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估计如果儿子问我100个问题,我会回答100个,会认真回答95个,会答对差不多70个。之所以无论我在什么心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回答孩子百分百的问题,就是希望让孩子在充满兴趣问问题的时候得到回应。虽然有时候孩子的问题看看似无聊和无趣,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样的概念。有回应他就有兴趣问问题,保持正常的好奇心。儿子很少问爸爸问题,就是因为爸爸随心所欲,不想回答了就不回答,想回答了就滔滔不绝,也不管孩子听得懂听不懂。
会认真回答95个,可能是因为孩子有5个问题确实是无效的,如果孩子的问题太多无效,那就值得关注了,说明孩子没学会思考。能答对70个左右,是因为我也不是百科全书,很多时候我也没办法回答对孩子的问题,而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做,也就是孩子从Mr. Why成为Mr. Right的开始。知识很重要,但态度更重要。
有个例子,我经常拿出来对有孩子的妈妈们说。听了你一定也会会心一笑。我一个很好的朋友的孩子,有一天晚上和爸爸妈妈在外面散步,正是月圆之时,孩子看到月亮,突然问:“爸爸,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爸爸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十万八千里”。孩子没有疑义,孩子又问:“妈妈,那我们到月亮上要多久”,妈妈也脱口而出:“一个筋斗就到了。”孩子有点奇怪了,说:“哇,孙悟空一个筋斗也到月亮上了噢。”
事后,他们当笑话告诉我这件事,我说你们呀,真是,哪有这样教孩子的,你当是讲《西游记》啊。这个问题不懂也很正常,说实话我要不是事后查一些资料,我也不知道月亮离地球有多远。如果这父母事后有上网查查告诉孩子准确的答案,孩子以后就会越来越会问问题,越来越会知道答案。从Mr. Why 变成Mr. Rignt。但他们没有,他们让孩子失去了解这件事情的时机了。我也不是批评我这朋友,只是说我们经常在有意无意中失去让孩子成为Mr. Rignt的时机,同时孩子天生的Mr. Why 也慢慢不存在了。孩子不会问问题了,或者问出的都是无效问题。
同一个孩子的例子,有一天朋友对我说,她儿子很喜欢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我说赶紧给他买呀。因为她的孩子也是刚上一年级,如果孩子对某本书有兴趣正是让孩子学会阅读的最好时机。过了几个星期,她又对我说她儿子看到同桌有一本《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很喜欢。我说你还没去买呀,算了,我家里有,到时给你吧。我之所以有这本书,是因为这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努力,希望找到孩子兴趣的读物,比较轻松地让孩子从读图过渡到读字。听她说孩子喜欢这本书,所以我赶紧去买了一本。没想到我们的都已经读完了,她还没开始,怎一个“拖”字了得。俗话说黄花菜都凉了。而且,好多盘好多盘黄花菜都被凉到不能吃了。
其实不可能绝对Right,但是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直到他自己会独立思考、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时候也许我们会成为孩子的Mr.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