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长城计划2012”之心脑血管防治行动之宣传科教片!高清视屏讲座,国家级重量级专家出场,用科学的通俗的语言讲述为啥和如何防止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多年来一直位于北京市户籍人口死亡原因前列。2010年我市死于心脏疾病的人占全部死亡的25.3%,脑血管疾病占22.9%。
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MONICA研究(多国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研究)在1984—2004年对北京地区部分居民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进行了连续二十年的监测,发现北京地区急性冠性病事件发病率持续上升。若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干预,按此趋势发展,到2020年北京地区男女急性冠心病发病率将比1984年增高350%和280%,将在2009年基础上继续增高57%和44%。MONICA研究发现,北京市居民在1984—1999年期间急性脑卒中事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若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干预,按此趋势发展,到2020年北京地区脑卒中男女发病率将较1984年增高205%和102%,将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增高39%和27%。心脑血管疾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体力活动减少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危险因素可使全球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75%,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降低85%。
行动一: 全民健康促进行动
建设“健心脑 筑安康”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传播心脑血管健康知识。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在社区举办心脑血管健康大课堂讲座,组织遴选出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深入区县,结合《北京人健康指引》举办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巡讲。由10位院士审定推荐、1000位专家参加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日前已出版发行,此系列丛书从关注人的生命全周期出发,分为孕育篇、0-6岁篇、7-14岁篇、中青年篇、老年篇、口腔保健篇、家庭急救篇、传染病防治篇、心理健康篇、心脑血管篇共10个分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解答生活中6000个健康问题,为市民提供了一套高水平的健康科普读物,以满足市民的健康需求。
另外,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工间操等健身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改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状况。推进和扩展“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知识一条街”等形式的环境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锻炼场所。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学校营养餐、上班族营养餐、老年人营养餐等健康营养餐标准,引导居民健康饮食;对幼儿园、学校及集体用餐单位的炊管人员开展营养知识和配餐技巧的培训。在有条件的商店开设低盐低脂食品专柜,设置健康提示,引导居民选择消费低盐、低脂、低糖食品。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和示范食堂,通过提供身体活动的专门场地和设施、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开设健康教育活动室等举措,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运动指导,发挥示范效应。
行动二: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行动
1.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辖区内居民提供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服务,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指定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到2012年,免费为全市14万名50岁及以上本市户籍居民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并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随访、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非药物干预。
2.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社区管理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辖区内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脂、血糖的服务。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随访、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非药物干预。
行动三: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动
逐步推广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组建1000个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经验交流、讨论、同伴支持等形式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活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和健康水平。
行动四: 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行动
建立北京市脑血管病溶栓治疗医院网络体系,确定具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及其接收卒中急救患者的区域范围,建立急救系统(120/999)与溶栓资质医院之间的转运机制,促进对脑卒中患者及时救治。对公交车、出租车司机、交通警察等重点人群进行脑卒中识别和急救基础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在紧急状态下救助脑卒中发病者的知识,创造脑卒中救治的社会支持环境。
行动五: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医务人员培训行动
通过阶段培训会、网络视频教育、实地操作演习等形式,对急救中心、社区及部分二级医院的医生、护士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和规范治疗的培训,实现早获救、早治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行动六: 冠心病术后患者管理行动
培训社区医生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管理。以三级医院为中心,辐射周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电话随访系统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随访管理平台,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管理,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达标率,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行动七 :脑卒中医疗效果监测评价行动
建立并完善北京市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脑血管病医疗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关键步骤进行监测和评价。
行动八: 心脑血管疾病科研攻关行动
建立由北京天坛医院牵头,集科技创新、技术集成、技术评估、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层次科技攻关团队以及由22家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的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开展脑卒中的防治和医疗质量改进技术研究,重点研发脑卒中内科、外科和中医科的11项关键诊疗技术规范,探寻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可改进脑血管病医疗质量和患者依从性的方式、方法和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