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3-24 19:25 编辑
常听人说起儿童的记性特别好,尤其是死记硬背的本领,所以家长往往让孩子很早就认字、背诗、背英语单词等等。到了小学阶段,教师又让学生背字词、背诵课文,不一而足。儿童的记性真如传言说的那样好吗?其实未必。这种错觉可能导致家长和教师采取错误的做法,让孩子的学习事倍功半。
儿童,尤其是童年早期的孩子,在记忆力上比起成人甚至是年龄大的儿童都要差。比如,我们都很难回忆起三四岁以前的事情,哪怕是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生经历,这在心理学上叫“婴儿期遗忘”。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
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高度复杂的大脑,因其复杂才需要漫长的成长过程。大脑皮层在出生后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发育,其中负责意识控制、计划、推理等高级思维功能的额叶区域是最后发育的。海马区对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但当记忆被巩固之后,海马区的活动就变弱了,提取长时记忆只需要激活大脑皮层,这说明大脑皮层是长时记忆的储存仓库。此外,额叶也参与记忆过程,它能有意识地记忆,采取多种策略加强记忆,对外显记忆的存储尤其重要。大脑皮层的发育是一个渐进过程,说明儿童的记忆力也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
语言的发展为记忆铺平了道路。语言可以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组织经验,使得经验更容易被描述和分享。研究发现,女孩能够回忆起来的第一次人生经历,平均要比男孩早几个月,或许是女孩更经常和父母谈论自己的经历,使得这些记忆变得更加牢固。在婴儿期,儿童更多地依赖非语言形式如视觉影像和动作来记忆,这使记忆难以长时间保持和被有效提取。学龄期开始时,儿童掌握了语言,能够用语言对经验进行编码,才使得他们的长时记忆建立起稳固的基础。
记忆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造成儿童遗忘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尚未形成自传体记忆,这是一种关乎自身、自身经历的记忆形式。对于那些具有个体意义的事件,我们往往记忆深刻,比如兄弟姐妹出生、搬家、第一次坐飞机等等。自我意识对长时记忆的影响,叫“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自己相关时,人们能更好地记忆,并将这些信息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自我参照效应离不开自我意识的形成,在最初几年中,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成熟,无法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经验的记忆。显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给孩子们提供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材料,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儿童缺乏有效的记忆策略和知识基础。复述是一种增强记忆的简单策略,比如默读、背诵,低龄儿童很少采取这一策略,刚上学的孩子运用较多。但经常采取这一策略不一定能取得很好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机械式的记忆方法造成知识的碎片化,彼此难以联系,低龄儿童越是一字不差地记忆知识,越容易遗忘。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是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组织的,精细加工可以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新知识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理解或领悟,它有利于知识的编码和提取。有意义的学习不需要不断地重复,相对说来,以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效率较低。
了解了儿童记忆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记忆。
提供适于孩子的学习材料,循序渐进,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孩子的记忆力是逐渐增强的,如果在一开始就提供大量需要记忆、背诵的东西,孩子会有畏难情绪,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厌学心理。
将知识与孩子的个人经历、感性经验结合起来。不要教过多的抽象知识,孩子难以理解,也很难感兴趣。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和能力出发,多运用自我参照效应,能取得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和孩子多交流。用语言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编码,使之成为有组织的材料,可以使记忆得到巩固。
提高儿童的语言尤其是口语水平,语言水平高的孩子编码能力强,记忆也就越牢固。
周期性地复习,经常加以应用,都可以使知识记忆得更长久。
教给孩子一些记忆策略,比如对知识进行组织化、精细加工等,让孩子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有意义地学习。当然,对于低龄儿童,教给他们过多的策略,也难以见效,因为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无法同时处理太多信息。
复述策略是孩子容易掌握的,也是家长和教师经常采用的。这种技巧在学习中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母语和外语中的词汇记忆。但是,这样的学习是不完善的,尤其是面对日益增多的知识,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应付的,应该多运用精细加工等高级的记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