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9-9 07:51 编辑
一个人从零起点开始学一门外语到学成,需要多长时间呢?这倒是一个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第二语言最终达到的水平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很大,这本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关键特点。如果再加上学校教学是否得法、投入多少学时这样一些可变的环境因素,更使得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了。对于这样一个很难一刀切的时间长度,就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大致的平均数字,这时在西方文化里具有特别神奇神秘意义的数字“七”就出现了。就是说,学好一门外语,大致要“七年”时间。
这个带有神奇神秘色彩的“七年”,无法通过实验的手段把它孤立出来予以求证,但是它时常被美国许多大中小学的老师挂在嘴边,作为评估美国无处不在的英语非母语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一个参考标志,甚至就连UCLA出身的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克拉申博士(Dr. Krashen)曾经统治加州的“双语教学”方案里也采用了“七年”这个神奇神秘的数字,就是对母语是西班牙语的学生先用西班牙语进行七年教学,然后再转为英语教学(美国加州选民在1998年以高票通过的227号法案终止了这个“双语教学”方案,也就此断了我们这位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创收”第一人的黄金财路。)。
这个带有神奇神秘色彩的“七年”,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的大纲设计的年头也是相合的,多数国家是在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外语,这包括多年前的中国和若干年前从国小五年级提前到三年级开始的台湾。其实,这样的宏观教学设计的潜台词也是在说,有七年左右的外语学习时间,就够了。
回过头去看一下什么叫做外语“学成”了,这恰恰就是我在讨论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线路图时先要界定学习目标的原因了。我明确提出了中国孩子学英语的终极目标是:“在高中或大学的年龄段,在托福、雅思等专门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设计的水平考试中取得英语国家大学入学认可的相应成绩”(《国内学外语的终极目标是高中阶段托福雅思的成绩》)。这个目标就是从语言水平的角度提出,借助针对非母语学生设计的托福雅思的成绩为判断依据,当孩子的英语出国上大学可以“对付”了,就算“学成”了。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有不少人觉得这个目标订得高了,似乎还有的父母对托福雅思的理解是高考之后再上一层楼的东西,是很遥远很难达到。中国的高考是走偏了,目的是把考试的成绩拉开好挑选或淘汰考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发展规律完全没有考虑,所以我提出用托福雅思作为一个评估系统。托福雅思的设计并不是要比谁能得高分,而是在描述考生群体语言水平的一个分布状态。要考到前百分之几,的确很难。可是要考个50%-60%的水平,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水平,进美国大学也够了,实在没有什么好难的。欧洲国家好多年轻人,到了18岁就背着包周游世界了,学的外语够用了。还有这时选择去到其他国家留学的,也不是个多大的事儿。
会有人质疑西方语言在语系上比较接近,互相学起来容易。那就反过来看英语母语来到中国学汉语的留学生吧。来华前,如果学过个三年两年汉语课的,已经算不错了,不出半年,就能在中国满大街跑了。如果在华坚持学上几年的,累计到有个七年的功力的,那就真是好生了得了。其实学习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苦活儿。天下那么多外语学习的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们可并不是受虐狂呀。
那么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思维模式,咱们从小就开始学呢?不用夸张到零岁,就算从4岁算起吧,有好些个“从小学起学得快”、“孩子其他功课还没忙、有时间”之类的“优势”,那么到了七年以后,11岁了,能学成吗?这正是我在终极目标里特别界定的第二个条件,就是高中、大学这个后青春期的年龄条件。其实把11岁或者12岁这个年龄放在这里,不用再多说其他的道理,还没有经历青春期思维能力重大质变的孩子,他们的第二语言水平不能太当真的。即使是母语,阅读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的深度和逻辑性、严谨性,以及伴随着阅读深度而迅速积累起来的词汇量都是在13-18岁这个年龄段完成质变的。
还有一部分父母幻想孩子早早开始学英语,到了小学功课压力开始之前可以先把英语的问题解决掉。不管现有主流教育体系遭到多少诟病,不管它里面的操作或是操作执行的过程有多少偏差与错误,但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看,主流教育系统,包括所有科目的安排是一个多年积累下来的系统,中间还有历代精英人士的不断贡献与改良,还有横向的基于针对巨大数量学生的统计结果做出的调整与进化,宏观的大方向上绝对不会偏差到哪里去的。主流体系留出了学前时间、甚至是入学的低年级时间不给学生加太多负担,总有一定的依据和考量吧。我们这时非要依据自己的一己之力或是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在学校教育系统展开之前,去“解决”孩子还没有到达年龄阶段的任务,这个幻想是不是跑偏了呢?而往往这个幻想存在得最重的群体,还偏偏就是最看中学校考试成绩的群体。超前学习攒下的那一点老本走不了多远,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孩子英语学习内在动力的根本,困惑还是要出来的。
不是太重视外语教育的美国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地把外语学习放到初中才开始,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神奇神秘的“七年”躲在后面,就是要留出七年的学校教育时间给孩子的母语,让孩子的母语能力可以完全站得住脚。
如果说我们就是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才从零开始学习外语,2-3年后就可以进行适龄的原版阅读有多难呢?欧洲国家的操作大致就是这样的,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经很强了。从中国这个年龄段插班到美国的小留学生的情况看,刚到时很难交到朋友,要么一个人躲在角落要么就是跟中国孩子扎堆。但是在接下去的1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就可以跟上美国同龄学生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甚至英语本身的阅读了,因为针对他们英语学习者设计的英语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他们融入到正常的学习里去。5、6年级的孩子经过1年多的学习,每2周左右拿出一份读书报告、大的读书报告能有十几页都属于正常情况。
中国目前有个应试洪流,把考试以外的事情统统视作负担,有不少孩子及父母到了上学阶段,会去选择一些跟国内教材同步的课外班,或者干脆就叫应试班,这本身就是体制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成为了现在中国体制教育的一个必然组成。而像阅读这样对于孩子的语言和智力成长最重要的东西、或者说是体制内应试和实际学成外语之间最现实的连接桥梁,却被挤在了一边。现在有一位李岑老师,在推进小学生原版书阅读的指导,大概零起点的小学生可以很快进入《夏洛的网》、《哈利波特》这样的原版书阅读,不妨多多加以关注。
最后要说的就是七年之痒的这个“痒”字。这是一个分别之痒,就是事情到了七年就要产生厌倦之情,婚姻职业什么的都有面临分手之痒。其实我们做父母一辈子对于英语学习之苦抱怨的根源就是在学了没有用这一点上,如果也像欧洲国家的大多数学生一样,学上个七年外语就可以实际使用了,上网看书、出国旅游、交换留学什么的都够用,就是学习苦一点也不会有多少怨言的。如果孩子英语走的路是学习七年就可以出国留学够用,或是今后的人生也能通过网络、纸媒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这个苦的抱怨就不会有多少了。如果是在现有应试制度之下,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考试成绩,提前学习一些并不系统的东西,回到学校又要去紧跟学校的应试内容,根本看不到一点实际使用的曙光,最后还是免不了在考了忘、忘了考这个怪圈里挣扎。多学早学不是免受父母之苦,而是注定了孩子要加倍受苦。
七年,就够了。七年以外,就该分了。
早晨好。。。。。七年,我也想到了七年之痒。。
七,的确是个神奇的数字,或者凤凰涅槃,或者一拍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