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长大不容易(卢勤)

热度 1 已有 816 次阅读 2013-8-16 16:28 系统分类:其他

 

长大不容易

  卢勤

  长江文艺出版社友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30年来两代人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髓。作者卢勤多年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针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卢勤提出全新的“成长有规律”教育理念。书中以数百个生动、鲜活的家教实例,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孩子为本,培养出有责任心、有爱心、自立自主的孩子。让人深刻体会到“成长有规律,长大不容易”,是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阅读一生的教育书、亲情书。

2011-04-01起《现代快报》选登

目录

长大不容易... 1

1,青少年犯罪的萌芽年龄是0-3... 6

孩子要自己带... 6

抓住大脑发育各个关键期... 8

2,玩具不在贵,孩子对马粪都有兴趣挖掘... 10

该吃手时就吃手... 10

返璞归真的玩具最有益... 12

3,人生是场马拉松,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15

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给谁看... 15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17

4,从没摔过跤的孩子第一次摔会摔破脸... 20

从“口吃”到“口才”... 20

冒险和闯祸是一步之遥... 22

5,爱孩子,就要舍得使用孩子... 24

男孩女孩一起走... 24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26

6,我们与孩子的话题穷得只有考大学吗... 29

放手才能放心... 29

儿子给您挣回来了... 31

7,“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样回答... 33

无理取闹不能赢... 33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35

8,幼儿园满院子的“扁桃腺”全开花了... 38

眼光可养人也可杀人... 3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40

9,完成“21天的挑战”,好习惯就养成了... 42

上学了“太好了!”... 42

习惯影响一生... 45

10,父母回避与孩子谈钱不一定是好事... 48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抱怨... 48

理财教育从小开始... 50

11,神话中的龙对九个儿子就懂因材施教... 52

礼貌与德行不是教出来的... 52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55

12,“为了孩子没了自己的生活”正确吗... 57

商量,沟通的好方法... 57

一声叹息让孩子心碎... 59

13,一个农民工孩子留守10年的成长史... 62

留守,农民孩子的新考验(一)... 62

留守,农民孩子的新考验(二)... 64

14,喜欢“宅”的孩子多半是为逃避压力... 66

步入大学第一难题:人际关系... 66

帮助孩子尽早“脱宅”... 68

15,留给孩子财富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71

选择,生存的本领... 71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73

 

 


1,青少年犯罪的萌芽年龄是0-3 孩子要自己带

有一次,我去合肥讲学。一下飞机,两个年轻人来接我。路上,其中一位女青年问:“卢老师,您说孩子生下来该由谁带?”“当然是自己带了。”我不假思索地说。

“那我没时间呀!”“有时间生,就要有时间带。你既然做了母亲,就要舍得花时间去带孩子,那是一个生命,你从小不自己带,长大他和你不亲。”“卢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我非常赞成!”开车的司机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讨论,“我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出生后就交给奶奶了,每天住在奶奶家,我俩得去挣钱呀!结果呢,这孩子跟我们俩一点都不亲,管奶奶家叫‘咱们家’,管我们家叫‘他们家’。有时我们去奶奶家,她还跟奶奶说:‘别给他们开门!我不想见他们!’我们愁死了,钱没挣多少,孩子没了。”司机边说边叹气,心中充满了懊悔。他接着说:“第二个孩子,再苦再累,我们也自己带了,现在这孩子和我们可亲了!”

小动物出生后都有一个“母亲印刻期”,本能地追随母亲,如果母亲不在时,就会追随别的动物或玩具,从此不认自己的母亲。错过这个时期,小动物就再也不能形成“母亲印刻期”,以后也不可弥补。所以说,“孩子的教育从出生那一瞬间即已开始。”

我的孙子出生前,我和儿媳一起去听课。老师反复强调,孩子出生第一时刻,要让孩子趴在妈妈胸前,抚摸妈妈的乳房,倾听妈妈的心跳声,这是他在妈妈肚子里听到最熟悉的声音,认准了妈妈,以后他会和妈妈最亲。

最重要的,孩子跟妈妈在一起,会有安全感。只要有妈妈在身边,孩子就有依靠,胆子大,胆商高。这种信任感,会发展为幸福感。反之,妈妈不在身边的孩子,见生人爱哭,他只认和他在一起的妈妈、姥姥或保姆,离开就很紧张。这种不安全感,会发展为信任危机。

一次,我和日本人在一起研讨“青少年犯罪防范”,一位日本专家讲“青少年犯罪的萌芽年龄是0-3岁”,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孩子出生后看到的世界,如果是熟悉的面孔、微笑的嘴、充满爱的目光,他就有安全感,心里就平和;如果他看到的是陌生的面孔、凶巴巴的目光,他就会很紧张,失去安全感,心里就充满恐惧,这样的孩子总有防备心理,到青春期时极易激发犯罪。”

孩子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他不光需要食物喂养,更需要心灵关心。母亲可以雇人来帮助照料孩子,帮助分担家务,但对孩子的教育和平时教管,母亲自己一定要承担起责任。陪伴孩子、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

现在有些老人把孙子、孙女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不肯让给孩子的父母。父母想把孩子接走,老人又哭又闹,弄得父母十分为难。有位妈妈说:我妈抱着我的孩子不放,干脆我再生一个,把这孩子送给她得了。

在这里,我想对爷爷奶奶说:“放开手,把孙儿还给你的孩子!不要剥夺他们的幸福!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

 

抓住大脑发育各个关键期

前不久,我参加了青年创新人才发展论坛,面对场上的大学生,我说:真正的创新人才是你们的孩子!大学生哄堂大笑,而我表述的意思是:孩子的潜能开发,如果早期抓住了关键期,就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学习和吸收能力。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脑的基本功能,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

婴儿与他所依恋的人接近,会感到安慰、舒适和安全。这种安全感一旦建立,婴儿才会愿意尝试与别人交往,主动去适应社会。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根据儿童保健专家研究,0-3岁是人生存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期,此时,婴儿心理、智力发展的好坏对一生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错过了,后天很难弥补。

大脑的发育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刺激来发育的,所以,抓住生长的关键期是极其重要的。专家指出,0-12个月是感官发育的关键期,其中有5大敏感期。

孩子出生后的0-4个月内,是听觉敏感期。让宝宝趴在床上,大人用音响玩具在宝宝头顶上方逗引,使宝宝抬头看,每天可以训练1-2次。婴儿清醒时,妈妈要用亲切的语调和婴儿说话,逗婴儿发音,以促进婴儿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孩子耳聪目明。

孩子出生后的0-6个月内,是视觉敏感期。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看明显的东西,看黑白对比的事物,2个月的婴儿,能跟踪左右水平位的移动;3个月的婴儿,能跟踪上下垂直位的移动,3个月的婴儿最喜欢看人的脸,父母可用不同的表情逗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多接触亲朋好友,看到更丰富的表情。5个月的婴儿喜欢照镜子;6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会感到不安,而且盯着看。发展婴儿的视觉,房屋光线要充足,但任何光都不宜直射在婴儿的视野内,以免影响他视力集中。

孩子出生后的4-8个月内,是味觉敏感期。生理学研究认为,基本味道有酸、甜、苦、咸四种,三四个月的时候,可以用筷子蘸各种菜汤让宝宝品尝,促进对各种味道的感知能力。不要让孩子长期服用单一口味的奶粉,导致味觉迟钝。适当变换奶粉,可以给宝宝充分的味觉刺激。6个月以后,可以鼓励宝宝品尝不同的味道,并在训练中问宝宝甜不甜、酸不酸。宝宝拥有广泛的味觉,乐意接受各种食物,对成长发育十分有利。

孩子出生后的6-10个月内,是嗅觉敏感期。这时的宝宝嗅觉十分灵敏,爸妈身上的气味,可以让宝宝感到既熟悉又安全。七八个月时,可以用塑料杯装入适量的醋、酱油、香油、白酒、香水、洋葱(切碎)来闻,并告诉他这是哪些物品。孩子能独立吃饭时,要让他享受各种食物的味道,避免挑食。让孩子学会用鼻子呼吸,少用嘴巴呼吸;家人最好不要抽烟,以免破坏孩子的嗅觉灵敏度。多带孩子到大自然接触花草树木的气味,家中也可定期更换盆花。

孩子出生后的1-10个月内,是触觉敏感期。触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四五个月的时候,婴儿喜欢抓、扔东西八九个月的时候,婴儿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很小的东西,而且非常喜欢捏软乎乎、黏糊糊的物品,比如:香蕉,这是训练他们触觉发展的关键期。手指尖和嘴周围的感官最敏感,所以看到新东西,宝宝会用嘴去探索,所以吃手是最正常的。训练孩子的触觉,还可以鼓励孩子攀爬、荡秋千,形成空间感和位置感。

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如果错过了这些关键期,学习这些技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现在的感受是,孙子出生了,自己当了奶奶,反而变小了。好像一切都要从头学了。学习中,我发现,早期教育是多么重要,而我们自己知道得太少太少,等我们弄明白了,孩子已经长大了,真是要“只争朝夕”呀!

2,玩具不在贵,孩子对马粪都有兴趣挖掘 该吃手时就吃手

我的孙子小虎从2-3个月开始,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吃手。一开始,他吸吮整个手,后来灵巧地吸吮每个手指头。你看他吃手时满足陶醉的样子,好像是在自我安慰。如果你把他的手拿出来,他会很不高兴。趁你不留神,他马上又会把手指伸进嘴里,尽情地吸吮起来。

有的妈妈觉得,婴儿吃手很脏,吃了会拉肚子,还会养成坏习惯,会让牙齿不整齐,应该立刻制止。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对婴儿的发育是有害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宝宝的成长规律。

“该吃手就吃手!”这是我对年轻父母的忠告。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吃手”是婴儿期获得满足最佳、最主要的途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医学专家认为:2-3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他的身心发展,长大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产生信任危机等不良现象,有的还会产生早恋倾向。

看得出,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宝宝一种健康的自我安慰方法,做父母的不必担忧,也不必打扰。再说了,婴儿长乳牙时,手指还是很安全的“磨牙棒”呢!

那么,孩子吃手到底应该吃到几岁呢?你也没必要多虑,1岁之后,孩子吮吸的欲望会逐渐消失。许多婴儿只是偶尔吮吸手指。在3岁前大多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放弃这种习惯。但如果孩子还要反复吮吸手指,父母就需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再吃手了。

如果你的孩子到了三四岁还吃手,你就要注意了,这说明你的孩子有焦虑、紧张的情绪,他倒回到了婴儿时期,用吃手来满足口腔的欲望,减少内心的忧虑。怎么办呢?这里给你介绍几种方法。

一是去医院检查。有的孩子吃手的潜在原因是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像锌、铁等,去医院查查微量元素很有必要。

二是看心理医生。有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表现为压抑、焦虑、强制、逆反等,请心理医生帮助调适解压大有必要。

三是当他吃手时提醒他。比如对他说:“大孩子都不吃手,你都是男子汉了,怎么还做小孩子的游戏呢?”

四是及时鼓励他。当他把手放下,你一定要鼓励他:你真棒!你是男子汉了!你是大孩子了!

五是培养他多种兴趣。如画画、写字、下棋、玩球,玩过家家、做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

六是忽视他吃手的行为。注意:越描越黑!如果你整天冲他喊:“别吃手了,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吃呀!烦死了!”孩子会认为,你要从他嘴里抢他最爱吃的东西,更强化了他的保护意识,于是会拼命吃起来,拽都拽不出来。

七是给他做牙齿按摩。用食指朝孩子吃手时手指的反方向,做缓慢的按压动作,前提是,你的手要洗干净!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多陪陪孩子,别让他因为无聊而一个人独自“吃手”。

返璞归真的玩具最有益

玩具是小孩重要的玩伴,但玩具太多了,可不一定是好事。

我观察,小虎四五个月时,妈妈给他看书讲故事时,他特别关注,有时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可是,小虎渐渐长大了,我和他的父母常常给他买玩具,到八九个月时,竟然有两箱玩具了。

我发现,小虎看书不再那么专注了,看两页就开始关注别的事;玩玩具也是摸摸这个,又摸摸那个。原来,给小孩过多的玩具,只会助长他养成不好的性格,这样的幼儿会注意力不集中,见异思迁,兴趣爱好也会变幻无常。我建议他的妈妈收起一部分玩具,一天只玩几个。

有一天,他妈妈给他拿了三只空饮料瓶,他玩得很开心,翻来覆去地看,又是咬,又是敲。在小孩看来,一个瓶盖、一个空瓶、一块小木头,也可能比买来的高档玩具更好玩。

让孩子最着迷的“玩具”往往来自大自然。

一类来源于大自然,如沙子(类似的有米、豆子、面粉)、泥巴(类似的有面团、橡皮泥)、水、冰、雪、石头、小动物、地上的小虫、羽毛、花瓣、树叶,甚至灰尘,它们的千变万化和丰饶质感是人工玩具难以企及的。

另一类则是大人们日常使用的东西、电子产品之类。过家家的玩具只是孩子无奈的选择,他们最向往的是和大人一样玩真的。一把扫帚、一把洒水壶、一个扳手、一个计算器,就能让孩子兴奋得捣鼓半天。

天下父母只要用心去观察,都会有同样的发现。

让孩子被各种各样人造的玩具包围,要什么有什么,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幸福。

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一天到晚不高兴,整天哭丧着脸。爸爸为了让他不缺少快乐和幸福,以为是因为缺少玩具,就买了许多高档贵重的玩具放在他的房间里。小儿子整天说说笑笑,爸爸认为他不缺少快乐和幸福,不需要玩具,就拉来一车马粪,放在汽车房里,让儿子去玩。

两个小时后,这位父亲走进两个儿子玩的地方,大吃一惊。大儿子正在玩具堆里哭呢!爸爸问他:“儿子,你有这么多的好玩具,难道还不快乐吗?”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一点儿也不快乐,我怕把玩具弄坏了!”

这位父亲又走进小儿子玩耍的汽车房,发现小儿子满头大汗,正用一个小铲子在马粪堆上使劲地刨。“儿子,你在做什么?”父亲惊讶地问。“爸爸,你给我拉来了马粪,我想这里一定藏着一匹金色的小马!”儿子兴奋地说。

这位父亲恍然大悟。

原来,孩子眼中最好玩的玩具,并不一定是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而是可以动手创造的东西。

我儿子小时候,我绝对不给他买洋娃娃,最多也都是买些需要组装才能玩的玩具,像拼图、飞机、航模,等等。有一次,他组装一艘军舰,老是装不上,一边流着泪,一边装。装不起来的时候,也不让我们帮忙。反正他知道,不装就不能玩,所以想尽办法装起来。长大了,他成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

玩具会说话。无论是婴儿还是幼儿,对孩子来说,只能看、只会动的玩具,孩子玩一会儿就置之不理了。因为这些玩具和他们自己没关系。有一次,我看见邻居家有一个会发声的电动螃蟹玩具,它不仅能发出青蛙、小猫、小狗的叫声以及电话的声音,而且打开开关,它还会在地上转圈爬。我觉得很好玩,就给孙子小虎买了一个。小虎开始很喜欢,追着电动螃蟹在地上爬。过了几天,他最感兴趣的是螃蟹肚子上的滑轮了。他反复摇、拽……他想弄明白,这螃蟹为什么会转。可能他在心中认为,这比电动玩具本身要好玩。

培养孩子肯钻研、有创意的精神才是我们给孩子玩具的目的。一颗纽扣、一个瓶盖,往往会胜过一个电动玩具。玩具不在多,在于让孩子专心地玩;玩具不在贵,在于让孩子动手去做。

3,人生是场马拉松,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给谁看

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爱好:哭。

孩子一哭,父母担心,老人伤心,家里乱成一团。“送,还是不送”成了各家最大的困惑。“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哭怎么办?”许多年轻的父母常常向我提出这类问题。“很正常!”我对她们说,“我的儿子上幼儿园也有过哭的历史,开始我也很焦虑,自从我知道了孩子‘哭的秘密’后,我就不担心了。”哭,还有秘密吗?对!听我慢慢道来。

我儿子1岁零8个月就送团中央幼儿园全托了。那时我们住在姥姥家。每到周一早上,我会在姥姥家附近一个车站,等候团中央幼儿园接送孩子的班车。车没来时,孩子们都有说有笑,只要一上班车,孩子就开始大哭,好像要奔赴刑场。“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姥姥早点儿接我!”

终于有一天,我知道了孩子哭的“秘密”。那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天气十分炎热。我因要去幼儿园办事,一大早就带儿子去团中央大楼门前等班车。大客车来了,车门打开了。孩子们开始哭了,声音由小变大,不一会儿就哭声一片:“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妈妈早点接我!”妈妈也开始流眼泪,母子、母女难舍难分,场面十分悲壮。

然而,当车子掉头,转弯,直奔前门北大街的西方驶去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哭声忽然停止了。只见孩子们安安静静坐在车座位上,开始吃起了书包里的好吃的,有的孩子还互相交换,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我往车下一看,已经看不见父母和家人的身影。我忽然明白,原来,孩子是哭给父母看,哭给奶奶、姥姥看的!小孩的眼泪,天生就是为父母和老人准备的!这是因为,眼泪,能换来父母和老人的关注和同情。

比如有一天,宝宝要上幼儿园了。一大早,他就情绪低落:“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你千万不要满脸同情:“宝宝,听话,妈妈一定早早去接你!”你的同情马上会换来孩子的眼泪,而且孩子会从你口气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幼儿园肯定不是什么好地方,要不妈妈为什么要早早去接呢?这样,你就掉进了他悲伤的世界,难以自拔。

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情送孩子上幼儿园,那情况将会大有好转。一大早,你就兴高采烈,好像今天是个节日。“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孩子跟在你身后喃喃地说,样子好可怜。

“听说你们幼儿园养了几只小兔子,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你转换话题,把他引入你的快乐世界。“两只白兔,一只黑兔。”儿子很茫然。“白兔和黑兔都是红眼睛吧?”“不一样。小白兔是红眼睛,小黑兔是黑眼睛。”儿子在纠正妈妈的错误。“噢!哪天妈妈一定仔细看看。星期天,小朋友都不在,小兔子一定很孤单,你想它们会不会想你?”妈妈进入了情景。

“我想,会的。”儿子担心地说。“你今天要去看它,如果能给它带个礼物,它们一定很高兴!”“带什么礼物呢?”儿子开始思考。“小白兔,白又白,爱吃什么来着?”妈妈说起一段孩子熟悉的儿歌。

“爱吃萝卜爱吃菜!”儿子接得很快。“就带一小根胡萝卜吧!”妈妈提议。“好!好!”儿子高兴起来。妈妈洗了一根很小的胡萝卜,放进一个袋子里。儿子小心翼翼放进小书包,他恨不能马上到幼儿园,把礼物送给小兔子。

妈妈的眼泪,带给孩子的信息是担心,是离别的悲伤;妈妈的笑容,带给孩子的信息是放心,是进入新集体的快乐。

孩子到了3岁,一定要上幼儿园。那是一个儿童的天地,让他们在那里感受到和伙伴在一起的快乐,才会更好地融入集体;让他们在那里学会有规律地生活,才会让他们懂得规矩;让他们在那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才会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棒!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幼儿园要学习小学的知识,家长忙着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一场对孩子童年的掠夺正在进行。结果:忙坏了家长,累坏了孩子。

一天,我去拜访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柳斌主任去某地考察教育。当地一个人非要见他,说他能让3岁的孩子学会3000个字。柳主任不想见他。在一次考察结束时,这个人竟带了一群3岁的孩子和一群记者在门口等他。说:柳主任,你随便考,看这些孩子是不是能认识3000字。

柳主任说,你让孩子和记者都回去,我单独跟你谈。柳主任对这个人说,我相信,你的每个孩子都能认识3000字,这无非是训练的结果,小狗训练多次还会算算术呢!可这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毛泽东选集》也只有2700多个字,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学会3000字,他干什么用?他会思维吗?而你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柳主任痛心地说:这种以孩子童年为代价的“起跑”是误人子弟的。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马拉松,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展望今天的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走出校门,能记住的才是教育。”仔细想一想,你一生的学习生涯,究竟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什么东西让你记得住,忘不了,用得上?想一想,今天的父母最看重孩子什么?不是如何做人做事,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仅仅是智力。

婴幼儿时期主要任务是玩,在玩耍中让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我们却逼他们学。为了出“神童”,用大量的练习占据孩子玩的时间。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傅国亮讲了这样一件事:印度一个叫辛格的4岁孩子,参加马拉松比赛,跑完了42公里。5岁时,他的家人准备让他跑50公里,超过马拉松。正当人们在兴奋地迎接“马拉松神童”诞生时,印度政府出面干预了。政府派人封锁了50公里长跑的道路。他们说:我们宁愿要个普通的孩子,也不要神童。印度政府这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不能因为我们的短视,误把人生的长跑视为短跑;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错把孩子看成学习的机器;更不能因为我们的功利,剥夺孩子最宝贵的童年。如果我们不尽快觉醒,那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最终将输在“终点线”上。

我们不想看到那一天。在人生的路上,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

4,从没摔过跤的孩子第一次摔会摔破脸 从“口吃”到“口才”

儿子出生时,我从下乡插队、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调回北京,跨入了我从小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因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幼儿园里的事。遗憾的是,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我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说话,我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我对他说:“你别结巴!”他结巴得更厉害了。我又说:“你慢点说!”他就说不出来了。

我着急了,跟我妈商量:“要不咱们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我妈说:“别去,医院里患口吃的人很多,你儿子模仿能力那么强,回来还不学会了?你儿子跟你说话,你别跟他说‘别结巴’,这是提醒他要结巴,结巴都是提醒出来的!你儿子和你说话,你好好听就行了。”

我大姐是学医的,她告诉我:“‘口吃’是智慧的表现,为什么男孩爱‘口吃’?因为男孩脑子快、嘴慢,一着急就容易结巴。”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认真倾听他讲话。我发现儿子很有语言天赋,说话说得很精彩。渐渐地,儿子竟成了我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甚至还成了我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

儿子5岁时,我第一次坐飞机。从云南采访回来,儿子已经睡觉了。清晨,儿子发现我睡在他身边,一下子扑过来,紧紧搂住我的脖颈。“妈妈,你走了,我可想你了。星期一晚上睡觉时我都哭了。刘维也哭了,他爸爸出差住旅馆去了。”我抚摸着他的头,他甜蜜地笑了。“妈妈昨天是坐飞机回来的?”本以为儿子会对飞机感兴趣,没想到儿子竟问我:“妈妈,你坐飞机看见太阳了吗?”

“看见了。”儿子接着问:“他好吗?”“挺好的呀!太阳红着脸,在一朵朵白云中间跑,把云都照红了。”“我也看见太阳了。老师带我们幼儿园小朋友去西山,我看见远远的有一条河,太阳落下去时,我怕太阳掉到河里淹死,踮起脚尖看,自己差点摔下山去。回来的时候,汽车从那里过,我看清了,那不是一条河,是路,我才放了心。”

儿子一口气说出来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哇!多好的儿童文学呀!只有5岁的孩子才会担心“太阳会掉到河里淹死!”大人是想不出来的。多么善良的孩子啊!

我觉得儿子的话很美,就开始记录儿子的话。我发现,塑造有幽默感的男人,必须首先培养一批忠实的听众。而男人的第一个听众就是自己的母亲。倾听真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尊重,赢得真情和信任,也可以让一个“口吃”的孩子变成语言的天才!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儿子不爱说话,或者说话紧张,甚至听你讲话时漫不经心,你就应该意识到,你是否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你必须马上改变自己,不然,就会误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到那时你会后悔一生。

冒险和闯祸是一步之遥

冒险,是小孩子的天性。冒险,有时会给人带来惊喜,但有时也会给人带来灾难,但这是人长大必然要经历的体验。害怕这种体验,孩子长不大。

5岁那年冒过一次险,差点毁容。有一天,我从一部电影中看到,朝鲜人把罐子顶在头上走来走去,觉得很好玩,总想试一试。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妈妈在厨房炒了许多菜,让我端进屋里,我乐得屁颠屁颠的。我端着一盘热腾腾的炒青椒从厨房出来,往北屋去,走到院子当中,忽然想起朝鲜人用头顶东西的样子,立即把菜顶在头上,用两只手扶住,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一切都还顺利。

没想到,转眼间,不幸的事发生了。我左脚刚迈进门槛,忽然看见我二哥正坐在屋里,我立即大声问:“你猜猜什么菜?”“烧茄子!”二哥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对!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咣当一声响,盘子打翻在地,整整一盘刚炒的热腾腾的辣椒就全倒在我脸上!我疼得直叫,妈妈听见了,赶紧从厨房跑进来,只说了句:“快去用凉水冲!”

去医院涂了一层药。在家里足足呆了半个月不敢出门。对于这件事,我妈妈竟然没有责怪我!可能她知道我以后会小心了。我一直很纳闷,朝鲜人顶东西为什么就掉不下来呢?我终于发现:朝鲜人顶东西时,是先放上一个草编的圈,东西放在圈上就稳当了。以后,我干活时可小心了,不再莽撞。通过这件事我慢慢懂得一个道理,父母给予我的生命,我要好好爱惜,好好保护。

儿子5岁时也闯了祸。一天,幼儿园老师打来电话,紧张地说:“你儿子送医院了!”“啊!”我的头“嗡”的一声:“发生什么事情了?”“他和好几个小孩吃了蓖麻籽,中毒腹泻,现在没什么事了。”我的心平静了许多,赶往了幼儿园。

听幼儿园金大夫说,我儿子带着一群小朋友去后院玩,看见一片绿绿的植物上长了许多小豆豆,他带头去吃,别的小朋友都跟着吃,结果一个个晕倒在地,又拉又吐。幸亏老师及时发现,送进医院,才脱离危险。

我想起来了,我曾跟他说过:小时候,我便秘,姥姥就给我吃蓖麻油,我可不爱吃了,天天追着我妈说:“我不吃蓖麻油,蓖麻油不好吃!”我从不给儿子吃蓖麻油,儿子很好奇,一直问我蓖麻油什么样,我告诉他,蓖麻油和香油颜色差不多,是由黑白花的小豆豆磨成的。可能这引发了他对“黑白花小豆豆”的兴趣,才去冒险的。

见到儿子,我搂着他,只说了一句:“蓖麻油可以吃,蓖麻籽不能吃!”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儿子吃东西很小心。长大后,他去购物,从来都是先看生产日期,再购买,过期的,从不买。

长大,是个学习的过程。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最重要的是在体验中学习。怕孩子出事,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就很难把孩子培养成处事能力强的人。运动专家赵之心曾对我说:“从小没摔过跤的孩子,长大了第一次摔跤会把脸摔破。因为,身体是有记忆的,磕磕碰碰后,它就记住了,自我保护系统会调动起来。再摔跤时,它会自动用肢体来保护,如果没有这种体验,肢体就不会自动保护脸。”

当然,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鼓励孩子有冒险精神的前提,是对孩子进行安全训练。知道怎样避免伤害、真正受到伤害该怎么办。家有幼子,安全第一,切记,切记。

5,爱孩子,就要舍得使用孩子 男孩女孩一起走

父母对孩子最不放心的是:放学、上学,男孩女孩一起走。

儿子上五年级时一天早上,我无意中顺着五楼的窗户往楼下看,只见儿子正站在别人家单元楼下,伸着脑袋往上看呢。一会儿,楼里出来一个女生,两个人骑车走了。晚上,我问儿子:“你一大早到女生家楼下伸着脑袋往上看,女生她妈在楼上往下一看,有男生等她女儿,她能放心吗?”

儿子拍脑袋说:“噢!我得换个地方等!”话题一转,“妈,她是六年级的一个女生,我俩只是一块上学说说话!”我说:“你妈不在乎,女生她妈在乎,她妈很在乎,她的女儿是跟男生一起上学还是和女生一起上学!你是男生,要有责任感,替人家想想!”

以后,儿子上哪儿去等,我不闻不问。让我欣喜的是,我儿子成为一个很有责任感的男人。试想,如果我去跟踪他,那我们之间的关系会恶化到什么程度!谁小时候没有过上下学男生女生一起走的经历呢!

据我们小学同学“坦白”:上五年级时,我是女班长,另一个男生是男班长。一天下课,我们俩在教室里收作业本,没想到全班同学都出去了。我们俩人一点没发觉。几年前,我们小学同学聚会时,一个男生“交代”说:“那天,我把门反锁上了,我们在门外喊:‘两个班头结婚了!’”大家在门口鼓掌、奏乐,我们都全然不知。

长到五十岁,才知道这个秘密。我对他说:“你怎么不早说呀!那个同学都过世了你才说!”这就是童年。男孩女孩一起走,建立的是纯真的友谊。

儿子上中学了。一天我去给他开家长会。年轻漂亮的女班主任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儿子很有眼力,看上我们一个女生,这女生学习又好又漂亮,可这女生没看上他,你儿子很苦恼。”

听了这话,我倒有些苦恼。我想我儿子那么好,她怎么没看上呢?另外,儿子有烦恼也不和我说,这使我有些失落。怎么办呢?直接查问儿子,他一定认为是老师告的密,影响他对老师的信任;不闻不问吧,又觉得不够意思。思来想去,我写一个纸条放在他的电脑上,上面写了三句话: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会跟你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的人会跟你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的女人自然会来找你。

以后,我们俩再也不说这事。我发现,儿子变得更加豁达、宽容。

孩子处在青春期中期时,异性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必须适应自己在与异性浪漫地交往时产生的矛盾情感,同时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如果父母强烈反对他们与异性交往,他们会抱怨父母给他们的自由太少,进而会在情感上和行动上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对立。

我一直在和父母说,不要性急,要耐心等待,长大是个过程,到了18岁后,孩子会发生质变。18岁至21岁,是青春期晚期。这个期间,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冲突就开始缓和下来了。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选择事业发展的方向,之后发展一段更有意义、更为长久的感情关系。他们开始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了,寻找自己新的道路。

和孩子说“情感”这样重大的问题,父母要坦然一些,不要害怕孩子觉得自己老土、守旧或者太难以忍受,就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观点掩藏起来,控制自己不去指责孩子的举止。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父母如果能和孩子随意交流,那才会对孩子更有帮助。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把自己年轻时的事情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你尊重他,你是他的朋友。

青春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应该是朋友。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只知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的父母把儿子当“宠物”养,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儿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那么,父母该如何使用孩子呢?我在许多书中都表达了感受:享受儿子,对儿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我也是一个男孩的母亲。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边。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下乡插队时,把膝盖摔坏了,抱着你上不去车。”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我捶腿。我抚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儿子十分得意,以后再也不让我抱了,而且经常为我捶腿。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儿子高兴了,我却为难地对他说:“你高兴了,我可惨了,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谁知,儿子拍着胸脯,神秘地说:“爸不在,还有我呢!”看他那样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马上“恍然大悟”:“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盘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盖上。我一回家,儿子马上说:“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就在饭桌前坐着。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吃起来。

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味道怎么样?”“味道好极了!”我也用了“广告语”。“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其实,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还有点不熟呢!但几年以后,儿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

儿子多么渴望被母亲需要,被母亲肯定。母亲的伟大,不在于能否让儿子上大学、出国留学,而在于让儿子有一种成就感,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当他找到了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他便找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幸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畏惧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使用女儿,我也有一句话:欣赏你的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 一个女孩,从小能够得到父亲的关爱,有助于培养她良好的性格、开朗大度的胸怀以及善于交往的能力。相反,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在择偶时容易选择一个父亲般的男友,或者总是对男性心怀仇恨。如果说母亲是大地,那么父亲便是一片蓝天;如果说大地能够创造生命,那么蓝天就应该包容世界。天地合一,万物才能和谐健康地生长、繁衍,这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天下的父亲都该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自己的女儿、欣赏自己的女儿,陪伴女儿在人生的道路上长大。

大胆地使用你的孩子吧!用习惯了,你便会成为儿女心中永久的牵挂!

6,我们与孩子的话题穷得只有考大学吗 放手才能放心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舍得放手。尤其是培养男孩子刚强、坚毅的男子汉气质,从小给他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提供锻炼、实践、展示本领的机会。

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正是培养孩子刚毅、能吃苦气质的一个绝好机会。我儿子上小学时,家离学校很远,路上坐车要一个多小时。从三年级起,儿子就开始自己挤公共汽车上下学了。

有一天,他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就说挤公共汽车吧,有六大要素。”我很感兴趣:“我儿子什么时候成哲学家了?挤汽车还挤出经验了!往下说,我洗耳恭听!”儿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他总结的“六大要素”:“第一,等车的时候,不用老伸着头朝车来的方向看,那样的话,脖子多酸啊!只需要用你的余光看着旁边的人,人群一有动静,准是车来了!”“有道理!那么第二大要素呢?”我兴致很浓。

“第二,车来了,你不要跟着人群乱挤。你只要贴着车帮走到车前,抓住车把手,你就能上车了!第三,如果车上人多没有座位,你就站在司机座位的后面,这个地方比较宽敞。”“你眼睛还挺尖!还有呢?”我迫不及待地想往下听。“第四,司机座位后面虽然宽敞,但离座位扶手远,你的双手要张开,放在车窗的玻璃上,这样能站稳;第五,站好后你的双脚要分开,这样就有两个脚的立足之地了;第六,如果车上有座,你要想坐下,不要先探身子,要先把臀部移过去,这个座就是你的了,这叫‘臀部移动法’!”

听完这“六大要素”,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想,不去挤公交车,他哪能总结出这么多“要素”?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把靠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这套“经验”展示给我看的。

果然,机会来了。一个星期天,我和他一起乘公交车外出。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形成排队上车的习惯。一路上,他不停地展示着他挤车的“高招”本领:在汽车进站后,等候已久的人们蜂拥着朝车门涌去。儿子扶着我,贴着车帮往上挤,不一会儿就上了车,这招还真灵。车上人很多,他却找到一个座位:“妈,快坐下,你的腰不好!”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热流,有一种被保护、被人怜惜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来自我的儿子——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身上。

儿子上中学后,六年来天天骑车上学,风雨风阻,无论风吹日晒,从不叫苦,我从心里佩服他。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上海工作,说要感受现代化大城市的气息,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

儿子成长的历程让我明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的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你老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放手才能放心。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人的一生都在路上,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

儿子给您挣回来了

一天,上高中的儿子扛着一个纸箱回到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妈,儿子给您挣回来了!”“挣回什么啦?”我好奇地问。“挣回一箱方便面!”“你怎么挣的呀?”我有点不安。

“今天去和同学打保龄球。保龄球馆搞活动,能正好打到100分,就可以得到一箱方便面。我很幸运,正好打了100分!”儿子很得意。

“哇!你可真不简单!能正好打到100分难度可够大的!你妈最爱吃方便面了!”我由衷地说。只见儿子一脸的成就感。我心中顿时充满感动。不为他的技术,而为他的孝心。

儿子的行动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处在青春年华的少年,需要找到自我价值。当他们能用自己的劳动,为父母做点事情证明了自己价值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品尝到劳动换来的快乐。所以,充分信任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用心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是青春期父母的必修课。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对他们的行为挑鼻子挑眼,引起他们的反感。比如一天儿子兴致勃勃地扛着一箱方便面回来,兴奋地说:“妈,儿子给您挣回来了!”你用怀疑的口气说:“从哪里挣来的?不会是偷来的吧?”儿子辩解:“是打保龄球打了100分挣回来的!”你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你不好好做作业,打什么保龄球?考试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

“妈,你不是爱吃方便面吗?”儿子已经不高兴了,强忍着愤怒说。“我爱吃我不会自己买啊!要你挣?你能考上大学我就烧高香了!”儿子无语,回到自己房中,把门“嘭”的一关,冷战开始了!

难道我们与上中学的孩子的话题穷得只剩下“考大学”了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是信任,是“我的青春我做主”,而可怜的你只是抢答:“我都是为你好!”用良好意愿做借口,忽视孩子情感的需求,一定会造成他与你离心离德,甚至格格不入。

一次,我去某市开会,返京那天,市妇联主席带着上中学的儿子去机场送我。一路上,这位妈妈当着儿子的面,一直不停地向我讲述她怎么疼爱儿子,可儿子如何胆小无能,如何不会与人相处以及她对儿子的种种担心。我只是听,一句话也没说。

一到机场,我拿出机票、身份证及20元钱,从容地交给她儿子:“我还有事要和你妈说,劳驾你帮我去办一下登机牌,另外买一份保险,谢谢啦!”口气就像拜托一位老朋友。

“行!”孩子爽快地答应了,刚要接过机票,机票却落到了她妈妈手里,“还是我去吧,我儿子哪行呀,他从来没办过!”说完拔腿就要走。

“回来,回来!”我拦住她:“你不用他,怎么知道他不行呀!”我重新把机票、身份证及钱交到孩子手中:“你快去吧!我相信你行!”

我拉住她坐在长椅上,和她谈刚才发生的这一切,而她却六神无主,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我儿子从来没来过机场,他哪找得到地方?万一走丢了怎么办?”“坐下,坐下!”我硬拉她坐下:“你就放手让他去吧,不会有事的。你看你儿子都比你高,16岁了。再说我们就在这里等着有什么不放心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仍没见到孩子的踪影,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又等了一会儿,孩子终于回来了,兴冲冲地把登机牌交到我手中并对我大声说:“办好了!只是买保险耽误了一点儿时间,人多,要排队!”

妈妈信服地说:“没想到我儿子还真买回来了!说实话,我从来没相信过他!”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成就感是至关重要的。当他们独立完成一件事之后,他们所获得的愉悦会超过获得一个好分数、吃到一顿美餐、看到一部好电影,因为那是用他们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人类就是通过劳动进化成今天的样子的。如果忘记了劳动创造世界这个根本的道理,那就使孩子失去了生存的根。

7,“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样回答 无理取闹不能赢

许多父母很奇怪,为什么很听话很乖的“宝宝”到了3岁就不“乖”了,开始和父母对着干。我告诉他们,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到来了。他开始与父母“较量”,看谁厉害。这时,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斗智斗勇”,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纵容他“无理取闹”。因为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

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女孩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她买。这女孩大哭大闹,先是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都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了。

我制止了她:“不能惯着她!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都将受苦。”我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我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说完,我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她立即停住了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她又大哭起来。妈妈有点犹豫了。我冲她妈妈喊:“往前走,别回头!”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道:“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妈妈赢了,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

小孩子都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在与父母较量中,会摸索出许多经验:“父母是吃硬不吃软,还是吃软不吃硬?”你害怕什么招术,他就会使用什么招术,所以,你千万不要“上当”。但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一个人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有的孩子会用“绝食”与父母对着干,他们知道:大人最怕小孩不吃饭。

一次,一位年轻妈妈向我诉苦:“我那个臭儿子每天晚上叫他吃饭,他都不吭声,也不过来吃。等饭都凉了,他才慢吞吞地过来吃,我只好再为他热。有时半夜起来说:妈,我饿了!我还得给他重做。就为他吃饭,我都愁死了!”

“都是你惯的!”我毫不留情地批评她,“你这是纵容他不尊重你的劳动!”

我为她支了一招:和儿子商量好开饭时间并告诉他,到点吃饭,过时不候!你做好饭,叫他“吃晚饭了!”他不吭声,你们一家就开吃,吃完,把剩下的饭菜都倒掉,冰箱里的食品也清空,饿他一顿保证有效。

这位妈妈真照我说的做了。一次,她做好晚饭,看看开饭时间已到,就召唤儿子:“吃饭了!”儿子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妈妈又喊了一声,儿子装作没听见。妈妈招呼家里其他人来吃,吃完,把剩下的饭菜都倒掉,冰箱也清空。晚上儿子饿了,过来说:“我要吃饭。”妈妈平静地说:“过时不候!”儿子打开冰箱,想取点能吃的,一看什么都没有,只好饿了一晚上,第二天,家里一开饭他就乖乖地来吃了。

如果我们一味纵容他的不守时,那么他长大后养成“目无他人”“目无法纪”的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他做人的信誉,影响他的工作与生活。

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坏习惯也是“惯”出来的。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35岁的孩子最爱问这个问题,父母该怎样回答呢?许多父母为了省事,先编一个故事,煞有介事地告诉孩子:“你是从马路边捡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别人送到咱家门口的……”

孩子稍大一点,想问得详细点:“您是从哪个马路边捡来的?”“我是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的?是不是孙悟空出世的那块大石头?”“是谁把我送来的……”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常常张口结舌,不能自圆其说,后悔当初不该编出这样离奇的故事。

事实上,这样的回答对于妈妈来说,也是草率的。想想看,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而是从马路边捡来的,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从何而来?母子连心就会受到质疑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失落感,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减弱。这些不利于孩子快乐成长。

我儿子3岁时,曾提过一个“深奥”的问题。那天,我正在厨房里做饭,儿子跑进来问:“妈妈,什么叫剖腹产?”我一愣,孩子怎么会问这么“复杂”的问题。可我还是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问:“你是怎么知道有剖腹产的呀?”

“刚才电视里说的。”儿子明确回答。“哦!”我放心了,“剖腹产就是医生用刀在妈妈的大肚子上切一个口子,把孩子取出来。”说着,我还用手中的铲子比画了一下。

“剖腹产疼吗?”儿子又问。我犹豫了一下,说不疼吧,那是假的,说疼呢,还能让孩子心疼妈妈。于是我说:“当然疼了,肉皮割破了会出血,可疼了!”没想到,这个答案让儿子忧心忡忡。几天后,儿子又来问:“妈妈,我是剖腹产吗?”我想,如果说不是,那接下来的问题不好回答,于是随口说:“你是剖腹产。”

“我看电视了,剖腹产还要用线缝上,肚子上会有一道疤,你让我看看肚子上的疤。”儿子的问题让我犯了难,我上哪儿去找那道疤?还是实话实说吧!“儿子,妈妈刚才在和你开玩笑,现在告诉你,你不是剖腹产!”

“那我是从哪儿出来的?”最让人难为情的问题还是被儿子提出来了。我决定实话实说:“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会从一个专门的通道钻出来,这个通道叫阴道。这个通道既不是拉屎的肛门,也不是尿尿的尿道。”儿子知足地走了,他终于听到几个大人的新名词。

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简明扼要,以实相告,而且要循序渐进。

有个3岁的男孩问妈妈这个问题,妈妈讲了很长一个故事,中心思想是告诉孩子,“爸爸肚子里有许多种子种在妈妈肚子里了,种子长大了就变成宝宝了。”第二天,儿子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说得不对,爸爸肚子里根本没有种子,全是饭!我看他吃进去的!”

这位妈妈就操之过急了,一次给孩子讲这么多东西,他就会觉得糊涂。其实回答3岁小孩提出的问题,要像孩子提问时那么简单明了就行了。没有必要把父母间的肉体接触行为,准确地告诉三四岁的孩子,他提问时根本没想那么多。他很容易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你可以说:“宝宝长在妈妈身体里一个特殊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子宫。”你暂时告诉他这些就足够了。

孩子有着对生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一般相信自己听到和看到的东西。用这种方法向孩子传递性知识,是一种美的享受,既不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又不会产生邪念,有的是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的向往。

8,幼儿园满院子的“扁桃腺”全开花了 眼光可养人也可杀人

许多人都说我的孩子不行,我该怎么办?不管别人怎么说你的孩子不行,你都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上台演讲的人为什么那么有激情,正是因为下面听众那一双双赞许的眼光,就是一份份营养大餐,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一点,我自己感受颇深。所以,培养孩子的环境,不仅是指居室是大还是小,物质是丰厚还是清贫,而且是看孩子周围的大人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样的目光。在赞许的目光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乐观活泼;在信任的目光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充满自信。反之,在挑剔的目光中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嫉妒;在怀疑的目光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就会比较阴暗。

所以,赞许、欣赏、信任的目光,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从母亲腹中来到这个世界,从父母的眼光中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是鼓励而不是指责,那么他的大脑细胞就会迅速增长,接受外界信息就会快。我认为,早期教育正是从成人的目光开始的。而目光的背后则是父母对孩子的认识与期望。

大家都十分熟悉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

苏东坡喜欢跟佛印斗嘴。一天他对佛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之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啊!”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听了,肚子都笑疼了:“哥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呢,是心中有屎,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

苏小妹说得太精彩了!你心里有什么,就把别人看成什么。为人父母,如果心中把孩子看成是痴呆,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痴呆的表现,那孩子就是白痴、傻蛋;如果心中把孩子看成是天才,那么每天看到的都是与众不同的长处,那天赋再差的孩子也会变成天才。请记住罗曼·罗兰的话:“我们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新鲜的事物、无穷的希望。”

父母心中不灭的希望,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命的力量。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把他想象成什么样的人,而且用你的嘴描绘出来。只要发现孩子身上显露出一点苗头,你就吹风助燃,这小小的火苗一定能“星火燎原”。

有的父母看孩子的房间很乱,就大声吼叫:“瞧你的屋像个猪窝,袜子放在桌上,衣服扔在地上。”第二天,你去看,袜子一定还在桌上,衣服一定还在地上,这种坏的形象是被你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长处,描绘出来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假如你发现,孩子的被子叠得比较整齐(他刚刚从幼儿园学会叠被),你惊讶地说:“这是你叠的吗?这么整齐,妈妈都叠不了这么漂亮!”第二天,你去看,被子会比头一天更整齐。这种好的形象也是你塑造出来的。

记得我儿子三四岁时,家里来了客人,他从屋里搬出个小凳子让人家坐。我一下班,我妈就夸奖说:“你儿子真懂事,来了人还知道给人家搬凳子!”儿子积极性更高了。第二次,又来了客人,儿子又去给客人端来一杯茶。第三次,邻居家的老爷爷来了,儿子又是搬凳子又是倒茶。他看见爷爷热得直擦汗,又拿来一个大巴蕉扇。爷爷高兴地说:“你家孙子真有眼力!”爷爷告辞出门时,儿子跟了出去,爷爷说:“瞧,这孩子年龄不大还真懂礼貌,还知道送客人。”儿子连忙说:“爷爷,我给您的扇子您还没留下呢!”

所以,对父母来说,千万不要对孩子失望,要信任孩子拥有的潜在能力,只要我们改变眼光,就能充分发挥这一力量,孩子就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掌握目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一天晚上,一位日本妈妈和一岁10个月的女儿一起眺望夜空。这时,云彩把月亮挡住了。“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女儿问。“月亮被云遮挡起来了。”妈妈回答道。这时,女儿忽然指着自己的嘴说:“月亮,被吃掉了。”妈妈觉得很有趣,就随声附和道:“真的吗?”“我把月亮摘下来,揉得圆圆的,吃掉了,很好吃。”女儿舔舔嘴,好像尝到了月亮甜甜的味道。

这就是110个月孩子的想象力。这个年龄的孩子善于用右脑思维,她会把月亮当成一种食物“吃掉”,而且会尝得“很好吃”。经过右脑训练的孩子,会通过右脑优势,“五感之间可互相转化”,将视觉上的月亮转化成“揉得圆圆的”触觉上的月亮,又转化成“吃掉了”,很好吃的“味觉上的月亮”。这位日本妈妈做得非常恰当,她将女儿说的“这个月亮的内容”画在一张纸上,女儿一看很高兴,又提升了妈妈讲故事的兴趣。

想象力正是从婴幼儿时期右脑潜能开发中获得的。有些事情,只有小孩子能想得出来,因为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

我的朋友黄小波,是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有一次,小波5岁的儿子扁桃腺发炎去医院看医生。医生拿出一个压舌板,让孩子张开嘴。儿子很紧张,吓得要哭。妈妈笑着说:“巴迪,张开嘴,让医生看看你的扁桃腺‘开花了没有’?”

巴迪觉得很好玩,立马把嘴张得大大的。医生看了看“惊奇”地说:“哇!你的扁桃腺真的开花了!”第二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惊讶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幼儿园满院子的‘扁桃腺’全开花了!”

世界上,只有幼儿会把“扁桃腺”想象成盛开的花朵。因为进入幼儿右脑的文字信息,可以迅速转化为图像或者声音、音乐。这是人类的脑干、脑皮层经过上亿年进化而产生的神奇的五感之间的和谐功能。

科学家证明,右脑是人类的“祖先脑”,它具有神奇的功能,右脑潜能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而幼儿时期,正是开发想象力的重要时期。

爱因斯坦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种能够具有创造性的心理能力。他的结论是:“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我曾去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让孩子们做一个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5个圆,让孩子们加点什么,看看会变成什么。每次有5个孩子上来画,结果很不一样。

城里的孩子画得很复杂:太阳、小花、小孩、钟表、向日葵等。而农村孩子画得较为简洁:有的孩子在圆上加一竖——鸭梨;圆下加一竖——气球;有的孩子上来就在圆下加一横——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有的在圆中画一个正方形——奶奶的铜钱;有个男孩在圆上点了很多小点点,他告诉我——芝麻烧饼!

从这个实验来看,农村孩子更富有想象力。轻而易举就能得到东西的孩子会丢失想象力,渴望得到东西的孩子会更具有想象力。

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想象,是科学发明的翅膀。丢了它,便丢掉了创新的源泉。

9,完成“21天的挑战”,好习惯就养成了 上学了“太好了!”

一个6岁的孩子,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就表明,他已经告别了幼儿园时代,步入儿童成长期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过渡到一名小学生,这是质的飞跃,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作为父母要为孩子高兴,作为孩子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新生活。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太好了!”

上学了“太好了!”

91日开学那天,给孩子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离开家门前,爸爸妈妈要把孩子领到镜子前,对着镜子说:“太好了!我的儿子(女儿)今天要上学了!瞧,多漂亮!”

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爸爸妈妈要情绪饱满,不停地表达喜悦:“今天真高兴,我女儿要当小学生了!”让孩子感觉到,上学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走进新校园“太好了!”

一年级新生走进新校园,老师要带孩子参观新校园,这是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开始。从一个小家走进一个大家,会有许多不同,孩子会感到新奇,马上喜欢上这个新环境。孩子回到家,父母要加深这种“喜欢”的印象,和孩子一起分享新校园带来的愉悦,会让孩子更觉得“新校园太好了,连爸爸妈妈都羡慕”。

新老师“太好了!”

一年级的老师对孩子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课程,进而喜欢上学。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叫幼小链接。这个过渡如果顺利,孩子就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这其中,老师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的老师一般都和颜悦色地对小朋友说话,如果刚进小学的孩子遇到的老师过于严厉,他们可能不能马上适应。孩子回到家,父母一定要问:“你们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长得什么样?戴眼镜吗?”“发型和妈妈一样吗?”“她叫什么名字呀?”“你喜欢新老师吗?”“喜欢什么呢?”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要天天听孩子讲“新老师”的故事。孩子讲的时候,父母的眼睛里要放出“喜悦的光”,而且要表达出:“我好喜欢你的老师啊!妈妈上一年级时的老师也这么好。”

新同学“太好了!”

新同学,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最陌生又最具吸引力的群体。一个“个人户”进入一个“大社会”,如何去熟悉、去适应、去合作,是一个新课题。与新同学交友,拥有“太好了”的悦纳心态很重要。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悦纳同学,常常问“你又认识了几个新同学?”“你们在一起玩什么了?玩得开心吗?”“你的同桌是男生还是女生?叫什么名字?”

父母一定要尽快记住2-3名孩子同学的名字,尤其是常和你孩子一起玩的同学的名字。这样会加快从陌生到熟悉的速度。

新课本“太好了!”

新课本是学生最喜欢的。每个小学生拿到新课本都会翻来覆去地看。父母帮助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是:教孩子给课本“穿衣服”——包书皮。这是培养孩子爱惜课本的第一步。

我小时候是用废旧的硬纸包书皮,包得整整齐齐,用坏了再换一个书皮,到学期结束,书还是新的。我儿子小时候是用旧挂历包书皮,可能因为他是男孩子,他可没有我那么仔细,到学期结束时,书皮早掉没了,书也破旧了。

在美国,所有学校都要求孩子保护好课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学期结束时,要完整无缺地交还给学校,传给下一届新生。这样既可以节省纸张,还可以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爱惜课本的好习惯。

拥有“太好了”的心态走进学校,就会把负信息变成正信息,把消极情绪变为积极情绪,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快乐的世界”,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习惯影响一生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将如影随形。一切都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答案。

养成好习惯,一年级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家有“一年级的小豆包”,父母要拿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培养他的自我控制能力。6岁的孩子开始对某些事情认真起来,正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养成生活的好习惯。

儿子上一年级,遇到一个好老师——特级教师刘淑敏老师。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刘老师刚刚调到史小当老师,梳着两条大辫子,是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刘淑敏很有经验,她发现刚入学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东西乱七八糟。许多孩子的书包都是家里大人收拾的。

儿子上学那年,她组织了一次“参观杨艺的小家务”活动,请我去参加。杨艺是个文静的女孩,她从小就养成整理自己东西的好习惯,书包、课桌都收拾得十分干净整齐。

那天,我跟着儿子班上的同学,来到杨艺同学的家参观她的“小家务”。只见杨艺的小书柜里书本从小到大排列得十分整齐,铅笔都放在铅笔盒里;再看她的卧室,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上衣、裤子、鞋子、袜子,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儿子很受教育。渐渐地他的东西也比以前摆放整齐了。

养成学习好习惯。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写字的姿势比字重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个学期,孩子写作业时,父母可以在一旁观察他。不是看他的字写得好不好,而是看他拿笔的姿势对不对、腰杆挺得直不直、脚是不是平放在地上、眼睛离桌面有没有30厘米。一个正确的姿势,坚持21天就会变成习惯。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急,只要用坚定的、不迟疑的口气说:“再做一遍!”完成“21天的挑战”,好习惯就养成了。

养成卫生好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放学回家先洗手,是最简单、实用的防病方法,而洗手的习惯正是从小养成的。

一次,我去医院看病,见到医生的女孩在洗手,她洗得十分认真,基本上是按防非典时洗手的方法洗的。我问她几岁了,她说她5岁,3岁开始妈妈就教她这样洗手了。如果你的孩子幼儿时期没有养成认真洗手的好习惯,那么上小学时一定要帮他养成。

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坏的习惯终身受苦。

小时候,我家柜子少,全家都把衣服放在一个大椅子上。在我印象中,那个大椅子很累很累。在这种环境中,我也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摆放东西无序,随手乱扔,于是找东西成了我的常规动作。找老公时,我坚持要找一个“细致”的人,还真给力。

结婚后,我还是经常把钥匙落在屋子里,有一次害得我老公从邻居家五楼阳台爬进我家,才打开门。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他倒养成了一个仔细的习惯。

记得他很小的时候,每次出门,他都要问:“妈妈,钥匙带了吗?”“带了!”我指指衣兜说。“拿出来我看看!”儿子不慌不忙,寸步不让,我一看他,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还真智慧。人们常说“娘勤女儿懒”,照我看是“娘弱儿子强”。

10,父母回避与孩子谈钱不一定是好事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抱怨

“善解人意”,这是全家人对我儿子的评价。

在陪他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十分注意让他学会“理解别人”,我坚信,理解能产生友善,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把儿子从白城带回北京时,儿子才8个月。爸爸还留在农村,我和儿子住在姥姥家。儿子18个月,我就送他到团中央幼儿园全托了。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我不能满足他的请求,我老公去外地工作,我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我搂着他,为他擦去眼泪,耐心地对他说:“悦悦,妈妈知道你很想天天回家来,妈妈也很想天天见到你,可是你也知道,你们幼儿园离姥姥家很远很远。如果每天要接送你,妈妈没有那么多时间,爸爸又不在北京,要是妈妈去外地采访,就得让姥姥接送你,姥姥年岁大了,腿脚又有病,走远路很累很累,如果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姥姥就可能要滑倒,你和我该多担心呀!”

儿子听了这番话,眼泪不再流了,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妈妈,我知道了,那我就在幼儿园呆着吧!”我一下子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他没哭,我却哭起来,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转眼,五年过去了 ,儿子一直到上学前几天,才从幼儿园出来。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这点,我感受颇深。

我的老公调到北京后,工作也一直很忙。儿子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很忙,所以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里的事帮着干,集体的事抢着干。

我记得,有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刮着大风,我因加班,很晚才回家。那时,我们已有自己的住房,我们三口人住在一起,而那一天,爸爸出差不在家。等我走进温暖的卧室时,儿子已经睡着了。我发现在我被子上又加了一床被子。枕头边,儿子给我留了一个小纸条:“妈妈,天冷了,我给你从上面柜子里掏下一床被子,这样你就不会冷了!”

我的眼睛一热,再看儿子,他被子上只加了一床棉花套。顿时,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他为我想得多么周到,而他自己……他才上四年级,个子不高,能从房顶上的壁柜里取出被子,该多么不容易!那一夜,我睡得很温暖。为了厚厚的棉被,更为了儿子深深的爱!

世界上,有什么样的爱,比儿女给予你的爱更让你心动呢?世界上,又有什么样的关怀,比来自儿女的关怀更让人欣慰?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学会理解别人,就会减少很多抱怨;一个孩子心中有了别人,一生就会幸福。

不抱怨的人,一定是善解人意的人,也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无怨的人生最快乐。那么,怎样让孩子做到“善解人意”呢?有位父亲是这样做的。孩子“善解”父母的前提,是明白父母的用意;不要抱怨孩子不懂事,而是让孩子了解长大的艰辛。

理财教育从小开始

2008523日,我去北京授水河小学给五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理财教育”课。小学生对理财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正好进入理财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46岁正好是培养儿童数理能力的关键期。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为514岁。

不过,实际上很多国家对下一代的理财能力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在法国,早在儿童34岁阶段,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孩子基本的货币理念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回想一下,儿子也是从10岁开始对“钱”有了兴趣。有一天,儿子郑重地对我说:“妈妈,和您商量一件事。”“好啊!”我喜欢听“商量”两个字。“过两天学校要组织春游,要坐汽车,买门票,天这么热,还要买点饮料,您能不能给我5块钱?”捏着手指算着。

“可以。”我毫不犹豫。孩子出去玩,给点钱是应该的,何况他的理由那么“充分”。儿子看我这么痛快,来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没去颐和园了,里面许多地方都要门票,您能不能再给我两块钱。”儿子“得寸进尺”了。

我看他认真的样子,觉得这个理由也能接受,于是又答应了:“好吧!”儿子看自己的“游说”成功,情绪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1块,给我8块钱算了,万一有同学带的钱不够,跟我借呢!”

这话也有道理,看他那费劲的样子,我改变“战术”,“以攻为守”了:“这样吧,我给你10块,由你自己支配,节约归己,好不好?”“真的?OK!您真是个痛快妈妈!”儿子喜出望外。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春游儿子只花了3块钱,用来买门票、交车费。儿子的班主任告诉我:“这次春游,你儿子什么都没买。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去买饮料,他也不去买。我问他为什么,他神秘地告诉我‘节约归己’。”

后来听儿子说,许多同学买吃的、买喝的,春游变成了“吃游”;还有同学把剩下的钱买了小飞机,3块钱一架,一会儿就飞丢了好几架,多可惜呀!那些同学,一边扔飞机,一边说:“不花白不花。”

以后,我每月给他固定的零用钱,他知道算计着花了。省下的钱,他买了一套《机器猫》,看完又整套卖出去。

对孩子来说,理财必须有“财”。让孩子手中有可以支配的钱,他才会认真算计着花,如果都是父母的钱,他的想法就是“不花白不花”。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也要从小抓起。在我国,大多数父母回避与孩子谈钱,怕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但同时孩子手中又有过多的零花钱,引发了种种成长中的问题。事实上,从这次特别的课堂中发现,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对自己家庭的理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也在大人耳濡目染下,对理财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基础、系统的理财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财观念已在不断深入人心,儿童理财教育也正在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如果没有及时教给孩子对金钱抱有健康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父母可能要面临6大难题。

1.孩子沉迷于物质享受;2.因缺乏经济的责任心,长期对父母依赖;3.在信用消费中陷入债务陷阱和人格陷阱;4.在经济上不能自理,容易丧失自信心;5.导致孩子把金钱与成功等同起来;6.对金钱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家庭冲突。

零花钱最多的孩子在中国。对中国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就是孩子生存能力的教育,万万不可小视。

金钱是把双刃剑,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如果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那么这时金钱又会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罪魁祸首。忽略孩子的钱商培养,孩子未来不会幸福。孩子不会理财,成年后如何去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呢?

钱商,要从小培养。

11,神话中的龙对九个儿子就懂因材施教 礼貌与德行不是教出来的

  有位网友问我:“我家宝宝9个月了,老是‘呸’别人,一有不如意就‘呸’,还爱推别的孩子,怎么有效地改正这样的坏习惯呢?”我对她说:这是跟大人学的。孩子的坏毛病大都是从大人那里看来的。

  所以,家里有孩子,大人举止要文明;教育孩子有礼貌,父母必须要有礼貌。但是,父母经常很粗暴地教育孩子要懂礼貌。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父母会当着他人的面指出来,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说是很不礼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说“再见”,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道别。世界上没有什么教育比身教更有效的了。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讲故事。正巧那个出租车司机是我的“粉丝”,对我十分热情。我干脆坐到他旁边的副驾驶座位上,和他闲聊起来。

  “您在车上捡到过东西吗?”我对这位“粉丝”司机很感兴趣。“真让您说着了,我可捡到过‘大炮儿’!”司机神秘地眨眨眼。“快说说看!”我有点迫不及待,于是,司机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那是一个过年的晚上,夜晚收车时,忽然发现后排座位上有一个手提包,打开一看,我傻眼了,包里装满钞票,有美金、港币和人民币,还有四本护照。我想,丢钱的人会多着急呀?”

  “究竟是谁丢的呢?我回忆起来,傍晚时三个大人带了两个小孩上过我的车,那两个小孩又哭又闹的,他们在一个新建的小区下了车,急急忙忙走了,车票没有拿,可能是他们丢的。”

  “我决定马上给他送回去,凭着记忆我来到那个小区,本想问保安看没看见有人抱着孩子下车,可保安岗亭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人,看到车来,人群中有人尖叫起来:‘哇!出租车司机把我的包给送回来了!’”

  “第二天,他们给我们公司送来一面大锦旗,公司领导对我说:‘你知道你捡了多少钱吗?40万!那女失主说了,本想能把护照送回来就谢天谢地了!没想到一分不少全回来了,现在真是好人多啊!’”

  “捡到钱的那一刹那你是怎么想的?”当记者的我总爱刨根问底。“我当时只是想,丢钱的人该多着急啊!”司机坦然地说。“这事您跟家里人说了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我回家跟我爸说了,我爸是个老警察,我爸说:‘儿子,你做得对!你要是不送回去,你就不如你儿子了!’”“那你儿子知道吗?”我穷追不舍。

  “我跟我儿子说了,我儿子说:‘老爸您做得对!如果您不这样做,您就不是我爸了!’‘因为我爸说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要拾金不昧!’”“粉丝”司机说到这儿,一脸的自豪,他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高兴!

  “我也跟我哥说了,我哥也是个警察。我哥说:‘弟弟你做得对!你不交回来,我们也能查出来!’”

  我们哈哈大笑:“老弟,你真棒!你爸、你哥、你儿子都会为你骄傲!我也为你骄傲!”出租车开走了,而我的心绪还留在故事里,我觉得这个司机很伟大!

  我能够想象得出,这位司机爸爸高尚的行为,会对儿子一生起到多么大的影响!中国的家长总是把孩子看成是一张白纸,所以必须要“教导”。从吃饭、睡觉、穿衣到讲话、礼仪甚至为人处世,全由爸爸妈妈不断“言传”来完成“教导”任务。

  实际上,孩子们都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他们会在被尊重中自然地去观察、去模仿、去学习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然后自己实践,体验美德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从而懂得“做好事的人使自己得救,做坏事的人使人自己毁灭”。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做家教报告,还没进会场,只见门口有个大红拱门,上面各飞两条龙,我马上想到一个词:望子成龙。中国的父母渴望孩子“成龙”、“成凤”是人之常情,就一个孩子,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呀!

  可是,大家想都没想过,“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龙有九个儿子,一个会呼风,一个会唤雨,一个爱负重,一个爱戏水……龙妈妈很会培养孩子,她把善于负重的龙儿赑屃派到庙里驮碑,虽然很辛苦,但赑屃很乐意;她让喜欢戏水的龙儿趴蝮当水神,守护在河边防止水患,虽然劳累,但趴蝮很开心;她让善于四处观望的龙儿鸱吻站在房檐上保平安,虽然每天风吹日晒,可鸱吻总是喜笑颜开……龙妈妈根据每个儿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委派了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龙儿们既高兴又不负众望。

  龙妈妈的方法叫: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兴趣。

  有的孩子是“音乐”的孩子。音乐响起,他或专心地欣赏,或翩翩起舞,或情不自禁地挥臂指挥。有的孩子是图画的孩子。他的右脑开发得较早,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想象能力也比较强。他脑海中经常出现一幅又一幅图画。

  我自己也是属于“图画”的孩子,别人讲的事、书上看到的事、自己想的事,常常在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图画,我基本上属于形象记忆。所以,我讲话从来不拿稿,我是把我心中的图画描述给别人。写好稿再讲,常常欠生动,影响沟通。

  有的孩子是文字的孩子。这种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们的眼睛像摄像机,看一眼就能全部“拷贝”下来。“全脑速读”,培养的就是这种能力。有的孩子是数字的孩子,这种人逻辑思维较强,想问题深透,表达问题严谨。

  我大哥从小就是个喜欢数学的孩子。他做数学题,就像做游戏。我很少看他写作业,可他后来告诉我,各种数学题他都做过,经常是在学校就做完了。他在小学、中学、大学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时参加全国数学竞赛经常获奖。他是中国第一批研究生,并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计算机硕士学位,做过博士后,现在是美国一家环保部门计算机中心的专家。

  我觉得,我妈妈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她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可她懂得“子子不同”的道理,她从不把她的六个孩子互相比较:她从不对我说:“你瞧你大姐多棒啊!北医高材生!你大哥多棒啊,洋博士!……”也从不对别人说:“你看卢勤多棒啊!老上电视,得了那么多奖!”

  妈妈的口头禅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什么都有出息,只要你爱干,好好干,都能干好!”这就是生活,平常而平静的老百姓的生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既然“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那么人与人之间更是有差异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也会各有不同,那为什么要把他们比来比去呢?你家孩子是“龙”是“凤”,与人家孩子没有关系。不要觉得人家孩子成绩比你家孩子好,人家孩子考上的大学比你家孩子考上的大学名气大,人家孩子就是“龙”,你家孩子就是“虫”。

  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帮助每个孩子确定好人生的目标,让他们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兴趣广泛的人、敢于创新的人。做到这些,你的孩子必是“龙”,必是“凤”,因为他们做了最好的自己。

12,“为了孩子没了自己的生活”正确吗 商量,沟通的好方法

  2008年豆瓣网上出现了一个小组论坛,名为“父母皆祸害”小组,其中涌动着大量控诉父母的声音。小组于2008年初创立,20107月初发展有2.7万人。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控诉自己的父母,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其中,许多怨恨都与亲子沟通不畅有关。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家庭幸福指数,关系到亲子的融合,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亲子沟通,是必修课。在这方面,我挺佩服儿子。这话听起来,有老王卖瓜的嫌疑,可回想儿子成长的历程,记住的都是“商量成功”的故事。

  记得上高中时,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和您商量一件事。新年就要到了,周六我们三个男生要去另一个男生家住一个晚上,欢度中学的最后一个新年,一起听听新年的钟声。”儿子婉转地说。

  “不行!”我口气坚决,“前几天开家长会,老师说了,不让到同学家过夜。”儿子看我态度坚决,没有再坚持(你看他多聪明,时机不到,他打住了)。过了几天,儿子忽然问我:“妈妈,您写的书没有人看怎么办?”

  我以为他指的是那本《写给年轻妈妈》,便很有把握地说:“有人看,这本书发行200多万册呢!”“我是说,假如没人看,您会是什么心情?”儿子换了一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我当然会伤心的。”我坦白地说。

  “这就对了。”儿子一拍大腿,“您想想,同学的妈妈听说我们要去住,屋子都收拾出来了,晚饭也准备好了,可我们又不去。人家白准备了,一定很伤心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儿子显然比小时候更能说了(他掌握了沟通最主要的技巧:以他人为主导。这让人听了心里痛快)。

  “道理是这样,可学校开家长会时说了,有几个同学去别人家过夜,家长有意见,告到学校去了。所以,我不同意这样做。”我一再申明反对的理由。

  “那几个同学是不对,事先没和家里人商量好,让家长着急了,家长当然反对了,我这不和您商量嘛!咱俩有商量吗?”儿子耐心地解释着,等待我的回答(他使用了沟通另一条技巧:建立同理心,建立共识)。

  听到“商量”这个词,我心动了。是啊,儿子为了达到目的,真是煞费苦心,他用“商量”来说服我,我有什么理由拒绝他呢?再说,他已经快18岁了,已经有行为能力了,我干吗要管那么死呢?于是,我问清都有哪几个同学后同意了。我要求他告诉每一个同学,事先要和家长商量好,并嘱咐他早一点回家。

  儿子乐了:“我早就知道妈妈是个明白人!”他自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不忘给别人以赞美,让别人也有成功的喜悦(他使用了沟通第三条技巧:分享成功)。

  从儿子幼儿时期到高中时代,直到今天,我和儿子一直用“商量”的办法相处。父母不要跟孩子“较劲”,认为我是父母,你就要听我的,这种武断只能把事情搞糟。他会认为你是成心和他对着干,阻止他的好事。心理上的反感,会让他们背着你去干他想干的事,回来你跟他大闹一场,也会是两败俱伤,无济于事。我们和孩子之间应该像成年人那样,进行互相尊重的交谈,用“商量”的口吻说话。

  生活需要办法,沟通需要智慧。我想每一位父母和孩子沟通,都有自己的方法。如果能互相交流,那该多好。

一声叹息让孩子心碎

  20091123日中午,我在安徽亳州举办“二十一世纪我们怎样教育孩子”主题报告会。眼看快到下午一点了,主办单位的一位领导走过来,悄悄告诉我:“一个高中女孩等了你三个小时了。她拿了户口本准备去北京找你,结果听说你来了亳州,便一大早跑来等你,非要见见你。她说,只要你抱抱她就行。”

  在后台,我见到了这个女孩。她和我一般高,长得胖胖的。见到我,女孩的眼泪一下子落了下来,她激动地说:“知心姐姐,我好想你!”我走上去,紧紧拥抱了她。“你遇到什么难事了吗?”我掏出纸巾,一边帮她擦眼泪,一边轻声问。

  “我没有考上一中……”话没说完,女孩的眼泪又一串串掉下来了。亳州一中是当地很有名的一所重点中学,也是很多“尖子生”的奋斗目标。“你成绩很好,但中考失误了?”我一边安慰她一边问道。没想到,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好,在班里一直是中下等。”

  我拍着女孩的肩膀说:“你在普通中学是中等,到了重点中学学习岂不是更吃力了吗?”这时,站在一旁的女孩的妈妈悄悄告诉我,女儿因为没有考上一中,还吃了耗子药。“我觉得活着真没意思。”女孩又一次泣不成声。我心疼地对她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责任的,你还没有为自己的亲人、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就死了,多可惜啊!”

  “可是,妈妈为我付出了一切,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我觉得对不起她。”妈妈看着痛哭流涕的女儿,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千言万语,但航班起飞的时间快要到了。我把女孩拉到身边,说:“我把我的手机号给你,但你要帮我保密,有空咱俩通电话。”女孩满足地笑了。我拥抱着她照了张相,才匆匆告别了这对母女。

  “妈妈为了我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女孩的这句话像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这位母亲或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全心全意地付出,竟然成了女儿心里沉重的负担。这个女孩明明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可能考上重点中学,但为了妈妈她偏要去考。以她的学习成绩,考不上重点中学本来也属正常,可她却觉得对不起妈妈,甚至为此自杀。

  可见,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付出就会有丰厚的收获。不合理的爱也会造成悲剧。所以,我很想把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送给这个女孩的母亲:“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己的教育。”

  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以他的爱心和师德闻名于教坛。他对女儿的培养目标是,让女儿一生善良、快乐和勤奋。李镇西老师的女儿李晴雁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胆小、腼腆,学习的领悟力也一般。但李镇西老师一直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因为在他看来学习的快乐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次,李晴雁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烦闷,她感到很难过,觉得自己是一个“差生”。于是,便对父亲说:“爸爸,你的女儿没有考好,给你丢脸了!”李镇西老师很爱自己的女儿,他为女儿的话感到心痛和不安,他不希望孩子因为一次失败而看轻了自己。面对考试失利的女儿,李镇西老师最常说的话是:“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可是,今天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会满意。在内心深处,这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天才,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孩子的每一次考试,父母都理想化地认为应该是满分,因此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然而,这种失望对孩子的自信心而言,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的时候,才会无所畏惧、轻松前进!在这个世界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3,一个农民工孩子留守10年的成长史 留守,农民孩子的新考验(一)

记得20101022日那天晚上,我走进建国饭店一间会议室。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一起,交流他们的体会,诉说他们的烦恼。他们中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有打工子弟、留守儿童、农村孩子的代表,也有来自改革开放的大城市的少年儿童代表。第二天,他们将去人大会堂参加“知心姐姐”50年庆典,有的人还要在“倾听儿童心声”大会上发言。

我坐在他们中间,静静地听着。几位城里的孩子抱怨父母给的自由太少、管得太多、不让玩游戏机;留守儿童抱怨父母不能陪自己……这时,一个中学男生突然站起来,情绪激动地说:“你们能不能不抱怨父母呀!他们也不容易!”在场的孩子都呆了,场上鸦雀无声。

“说说你的故事吧!”我请他坐下,我知道他一定有故事。他叫康远飞,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代表,在陕西岐山中学读高二,也是“知心姐姐”的小记者。他的父母在北京打工,他一直和农村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从怨恨父母到理解父母的心路历程。

老爸是10年前去北京打工的,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学前班。过了几年,妈妈也去了北京,帮老爸开了个小门面。我开始隐约了解到他们离开我、离开这个家,是去奔生活了。我和大我两岁的哥哥一起在田地里吃力地拉着农车,肩膀上被绳子勒出一道深深的血印,汗水流到那里就会一阵刺痛,我必须独自忍受生活里的一切,繁重的学习、家里的农活和缺少亲情的创伤。所有的一切,我都咬着牙挺了过来。

10年时间,一个人。在这样的寂寞中,我一度变得很消沉。慢慢地,对父母的怨恨在我心里扎了根,而我在和他们谈话时表现出的强烈不满和逆反,也让他们乱了阵脚。

初二快放暑假的一个晚上,我在电话里和爸妈大吵了一架。所有的怨恨一下子爆发出来。我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便狠狠地挂上了电话。铃声紧接着急急地响起,我拿起话筒歇斯底里地大喊了一句:“我不想活了!”然后,拔掉了电话线。

老爸火急火燎地从北京赶了回来。我从他的皮包里翻出一张凌晨到达的机票。往常恨不得骑着自行车去北京的老爸,竟然坐着飞机赶回来了,一种淡淡的悔恨开始在我心里蔓延。

放暑假了,家里夏收的农活也都做完了,老爸去县里的邮局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买到两张去北京的火车票。要去北京的前一个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老爸提着几瓶酒,带我去了门前的打谷场。老爸一边喝酒一边问道:“你真的想死啊?”他的语气很淡然,好像在问我明天是不是想去县城一样。可是,我又分明嗅到了他语气里的一丝威严。

“对。你说呢?!”孤单的生活让我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老爸似乎听出了我的挑衅,却没有发火。“我不想给你讲什么大道理。我知道,你会说这个早就过时了。你现在遇到一点问题就要死要活的,有什么意思?还是不是男子汉啊?”老爸有点激动,我也压不住了,大声反问他:“你们一年才回来几天!我的委屈和伤害有谁懂啊?你知道吗,你这样真的很不负责任,你把整个家都扔下了!”我越说越激动,眼泪夺眶而出。

老爸没有安慰我,他站起来把空酒瓶重重地摔在地上,酒瓶落在松软的黄土地上没有摔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他十足的怒火。“好,是我不负责!那以后你出去打工赚钱,有本事你来养家,我去替你上学!我辛苦工作为的是什么?!你太让我失望了!”

说完,老爸把拖鞋甩到一旁,坐在草席上喝闷酒,不再理我。我一边掉眼泪一边低头摆弄手边的小石子,这时,老爸的双脚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黝黑、干裂,几道深红色的伤疤依稀可见。这个细节刺痛了我的神经,我突然有了一种隐隐的负罪感。

留守,农民孩子的新考验(二)

爸妈在北京生活得一定比我好,这是我一直坚信的。可看着老爸的这双脚,想到他每次回家都穿着同一身衣裳,还有他越来越多的白头发……爸妈到底在北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我现在真的没法回答了。也许只有去了北京才能找到答案。

第二天,我和老爸一起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一路上,我都在期待着北京的那个家……走出火车站,我和爸爸一起搭乘公交车,一路从繁华的城市主干道晃悠到了一个位于城市郊区的小村子。这里好像是被城市抛弃的一角,完全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有的只是泥泞拥挤的街道和街边叫卖的喧闹。

刚到北京的第二天,老爸所在的工厂突然停水,一下子急坏了老板。他用命令式的口吻没好气地催促老爸快想办法。我很看不惯他那样对待老爸,却猛然发现,好像自己就总是这样命令和指责老爸为什么不为我做这做那。我看到老爸焦急地在院子里踱来踱去,心里突然酸酸的。他不断用手机打着电话,一会儿喊别人“某哥”,一会儿又喊“某总”,终于有一个人答应借水给爸爸的工厂。老爸不敢耽误,立即开着小货车去拉水。因为工厂的用水量太大,老爸从上午到深夜一直不停地往返于两个工厂之间,我也跟着他一直忙到深夜。我们两人的衣服在抬水时弄湿了,就像被大雨淋过一样。

抬完最后一桶水,我和老爸喘着粗气蹲在地上,我感到很累很委屈,哭着对老爸大吼:“好不容易来北京一趟,还要跟着你干这些!”老爸抹了一把汗水,低声说:“儿子,对不起。”那声音里满是疲惫和愧疚。我伸出手臂紧紧地抱着他,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拥抱他,老爸全身被汗水浸透了,我就那样抱着他,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我突然想到,原来小时候老爸一直都是这样抱着我,而此时我们竟然互换了角色。

回到住处之后,老爸一直向妈妈夸我有多能干,但我只是沉默着。我只做了一次这样的工作,仅仅一次陪老爸辛苦、流汗,可我的老爸,那个可怜的老爸,他几乎每天都要这样不分昼夜地奔波。如果我再像以前那样蛮横和幼稚,怎么能算一个儿子,一个好儿子?!要回老家的那一天,我对老爸老妈只说了一句话:“我终于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谢谢爸妈!”在火车上,看着爸妈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我终于知道,一家人最需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和爱。

讲到这里,康远飞放声大哭。在场的人都哭了,我的泪水也止不住往下流。了解需要付出代价。一个男孩,留守农村10年,抱怨父母10年。10年后,小男孩长成17岁的大男生。终于,误解变成理解,抱怨变成悔恨。当他真正了解父母为什么要离开家、离开孩子去城市打工,真正了解父母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而拼命挣钱时,他才从心底里原谅了父母,他才感受到自己双肩沉甸甸的责任。

长大真的不容易!康远飞的成长,让我看到,让孩子学会面对生活的艰辛,比同情他们的命运更有效;让他们自己走出孤独,比抱着他们长大更有利;让他们从抱怨转化成报恩,才会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不抱怨的人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14,喜欢“宅”的孩子多半是为逃避压力 步入大学第一难题:人际关系

儿子上大学第三天,从校园里打来电话:“我和他们不是一种人,我的幽默他们不懂。我想家。”我十分诧异。上中小学时,儿子一向以性格活泼、幽默大方、善与人相处而受到老师同学的欢迎,怎么一进了大学,遇到的第一道难题竟然是如何与人相处?于是,我走进这所古老的大学校园,在林荫道旁与儿子促膝谈心。

“遇到什么难题了?”我微笑着问。儿子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体检那天,每人要交30元,有几个外地同学的钱在银行里,兜里没现金,看他们那么着急,我说,我先借给你们吧!没想到,他们不但没有谢意,反而说我是大款!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说:“你帮错忙了。借钱,要在别人需要而且向你提出来时,才能出手。你主动借给人家钱,人家会认为你有钱没处花了。”

第二件:“一个宿舍6个人,大热天,有个同学把窗户用大被子盖着,八点多就睡了,我热得满头大汗,问他:你怎么这么早就睡了?你猜他说什么,他说:谁像你们北京人,过惯了夜生活。”

我说:“各地人生活习惯不同。农村人习惯早睡早起,城市人习惯晚睡晚起,十几年形成的习惯,哪能刚入大学就改变呢?人与人相处要互相适应。”

第三件:“第一天做自我介绍,前面人都千篇一律地介绍自己,我幽默地介绍了自己。有的人说:他出风头。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幽默。”

我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爱理工的求相同,爱艺术的求不同,你喜欢小品求甩包袱。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就像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一样。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儿子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主动与那些他认为陌生的外地同学交往。军训休息时,他热情地为大家唱歌、表演小品……他幽默的表演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还被选为“每周一星”。回学校后,他还协助系里组织合唱节目,这个节目在全校新生汇演中获得了第一名。一周后,他的情绪好了,爱上了这个新的集体,适应了大学的生活。

一个人际关系不错的孩子,进入大学后还遇到这么多困惑,更不要说那些一直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了。开学三周了,还有十八九岁的男生夜里躲在宿舍的被窝里想家抽泣。有的同学心中没有别人,夜里上厕所时,开门、关门、说话的声音都很大,影响了别人的休息,自己还不觉得。

我听一位朋友说,她家有个远房亲戚的儿子,是当地的高考状元,考入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入学才两天,就觉得“这个世界太冷漠”,“没人关心他”,最后因“无法与‘陌生人’合作”而离校出走达数十天。还有的学校的“高材生”因为不适应环境,甚至走上退学、自杀的道路……难怪一位大学校长与新生谈话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过住集体宿舍的经历吗?”经历就是财富。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一起,首先要学会熟悉人、纳悦人,学会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样,离开大学,步入社会才能适应。

人的成功20%靠智商、80%靠情商。情商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帮助这些在“独生、独养、独门、独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走出孤独,成为一个社会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帮助孩子尽早“脱宅”

令人担忧的是,80后出现了“啃老族”,90后出现了“宅人”。

“一起打篮球?”“不去!”“我们去逛街好不好?”“还不如去逛淘宝!”“《哈里·波特7》上映了,我们去看吧?”“没意思。”……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很多人会说:“你可真够宅的!”

“宅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而且正成为很多孩子的生活方式。孩子应该是活泼好动的,为什么他们会喜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些新新人类到底是如何“宅”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组对2741214岁的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在网络上对一些“宅人”进行了采访。

在本次调查中,有47.81%的孩子表示自己是“宅人”。这个接近半数的统计数字表明,“宅”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宅人”早已不是少数派。调查中说,宅人不缺少娱乐,不缺少朋友,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

如果我们的一切需求都可以在家里得到满足,那我们还有外出的必要吗?这就是宅人的逻辑,他们可以罗列出一堆理由证明外出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会告诉你:“家才是最好的地方,宅着才是最有乐趣的事情。”

那么,家对宅人的魔力从何而来呢?调查的结果有两个:

1.网络和娱乐方式的变化,让部分孩子越来越“恋家”

回忆起童年的快乐时光,70后也许会提出和伙伴们去看露天电影、跳皮筋、上树掏鸟窝;80后会回想起自己看过的经典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而90后或许会告诉你,网游、动漫才是他们的最爱。

2.逃避压力的心理需要,让宅人喜欢躲在家里

调查发现,宅人似乎格外依赖家带来的舒适、安心的感受,他们对压力比较敏感,甚至有些人认为外面的世界是虚伪而不安全的,只有在家里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

对家的依赖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但过度的依赖却有可能暗藏着心理危机。心理专家认为,“适当的压力,无论是人际交往的压力,还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促使个人发展的条件。”过度依赖家带来的松弛感,有可能造成责任感缺失和抗压能力越来越差。

这份调查发人深省。很难想象,当这些90后的“宅人”长大步入大学的校门,六个“宅人”同住一个“宅子”朝夕相处时,他们彼此之间会是什么情景。看不惯、不习惯、受不了、想念家,将是他们更大的难题。如果他们步入社会,去一个单位工作,和几十个人在一个“空间”工作,他们遇到的困惑将更大。

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千万要帮助孩子尽早“脱宅”。让他们早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伙伴,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让他们早一些掌握与人交往的能力。友谊是创业的基础,朋友是事业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友谊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鼓励。

如果生活中没有友谊,就像地球上失去了太阳一样,因为太阳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而友谊则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快乐。做父母的,不能因为怕孩子交结“坏朋友”而把孩子锁在家里,以牺牲朋友和友谊为代价是不划算的。朋友圈子的缩小,对孩子一生来说,损失是巨大的。

15,留给孩子财富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选择,生存的本领

选择,是人生存的重要能力。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孩子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论你有多么焦虑、多么担心、多么不放心,小鹰已飞上蓝天,你够不着,管不着,急也没用了。只有耐心地静观他们跌下去、耐心地等待他们再重新飞起。

儿子到公司不久。一天中午打来电话:“妈,今天老总找我谈话了,给我三个选择。”我急忙问:“什么选择?”

“第一,让我去某市一个分公司当副总;第二,给我在大学设计的网站投资,让我搞起来;第三,在公司总部从头学起。妈,你说选哪一个?”儿子说得一清二楚,我却犯了难。

“我看这三个选择都挺好:第一当副总,这不是你想要的吗,刚去就实现了,不是挺好吗?第二,给你设计的网站投资也很好啊,你那个设计本来就很好,有人投资不是心想事成了嘛;第三个也很好,这个公司是新兴、著名的公司,你从头学能学来真本事。你也知道,我这个人最不会三选一了。我看哪个都好,还是你自己选择吧!”我连珠炮似的说完。其实我心里是有倾向性的,可我不能说,我要把选择权留给儿子。

“当然选第三条了!”儿子看我犹豫,他倒“坚定不移”了。“为什么呢?”我问。“您看,刚去就去给人家当副总,我什么都不懂,人家哪里会服气,过几天还不合伙把我挤出来啊!”

“有道理。那第二种选择怎么不行呢?”“办网站,光投点钱是不够的。钱烧光了找谁要去啊!还是选第三条路,老老实实从头学!”儿子胸有成竹。“还是你想得周到,选择留下学才是上上签!”我大声表示赞成。其实我心里早就这么想了。现在他自己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心甘情愿。

儿子从基层做起,做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被总裁提拔为一个新公司的副总裁了,而且调回了北京。几年后,他选择了自主创业,那位总裁也很支持他。他起早贪黑,十分敬业,从不抱怨。

儿子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是主动的、快乐的、幸福的。作为父母,你为孩子铺的道路再平坦,他们也会觉得扎脚;作为孩子,哪怕他们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再坎坷,他们也不会抱怨。

几年前,一个叫大北的中学男生立志要搞野生动物研究,竟然在家里养起大蟒蛇。母子发生冲突,走进北京电视台BTV8“知心家庭·谁在说”节目。我是嘉宾主持人,我鼓励大北的妈妈支持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我对她说:“孩子自己选的路,就会努力,努力中获得了成就感就有了动力,最后必定能成功。”

有了妈妈的支持,大北的学习积极性大增,现在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上学,一年后毕业,他学的是畜牧兽医系动物学专业。201072日,大北18岁生日前,已经加入了其下属的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成为一名公益野生动物保护者。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岔路口。如果我们替孩子把一切都想好,这样做虽然可以替孩子、也替父母免去很多疏忽带来的麻烦,但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将会因为缺乏重要的学习过程,而无法享受到由自己独立选择带来的快乐。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1999930日凌晨515分,就在国庆50周年大典的前一天,我83岁的慈母离开了我们。妈妈生前,桌子有一个抽屉一直是锁着的,钥匙就放在她的衣兜里,谁也不知道里面放着什么“宝贝”。

妈妈去世后,二姐打开了这个抽屉。我们全都愣住了:里面没有一分钱,也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个小本子,前三页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她每个儿孙的出生日期,既有阳历,也有阴历,甚至精确到出生时的几点几分。这就是妈妈的“存折”!这就是妈妈的全部遗产!

妈妈生前总是说,她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她的孩子,她用她全部的心血来抚育孩子。妈妈走了,带着微笑走了。虽然她没有给子孙留下一分钱,但她却留下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母亲去世后,我们姐妹几个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妹妹告诉我,她女儿回家说:“爸,我妈没有妈妈了,你可要好好待我妈啊!”

自从我父母相继过世后,我发现儿子对我更加关心了。每次打电话回家,听到我的声音有一点儿异样,都会关切地问:“妈,您是不是不舒服?”我的姐妹们也说,孩子们在我们一起关心、照顾老人的影响下,学会了关心,变得懂事了。并不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这番儿女深情。在医院陪伴母亲的日日夜夜,我亲眼看到一些儿女在父母病床前为家产争争吵吵,看到一些儿女照顾老人时那不耐烦的脸上布满冷漠……我的心难以平静。一位到了弥留之际的老爷爷生前吃苦受累,一直在为儿子积累财富。可他病重住院时儿子一直没来看他,老人很伤心。一天,儿子来了,呆了一会儿就回去了,同屋陪床的人劝他:“别伤心了,你儿子不是来看你了吗?”老人老泪纵横地说:“他哪里是来看我的,他来是把我的手表摘走了!”

这一切让我心碎,令我深思。做父母的,是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究竟应该留给孩子什么呢?

我的一位女友是位成功的企业家,她自己拥有上千万的资产。在一次女性论坛上,我的发言让她泪流满面。会后她激动地对我说:“事业上我是一个成功者,可在教育子女方面我是失败者。我失去了丈夫,就把爱全都给了儿子。儿子17岁,我就给他买了一辆宝马车,儿子18岁,我又给他买了一栋房子,儿子19岁时问我:‘妈,你知道我哪天最高兴吗?’我问:‘哪一天?’他说:‘你死的那一天!’我伤心极了,气得差点吐血。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儿子要是不成人,我给他留下财富就是留下祸害啊!”

“你说得很对!”我肯定地说,过去讲“富不过三代”,现在是“富不过两代”。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留给孩子太多的财富,会剥夺他自我创业、享受成功的乐趣。

面对“富二代”,我们不能不觉醒。我们这一代人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我们的孩子正是成果的享受者。我们教育的失误,不仅会断送孩子的前程,还会断送国家的前途。如果富人的子女躺在父母营造的“钱财”中生活,高官的子女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生活,那么,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会付之东流,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一切爱孩子的父母请记住: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成财富。

2011-04-18《现代快报》连载完。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急性子妞妞

    2017-1-20 14:13

    好长,人生是马拉松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