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学英语,是属于第二语言的范畴。而语言学里的“关键期假说”,目标是指向揭开人类语言机制之谜的,如果说在育儿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主要也会存在于母语发展方面。关键期、窗口期、敏感期这些半生不熟的术语,结合上“起跑线”的说法,共振的是父母心中对于孩子英语发展的焦虑,指向的是父母腰间的钱包。作为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探讨问题的《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将年龄作为影响第二语言发展的可变因素中的一个,编排为了7章中的一章。而这一章中,还有分析早学外语的利和弊的篇幅,有针对不同年龄段起步应该注意的特点和方法的分析。章末所附李岑老师特约专稿,也只是用他的思路在提示,大孩子起步直接进入原版阅读,也不是不可行的。即便在专门讨论“窗口期”的第一节里,结论也只是说科研方面做不出学外语一定要赶在“窗口期”之前进行的建议而已。英语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局部,年龄又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而那个无法得到科学证明的“关键期”还能剩下多少分量呢?大家不妨细细地品味一下。
“窗口期”这个说法对于语言学习很形象,让人觉得好像有那么一个时间“窗
口”,一旦时间一过,这个“窗口”就关上了,孩子的外语就再也学不出来了。
早几年,好些父母受“起跑线”说法的影响,为了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尽量
让孩子早早地开始学外语。现在看得多、听得多了,对于起跑线的考虑也淡定了
很多,可是这个“窗口期”却还是那么让人焦虑,就是没法淡定,生怕真要错过
了时间的“窗口”,就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外语学习。
更准确一点的表达,这个“窗口期”应该叫作“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原本是发展心理学和生物学里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引入语言学界,
形成了一个“关键期假说”,试图来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这个假说认为人
的大脑里有一些跟语言习得相关的生物机制存在,这些机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
弱,最迟到了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就会完全消失,因此人类出生的头几年是学会语
言的一个关键时间窗口,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学不成语言了。
语言关键期的假设提出来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相当程度的认同。但是
它在学术界也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不好证明。术语本身,是类比哺乳动
物的视觉能力发展过程而得出来的,要研究动物视觉的发展,可以在实验室里控
制条件,比如在关键期里不让实验动物得到光源刺激,这样就可以最终获得错过
关键期以后,视觉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的实验结果,就可以证明关键期的关键。
可是对于人类语言的发展却无法展开相应的实验,论证基本上就只能依靠推论的
手段,这样也难免会带来不同学术见解上的争论。
能够得到的部分实证,主要来自于对大脑受损的个例和对“狼孩”的研究。
有些大脑受损的例子,语言能力受到了影响,如果发生在关键期以前,以后还有
恢复的情况,可是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就再也恢复不了了。不过这样的例子
要考虑大脑哪个部分受损,能恢复和不能恢复的原因是否还涉及大脑分管语言部
分以外区域的损伤等,这都比较难控制。“狼孩”的例子很有分量,也很难得,
证明了人类的孩子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就再也不能有效学会语言,特别是不能有效
学会句法结构了。但即便针对“狼孩”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狼孩”
自身的智力发展也遭到了破坏,不能证明是错过了语言关键期,还是因为整个认
知能力无法正常发展而抑制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关键期假说很快被应用到了第二语言领域。这一次,实证的数据就比较
容易得到了,毕竟只是人的第二语言嘛,只要找不同年龄组的学习者来作对比,
就知道关键期之前和之后学第二语言会有什么不同了。结果,大量的案例和统计
数字分析出来以后,发现竟然是一笔糊涂账。大致的结论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
里“关键期”没有那么关键!
首先一个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有些成年才开始学习的第二语言学
习者也能达到很高水平。举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例子,马克思51 岁才开始学俄语,
但也达到了可以在图书馆阅读原文的程度。这样的例证和第一语言中错过了关键
期的“狼孩”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以关键期假设在第二语言领域的可接受程度就
大大打了折扣,关键期的时间段也被越放越宽,一般会被放宽到2 -12 岁这么大
的范围,而且还不时出现一些相对宽泛一点术语,比如“敏感期”、“最佳期”等,
来回避这个不怎么关键的“关键期”的说法。
看到了在所谓的“关键期”以后也能学好外语的情况,有些研究进一步细化,
从语音、语法、词汇这些不同的语言内容着手来看问题。在语音的层面,问题比
较清晰,就是年龄越小优势越强,而过了青春期以后要形成完全纯正的口音,概
率就很小了。这样,关键期对于第二语言的口音有影响,基本上成为了共识。
语法呢,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也就是说孩子从低龄开始学习,在句法结构
方面看不出超过成人的明显优势。这一点和第一语言对比,差别就很大了。前面
一章提到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以后,已经在大脑
中形成了一种通用语法(UG)机制,所以一个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学会
当地的语言作为母语,而且这门语言里的句法结构是不用教的,自然形成,这个
形成的时间窗口大约是四岁以前。可是,如果拿第二语言学习里语法掌握的情况
来对比就明显不同了,语法需要专门教,而且在很长的时期甚至于终生都不能达
到完美,并没有那么清晰的一个关键期。
到了词汇方面,成年人的学习优势反而体现出来了,积累词汇的速度要比孩
子快多了。词汇问题本身也是一笔更糊涂的账,因为在母语里,语音系统和语法
系统早早地就形成并且固定了,可是词汇量的增长一直要维持到中年,到35-
40 岁这个年龄段。而且,来自神经语言学方面的一些证据还表明,词汇不完全
归大脑的语言中枢控制,而是分布在大脑皮层的各处。有了成年人词汇学习速度
更快的这笔糊涂账以后,第二语言里关键期的价值进一步下降,因为在外语学习
过程中,词汇的积累应该是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环节。
到底在青春期开始的阶段,人类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不是
那么清楚。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在这个时间阶段以前,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工还
没有完成,对于语言的处理还没有完全集中到语言中枢去,大脑的可塑性还比较
强。近些年来另一个比较倾向性的说法是,大脑有一块叫前额皮质的地方还没有
完成发育,这个发育一旦完成,许多人类幼年期具有的自然本能就被扼制了,再
也体现不出来了。在这个层面,毕竟人类的大脑和语言还都是未解之谜,科研上
能够解决的问题还很有限。
人类的大脑在青春期发生了什么,导致语言学习的机制发生了变化还不能够
被解释得很明白。可是另外一个方向上的一个神奇现象却又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那就是青春期前学的语言还会忘记。
小孩子学的语言会忘记吗?可能谁都不曾想到过这个问题,可是答案却是惊
人的:会忘,而且会忘得干干净净!
首先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是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一位语言学教授,他当时在德
国工作了两年,期间他的家眷,包括三个女儿都和他一起住在德国。和所有生活
在另外一个语言环境里的孩子一样,这三个孩子很快学会了地道的、不带口音的
德语,在德国正常上学。
教授回到美国以后,自然会和德国的友人频繁交往,所有人都夸奖孩子们的
德语好,孩子们也是十分得意。可是慢慢地,教授发现两个小女儿越来越少说德
语了,几年后就完全听不到她们说了。后来他专门地问了她们俩,回答是我们不
会德语。教授不知道是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在作怪,拐弯抹角地想找出原因,也
间接直接地做了一些语言测试,他竟然吃惊地发现,两个孩子真的把德语全部都
忘光了!
可是大女儿没有忘。这是天作之巧,教授是语言学家,有专业的敏感,而三
个女儿去德国的年龄不同,这又给了他找到答案的一个关键:大女儿大约是十一
岁去的,十三岁回的,这里又出现了那个神奇的时间点:青春发育期。最后研究
的结论是,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的语言,在脱离了使用语境以后会被完全忘掉。
研究结果公布之后,引起了领域内不小的兴趣,许多相应的后续研究从各个
角度展开,不但学的第二语言会忘掉,从针对难民里的孤儿和跨国领养的孩子的
研究来看,小时候学的母语也会忘光。所有研究中观察到的不同语言和语言环境
的个例,都支持这个会忘的结论。其实,如果我们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方言与普通
话的情况,或是有一两年跨国生活经历的情况也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现象。我在新浪博客上分享这个语言现象的时候,许多热心的网友就提供了很多
形形色色的实例。我自己小时候家里是说普通话的,我和我妹妹同时会说当地方
言,在我十三岁的时候,我们搬家去了其他方言区,我小时候的方言保留下来了,
而比我小三岁的妹妹却完全忘了,这算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实例。
因为语言会忘记的时间分界点也在青春期,那么大脑在这个时间点前后产生
了某些关键性的变化这个假设,得到了进一步证明,同时又给相关的科研结论加
上了重要的一条,就是“关键期”之前学会的语言在大脑里可能会留不住。如果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因为好多学习者都没有实际使用的环境,太小的孩子去学,
学得快忘得快就更会是一个跑不掉的现实。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即使到了最考虑教学应用的层面,虽然可以普遍观察
到人类儿童具有一些今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减弱的语言习得的本能,但是因为存
在青春期之后才开始的学习者也能够达到很高水平的现象,加上后面第三节里将
要提到的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学习速度和最终效果方面,在关键期之内学习
也不一定就比之后学习更有效。这样我们就不能从科研的角度定义说,学外语一
定要赶在关键期之前,不然就学不出来或是学得很费力了。学外语不能错过“窗
口期”这样的建议,从严谨的科研角度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对于年龄跟外语学
习的关系,保持一定的敏感就足够了,不必过于纠结于“关键期”、“敏感期”
这个传说中的时间窗口。
【禁止返利网链接,谢谢】小小留言
关于年龄因素跟第二语言习得关系的这一章,原书目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