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养路虎一说,是从最近jiang319同学 发的泼冷水一贴来的。 他的意思是,现在让孩子花费超额精力得来的英语能力,到将来还得花费超额养着。
论坛中也一直有这样的声音,别看现在孩子的英语水平超出同龄孩子挺多,10年后说不定就泯然于众。 意思是,现在花费再多的时间精力都是白费。
这种思维体现出家长们的一种担忧和焦虑的心态,那么,论坛中现在的英语牛娃, 10年后会怎样呢?

首先先来说说“养路虎”这个例子哈
路虎是一种交通工具,对吧。 说实话,当初看到路虎一词,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档次的车, 查了一下才知道是SUV:)
用路虎来比喻孩子从小到大得来的英语能力是不恰当的。
我们经常说,英语是一种工具。 那么,用路虎来比喻某种语言,比如 英语,还凑合。

那么,英语能力相对应的,应该比喻成什么呢? 那就是开路虎的驾车能力
这样大家看看,是不是通顺多了, 工具对应工具,能力对应能力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不解,用路虎怎么能比喻语言呢?
咱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计算机语言中C#, C++, Java语言,非常强大, 可以用这些语言达成很多功能。 这样功能超强的语言, 可以比喻成路虎。
而计算机语言中的html, CSS 等网页语言,只能用于编辑网页, 功能有限,可以比喻成自行车。
那么,编程能力高的,就是既能骑自行车,也能开路虎。 编程菜鸟,那只能骑自行车了。

分清楚语言掌握语言的能力之后,就能很清楚的看明白这个问题。
孩子的英语能力从小慢慢积累上去,10年之后,就具备了使用英语的能力。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习如何使用英语这个工具的阶段,也就是learn to read 阶段。
第二阶段,在具备了第一阶段的能力之后,就进入使用工具阶段, 即 read to learn 阶段
用路虎来说事呢,就是
第一阶段,在驾校学习怎么开路虎,在驾校的操场上练习,上路练习。
第二阶段,拿到驾照之后,开路虎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开车经验。
能力不需要养着,能力是在不断使用中获得提升。

下面说说养护,这是大家纠结比较多的地方。
当分清楚英语和英语能力之后,大家就清楚,我们不是要养护工具,而是在使用工具中获得能力。

在说之前,各位家长请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您或是您让您的孩子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1)就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 反正学校学,所以就一直学呗。 这是我国教育系统对英语教育的思维。 从小学开始学,到初中要学,到高中要学,到大学要学,考研究生要学,上了研究生要学, 就是没完没了的
2)为了使用英语。 就像上面说的,完成第一阶段的学,尽快进入第二阶段的。 然后孩子可以用英语去娱乐,用英语去学其他东西。


如果您的目标用的话,孩子是在用英语娱乐,在娱乐的同时英语得到提升。
孩子是在用英语学其他知识和能力, 孩子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英语得到提升。
您会觉得孩子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浪费时间精力吗?
孩子阅读英文的新闻,孩子了解了时事,了解了世界大事,这不是浪费时间精力吧?
孩子读英文杂志消遣, 孩子看英语大片,相比看中文的大片和杂志,这是浪费时间吗?
孩子用英文的软件和网上英文教程,学习编程,这是浪费时间吗?

所以说,当以用为目的时,就不需要养护,就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养着孩子的英语能力。不仅如此,孩子的英语能力,还在获得娱乐和知识的同时,得到提升,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英语能力真的会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提升吗?
我们家长都是从学校英语教育体系出来的,没有经历过, 不相信也是情有可原的。
英语能力会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提升这一事实,已经在民国英语教育这段历史中得到了证实, 并且现在不少人每天都在经历着。

对于家长们10年后会如何的疑问和焦虑,这么说哈,当孩子完成上面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只要保持在今后每天使用英语,每年用英语去学2-3门课程。 比如 孩子的科学课程是用英语上的,孩子的世界历史是用英语上的, 孩子的计算机课程是用英语上的。。。那么,10年后,可以保证孩子的英语还能领先于同龄人。
一句话总结:英语能力是用出来的。
--------------------------
认识决定行动。

本帖的目的,是仅仅对那些已经完成初步启蒙,完成了learn to read 阶段的孩子,如果需要向进一步提升的话,我这里给出我的思路, 或者说是一种解决方案,您要是认同, 我们可以进一步详细探讨read to learn 的几年可以怎么进行。

至于那些认为持有:
1, 流利使用英语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2, 如此用英语是本末倒置
3, 根本不用费力气学英语
4, 跟着学校系统走,英语就够用了
等等思维的同学,本帖不是为你们所开。 因为本帖所说的内容,跟你们不在同一个频道, 请绕行,谢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zwei20140211 + 30 很给力!
tarbaby + 30 很给力!
14820 查看 139 收藏帖子 (3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pandar

    2016-6-3 11:36:1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pandar 于 2016-6-3 11:43 编辑

    讲的真到位!语言学到能够用的程度以后,就如同真正会开车了。用的越多,能力越强。语言,用的地方是很多的,尤其现在资源这么丰富可及。
  • myw2008

    2016-6-3 11:40:07 使用道具

    完全同意。
  • oranje

    2016-6-3 11:42:52 使用道具

    前几天看北外曹文老师博客也是说一个孩子在英语上到较高台阶后(CAE)两年没上任何英语辅导班,只是读英语课外书,考托福110分。
  • bamby桐桐

    2016-6-3 13:02:18 使用道具

    非常同意,英语是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 lisp200410

    2016-6-3 13:22:52 使用道具

    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担心的是上学以后没有时间玩,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没有机会去用
  • edithhu01

    2016-6-3 13:33:1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edithhu01 于 2016-6-3 13:37 编辑

             一直在怀疑,会读书就是会用吗?看动画片,看绘本,跟读绘本,看章节书,用英语学知识。但是这怎么都觉得和真正意义上的用,不一样。
             
               今天早晨晨读中文的时候,要求仿写,小孩子表现的情况是知识真的都知道,问的问题都能很好回答,记忆相当好的,知识的量真的挺大,什么都知道一点的,按理说仿写应该很容易。但是仿写的时候遇到的情况确是,单个物体的仿写,2个物体的关联仿写都没问题,用的都是平时积攒的知识直接稍作加工拿来用的,但是涉及到要自己总结,组合,提取特征仿写,完全不行了,只要别人没提取过的复杂一点的归纳整理,就完全没了头绪。

              所以老觉得,您提到的看动画片,看绘本,跟读绘本,看章节书,用英语学知识,怎么样都是还是在灌输知识,只有通过探讨,比如说讨论,写作,等等情况,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用,真的不能只是看。
  • edithhu01

    2016-6-3 13:40:51 使用道具

    看英语,怎么样也跟看别人开路虎一样,始终没有自己上过路,关键的会用路虎,无论如何还得自己开,也就是自己说,自己写。。
  • bestswimmer2011

    2016-6-3 13:44:2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bestswimmer2011 于 2016-6-3 13:53 编辑

    同意楼主的观点。但有些居住在一些少数比如渔村的地方用不上路虎,他们也不打算改变,所以观点也自然不一样。
  • MamaGo

    2016-6-3 14:28:48 使用道具


    謝謝H5版大, 深入淺出的解說! 令人獲益無窮!
    我在此也稍微補充一下,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已到read to learn的等級了呢?
    我這邊有大家很喜歡的raz kids網站的解說:
    Fluent Readers (Levels Q-Z2)
    Readers have successfully moved from “learning to read” to “reading to learn.” Their reading is automatic and is done with expression and proper pauses. Their energy is devoted to understanding, and they have good command and use of the various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se readers read a wide range of text types and do so independently. They will continue to refine and develop their reading skills as they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 reading materials. But for the most part, they are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skills and selection of materials independently through increased practice.

    也就是說,只要真正有實力進入Raz Kids閱讀等級Q級以上, 就算是 reading to learn了!



  • Sunshine82

    2016-6-3 14:36:53 使用道具

    顶版主大人,英语边学边用边内化,英语能力是在使用中提高的!

    路虎是死的,人是活的,学习与使用是相互促进的!
    对于不能人肉翻墙的家庭,这是一条学语言的路子,是对应试教育的补充!

    而且这种方法也有瓶颈,瓶颈在于家长的能力和财力,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 Ruoan

    2016-6-3 14:43:25 使用道具



    一直不开车的人,是无法体会驾驶路虎的乐趣的!这个比喻还是有点别扭
  • WWWMS

    2016-6-3 14:52:56 使用道具

    完全同意楼主的见解,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投入时间、资源的多少的取舍了。
  • lmjcle

    2016-6-3 15:19:2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lmjcle 于 2016-6-3 19:53 编辑

    泼冷水的那个贴子随便翻了翻,没仔细看养路虎具体是个什么意思。
    我猜是指投入巨大吧。


    我觉得这还真得看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条件,1如果有钱人,觉得路虎是小意思,那就一直养着呗;2如果有能力的,能用路虎赚回养车的费用有余的,也划算。  3 入不敷支的家庭就要仔细考量了。


    类比地说回英语,


    1家里有能力有条件,孩子天资也过得去的,很轻松就学好的,为什么不学?比如那些本身父母就是海归或特别高学历的家庭,学好英语太容易了吧?
    像汪,安妮……都是这种情况。我孩子下的时候去看病的医生是个博士,他家孩子也是英语特别的好。这就是家庭条件啊。



      2而家庭条件不够好的,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让孩子学好英语的,就要看看回报是否值得了。
    比如我这样的,英语基础还行,但实在是N年跟它没打过交道了,当年是跟着孩子一点点地用心把它捡回来的。精力,时间,这就是家长需要付出的代价。买绘本的反而是小钱。


    还有孩子要付出的代价:启蒙阶段到自主阅读,孩子一直是轻松的。但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作业明显增多(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跑不掉的),孩子爱好又多,她得在百忙中抽时间去碰一下跟英语相关的东西,因为英语是个工具,实在谈不上爱好,只能说碰一下。比如偶尔听个故事,看个小说,看个泡沫剧,读本感兴趣的科普书籍。学到一定的程度,即使是碰一碰,效率还是比停留在体制的学法里的孩子高很多。


         而且,孩子能用英语涉猎到很多国外的出色的儿童文学以及知识性的读物,这个回报足以让之前的付出都显得微不足道。这里其实还存在时间博弈,如果作业少的孩子可能情况回好很多。但我从孩子的成长角度看,这种投入总的来说是超值的。我要求很低,孩子喜欢的书就多读,不读也不会强迫她,比如她很喜欢可怕的科学,自己根据书里的内容,把化学元素估摸了个大概(但不知道对应的中文),我觉得翻译成中文的作品魅力就大大降低了,很多东西无法翻译的。她能从偷空看的书里收获到这些,我就觉得超值了。
          我们这个学习层次,矛盾的是,后面要不要继续付出?英语是个大坑,越学越难,不劳无获,但哪一个科目不是这样的呢?端看长期规划的方向是什么,继续投入是否符合孩子的长期利益而已。




          但不排除有部分家长,因为各方面的条件所限,从孩子启蒙阶段就需要用花很大的代价才有可能学好英语,而这个学科对孩子的用处却未必很大,这就需要方方面面的理智衡量了。


    但我弱弱地说一句,难道你以为你不这样学英语,就不用付出代价吗?只要你还想在体制内读出个好成绩,时间精力金钱的代价都少不了。区别只在于回报的内容不同。


    前两天还有个同学向我吐槽:孩子在某孚学了三年,花了好几万,没觉得学了啥,还跟外教习得了一奇怪的口音,最郁闷的是还不愿意听自己的纠正。这个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算是蛮大了,但回报呢?我打算帮这些同学开个免费的微信网课,好好启发一下他们。


    版版,有点长,我开新贴活跃论坛去了哈……
  • qiqifang

    2016-6-3 15:30:12 使用道具

    就算高考不考英语,作为一门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也是要学的
  • ljp99526

    2016-6-3 15:45:12 使用道具

    非常赞同版主观点。
  • 牧云

    2016-6-3 16:09:03 使用道具

    哎,好抽象啊~~~
  • nittany

    2016-6-3 16:34:44 使用道具

    非常感谢楼主 学习了
  • 阿春1008

    2016-6-3 16:39:00 使用道具

    如果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准备用英语思维,那就学到看动画看电影看小说之后,跟着体制内的英语走就已经非常领先其他的同龄孩子了,维护成本也仅仅限于用英语娱乐;如果是准备出国或者将来有从事双语工作的,就应该考虑更深层次的使用英语了。例如用英语学习世界历史,学习科学,用英语写作等等,即所谓的学科英语。这样的维护成本比较高,因为不但要付出金钱,而且需要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判断能力。
  • 泡泡的爱困妈妈

    2016-6-3 16:55:08 使用道具

    学在当下吧, 没有考虑过太多今后如何的事   我觉得不管什么知识, 学科, 多接触点多学点思路会比较开阔。 遇到问题不会钻死胡同吧  
  • jiang319

    2016-6-3 18:14:07 使用道具

    论坛的精英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少能轻易听懂类似冰雪奇缘这样的动画片,还能简单复述剧情的?人家学龄前儿童就可以做到。如果你们做到了,那投入了多少精力呢?能发文给大家分享下?如果不会花费大量时间,愿闻其详。

    你们身边有多少家长花了大把金钱精力,孩子英语依然没有进步的?我身边大概95%。

    大量的事实表明 没有环境的英语,入门容易,进阶艰难,难道不值得思考?

    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各个学科的加入,孩子们的时间越来越少,英语分值也越来越少,难道不值得思考?
  • 灿祥07

    2016-6-3 18:49:49 使用道具

    支持。就这个问题,我早一段就写过相关文章,发到日志里了,怕遭到攻击。贴过来:
    如果你的孩子比同龄人早学了英语,你认为10年后还会有优势吗?(2016-03-09 23:18:47)
    声明:本人文章注明是除转的外都是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别人的经验和理念只有借鉴作用,照搬不一定灵。



    如果你的孩子比同龄人早学了英语,你认为10年后还会有优势吗?

    这是论坛有人搞的一个调查。借用此题目,说说我的看法。



    要是你用科学的方法,能让孩子早早达到英语思维,早早把英语当成工具在用。那优势是越来越大的。其实学英语最大的好处,是对孩子思维的影响,这个影响是最大的,多一种思维,就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语言之间有逻辑思维的差别,也是有的,法语是公认最严谨的。把英语当工具在用,这个也是有优势的,比如,英语原版的书,大奖书,非小说的书,都是相当丰富,经典的。还有很多音频。很多动画片,记录片,都是制作相当的精良。很多西方的动画,记录片,把科学,历史,地理,音乐,文化,艺术等知识都巧妙地融合进去。真正在为孩子做节目,很生动的。学语言就是学文化,越小接触西方文化,融合的越好,接纳度越高,文化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谁强,谁就是文化主要输出国。大了再深度接触,有的人出国可能就会有文化休克。



    利用英语资源可以进行就现在来说,我家音乐启蒙,数学启蒙,画画启蒙,艺术启蒙,地理启蒙,历史启蒙。。。的主要的,大量的知识还是通过英语来吸收学习。当然,很多英语对不上准确的汉语意思,也有很多中文用英语说不出来。两种思维各自发展,又相互联系。随着孩子思维的提高,慢慢就自已对上了。慢慢就把从英语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中文上了。两种思维又会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英语的资源的确是太好了。这点中文资源是很难比上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来为我们的孩子做出更好的中文资源,喜羊羊,熊出没我是不敢给孩子看啊。



    学语言也是有敏感期的,有发音的敏感期和辩音的敏感期。敏感期内,事倍功半。更多的是参考验证了克拉申的二语习得。这是科学的方法。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不用习得。用学得。用错误的方法。可能蒙不成功。就没达到英语思维,不能自主阅读。。。那是大人的理念问题。对孩子来说,是有极大的害处。还有一种,是用不太科学的方法,比如,小童用大量背诵,大量跟读。。。有的也可能启蒙成功。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方法,可能对孩子长远来看,还是有一定坏处的。必竟要损失亲子关系,用逼迫的方式。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或者,那些方法到后期是低效的,如不及时调整,会影响孩子的知识面。



    有些家长意识到了从小学英语的重要性和优势。这是好事,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中英学习的合理安排。也不能英语过多的排挤了母语的学习。三岁前,我家看的动画,认知中,中文的巧虎也是一直看的。还是一定要多想想可理解性输入。我是不赞同那种毫无理解的所谓磨耳朵,当然这是我定义的磨耳朵。可理解的磨耳朵是很不错的。从小不可理解的读经,也是不可取的。



    一般来说,重视英语学习的,很多是从重视早期教育做起的,并且对中文,数学等等其它方面也同样重视。其实,情商,兴趣的保护,孩子心理的发展,亲子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多做思考。别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时优秀,就想到伤仲永。



    学英语,一定要大火烧开。集中力量打通听力,形成英语思维,能用英语思考。如果长期长时间还是那种低端的,低效的学习,排挤效应还是很大的。学了多少年英语,还是在低水平上打转转,低水平固化,要不是方法有问题,要不就是孩子实在不是这块料。在孩子启蒙时,大人可以积极和孩子进行对话,那怕是单词或是词组,那怕是HOW WHAT WHERE WHY WHEN 。。。可以促进孩子开口。但是,如果家长英语水平一般,达不到交流思想的水平,千万别和孩子只说英语。和孩子的思想交流也是很关键的。和孩子聊天能很大的影响孩子的思维水平。我的英语不行,在启蒙完成后,我现在不和孩子说英语。



        孩子英语学习不应只有启蒙,启蒙后如何发展。这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从小启蒙的,在大约一二年级就完成了英语的启蒙,启蒙后有很多遇到的瓶颈,这就是父母的引导水平,理念的差别了。本来就没有瓶颈,是人为造成的。很多习得起步的孩子,本来是高速起步,到后来又进入了低速模式。很多人就是一味地追求大量阅读、超前阅读,忽视了听,这里说的听,指动画+音频。看么看,看什么,听什么,怎么听,也有很值得研究的。我是主张分类听,分类看(动画,记录片等)。读的书,还是读符合心理年令的。现在(二年级)每天也就读半小时,初章为主。在中国,英语启蒙好的,在阅读上,三年级前很多是超过美国孩子的,读的量或是书的深度,值得好好思考一下。三年级后,就很难能跟上人家的节奏了。这里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些我的想法,具体的在我以前和以前的文章中都会展开探讨。只有适合孩子的发展,才是最高速的,最牢固的。



       大童起步学英语也有学得极高水平的。我们那时是初中开始学起,也有学成同声传译的。还有人六十岁开始学一门外语还学得很好的。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就说明大多数人大了学也能学好。这只是以点盖面。如果从统计概率上说。还是从小开始学英语,成功率和将来能达到的到高水平的,要比大了开始学的,要高的多。这也就是说,越小,越不太需要天赋,学语言是人类的本能,人人都能从小学会母语,同样,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参照习得,大多数小孩子是可以做到的。越大,越需要学习语言的天赋。那些大了还能学得很好,一方面是天赋高,另一方面是用了极大的功。比从小学用的功要高的多。越大,天赋差异越大。不用说大了,就是小童和中童,大童,用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异了,大童首先要解决的是排斥的问题。



       不能说北大毕业有卖肉的,赵本山没上过学也那么牛。就得出结论,上学无用。在生活中,拿这种个例来说事的人太多了。摩西奶奶,七十五岁学画画,八十岁办画展。就得出,学什么也没有晚的时候。这些只有励志作用,但不能说每个人都晚学也没关系,还得找准发力点,天赋所在,早点不更好吗?



       从小学,所用的资料可以符合心理发展的特点,随着孩子一起长大。思维的影响,早早把英语当工具。。。这些语言本身之外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很多到一年级或是三年级前,都可以开展二外,三外了。或是又去搞升学准备了,奥数也很费时间啊,不会有冲突了。至少英语不用补课了。



       还有一个,孩子越大,越独立,越有自己的思想。到了七岁八岁惹人嫌的年令,或是到了更大逆反时再让学,可能叠加到一起,会把一些问题放的更大。而这些从小学的,习惯已经养成,兴趣已经培养,不让她看动画,不让她听,不让她读书,不让她写,他才难受。



    再回到那位坛友提出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比同龄人早学了英语,你认为10年后还会有优势吗?



    这个问题本质上也是早学还是晚学之争。



    谁和谁比?比什么?怎么比?

    和这群正确科学的启蒙,成功地进行了启蒙的孩子,并且启蒙后的工作也做的很顺的这群孩子比吗?这群孩子,早早就能看英美动画,记录片,原版章节书小说,并且写也进行着。而那些晚学的,传统学校出来的孩子,有多少大学毕业还能达到此水平的?还不大多数都是哑巴英语?不要个例和个例比,要群体和群体比。个例没有意义,说的是概率。

       

    比思维,还是比知识面?还是比英语?比辩音?比发音?



    每个孩子启蒙后,发展方向、兴趣、发展各不同。各家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



    其实,10年,还太短,家长要有全程的眼界。就是上个好大学,也不能保证你就肯定能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很多东西在大学毕业后,还要有很大的变化,大学刚毕业,经历的事情还不多,还得经历一些事情,社会经验,才能再次开化,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开化,这个开化,就是思辩能力的开化,真正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



       其实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孩子,我们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尽量给予合适的东西,尽量学习先进的理念,来提高我们的引导水平,静待花开。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high5 + 60 感谢分享您的思考,很有收获。
  • 灿祥07

    2016-6-3 18:51:52 使用道具

    父母的能力是孩子的起跑线
    热度 6已有 183 次阅读2016-3-7 18:09
    声明:本人文章注明是除转的外都是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别人的经验和理念只有借鉴作用,照搬不一定灵。



       说起到跑线,很多商业机构,常用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刺激父母们来报班,投钱。



       也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说,人生是长跑,没必要在起跑线上就冲刺。居然也有提出,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两种说法我都不认同。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



       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理念、父母的经济社会能力、父母的知识水平、父母的修养、所处国家、城市、小区、学校等社会的环境。



        父母的经济社会能力,所处地方的社会环境一般是很难改变的。知识水平一般也很难提高了,学习也会有一定好处,比如陪孩子学习,给孩子讲题的方式方法。修养更是较空泛的东西。养孩子也是修炼父母,父母成长的一个机会。



       实现逆袭最有效的武器就是父母的育儿理念。这个理念当然最好是提前一点学习较好。要有一个较好的育儿理念,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哲学,专业知识等。在国内,真正懂教育的人还不多,无论是老师还是博士如果不学育儿理念,照样不懂教育。



      所以,起跑线,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了,父母就需要充电了。当然,不是那么紧急,就是怀上孩子,或是孩子出生开始学习,也还是可以的。弯路都要走,少走弯路就是最大捷径。



       怀上孩子,我认可的胎教理念,就是:营养均恒,心情愉快,适当运动。当然,出去走走,心情一定是很愉快的。再吃山珍海味,也不如营养均恒。一个措施就是可以喝孕产妇配方奶粉,不能喝奶的也有一些营养素片。当然,也不能补充过量。那种把音响放肚子上听,我是反对的,或许还有害。大人可以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舒缓的音乐。



        孩子出生后,就更要把早期教育的理念用进来了。我在我博客中反复讲过很多的理念。更简单说说:早期教育就是从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给予丰富的刺激,以及这些感觉统合到一起,综合认识,尽量是体验式学习;以及运动平衡方面进行训练(在一岁前,爬很重要,并且不是会爬才练爬,孩子生下来,就可以爬行训练,翻过去,时间逐渐加长,注意不要堵住鼻子)。形成稳定安全的依赖关系(安全感,过一段我会写专门的文章),最终形成的是相对平等的、尊重的、交流的亲子关系。抓住敏感期,在什么期到来时,提供给孩子适合的,大量的刺激。早期教育,并不是过早地教育。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比不上亲子关系重要。学语言学习、数学启蒙、画画涂鸦启蒙、音乐启蒙、运动发展等,在早教这些都要穿插进行,只是一些形式的亲子活动,亲子交流沟能通的媒介。这些启蒙,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庭中实施的,绝不是报班。大多数兴趣班是毁兴趣的地方,只是迎合大人的口味,毁的是孩子的兴趣,失去的是孩子的想象力。这些早期的启蒙对后来的影响是极大的。



       早期教育,绝不是早早教识字,绝不是早早教加减,绝不是背唐诗。这些教早了也未必就好。识字应是阅读的副产品。数学启蒙我写过相关文章。还是要可理解输入,所以我反对从小读经。思维能力才重要,不要死记知识。阅读,也是亲子阅读开始,重在亲子交流,培养阅读习惯。过量阅读,超前阅读也不太好,还是要看符合孩子心理的东西。跑错方向也不行.



       教育一定是从小到大延续下来的。孩子小时,是小时的教育方法,大小同样重要。很多东西从小学才开始教育,就晚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七岁,很多习惯已经养成了。



      大人呢,学习先进的理念,独立思考,有批判性思维。努力提高大人的思维水平,多和孩子交流。言传身教。通过提高大人来影响孩子。大人一定要做好模范作用。孩子就是大人的影子。这些,比实际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要。影响的是孩子的思维水平。



       说了这么多,就是早期教育中要做的一些工作,可能还不全面,有些不能在这里展开多说。这就是在起跑线上要做的工作。这是家长理念方面的提高带来的结果。不需要太多投入,绝大多数家庭都能做到。只要你认识到他的重要性。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能力。



    再回到开头提到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的,但是,用什么来起跑,绝不是报班,是科学的早期教育。父母的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一个学习吸收型的父母,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经验育儿。别让商业忽攸,很多东西是有害的。



    “也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说,人生是长跑,没必要在起跑线上就冲刺。居然也有提出,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要把人生比喻成长跑短跑,在不同的敏感期,是有不同的任务,都是很重要的。错过敏感期,事倍功半。有些东西错过,十步也补不回来。适当时侯做适当的事。有钱人可以不走体制。没有多少父母敢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退路可走。所以,有本事的父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不了还有他老子。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要走体制内的。说可以不跑也行,说可以输在起跑线上也可以,你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如何才能决胜于未来?而不是给人喝鸡汤,来麻醉一些父母的心灵。鸡汤同样有害。



       起跑线,不要过早抢跑。认清敏感期。但是大家都抢跑,你不跑,到了学校,老师都不讲了,或是讲的很快,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了解清当地的平均发展水平,适当抢跑,是可以的。比如,我们这里学前班都教拼音,老师一年级,过的很快。你要是不提前学习准备,到时很吃力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high5 + 50 赞同:父母的能力是孩子的起跑线
  • 灿祥07

    2016-6-3 18:52:47 使用道具

    (转)如果兔子拼命跑,乌龟怎么办?
    原文链接:http://blog.baby.sina.com.cn/s/blog_598bd1230102vva1.html
    如果兔子拼命跑,乌龟怎么办?
    相信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兔子没有偷懒睡觉,乌龟怎么办?会不会只能永远认输?
      换言之,如果你身边比你聪明百倍的人,还在比你百倍地努力,你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中,都会或多或少曾被“自卑”的情绪笼罩。
      我自己就是一个一直纠缠于“失败者”情结的人。
      小时候因为肥胖,上体育课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搬到大城市,因为口音以及内向的性格,成为全班男生的出气筒;
      到了高中,进到全省理科实验班,才知道有些学霸的智商,是自己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初到美国,被身边同学认为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巴佬;
      混进所谓的世界名校,看到身边一大拨牛人,陷入平庸的沮丧;
      好不容易挤到纽约华尔街,看到名校出来的所谓“百里挑一的精英”,我才开始感到自己综合能力的缺失;
      回到香港,身边很多投行同事的业务能力与人际能力都远胜于我,而我只能在高压力的环境下苟延残喘;
      从乙方转到甲方开始做私募投资,当跟索罗斯的儿子同桌斗智斗勇时,我才深刻体会“家学渊源”与“赢在起跑线”对一个人的意义;
      由外资换到国企,开始看到体制内藏龙卧虎的主流玩家真正在玩什么,才意识到以前在边缘化外资环境下膨胀出各种不接地气的泡沫有多么可笑;
      随后开始接触到保险、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领域的强人们,才知道在整个金融大版图中,十倍百倍于自己原来折腾的小池塘规模的资金,是在做什么的。


      分享了上面一大段,其实我想说的重点是:
      1.就像一位老师在我去斯坦福念书前赠我的那句话所言:“到了那儿,不用指望成为牛人,但至少你知道大海有多宽,能看到牛人在做什么,就够了。”
    对乌龟来讲,兔子存在的意义在于,至少让它知道这世界还有“兔子”的存在,以及兔子跑得有多快。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2.兔子的存在,能够让乌龟直面自己就是一只乌龟这个事实。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冷静地思考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而这,很多时候恰恰是最知易行难的事。
      3.其实人越往后走,越会深刻体会到“阶级”的不可逾越性。愤青的时候会咒骂:“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可当你不再被荷尔蒙冲昏头脑时,也许你会开始思考:既然现在是这种情况,那我应该做点什么呢?当你绞尽心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许你也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早年看当红日本动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完成两万球的训练之后,他才知道流川枫有多厉害。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他看到流川枫的一个中投,这个起跳,这个姿势,这个弧线,就是他训练中想象的最完美的画面。
      他很气,紧握拳头,又不甘心,问教练:“这只狐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篮球的?”
      安西教练回他:“你应该好好盯着流川枫的姿势,尽可能地模仿他,然后用3倍于他的训练量训练。这样,你才有可能在高中阶段之内超越他。”
      流川枫是那只兔子,幸运的是,樱木大概也是。但有人的困惑来了,樱木是个天才,尚且如此,而自己,可能只是天分平平的木暮。


    比你天才的那个人,还比你努力。所以,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你是个绝对的笨人,那我只能说,请你尽量少地认识这个世界,最好一辈子不要离开你生活的地方,有时候知道得越多,越痛苦。当你看到那么繁华的城市,那么美丽的女孩,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都与你无关的时候,更多的痛苦便会袭来。
      如果你明明不那么聪明,又不肯努力,那也请你知道少一点。
      如果你不是个绝对的笨人,又愿意努力,请你参考刚刚那段安西教练的话:
      “盯着那只兔子的每一个动作,能学多少学多少,然后以他三倍的训练量训练。”
      兔子一定会打盹的,即使厉害如牛顿,30岁之后也再无建树;
      也不是每个科比一样的天才,都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
      还有,你知道洛克李吗,《火影忍者》里那个相信笨鸟先飞的热血少年。他说,努力的天才也是天才。
      勤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被高估的美德。但是对于一个毫无天赋的人来讲,可以依仗的就只有勤奋了。
      如此,即便你还是追不上兔子,你可以是乌龟里跑得快的那一个。
    如此,即便你是木暮,你也能做成一个,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点的木暮。


    文章来源 壹心理

    相信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兔子没有偷懒睡觉,乌龟怎么办?会不会只能永远认输?
      换言之,如果你身边比你聪明百倍的人,还在比你百倍地努力,你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中,都会或多或少曾被“自卑”的情绪笼罩。
      我自己就是一个一直纠缠于“失败者”情结的人。
      小时候因为肥胖,上体育课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搬到大城市,因为口音以及内向的性格,成为全班男生的出气筒;
      到了高中,进到全省理科实验班,才知道有些学霸的智商,是自己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初到美国,被身边同学认为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巴佬;
      混进所谓的世界名校,看到身边一大拨牛人,陷入平庸的沮丧;
      好不容易挤到纽约华尔街,看到名校出来的所谓“百里挑一的精英”,我才开始感到自己综合能力的缺失;
      回到香港,身边很多投行同事的业务能力与人际能力都远胜于我,而我只能在高压力的环境下苟延残喘;
      从乙方转到甲方开始做私募投资,当跟索罗斯的儿子同桌斗智斗勇时,我才深刻体会“家学渊源”与“赢在起跑线”对一个人的意义;
      由外资换到国企,开始看到体制内藏龙卧虎的主流玩家真正在玩什么,才意识到以前在边缘化外资环境下膨胀出各种不接地气的泡沫有多么可笑;
      随后开始接触到保险、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领域的强人们,才知道在整个金融大版图中,十倍百倍于自己原来折腾的小池塘规模的资金,是在做什么的。


      分享了上面一大段,其实我想说的重点是:
      1.就像一位老师在我去斯坦福念书前赠我的那句话所言:“到了那儿,不用指望成为牛人,但至少你知道大海有多宽,能看到牛人在做什么,就够了。”
    对乌龟来讲,兔子存在的意义在于,至少让它知道这世界还有“兔子”的存在,以及兔子跑得有多快。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2.兔子的存在,能够让乌龟直面自己就是一只乌龟这个事实。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冷静地思考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而这,很多时候恰恰是最知易行难的事。
      3.其实人越往后走,越会深刻体会到“阶级”的不可逾越性。愤青的时候会咒骂:“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可当你不再被荷尔蒙冲昏头脑时,也许你会开始思考:既然现在是这种情况,那我应该做点什么呢?当你绞尽心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许你也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早年看当红日本动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完成两万球的训练之后,他才知道流川枫有多厉害。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他看到流川枫的一个中投,这个起跳,这个姿势,这个弧线,就是他训练中想象的最完美的画面。
      他很气,紧握拳头,又不甘心,问教练:“这只狐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篮球的?”
      安西教练回他:“你应该好好盯着流川枫的姿势,尽可能地模仿他,然后用3倍于他的训练量训练。这样,你才有可能在高中阶段之内超越他。”
      流川枫是那只兔子,幸运的是,樱木大概也是。但有人的困惑来了,樱木是个天才,尚且如此,而自己,可能只是天分平平的木暮。


    比你天才的那个人,还比你努力。所以,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你是个绝对的笨人,那我只能说,请你尽量少地认识这个世界,最好一辈子不要离开你生活的地方,有时候知道得越多,越痛苦。当你看到那么繁华的城市,那么美丽的女孩,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都与你无关的时候,更多的痛苦便会袭来。
      如果你明明不那么聪明,又不肯努力,那也请你知道少一点。
      如果你不是个绝对的笨人,又愿意努力,请你参考刚刚那段安西教练的话:
      “盯着那只兔子的每一个动作,能学多少学多少,然后以他三倍的训练量训练。”
      兔子一定会打盹的,即使厉害如牛顿,30岁之后也再无建树;
      也不是每个科比一样的天才,都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
      还有,你知道洛克李吗,《火影忍者》里那个相信笨鸟先飞的热血少年。他说,努力的天才也是天才。
      勤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被高估的美德。但是对于一个毫无天赋的人来讲,可以依仗的就只有勤奋了。
      如此,即便你还是追不上兔子,你可以是乌龟里跑得快的那一个。
    如此,即便你是木暮,你也能做成一个,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点的木暮。


    文章来源 壹心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乐事0223 + 10 这样的龟兔赛跑我也想说给我的娃听
  • jiang319

    2016-6-3 19:20:48 使用道具

    一个路虎只是做个比喻而已,窗外的雨如珠帘一般,小学一年级的比喻句,形容二者的相似之处,竟让你们拿来开涮,呵呵,就当我给诸位添乐子呗
  • jiang319

    2016-6-3 19:34: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iang319 于 2016-6-3 19:47 编辑

    楼主所提到的用,有些牵强。
    电影是有译文的,犯不着我们用半身不熟的英语去聆听,况且也难以听懂。

    编程书籍资料市面上中文比英文多一百倍不止,用不着为了用英语去降低自己学习效率,学得主要是编程不是英语。如果你用英文资料,我用同样的中文译文,楼主觉得你会有优势?当然你会说,英文也少不了,技术论坛大多还是英文的,可这样也不代表我 舍弃中文资料而去看同样内容的英文啊。

    至于杂志和书籍,自有优秀的翻译代劳,你是要学习内容还是要为了使用英语,况且好一点的书也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不说大作了,美国的高中课本楼主以为凭你的实力如何?可以掂量一下吧。

    为了用英语,去低效学习,舍本逐末,不智。
  • aboliqiu

    2016-6-3 19:38:03 使用道具

    其实这个也不能完全这样说每天用就能进步。。
    我老公就是个极其极端的例子。。。
    在外企呆了十年了。。。每天要用英语写邮件,有时也要直接交流,公司还时不时有英文培训
    至今英文还是比较烂。。。。
    作为每天用英语的人,他反而对英语很看得开
    他总是说,其实中国人你怎么说,怎么写,外国人都听得懂,就像外国人对我们说中文,多烂我们也能理解,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的英语,专业知识更重要。
  • oranje

    2016-6-3 21:16:0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oranje 于 2016-6-3 14:18 编辑

    手机上操作不靠谱啊!
  • dingye

    2016-6-3 21:18:40 使用道具

    其实楼主打这么多字没什么用,至少对于某些人没用。在 Quora 上经常看到一种说法,就是人其实是用情感和直觉在做判断,而所谓的推理只不过是为其合理化而已。某些人已经说出了“编程书籍资料市面上中文比英文多一百倍不止”这种话,你说还有讨论下去的意义吗。讨论如果说有意义,那也是对于其他旁观者来说的。

    编程资料这种笑话我们就不讨论了,严肃点嘛。我举个别的例子吧,我打算研究一下古代数学是怎么发展的,以便日后给小朋友数学启蒙的时候有东西玩,想看看中国古代算筹到底实际上是怎么用的,找视频,国内没找到,结果在 Youtube 用关键词 counting rods 找到了英文的视频,详细地讲解了算筹的具体用法。算筹啊,我们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找中文视频,少不说吧,有的几个都是大而化之的谈论算筹是多有意义、多先进,简言之就是在扯淡。要想看看具体怎么用,居然还要到 Youtube 上用英文去找,多么悲哀啊。这件小事不大,但是也可以反映出英语资源和汉语资源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大。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不仅是广度上的,还是深度上的。这一点真正使用英语资源的人应该都是非常了解的。
  • oranje

    2016-6-3 21:41:30 使用道具

    思维是眼界决定的。眼界不一样看见的世界自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