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上乐高课,家里逐渐在添置乐高玩具,先买了个大型农场,然后上网搜乐高,发现了茜雯妈妈的帖子,因为也上好网,知道茜雯爸妈,顺藤摸瓜找到dion_tang的帖子,进了爸妈网。然后就跌进了乐高的坑里。买了教育系的管道和百变工程,又入了很多散件的人仔,动物,铁路,六个得宝车座。小颗粒的也入了一些,有4635,5508,9390和5763,还有一款已经绝版拼砌板6163。孩子的确很喜欢乐高,几乎每天都要玩一会,虽然有时候只是用人仔和动物过家家而已。凭心而论,家里这些得宝其实目前足够孩子玩的了,(小颗粒目前只是我在拼而已)可是我仍然每天上网搜乐高的打折信息,不停的下单添置,下载乐高图纸和教案。有一天,我突然开始问自己,这样不停的买乐高究竟是为了孩子的兴趣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孩子虽然乐在其中,但是如果换个别的玩具,只要有我的参与,她一样会玩得非常高兴。甚至期间我还添了一些国产的仿乐高的玩具,可以和得宝兼容的,孩子一样玩得很嗨皮。到是我,摸着乐高的颗粒,感受光滑的质感,看着明亮的色彩,感觉拼接的流畅,看到最终成品的成就感,我觉得自己被这款玩具吸引了。既然是这样,我打算接下来不再添得宝了,视孩子的需要决定什么时候再继续给她添别的乐高套系。转而开始给自己买几套玩。先给自己添了两个小件,一个是乐高的日历853195,一个是情人节的特别款4002910,接下来想入五位数的街景。这样做的好处是,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就不会再盲目冲动的无止境的给孩子买来买去,买到家里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会觉得很挫败,即使孩子有兴趣,可能也会因为花了很多钱,经常性的“逼迫”孩子玩,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
中国父母常犯的错误就是自己虚幻出一个理想的宝宝,然后努力把孩子塑造成这个理想宝宝,或者盲目跟风,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我们也要有,别人家的孩子学的我们也要学。唯独看不见的是自己孩子的真正兴趣和特点。再有一个,我想我们赋予乐高太沉重的使命了,乐高的确有乐高教育,有教具,但是其实这些机械原理我们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也可以解释给孩子,没必要完全依赖乐高的教育系和教案。请还乐高玩具的本来面目,按照孩子的兴趣选择,孩子喜欢,玩得高兴了,就完成任务了。大人如果喜欢,请选择大人自己热衷的套系,谁说大人不可以有玩具了?等孩子长大了,玩玩爸爸妈妈玩过的玩具,不是会更觉得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