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my 于 2012-3-6 09:43 编辑
论坛中的帖子和资源绝大部分是关于英语的,本人孩子5岁多参加外语辅导班也2年多了,买书、资料、点读笔、报辅导班所花费的费用几乎超过了其他花费(托费、生活费、购买玩具等)的总和,取得的效果和付出的努力是否成正比值得商榷。
翻出以前曾读过的文章,希望各位父母们共同探讨。
把全民学英语请下神坛
2009年03月06日 来源:新华网
何耀伟 作者文集
3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向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语的提案,这是他第三次向两会提交有关放开英语考试、不搞“英语一刀切”的提案,并且已经争取到30个委员的签名支持。(3月6日《扬子晚报》)
近年来
在中国,外语学习基本上等于英语学习。因为学英语的热潮波及神州大地,英语辅导班、英语教材、英语读物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全民学英语确实培养了一些外语人才,但对许多人而言,英语已成为生活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而今,不但学生从小学、初中直到大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必考英语,而且人们在出国、就业、评职称等社会生活中也会处处遇到英语的考验。在英语大棒的指挥下,连幼儿园也在搞双语教学,甚至连孕妇都开始外语胎教了。一门外国语言在我们这样有着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中竟抢了如此大的风头,不禁让人想问:它真的有必要被拔到神一般的高度吗?
国家重视外语,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需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亟需培养大量熟悉外语的人才。学习外语的目的正是通过加强交流,学习国外先进发展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改革开放进行了数十年之后,也许是时间久长之故,一些人已经忘了我们当初推广英语学习的目的,反而将学习英语本身当成了唯一目标。
为了高考,高中生有几个不是将大半时间花在了背单词、作习题上?为了出国、考研、找工作,大学生又有几人不是天天捧着教材在读?为了评职称、提职务、出成果,又有多少人不得不挤出本已不多的时间上辅导班、埋头苦学?
这么多人学英语,真正能学精通的有几人?又有多少人在工作生活中真正用得上英语呢?在笔者看来,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氛围中,这个比例应该很低。它浪费了多少的社会资源?占用了多少人宝贵的时间呢?这些数字恐怕就很高。
还是尽快将英语从神坛中请下来吧。作为交流手段,英语对于我们加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作用不可忽视,但将它的功用太过夸大,反而会有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笔者提一个极端的问题:高考不考英语又怎样?我想,一样会有专业人才学英语,学习英语会更好地作为一种个人适应某些工作和岗位的主动选择,而非外界不加区别、强加于身的硬性规定。还是让该钻研的去钻研,该解放的就解放了吧。
2007年05月14日 来源:新华网
贾奋勇 作者文集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报考年龄趋低龄化,在一二级考场,有很多中小学生。在许多家长眼中,外语考试正成为升学的“通行证”。中新社发
近几天,关于英语考试和汉语教学的两则新闻极为引人注目。
其一,5月1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不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通知》,全面叫停中小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各种公共考试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各地考点也不得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指小学生和初中生)报名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其二,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建议,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这引起了舆论近期关于当代大学生汉语素质过低的热议。
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实则高度关联。
中国人的英语疯狂已经由成人蔓延到了儿童,统一疯,彻底疯。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本是用于成人择业的英语水平考试,据说一级相当于中考水平,二级相当于高考水平,三级相当于研考水平。可现在,这一考试60%的参考者是中小学生。在汉字还没认够、汉语还讲不清、作文还写不顺的年龄段,孩子们已经或正在努力攀上英语的“雄关险隘”。教育部再不出面阻止,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达到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奇迹”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中国人的汉语低能正向精英聚集的高校扩展。在本该术业专攻、精研学理的时候,大学生们不得不重新学习汉语文章的基本典范,补足匮乏的汉语词汇、补读早就应该耳熟能详的诗文名篇。教育部再不出面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读不懂中文报纸的“奇闻”恐怕早晚会出现。
很明显,大学生汉语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人普遍的英语疯狂。从小学到大学到硕研、博研,大家辛辛苦苦几十年,大半精力用于闯过一道道英语考试关口,哪还有心思考虑汉语是否过关。
而中国人英语疯狂的病根在于彻底臣服于英语霸权的心理,有关部门和被引进的外国考试机构还通过设计精细的各类英语考试胁迫老老少少、不同层次的人们定时向英语顶礼膜拜,不断强化着英语在汉语大本营的霸权地位。你不会英语可以,但你不能不服英语。
这两则新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英语在汉语世界渗透征服的成果,同时也表明政府有关部门对英语霸权已有所警觉,并开始采取措施。
要有效遏制英语在中国的霸气,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有几条应该十分明确。
首先,现代化并非英语化。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最强势语言,很多人因此认为,英语学好了,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英语了,我们国家也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现代化了。其实,这一认识大错特错。印度等前英国殖民地国家英语的普及率都非常高,但这并没有自动使它们发展得更快更好。而法国、日本等更看重本国文化和本国语言的国家反而走在了世界前列。现在,北京人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北京人大都能用英语跟老外对付两句,巴黎人的普遍英语程度可能还不如北京,但我们能说北京作为现代都市已超过巴黎了吗?
全民英语化,只能让中国误入歧途,浪费人力、资源和宝贵的时间,得不偿失。实际上,只要一部分有兴趣、有才能的人掌握了英语,及时全面地把世界上最新的信息转换成汉语广泛传播,并随时协助中国人与外国人沟通,就够了。
其次,政府—英语联盟要解散。
目前,由政府部门主导或参与的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体系,是英语在中国保持强势地位的基本支撑构架。这些考试掺杂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良性战略意图以及打小算盘的牟利冲动,但总的来说毫无必要地助长了英语在与汉语竞争中的强势气焰。而且,中国式英语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设计极其陈旧、呆板,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活英语关联度不高的自足体系,结果一代代中国学生学英语、考高分,到实际运用中才发现对英语似通非通、半通不通。
为让英语回归正常地位,让国人摆脱不必要的英语枷锁,政府有关部门应彻底检讨不当的英语政策,断然采取措施解散事实上的政府—英语联盟。一是要彻底废弃职称英语考试等已被证明有害无益的考试项目;二是要将英语水平考试的权力彻底交给民间和第三方力量,并放开市场,允许各类考试竞争,优存劣汰;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把中小学英语一律改为选修课目,有兴趣的、将来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会学,没兴趣的也不用空耗大好青春。
再次,“汉语第一”要作为基本国策。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振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就是汉语。如果再过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一大半人的第一语言成了英语,那我们还是中国吗?中国的社会发展还有什么价值?真正的世界大国都是软硬兼备的,经济、军事等是硬实力,语言文化等是软实力,语言文化不发达,硬实力也是不会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