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读书啊,我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小男孩儿特别特别不喜欢读书,特别不想看书,看到书他就特别烦,后来他爸就一怒之下呢,把他在房间里关了三天,把他的什么游戏机啊、手边所有能玩的东西全都没收了。就给他放了一本书。结果呢,第一天这个小孩儿,百无聊赖实在是不想看书,东边看看西边儿瞅瞅的就是不动那个书。但是到了第二天呢,他实在是太无聊了就开始翻这本书。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这个小孩儿就一直在盯着这个书看,仿佛发现了很新奇的东西,然后呢,这个孩子的爸爸就特别高兴。后来等着这个小孩出来之后啊,爸爸就问他说哎,你看了一天对吧,我看你还挺有新鲜感的,你看出什么来了?这个小孩说:收获很大。
那这个巨大的收获是什么呢?这孩子说:巨大的收获就是,我以前一直觉得这个书上的字是写上去的,我这整整盯了一天才发现,搞了半天都是印上去的。
当然这是一个带了一些夸张的小笑话,但其实它说明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很多孩子读书,其实读的真不少,但是实际上他的读书成效很低,准确来说呢,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去读书?这个也是我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有很多家长跟我反映说,哎呀我家的孩子真是读书不少,从小就什么四大名著、西方的各个经典作品开始看,看到现在啊真是比我看的书都多了,但是他的语文就是学不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说了半天啊,也就是这个读书的方法没有掌握对。
实际上呢,如果真的有了好的读书方法的话,语文成绩是完全不会成问题的。因为当年中国有个教语文的先行者叶圣陶先生,搞语文教育的时候别人曾经问他一个问题说,你能不能简单告诉我,到底怎么样能学好语文这个学科?当时这个叶老先生就说了三个字儿,这三个字儿叫“多读书”。
读书的四个层次
这样看来的话好像就感觉比较矛盾,一方面好像多读书就能学好语文,另外一方面,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学不好语文。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说白了,是因为不同人读书的层次不太一样。我个人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读书基本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就是在读书的时候遇见了很多新的词儿、新的说法,见到了很多新的字。这是最简单的层面。第二层,是你读了一个新的故事。第三层,是你看到了这个书中的很多种新鲜的人物,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形象。第四层,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通过读这本书,你理解了这个作者想告诉你什么、想向你表达什么,并且你看懂了他是怎么表达的。
我相信很多读书读得多但是语文成绩不好的同学,应该多数停留在读书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上。第一层自己见了一些说法,第二层看懂了一个故事,看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但是第三层能够达到的就比较少了,第三层就是你读一本书之后能够对书里的人物有一个自己的观点、有个自己的看法。但是第四层的话,我相信如果语文学不好你一定没有到达第四层,就是你读书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这个书的作者想告诉你什么,以及他是怎么把他想告诉你的东西用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的。
其实说到语文这个学科,我们世俗一点,说一些跟大家的分数最相关的东西,语文分数低或说语文学不好,它的难题其实就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不好,一方面是写作不好。但如果你再仔细的去分析下的话,阅读不好尤其是等这个孩子年级越高情况越不同。特别低年级的时候可能还比较依赖于记忆力,但是等到四年级五年级往上,尤其再往上到了中学之后。你会慢慢发现这个阅读的问题其实已经跟记忆力没有关系了,他考的是理解力的问题。这个孩子的阅读不好,并不是他看不懂这个故事、他不认识这个故事里面的字或者词,而是他不明白这个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他什么。
所以阅读的难题,其实就集中表现在如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来表达。这两个点就是所有的语文阅读的难题,一直到高考为止,都是这个难题,这是阅读这个层面。写作的层面差不多,他跟阅读其实有点像一面玻璃的两侧,你看着这边的时候也在看那边。写作也是一样的,一个孩子他的作文写不好,不是因为他字儿不会用或者说他遣词造句上面有多困难,或者他这个故事都讲不明白。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他动笔写作文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我这篇作文真正想要告诉别人什么、我到底想表达什么,以及如果我想表达一个东西,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好的手法发表达出来。
语文的难题其实就集中在这个表达和交流这个点上。就是说,当你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难度就在于你能不能看懂别人怎么表达的以及别人表达了什么?等你想写篇文章给别人的时候,你能不能够用一个好的方法,把你想表达的核心内容表达出去?
这个就跟读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说的第四层,是你要试着去理解作者的内心想法。你要试着去理解作者想告诉你什么意思,他是怎么样把他想告诉你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所以其实读书的核心就在于要读懂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以及他到底表达了什么。如果你读的多了呢,你自己的表达力也就自然会增强。你写作文的时候也就能够表达出更深的内涵,也就能够明白到底应该用一个什么样子的表达手法才算是高级,才能把你作文写得漂亮。阅读也是一样的,阅读的时候你也能够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迅速地判断出来这个作者想说什么,以及他是用的什么样的漂亮的手法把它说出来的。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句比较好玩的话,这句话那只有两个小短句,叫做“大海啊全是水!骏马呀四条腿!”这句话往往被用来嘲笑那些写得很烂的很俗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大海啊全是水!骏马呀四条腿!”仔细去分析下,你会发现它的问题就出在这两个点上。第一,没有弄明白到底要表达什么。它表达的那个核心内容非常非常的空洞。大海全是水,骏马四条腿,没了。第二,他表达的方式非常的直接,一点儿手法都没有,直愣愣地告诉你,大海里面就是水,骏马身上四条腿。所以,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问题就出在这儿。
语文这个学科其实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这些并不太一样。它并不怎么培养智商,我一直强调这一点,但它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学科。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同学,他反复去体会别人是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很漂亮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他的情商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在去解读别人的一句话的时候,也自然就会明白人家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不至于说长大以后女朋友跟他说我冷,他傻呵呵地说没事儿,今天月光挺好。所以其实语文是一个跟人格成长相关的学科,它跟其他的学科、尤其理科的这种应用性不太一样的。学好了物理你可能会修电灯泡,学好了化学你可能会分析很多东西的成分,但是语文这个学科是对人格成长相关的。
所以,回到我们的主题,要学好语文的话一定要学会读书。只有学会了读书。你的语文成绩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回到今天讲座的核心内容上,我的题目叫做《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我记得我星期天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是一个牛哄哄的题目,感觉就好像我特别明白应该怎样读书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在读书这个方面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点,在读书的时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我要知道这个作者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
也就是说这个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孩子们这种理解能力、感知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他的情商的过程。
事例分享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我在有的课上面曾经提到过。就是我在很小的时候特别特别不喜欢鲁迅这个作家。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我小学所有的课本上面是没有鲁迅这个人的名字的。我都讨厌他讨厌到我把他的名儿都给抠掉了。我记得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小学的时候读他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是被收在鲁迅的《野草》这个散文集里的,它的题目叫做《秋夜》。秋天的夜晚,这个《秋夜》。这篇作品我在小学的时候看到觉得特别的神奇。他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秋夜》的开篇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个之后是什么感想,我当时就非常地愤慨呀!我小时候是个小愤青,我觉得鲁迅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连一句话都说不明白,如果我写这句话一定比你写的好。我会去写,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枣树!我就直接就写完了。你看我写得多简单,比你还好。“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觉得他写特别不好,就特别生气地把他名字抠掉了。
但是等到上了大学之后,鲁迅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包括到现在为止,最敬佩的中国作家肯定是鲁迅,没有第二个人。这个也是因为后来我自己的理解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毕竟在北大中文系读了七年嘛,四年的本科、三年的硕士。我后来慢慢的明白应该怎么样去读书了,我要试着去理解鲁迅。那我回去看一下鲁迅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的一些遭遇,我发现他写这个文章是在1924年。当时的鲁迅非常的孤独,非常的彷徨,很多人都离他而去。读到这个之后我再回来看《秋夜》,我就发现这句写得太厉害了。
鲁迅在那样一个孤独寂寞的情况下,他不愿意再去跟外面的人争吵。所以他扭头望向自己的后院,发现后院里面有两株树。但是他仔细看一看的时候,却发现哪怕只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连两棵重样儿的树都要分成两次来数,鲁迅的心里已经寂寞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他已经孤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这个句子就写出来种孤独感。
如果我们不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想法的话,只是去读一个故事,你会觉得这个文章写的很烂,你甚至觉得他是一个病句。但是你只有试着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去感知作者想要通过这个句子传达自己什么样的心理心情,你才能够真的把这个书读懂。
这个手法其实也不是鲁迅独创的。在很多作家的作品当中也有呈现。比如说我今年的秋季班,前两个星期刚讲过契诃夫的一篇小说,叫《柔弱的人》,里面写到一个男的在给他的家庭教师付工资的时候特别的不情愿,不停地找理由去扣她的工资,最后给她扣的只剩十一卢布。契诃夫写,我掏出来这个钱准备递给他,然后是怎么递的呢?是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又一卢布,一共十一卢布。这个句子就跟鲁迅那个句子特别像。契诃夫这个人向来是以说话简洁、写文章不废话著称的,但是他这么来写肯定有他的深意。这个一卢布、一卢布就把那个抠门儿的状态,把那个调戏的状态给写出来了。
这个其实就涉及到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的理解力,你有没有提问题的习惯?读到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哪个地方怪怪的?你不会去想这个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吗?你想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只要提了问题试着去找答案。那你读书就读出乐趣来了。
甚至这种手法不光在文学作品里有,大家想一想,很多的音乐作品歌词里面都有这种东西。比如说,周杰伦的那个《星晴》的歌词儿,“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这种歌词,平时会有很多人去吐槽,说你看,这家伙不会写歌词儿,写的这么罗里吧嗦的。但是,其实这个歌词就把两个人牵着手特别开心,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一颗两颗三颗四颗,那种高兴的心情给写出来了。
同样的,我还记得原来网上有很多吐槽各种歌词儿的,其中有一个是在吐槽林俊杰的一首歌,这首歌叫做《背对背拥抱》。有人吐槽里面的一句歌词叫“我们背对背拥抱”,说你背对背的时候你拥抱一个给我看一看。这显然是一个不懂语文的人,他不明白写出“背对背拥抱”这句词来的时候心里面的那种伤感。就是两个人,其实明明很喜欢很喜欢对方,但是又不能表达。这两个人很倔强地转身离去,感觉就是背对着背,彼此都要离开都要走了,但是其实内心当中还是非常渴望跟对方拥抱一下,于是两个人背对背拥抱了一下面前的空气,这是一个很悲哀的场景。但是语文学不好的人他不会明白这一点,就是因为他的理解力没有到。
既然前面说到鲁迅,今天我就多举几个鲁迅的例子。鲁迅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说鲁迅有一篇小说叫《孔乙己》。这个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呢,他读书读得并不好,他的生活状况比较差,很多读书人进酒店喝酒的时候都是坐着要几个菜在那慢慢地喝,而孔乙己只能跟一群这个打工的、搬砖的这种感觉的人,叫短衣帮,他们在外边儿站着喝酒,也吃不起什么菜。这个小说里面写这个孔乙己,每次一进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孔乙己笑。所有的人,就包括里面读书人啊穿长衫的阔绰的,和外面那些很穷的,穿短衣的打工仔,大家都在嘲笑孔乙己。
在读到这儿的时候难道大家不会去想一个问题吗?如果说那些有钱人读书人他们嘲笑孔乙己取不到功名,生活条件很差,丢了读书的面子,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连那些短衣帮也要嘲笑孔乙己。那些短衣帮的生活状态并不比孔乙己好到哪去。孔乙己还能够在那个板儿上排出九文大钱来,打工仔们都不见得能排的出来。那他有什么好笑的?
我可以给大家换一个例子来讲。比如说,有个孩子在他的班上面这个学习成绩很差,每次都被大家嘲笑,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当这个班里突然有一次,这个小孩儿考了个倒数第二,另外一个人考了个倒数第一的时候,大家会嘲笑这次考倒数第一的同学,尤其是那个老考倒数第一、这次考了倒数第二的同学,他可能笑得最凶。
这么来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鲁迅在写所有的作品的时候,每一个细节几乎都能够体现出他对于人性的这种深刻的洞察力。那在读书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些奇怪的地方,我们就要去问一问为什么,去探究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样慢慢的,你就可以把鲁迅想要在深层里告诉你的东西给挖掘出来。否则的话,这本书你就只是看了一个故事。
知人论世
所以我们教大语文的时候一直有一个提倡,一直提倡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这是孟子的一句话,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就是说你天天读他的诗读他的书,其实读书你就是在跟他聊天儿,但是如果你连这个人是谁、他到底有什么经历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真的理解他想说的话呢?这是我们大语文观的一个提倡,如果你真的能够知人论世,是从作者是怎么想的这个角度去读书的话,那你就能够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首非常简单的诗叫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写的一首小短诗,只有四句,非常的简单。后面两句叫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个句子在很多小学的课本里面都出现了,谁都讲说你看这个杨万里写莲叶写荷花是不是写得非常的好啊?这是一个写景的好句子,背下来!
其实这个理解就是脱离了作者本来的意思。这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晓就是早上,大早上我从净慈寺里面出来,我要去送送我的朋友林子方。那你就写了一句外面的荷花真好看?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杨万里这首诗也太烂了。远远不是这样。当初林子方本来是在皇帝的身边,他想要去远处做官,但杨万里劝他说你不要去远方,在外边儿看上去你是一方大员,但实际上天高皇帝远的,你想再回来就难了。所以他写了这句诗叫做“接天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什么样的叶子才能够无穷无尽的碧绿呢,只有挨着天的。天就是皇上。
同样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什么样的荷花能够开得最红呢?在太阳照耀下的荷花,太阳也是指皇上。所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在劝这个林子方不要离开皇帝身边这个意思。但是大家脱离了这个语境,你缺少了知人论世的方法,你缺少了去探究作者本意的这样一个思维习惯,那你就读不懂这首诗,你会永远觉得这就是一个写景的句子。
问题意识
所以,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读书的时候大家一定要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叫做“问题意识”。就是当你读到一个地方觉得不能理解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心里面提问题。今天因为群里有很多都是家长,我希望家长们在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们提问题。哪怕刚开始他们提不出问题来,家长们可以试着去提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在读这个书的时候你觉得很奇怪的地方?”或者说,“你觉得他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这样一些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培养孩子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们教会我的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问题意识”。刚开始的时候小学的阶段可能我们往往都停留在回答层面,老师提问题我出答案就行,我能写出来让老师满意的答案就OK了。但实际上,读书最重要的不是给答案的这个能力,而是提问题的能力。等到孩子长大了,不管是去学习还是去参加工作,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能力。我记得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机器坏了找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来修,那个人只在那个坏的地方划了一条线。后来就要他一千美元,人家说你画条线至于要一千美元吗?
结果那个牛人他就说:我画一条线只要0.1美元,但是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知道把这条线画在哪儿。这就值九百九十九点九美元。
再给大家举些例子。在《边城》这部小说里面,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很多孩子都看,在读的时候发现,果然他的语言好美啊,他去写这个翠翠啊、天保啊、傩送啊这样一些人,写他们非常朴实的生活、非常善良的内心。但是你在读这个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很奇怪的地方呢,比如说这个翠翠,做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她非常奇怪,就是每次当她看到太阳下山的时候这个翠翠就会哭,甚至有一次在河边她望见远处的船开过来,船上有一个旅客在那儿把一个烟灰在那个船帮上磕,翠翠看着这个人磕烟灰,然后突然间就哭了。
如果只是看故事的话你会觉得很难以理解。但如果你试着去结合沈从文到底想表达什么,以及他塑造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的话,你才能够慢慢地了解,为什么翠翠看到太阳下山、看到有人磕烟灰她就会哭。因为这个翠翠是一个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的女孩儿,她从小就跟着爷爷,实际上是她姥爷,但是在这里面叫一直爷爷。翠翠和她的这个爷爷相依为命两个人。但爷爷年纪已经非常非常的大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去。所以这个翠翠觉得非常的孤苦无依,很害怕。每天她都会很害怕,她就怕爷爷有一天不在了,所以当看到落日的时候太阳下山了她就会哭。我们知道今天老人还有一首歌叫夕阳红,这个太阳下山跟老人的离去是非常像的。翠翠看到一个人在磕烟灰也是一样,灰烬,也跟落日一样,都是让人想到死亡的东西。
所以只有读到这个层面,你才能够明白这个小说到底在写些什么。要不然你只是蒙头蒙脑的看了一个故事,完了之后可能过一段时间这个故事就忘了。而且你理解了这些东西,你试着去增强自己的理解力,你才会发现这个小说里面的世界是非常非常广阔的,读书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明白了翠翠这种心理,你也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每次提到爱情的时候翠翠总是梦见自己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个草的名字很有意思,老虎的耳朵,这个虎耳草。很多孩子读到这时候就跳过去了,觉得就是一种草嘛。那有没有孩子能够提个问题,为什么翠翠不梦见自己摘了一个狗尾巴草的?
其实虎耳草,在小说当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描述,这种草的叶子很肥大,当地的人可以用它来做伞,来遮风档雨。所以你可以看出来,其实翠翠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是有对于爱情的理解的。她希望找到的那个人,是一个自己可以依靠的人。是一个能够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人。所以提到爱情的时候翠翠的心中会呈现虎耳草的这样的一个形象出来,她在梦境当中会梦见去摘虎耳草。那为什么翠翠渴望这样的爱情呢?说白了还是跟翠翠的身世有关。因为她从小孤苦无依,她特别希望有一个安稳的依靠,有一个人能够来为她遮风挡雨。
所以这样的世界才是文学的世界,读书读成这个样子才叫读书。要不然即便没有到我前面讲那个笑话说看了一天发现字儿是印上去的这样一个浅薄的层次,但其实也都差不多。也就是看了一个故事,跟看个电视剧看了个电影儿差不多,看完之后,时间一过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所以我要今天跟大家说的第一点:一定要去试着理解作者,理解书中的人物,理解这些所有的人的心理。读书,其实它的本质是读人。不知道大家在听“了就读书”里我讲水浒传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你会发现我讲水浒传的时候一般我都是在分析人,要么分析这个书里面的人物,要么去分析作者施耐庵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建议+第一部分总结
这是关于读书的第一点。如果大家觉得这点确实很重要的话,那接下来怎么办呢?我给大家提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就是你要试着给孩子培养起来这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读到了一个作家的作品,你要大概对这个作者有个了解,比如说你上过大语文的课,你会对这个作家了解得非常的透彻,你知道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态下去写这个作品。然后你就明白这个作品反映出来他到底想表达什么。第二个建议就是,一定要深入到文本当中去思考和分析。读到一个故事也好一本小说也好,一定要去仔细的思考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问题意识,甚至有的问题没有答案都没关系。问题比答案要重要的多。
刚才我讲的是今天这个主题《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说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试着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去理解和感知这个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只有这么读书,你的这两项能力才能提高,你在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作者想告诉你什么。甚至等到以后脱离了考试、脱离了文章、长大成人之后,你才能够有一个迅速的判断别人真正意图的能力。这就是你的情商。
同样的,当你见的多了,知道了高层次的人都在表达什么的时候,等到你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你也不会记个一次春游就完了。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干巴巴写一次出游你其实没表达任何东西,就是讲了一个故事,这就不叫写文章。所以,如果你读书的时候着重于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表达力,那么作文也不是任何的问题。
接下来我来讲第二个部分,就是读书的时候还要怎么读呢?除了要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之外,你还要试着去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点也非常重要。
一个语文学的好的同学,或者说一个好的写作者,他会像一个非常棒的厨师,他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他的材料,比如说一个土豆,每个人都知道我要做一个土豆。但是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好像你吃了一个这个非常非常牛的厨师用土豆做出来的一道菜,吃了之后你觉得这是土豆吗?他怎么做出来的?
今年十一的时候我带了一个游学,是去大观园里面,一边游园一边给他们讲《红楼梦》。这个大观园里面有一个跟红楼梦这本书当中说的非常像的场景,就是一进去有个假山然后里面有弯弯曲曲的小道,旁边写了四个大字叫做曲径通幽。
其实《红楼梦》这本书非常非常的深刻,他里面讲的大观园有很多层意思,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整个人世间,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红楼梦》的写作本身。其实《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也是曲径通幽,什么叫曲径通幽呢?就是说你要给别人表达一个东西,但是你不能直接就把那个东西说出来。你必须要用曲折的手法,弯弯曲曲的让他到达目的地,他才觉得:哇好爽!
感知名字表达奥妙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了就读书”里我讲过《水浒传》里面的林冲和陆谦,我不知道这集大家的有没有听过,没听过的同学可以回去重新听一下。在讲林冲和陆谦的时候,我曾经分析过这两个人的名字。两个人的名字其实就是作者在设计人物时一个很深刻的用意,林冲的冲其实本来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就具有谦虚的意思。“谦冲而自牧”,就是谦冲的冲,冲本来就跟谦虚的谦是一个意思。所以这俩人一个叫林冲一个叫陆谦,这句其实在很曲折地告诉你,陆谦跟林冲本质上是非常像的。
所以好的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他真的想表达的那个东西是藏在很后面的。他写出来的是你看上去一不留心就会错过的东西。比如说很多很厉害的作家他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其实都用意非常的深。我举几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这个《西游记》里边儿,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拜师的时候,那个菩提祖师的那个山洞叫做“斜月三星洞”。斜斜的月亮三颗星星,这个斜月三星洞。他没有告诉你是什么。但是如果你仔细写一写的话,你会发现斜月三星一个斜钩儿加三个点儿就是内心的“心”这个字。所以去跟着菩提祖师学习,其实就是在修心,修炼自己的心性。
同样的,孙悟空后来上天去做官的时候,这个玉皇大帝让他去掌管御马监,给他封了个称号叫弼马温。那你要知道,其实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吴承恩是明朝人,明朝给皇帝管马的根本不叫弼马温,根本没有这么个官,人家叫太仆寺少卿。那为什么吴承恩要出弼马温这么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弼马温是一个谐音啊,就是“避马瘟”,防止马得瘟疫。当时民间传说,用母猴子的尿可以让马不得病,所以玉帝赐官“弼马温”,是在骂孙悟空是只母猴子呢。所以你看实际上,吴承恩在起这样一个小名字的时候,他藏了很多的机关在里面。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只有这么读书你才会觉得,哇读书太有意思了。
我刚才举的是《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些中国的传统作品,但其实中国的现代当代作品也有很多是这样。比如说鲁迅,又回到了鲁迅。鲁迅有一篇小说叫《药》,感冒吃药的那个药,里面有个革命烈士取的名字叫夏瑜,夏就是夏天的夏,瑜就是周瑜的瑜,这个名字取的太厉害了,为什么呢?我相信很多家长应该都知道,中国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革命女烈士,名字叫秋瑾。秋天的秋,瑾是一个王字旁,周公瑾的瑾。你看夏瑜跟秋瑾是不是正好相对的,瑜跟瑾本来就都是美玉的意思,所以周瑜才字公瑾。
而在《药》这篇小说当中,鲁迅还提到了一家愚昧无知的人,就是去买药的,买这个叫夏瑜的烈士的鲜血拿回来做药引子的这家人,这家人姓什么呢?姓华。中华的华,你看一个华一个夏加起来是不是华夏?华夏人自相残杀呀!而且这个姓华的这家的老头叫做华老栓,就是脑血栓的栓,鲁迅说有一部分人的脑子是堵的,他是很愚昧的,被统治了这么多年,他根本分不清楚你是要帮他还是要害他。华老栓的孩子,肺痨那个叫华小栓,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刚才举的是一些小例子啊,就是说取名字的这个手法是很曲折的。其实,取名字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一个代表。最重要的还不是取名字,最重要是作者想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个想法,那种手法是很曲折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很多孩子都在去写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大家去想想朱自清的《背影》是怎么写爸爸的?他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去写,说我的爸爸高富帅、我的妈妈白富美,我的爸爸做什么都能成,我爱我的爸爸。不是这么写的。朱自清写,我的爸爸是个胖子,他要去穿过这个铁道给我买橘子,买橘子这个事儿是多么俗的一件事情,但是为什么《背影》成为几十年来的名篇,就是因为它表达的手法非常曲折,他说,我爸爸想买橘子但是他很不容易买到这个橘子。
所以朱自清去写父爱他写的不是顺顺当当的爱,他写的是笨手笨脚的爱,这就是曲折的这个“曲”最厉害的地方。如果你让他非常容易的就达成目标,那这个小说就非常的没有意思,这个故事就非常的俗了。同样的还有很多的作者,中心的想法是藏在底下的,或者就在某一句里面。比如说还是朱自清,他还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往往这篇文章被大家看作是一篇写景的名篇,叫做《荷塘月色》。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当中,朱自清描绘了一天晚上在清华园那个荷塘旁边的美丽的景象,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一个写景的作品来读,读完说真不错,我以后写荷塘的时候写景色的时候也用里面的句子,但其实他根本没有读出来朱自清想说什么。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一句话叫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时正好正值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朱自清面对这种残酷的局面的时候,他心里其实是非常非常惆怅忧伤,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所以这个小散文的第一句叫“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后面就开始写,这个荷塘在不宁静的心绪下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子。
所以如果你没有理解这一点,你只是觉得这就是一篇写晚上的月光下荷塘的文章,那我以后也学他这么写。我也去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我也去写月亮在这个阴云当中像一个快要睡着的人的眼睛,那你就是瞎写了。因为朱自清是用“树色阴阴的”、用那种“渴睡人的眼”来表达内心的惆怅之情的。他是一种很曲折地表达,你根本不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你就照他去学,这不是舍本逐末么。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一方面你要理解这个作者想表达什么,另外一方面,当你明白了他想说什么时候,你要仔细的去体会他是怎么写的。他是怎么样子把一个明明特别特别想向你倾诉的东西,写得那么游刃有余,写得那么波澜不惊。他用的是怎样曲折的手法把内心的愤懑也好、愁绪也罢给表达出来的,而这种手法又有怎样的美感。这是我们读书的第二点,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你要试着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能够去感知文字的美感知艺术的美。
总结
其实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总结一下两个大点。
第一点: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一定要努力去理解作者到底想告诉你什么?他每一句话到底背后隐含着什么?他到底想说什么?这是第一点,如果你带着这样的习惯去读书的话,你的理解力会越来越强,你的感知力也会越来越强。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你就不用再挠头说哎呀他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到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就不用那么头疼。同样你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用发愁说哎我该说点什么好呢?我到底想表达点什么呢?人家让我就这个话题说点啥,你说我说点儿啥好呢?
第二点:如何正确的读书。除了我们要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说什么,我们还要试着去感受和分析,作者是怎么说的,他怎么把这个话说的这么的含蓄、深沉、优美。这是在提升大家的审美能力。你的这个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你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就得到提升。你看的太多了别人是怎么说话了,把这话说的很漂亮,你自己也就知道怎么说漂亮话了。同样的,写作文也是一个道理。很多同学苦恼于自己写作文特别直接,想说我妈我爱你,就直接在作文里写我爱妈妈,妈妈对我真好。那你真的去读一读好的文学作品里面是怎么样表达对母亲的爱的。下一次你写作文的时候。你是不是就知道,哦我不能直接表达,我得用一个曲折的手法,把这种内心的情感很曲折动人地表达出来。这就会写作文了。
好啦,我今天的分享基本上就说到这里。今天状态不是特别好,因为上个礼拜一直在感冒,今天好一些。但是大家可能也能听出来,声音还是怪怪的。主题讲座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