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9-3 20:03 编辑
昨天看了一则新闻“成都最小初中生仅9岁:不要把我当‘萌宠’”,讲的是类似方仲永式的智力超常、早熟的孩子,其中用来佐证天才女孩的材料是:二年级通读大英百科全书,7天读完《红楼梦》,门萨智商测试144……
别的不想多说,只是这7天读完《红楼梦》,居然拿来作为天才的论据,着实想让人吐槽。笔者曾读过两次《红楼梦》,一次高中,一次大学,忘了用了多长时间,估计总有个把月。每次读的时候,都是完全沉浸其中,那种悲凉渐渐袭来的感觉,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读至终章,免不了要感叹小说太短。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中国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小说,值得我们不断地阅读、回味。假如说独自一人流落到孤岛上,只允许带一本书,对我而言,必是《红楼梦》无疑。除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其中的历史典故、文化、哲学、政治等等内容,都值得反复玩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红学家一辈子就致力于《红楼梦》一本书而乐此不疲的缘故。
读书,读的不仅仅是表面文字,而更多的是体会其中的文字功夫、思想内容、审美情趣,尤其是对于伟大的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红楼梦》都是一部值得精读的作品。而“7天读完《红楼梦》”,更像是一个噱头。对于一个9岁(甚至不到9岁)的孩子来说,到底有什么实在的收获?八十万字,一目十行,7天固然可以读完,但效果如何令人起疑。说实话,单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拿来品味一个星期,犹觉不足。《红楼梦》可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天才著作,但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花费了曹公一生的心血。读者无论天才与否,都应该郑重对待,潜下心来仔细阅读。不要忘了,很多时候,慢即是快,太过浮躁反倒是一种自我伤害。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与不读何异?
关于天才、早熟孩子的新闻常见于报端,尤其是高考季,每年免不了媒体炒作。但对于家长来说,应少一些功利心,给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小学阶段的孩子多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玩玩,多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从从容容地长大。去年10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的致辞中,就谈到中国孩子玩的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童年就是童年,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渡过一个完整的、终生难忘的童年时代,是他们的天然权利和应有福祉,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孩子应该自由、全面地发展,我们不应只过分强调智力,而忽视了认知、情绪、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等其他方面,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家长深思。
7天读完红楼梦, 只能说明认得不少字
ps 对于四大名著 我一直认为西游三国学生还可以看看, 水浒红楼根本就不适合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