”及“七”、“八”都是古代的入声字,发音短促,部分方言仍保持着短促的读音,不容易读出它们准确的普通话声调,而在普通话里,“一”、“不”是高频率出现的常用字,并且在普通话语音里这两个字的声调还会受其相连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出现变读现象,但变调是有规律可循的。

        1.“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31)。例如:一、二、三   十一   第一   统一   划一   唯一   万一   第一号  他住在一楼   表里如一不   偏不   你去不?(不变)

       2.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一夜   一样一见如故  一向   一定  一块儿  一遍  一道  一件  一面  一次  一套  一下  一个  一束  一段  一辆不必  不便  不测  不错  不但  不断 不对  不料  不论  不妙  不怕  不去  不是  不适  不懈  不信  不幸  不要  不易  不用  不愿  不在  不怕  不够  不看  不像  不是不去不干

       3.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51)。例如:“一”+阴平:一边  一天  一般  一生  -端  一发  一瞥  一心  一些  “一”+阳平:一年  一连  一群  一齐  一时  一条  一同  一头  一旬 “一”+上声:一本  一朵  一股  一举  一起  一统  一早  一总  一准 不吃   不开   不同   不详   不管   不想(仍读51)

       4.“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的中间,读轻声。例如:拖一拖   管一管   来不来   肯不肯   找不找   开不开   去不去   要不要   好不好   看一看   谈一谈   想一想   试一试   笑一笑   摸一摸   咬一咬   看一眼   谈一次   想一下   试一回   笑一阵   摸一把   咬一口   去不去   走不走   看不看   懂不懂   在不在   说不说   吃不吃   信不信   好不好   累不累   香不香   重不重   冷不冷   硬不硬   高不高   难不难   吃不下   记不住   忘不了   搬不动   听不懂   拿不出   洗不净   看不清

       5.“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 做不好   说不清   来不了

       (四)“七、八”的变调

        “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例如:七岁  七块   七路   八岁   八块  八路七倍  七擒七纵  八万   七上八下(念35或55)七天  七成  七亩   八支  八篮  八两 七、八、九   第七号   第八号   横七竖八(仍念55)随着语言发展,“七”、“八”的变调在逐步消失中,但在实际语言中还时有出现,给音节标调时,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一般原则是:变调字只标原调或本调。但加注说明标变调的例外。“一”、“七”、“八”、“不”的变调只是口语现象,在拼写时一律书写它们的基本调。

       (五)形容词重叠后的几种音变形容词重叠后一般构成下面几种形式,其重叠部分有变调现象,如:AA:慢慢地  快快地  满满地第二个音节可变为阴平,也可以不变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读成55调值,AA+儿:慢慢儿地   快快儿地   满满儿地ABB: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字,后两个音节一般变为阴平55调值,例如:“白生生、冷飕飕、亮堂堂、明晃晃、直挺挺、黑洞洞、绿油油、沉甸甸、黄澄澄” 但也有仍念原调的,例如:“软绵绵、金灿灿”。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四个音节也多半读55调值,也可以不变。朗读时如表现出比较庄严的语气或书面语一般可以不变。例如:AABB: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 申申MAMA

    2011-3-30 11:15:08 使用道具

    回去听了巍巍版主提供的音频,“不”字的读音全符合读音规律呢,在听的同时,发现,为政第二的“道之以礼“中的“道”字是第三声,书中注为四声,看来,不能照本宣科,要多听音频,对书本进行更正后再来教孩子。

    在此,再次对巍巍版主说声”谢谢“,是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精神食粮!
  • 米娅

    2011-3-30 08:44:31 使用道具

    我们只是熟读了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争取快点读完。因为孩子感冒等原因,这个月是断断续续的读的,在4月还是恢复每天读一会。
    我们用的书是绍南文化的,大字带拼音没注释。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祝孩子身体健康,快乐成长哈
  • 申申MAMA

    2011-3-29 12:50:58 使用道具

    三月读经总结:
    我们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是一周读一次论语(偶尔会两次),读学而第一全篇一遍,每一小节五遍,上周刚把学而第一结束(总共读了17遍),进入为政第二,读的时候没有进行讲解,不要求理解。申申特喜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注音不符合读音规则,例如:“不”字的读音,书中全篇都是第四声,然而,按照平仄读音规律,“不”字的读音与其后一字的读音有关,当其后一字为第一声时,“不”是四声,如“不一样”;当其后一字读音为第四声时,“不”是二声,如“不对”。
    还有“一”字的读音规律与“不”相似。

    不知大家用的书是什么版本的,是否注音方面有类似情况?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你下载我发在2楼的音频听下
  • doudou1123

    2011-3-29 12:39:36 使用道具

    3月总结

    我们是3月8日开始读论语的
    前面4篇基本都能背出来了,我没要求他背,他自己要求背,目前刚开始公冶长第五,但孩子明显有畏多情绪,有点打退堂鼓,目前要做的就是坚持,加油。
    故事拓展的不多,当他问某句什么意思时,就把帖子里看到的故事讲一下。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很好。我觉得第五很好玩啊,怎么孩子不喜欢.
  • Jean

    2011-3-29 10:39:5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ean 于 2011-3-29 10:55 编辑

    三月份读经总结:

    欣读论语,从来不敢有什么过高要求,只要她肯读就好。自从听了巍版的讲座,才知道论语中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小故事,欣也由被动读论语变为了主动。

    欣三月份由《里仁第四》后半部分读到《公冶长第五》前半部分。因为里面生僻字通假字较多,所以一般第一遍要求跟读音频,学习如何断句并识字,第二遍以后就由欣在学校的校本时间和朗读时间自己掌握朗读了,晚上临睡前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就一起读一下《教女儿学论语》(觉得对欣这样的大孩子来说,还是有必要让他们不仅读论语,还要读懂论语吧。因为欣妈水平实在是太有限,所以只能借助于书了。好在这本书虽然不如巍版的讲座生动有趣,但内容却是通俗易懂,父女两人之间的对话,也经常引起欣跟我的讨论,对我帮助确实不小)。所以欣的论语,进度之缓慢可想而知了。争取下个星期能开始 雍也第六。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啊,很好,欣爸也参与了。
  • 草莓

    2011-3-29 10:33:5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草莓 于 2011-3-29 10:36 编辑

    来交月总结啦!

    我们在这里报名是最晚的了,这个月没能跟上进度,就重点说说前期的情况吧。

    我家是从寒假开始背论语的,当时的想法是只朗读、背诵,不要求懂和理解。但是四年级的孩子,不比学龄前的儿童,她有自己的思维,对于不理解的东西,是比较抵触的。如果要她自己完全看懂注释或者我全面地给她讲解,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进展很不好。后来我们采用了折中的办法,不背论语全篇,而是背“日有所诵”摘出的“论语精华”,这部分都是比较好理解的,孩子的兴趣也比较大。

    在这样艰难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共读活动,感觉就是及时雨啊。虽然还没有把所有相关的帖子全部研读完,但是我已经找到了我家前期进展不下去的原因所在,不该要求孩子去背会的。
    最近和孩子讨论了关于论语的学习,取消背诵的要求后,孩子欣然接受继续读的安排,并且很有兴趣地每晚读一点,前提是我要给她讲解含义和相关故事。因为有这里大家的讨论帖,讲解我就不怵。(心里小小得意下,孩子不知道我是现学现卖,对我的葱白又提高了,呵呵。)

    重新读的起步比较晚,才读学而第一。昨晚问她,咱们赶不上进度了怎么办,四月份直接跳到三,还是先把一、二补上?孩子选择的是先读一、二,加快速度赶上。听到她的答复,我很欣慰,赶不赶得上进度我不在意,孩子愿意踏踏实实地学是最让人开心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一起加油啦
  • 风筝

    2011-3-29 08:24:52 使用道具

    去年的时候和浩浩读了论语的学而篇,后来就放下了。现在,浩浩一直是坚持每天读一点,对学而篇的掌握还可以。有些句子能够背出来。有时候不读,因为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论语,所以和浩浩一起读,他不读的时候,我就读给他听。现在进行到八佾篇。每天就是读,没要求背诵,理解。
    浩浩一直是习惯默读,这一点我觉得在读经方面不好,因为我不知道他在一些生僻字和通假字方面的读音是否正确,这几天正在试着改变这个习惯。
    令我对这个“曾”的读音一直有些有些疑问。下面是我在百度上搜到内容,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对《论语》前三篇中“曾”字读音的探讨
    对《论语》前三篇中“曾”字读音的探讨

    南师大法学院09(1)班  张峰

    2010年9月25日



    近来读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比对中学时期学习的内容,我对杨先生书中的一处关于“曾”字读音的注释产生了疑问,便索性对前三篇中“曾”字的音释作了如下总结与探讨。

    《论语》前三篇中“曾”字分别出现在以下地方:

    1.《学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九章也出现了“曾子”。

    2.《为政篇》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八侑篇》第六章:“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杨先生对《为政篇》中的“曾”字注释为“曾——音层,céng,副词,竟也。”,我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便翻阅了一些资料,现罗列如下。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曾”字有两音,zēng和céng。
    Zēng。①同“增”  ②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   ③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Céng。①曾经     ②同“层”,重叠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新华词典》也认为“曾”字有两音,zēng和céng。
    Zēng。①同“增”   ②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   ③姓
    Céng。①曾经       ②同“层”,重叠


    商务印书馆试用本《现代汉语词典》中:
    1.Zēng。①同“增”   ②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   ③姓

    2.Céng。曾经。



    四、网络词典《汉典》的解释为:

    1.Zēng。①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   ②古同“增”   ③竟,简直,还   

    ④姓

    2.Céng。①尝,曾经     ②古同“层”,重叠



    另外,从词性方面补充一些解释。

    一、“曾”字作形容词

    1.Zēng。①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如曾孙,曾祖     ②谦辞,末。如,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      ③高举的样子,如曾逝万仞之上——《淮南子》

    2.Céng。①同“层”,重叠。如,荡胸生曾云——《望岳》



    二、“曾”字作动词

    只有zēng音,同“增”,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三、“曾”字作副词

    1.Zēng。①竟,简直,乃,常与“不”连用。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又如,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②表相承,则,是,就。如,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和——《淮南子》

    ③表疑问,何,怎。曾奈,何奈。

    2.Céng。①曾经,过去发生过。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四、“曾”字作名词

    只有一种,读zēng音,作姓,如曾国藩。



    结合上述资料,本文前面提到的《论语》中出现“曾”字的地方应当这样解释:

    《学而篇》的两处“曾子”显然读zēng音。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此处无异议。

    《为政篇》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杨伯峻先生译为“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颜,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下面注释为“曾——音层,céng,副词,竟也。”此处的“曾”字确实译为“竟”,但根据前面的资料,此“曾”字应读为zēng音。

    同样,《八侑篇》中“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中的“曾”也译为“竟”,杨先生释:“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吗?”应读zēng。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曾子的应该读增,其他的应该读层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11:12 使用道具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Mum:这个北辰,就是北极星。天上其它有特色的星,比如北斗七星,你知道吧?连起来象勺子。天狼星,苏轼有词“西北望,射天狼。”还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也听过的。
    Weiwei:我还知道天蝎星座。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M:我们读完《论语》,读《诗经》,好伐?你其实只读过三首,《关雎》、《蒹葭》、《子衿》。要学的且多呢。
    W:不,先把这些子都读完。墨子、韩非子、列子、无名子。
    M:墨子也是很厉害的,他和鲁班,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发明家。
    W:我看过《秦时明月》,墨家的机关很厉害。鲁班我也知道啊,发明了鲁班尺啊,云梯啊,锯子啊。
    M:列子御风而行,《庄子》里说过的。
    W:我给您出个最新版的脑筋急转弯:历史上最快的人是谁?
    M:不是曹操吗?说曹操,曹操到。
    W:不对,是列子啦。
    M:那还有戴宗、罗真人呐。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M:君子呢,都是以道德来团结人的。
    W:我给举一个例子,就是团结的。如果一只老虎,很容易能打败一只狼。如果是一群狼,就不一定了。如果一群狼,真的是狼打败老虎吗?那也不一定的,不团结就没用。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W:孔子说用“仁”和“礼”治理国家,那么“礼”、“仁”加上法律,不是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了?

    2.24 见义不为,无勇也。
    M: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见义勇为”。不过呢,见义勇为,也要量力而行。比如在街上帮人捉小偷,你要先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才能去帮忙的,你现在是小孩子,这些不用管的。在学校里有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做,比如同学摔倒了,扶她去医院。
    W:我在学校找不到这些事情啊。
    M:那就从小事做起,从乐于助人做起嘛,同学铅笔掉了,帮忙捡起来、
    W:也很少哇。
    M:那就家里吧,我一堆活呢,你帮忙干点。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09:50 使用道具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09:22 使用道具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 巍巍

    楼主 2011-3-24 12:08:29 使用道具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其他注释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是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
      (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 realxinyu

    2011-3-16 19:08:55 使用道具

    我们一个月前到述而第七,但这个月没读,只是听了!
  • 富娃

    2011-3-13 18:16:16 使用道具

          论语,我们是从这学期开始的,每天只读两页,背诵和理解不要求,仅是灌耳。其实,妈妈也不知什么意思,刚好魏版开帖,我们跟着学习了。
          今天先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问他什么意思,他却反问巍巍小朋友咋说的,我就照贴读了一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可说成是“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生气,不是君子”。又照贴读了“弃官寻母”、“不用利口”,最后读到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继续跟帖学习!
  • 霹雳火

    2011-3-13 10:47:33 使用道具

        我买的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学生必读论语》,收录的不全,比如‘学而篇’只有11条,‘为政篇’更少只有9条。看来要重新买一本全一点的了。
       我们坚持得不是很好,一般每晚上读两则,有时只读一则,然后第二两晨读前面学过的。儿子居然说读《论语》很有趣。
       目前进度是读完‘学而篇一’。其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几则我买的书上没有但较短我也讲给孩子听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及“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两条也没有,我也担心自己理解上有偏颇,所以没讲给孩子听。
  • 韦祎宝贝

    2011-3-12 23:21:44 使用道具

    对于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下载的音频是四海音像出版社的,她的断句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不知道你们是怎么个断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