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儿子的时候,对教育的理解,更多是自己的想象,也只是当做对众多事物中的一种来思考,并没有特别去关注,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儿子,教育就成了我思考和关注的侧重点,开始也是有些许惴惴的,万一自己想的不对怎么办,所以也买了几本关于教育的书,也在网上看了不少有名的博客和文章,一阵子下来,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因为说什么的都有,而且哪种方法都有成功的事例,仔细想来,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实施方法的人,被实施的对象,以及周边其他人或事的影响,都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
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看实例,貌似都好用,有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你信哪个?打算学哪个?最后我一琢磨,都借鉴,靠自己!
如果自己没有好的方向,可以多看些书,看些别人的理念,找到一个自己认可的,自己认可很重要,别人说得再好,你自己内心并不认可,也是没用,认可不是嘴上说,不认可别人都说好的东西,也很正常,不用勉强自己,装成认可的样子,这样反而会让自己更找不到自己的路。现在的资讯如此发达,各种信息都有,哪一条都可以走的不错,挑一个自己愿意走的,才会走的舒服,走的好。找到自己认可的理念之后,也就等于确定了方向和走哪条路,这时候再想办法就容易多了。理念可不可以变?可以,但不能总是变来变去,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方向最好是不要总变,不然孩子也会无所适从。
方法怎么学呢?不能照搬,别人用的再好,也不能完全照搬,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自己做不来的事情,不要强学,画虎不成反类猫,不如找自己擅长的方法做,与其去学自己不擅长的,做的别扭,孩子也不习惯,不如用自己擅长的方式。
有时候父母太急于看到成果,所谓病急乱投医,恨不得一下子找到良方,药到病除,却不想一想,吃上就马上见效的,除了广告,就是毒药了,对孩子也是一样的,教育的方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再好的东西,也是需要时间,孩子出了问题,也不可能是一时的,解决问题,也不可能是一时的,如果家长没有耐心,过于急躁,不管是什么办法,都很难奏效。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家庭或者说父母性格的影子,每个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必然会有自己性格的特点,就算理念上接近,但到具体的方法还是会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哪怕是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用出来,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很难说,哪一种性格或者方法是完全错的,或者就是对的,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再好的东西,也难免会有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反之亦然。理论具体到实际操作上,个人的性格,孩子的性格,配偶的性格,事情中的其他参与者,比如说老师,同学,等等,这些都会让事情不可能得出统一标准的答案。你的性格把你导向一个教育的方式和方向,跟你性格不同的人,势必也会导向其他的方向,也正因为此,世上的人才是千姿百态,各有不同。
我目前的感觉是:不管什么方法理念,如果用起来孩子家长都感觉太别扭太费时用力,总有疲惫之感,那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我的亲子教育的理念超简单:共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顺便学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