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过渡到初中,成绩下滑了,为什么?
校长分析:
①、小学的成绩是呈现块状化的,而中学趋向于个体化呈现。小学的成绩大家都差不多,但到初中一分上下,排名就会相差很多,一道大题会让整个名次排名有所转变。家长们要认清这一点。
②、粗心;有一些家长经常跟我说,老师,我们孩子这次考试又粗心了,怎么办?其实粗心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其实,粗心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概念,只有做到了认真和规范两点,就不存在粗心的问题,也没有粗心的借口。
③、小学里英语很不错,也得过一系列的奖,到初中成绩反而不行了。那是因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制变了。小学里的听说基础上,再加上“写”等评价体制,有些孩子的成绩差距就出来了。
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方式上,要有改变。必须把传授性学习转变为理解性的学习,从指令性的学习到计划性的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要复杂要难,单单靠传授和指令已经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我们说,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一定自己学出来的。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中学生是非常苦的。就拿中考来说,杭州市中考的难度比地市级其他地区大很多,尤其是数学(数学在中学中极易拉开差距);杭州市的中考卷难度相当于其他地市级竞赛的卷子。为什么我说中学更考察孩子的理解力呢?比如中学的科学包含理化生天文地理,而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说到阅读能力,我们曾经对学生的卷子做过分析,同样一道题,2行的题干和拆成5行的题干,学生的得分下降率达到10%。这就是说,很多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
2、上初中比高中难,中等生最辛苦。原因①高考的升学率可以达到70%~80%,而中考升学前八所的比例只有20%~22%。②高中生的心智比初中生要成熟,他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怎么调节自己。所以初中阶段应该是家长重抓的。在初中生里,中等生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也比较尴尬。他们可能很努力,但成绩上不去;也有一些初三的学生,压力来自于自己的家长,由于父母自身比较优秀,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无法超越的挫败感。孩子们的心态都比较复杂,家长要注意沟通。
3、上初中了,学习压力大,要注意体育锻炼,多参加团体活动。只有把身体给锻炼好了,才有精力来应对学习中的困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