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ESL和CSL都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面的分支学科,学汉语难不是主要在语法和汉字两个方面。汉字不说了,语法上面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法分析从中国的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开始就是比照印欧语系的语法系统来描写汉语。主要的语言学流派都在西方,大家和系统性以及开创性的研究都在西方,国内的汉语研究总的来说还是向西方借系统来穿在自己身上,这件衣服很不合身。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我问大家几个问题:
1. 以下这几句话是错句,语言学上叫做偏误。我们都是local speaker,都从语感上知道错了。但大家可以试试从中英文对比的角度找找错在哪儿,也就是偏误的原因在哪儿?
a i am beautiful:我漂亮。或者我是漂亮。或者我是很漂亮。
i am tired:我累。或者 我是累。 或者 我是很累。
b. i can‘t find my wallet:我不找我的钱包。或者我不能找我的钱包。
c 不可以说 我吃饭在食堂在7点。但是可以说我生在北京。我生在1980年。
2,下面的句子是外国人问得最多的也是几乎将不明白的地方:
我喝了咖啡了。
我喝咖啡了。
我喝了咖啡。
有什么区别?
动宾搭配每种语言都有其特色,是具体语言最漂亮的地方,动词和哪个名词搭配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没有理据,不可论证。像留学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说"打电话","吃食堂",(beat the telephone, eat the cafeteria)。"戴"和"穿"在教的时候一般就直接把跟它搭配的名词放到一起作为短语教了,因为他们都还分别有其他的意思。其实严格来说语法归纳不可能彻底,除非是人造语言,一条规律出来总有例外,因为规律是死的,但人使用的时候总会变化。但是成年人学语言,从认知角度来说,还是需要学一点语法的。归纳和演绎应该说都是需要的。比方说量词"二"和"两”,留学生一般搞不清楚怎么用,我们自己是母语使用者,什么时候用哪一个也没有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思考过,但如果告诉学生: 大多数情况下,"两”是和量词连用,”二"不行(但这个规律也是有例外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不会犯错了。
要學好中文,沒什麼辦法,除非把娃帶回來中國。
我們這邊,好多是這麼做的,所以這間垃圾雙語學校,才這麼好生意。收的全部是我們這種白癡的回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