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载尴尬的阅读后遗症—功能性文盲(1)

热度 1 已有 107 次阅读 2018-9-28 16:12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cla

尴尬的阅读后遗症—功能性文盲(1)
楼主: phylliskxx

  功能性文盲——认字会读却不会理解不会应用的学习者
给3大群体:
1:阅读量大,作文写不出来,阅读理解失分大的孩儿。
2:不会自主阅读理科教材,依赖老师的孩儿。
3:职场父母


自打从学校辞职后,我开始接触到年龄范围更大的孩子。小学、幼儿、中学、高中、工作的,在观察他们的学习中,发现很多人因为阅读少产生对资料复制理解速度慢;另一种是最为让人惊讶且毛骨悚然的:阅读量很大,但是作文写得不知为何物,课外阅读理解不过关,不会自行阅读并理解课本等等(我也反对应试教育,但是试卷本身也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大了进入工作岗位,无法执行基本的岗位职务。

就像论坛的几个少数帖子提出的问题那样:阅读有种尴尬的困境,它并不像所想的那样解决了问题。我很欣赏咱们大陆的环境,因为爸妈那么爱学习,一个理念往往迅速就得到传播。这几年的阅读热还在持续着,早期就做阅读的家庭如今也见到了初步的成效,也留下了一些逐渐暴露出来的后遗症。

我说这些并非反对阅读。而是我们既然用孩子的年华来实践一个教育理念,一个周期也过去了,客观地给后面的父母一些贴近实际的经验和教训,会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们也能迅速做些补救动作。

例子1:当地开绘本阅读馆的一位很有心的妈妈说:“孩子很喜欢阅读、看了很多书、也知道很多知识。但是总觉得她有点儿不对劲,对学习缺乏一种热诚。看书是很快,也能给你说出来故事是什么样的,就是少了点儿什么东西。”我去她那里玩时,特意抽查了小朋友的语文课本,发现她有很多词句并不了解什么意思,但是她能很快给你说出来。我请她举个例子解释一个词“调皮”,她有点愣住,但是很快应付了我一句:“这个我早就知道了,我都会背了。”我再次请她举个例子来说明,她有点儿小慌张,不好意思地笑笑,心虚地说了个例子,而这个例子解释不了“调皮”,反而解释了“诚实”这个词。她妈妈跟我说:没错,就是这个问题。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批评什么,或许大家现在还在跟进阅读量的热潮中,你会觉得这个现象不可思议或是只是个个例。
2我身边很多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关心,非常重视阅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敏锐程度很高。孩子稍微有点儿不对劲,她们都可以觉察出来。就拿进入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的语文卷子就可以看出,课内背诵没问题。课外的阅读和作文是失分最严重的。妈妈会觉得有点慌,自己明明很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孩子也很爱看书,那为什么阅读和作文就是上不去呢?不仅是小学,等大人和小孩刚适应好小学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还有中学、高中的阅读理解和作文,程度更深了。(当然,你可以说考试八股,可是当你真正去面对卷子时,你就会发现,它确实能够检验处一个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让人不快的应该是应试本身而非卷子本身。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层出不穷的测验,越是顶尖的学府越是重视。)换句话说:如果连理解作者的能力都没有,那以后工作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做出符合需求的产品;去看看世界上最出色的的那些创意,哪个不是在对大众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来的?
扯远了。例2的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阅读出问题了。当然,有很多阅读成功的例子,我们真的要去细细研究他们是怎么做阅读的,凭的是理解思考应用,很少用阅读量取胜的。否则,想要成为那样的孩子,只要把那些牛娃的书买下来,从头翻到尾就可以了。

例子3:虽然这个例子离这里的大多数家长有些遥远,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我们本地市最好的高中的文科生来找我(是我的朋友),因为她不了解上课老师讲评的练习卷。我让她大声朗读出那个她做错的题目,她朗读完后,一字没错。可就是搞不懂为什么答案是那样的。我随意挑了其中的一个字词“资源”,请她给出定义。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又随意挑了其它几个字词的意思,她也没法定义出;刚开始,我问她字词的意思时,她觉得我很傻,她觉得老师应该讲题目,而不是问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她很怀疑这些字词的意思与这道题有什么重大的关系。最后,通过查字典清理字词的意思,她才恍然大悟,答案是有道理的。这是个文科生。
很难想象,她是个高中生文科生,而且她看书看不少的。她可以把东西朗读得很完美,却不明白在讲什么。而她自己也头痛:为什么题目我都看得“懂”,实际却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最让人担忧的是:她刚开始时,是强烈质疑对题目里的字词的深入理解能否帮助她解开这个问题。这是普遍的现状:并不认为题目本身的字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缘木求鱼去找各种阅读技巧,追求阅读量和速度。
她后来读书就老实了,也摘掉了历史老师给她的评价:“历史思维比较差。”

为什么我会说这是阅读造成的?准确来说,是对阅读错误的观念造成的;因为对阅读有错误的观念,就出现错误的阅读操作。首先,学校和现在提倡如何读书的理念对阅读理解就有一套教孩子怎么去“跳读信息”、“抓关键词”、“中心句在第一段”等等的方法。看似很聪明,其实是在让阅读者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的速度越来越慢,那就鼓励他去从小使用这些办法吧。

举个例子,它是如何让学生的速度越来越慢的。我的一位交情不错的高中同学在厦门大学学习后进入厦门的外企,她在跟我聊天时提到她在外企工作的前半年实习期。她说当时怎么都想不通,一份很简单的工作岗位说明书会给她造成那么大的麻烦。她在拿到岗位说明书的时候,使用她训练出来的阅读办法读过即便还用荧光笔做了记号;甚至还能口头说出该怎么做。隔天,她把公司的客户带错了地方还传递给了客户错误的讯息(跟岗位说明书里要求传递的信息不搭嘎。)上司指着她和岗位说明书气急败坏,然后在那头疼为什么现在毕业的学生连份岗位说明书都看不懂。只是她当时还纳闷:“我做的和岗位说明书有那么大差距吗?我看几遍都能把它说出来。”她磕磕碰碰地度过了半年的实习期,各种磨练、各种抛弃以前的观念做法,重新适应。她说她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全搞懂一本34页的岗位说明书,跟她前几次读这份岗位说明书的意思果然差距很大。

这样,学生的学习速度不仅越来越慢,而且人看起来越来越驽钝。

尴尬的阅读后遗症——功能性文盲(2)
功能性文盲——认字会读却不会理解不会应用的学习者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我们对阅读的普遍认识:

    要让阅读发挥期望中的效果,首先了解阅读是什么;这边我们就遇到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在你不了解问题它是什么之前,你很难着手处理它,并得到满意的结果。问下四周的爸妈、问下在校学生、问下自己:“阅读是什么?”回答基本上是:看书啊、边看边读啊、读书啊。百度解释得更多一些:获取信息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想要炒出一盘美味的菜,然后去请教周围的人,得到的回答是:“炒嘛,调料放进去,炒就行了,炒菜就是把菜炒熟的过程,”显然,最后菜能不能吃,真的似乎只能取决于一个神秘的因素——炒菜的天赋。

   这个比喻比较粗糙,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讲,它很实际。如果大家同意在孩子在校学习甚至是我们自己想要充电,手段就是阅读的话,那上一段讲的就是现在对阅读的普遍认知。炒出美味的菜类似于阅读的内容能够应用在生活中来增加了解、增强技能;这个大家应该比较少见到,因为我们的阅读功用在第一步就不尽人意了课外阅读失分多,作文不会写,换个不同的科目就不会自主阅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即便是不同的科目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更不用说应用了。

为何那么多的阅读技巧并不奏效

当然,各位爸妈会从四面八方接收到很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譬如:做笔记、把有用的句子记下来、抓句子的关键词、先看第一句、一般来说重要的内容都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那我跟您坦白:这些都不是阅读,因此,也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反而会有无穷的隐患。

    我用我的高中教学生涯例子告诉您:
高中很多的阅读技巧,专家写了非常多的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水平的书。这些阅读技巧甚至在全国最高水平的教学比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老师阅读课堂的好坏取决于他是否使用了这些阅读技巧。但是,从老师自己孩子的阅读水平你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并不奏效。语文老师的孩子找数学老师补课就可以看出一些东西了。我之前的同事不少在头疼自己孩子阅读了很多,理解水平也没怎么提升,反而看起来越来越迟钝。我的同事很多孩子是偏科的,当然我们会找个很好的理由: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偏向和兴趣,多强调个性发展之类的。但这都不是理由,因为我发现:只要清理掉孩子不了解的内容,孩子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就直接上来了,这个孩子甚至都不需要先入为主喜欢我才喜欢这个科目。他会有自己很在行的科目,但是绝不会偏科。可是,这些阅读技巧和观念在大学得到进一步强化,我问过我之前带的去大学的孩子:“你现在感觉阅读对你有什么帮助?”,“额。。。嗯。。。老师你在说什么?”或者是“唉》》》,感觉很迷茫。”孩子迷失了,连我的问题都听不懂了。为什么说后患无穷,就在这里,错误的阅读方式会消磨一个人的智力,最后连口头的沟通都无法敏捷达成。
       我很感谢上一篇回复中各位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常常自己读完都不知所云、感觉自己经常都会这样。”然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淡漠,和拿“个性发展、天赋说”之类的论调来遮掩,更显示了我们对此也束手无策的窘况。所谓的阅读技巧只不过是发明了更多的问题而已。因为小朋友们除了读懂文章,还要去掌握阅读技巧,掌握不了自然就成了问题;更多的是,老师经常忽略文章本身,太过注重阅读技巧。例如: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我问他:“你课本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我问:“那你上课做些什么?”他说:“老师写了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让我们记下来。”小学生的回答经常是这样的:“老师给我们划分段落。”或者是:“老师写一些词语让我们抄。”或者是:“老师说这描写了当时欢乐的情景。”他连情景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再举个例子,“老师说:这种情况下要找动词,把动词都找出来。”找完了。他还是不懂怎么选择,因为他连这些找出来的动词的意思都似懂非懂的。最近在逛论坛,发现一些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模板,这些学生身上依然不好使,因为他们经常连答题模板里的字词意思都不甚了解,那你或许会问:“那就把它们搞清楚。”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错误阅读训练,他早就习惯了不去弄懂意思,所以即便有答题模板,他依然觉得好难呀,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不会主动去使用;或者用得前言不搭后语。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不懂那是什么。举个例子:我辅导的一个高三生,不会使用诗歌理解答题模板,我问:“你都看过了为什么不好好用。”他就是没用,我给他清理其中一个词的意思:“表达”,他从此以后每个诗歌理解答题都会去使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没有理解就不会有应用,在一个字词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不仅如此,学习者会认为问题出在别的方面,譬如:老师的讲课方式我不适应、一定是我做题不够多或者是出题者有毛病,故意为难我、或者是我昨晚没睡好。他离问题的根源会越来越远。
      我跟各位爸妈分享这些,还未谈到具体操作。但其实从我的实践和观察案例中,你也可以略知一二了。之所以又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阅读的现状,只是我不想那么快谈具体操作(具体操作中还包括着对学习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把你们“训练”成一个 “有经验带孩子”的工匠,如果没有对阅读现状有更多的了解,各位爸妈会很快就被孩子出现的别的学习问题打败。一个只会操作而不知原理的工人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因为工具在不断地更新着,譬如学习app、线上课程也出现了,您如何断定它会怎么帮助您的孩子,取决于您对学习的全面了解。理解会带来应用,也会带来判断力。您想想看:因为对阅读的不了解,您是否也不太能够判断那种阅读方法好呢?在那些方法出问题后,您是否也觉得迷惑呢?——无法判断。如果您能了解到我上文分享的一些案例,您其实可以即刻去看一段线上课程,就可以判断它的水准如何。如果您判断得了,那么孩子哪个阶段的学习,你都可以掌控得了,而且他会很配合。即便是出国,一样的。我说的这些,您可以先在孩子的学习里找找这样的例子,或看看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希望您拿着这些资料去与生活对比,对各位爸妈而言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

下一篇,我预计会跟大家呈现:
                 破解阅读后遗症的第一步

提出阅读的定义,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阅读为每个学习者服务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1. 从阅读的定义可以看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确定如何做某件事。阅读是受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一篇就讲阅读的目的将怎么促进阅读,和具体如何操作:

       请允许我引用一段话:所有的科目,如果他们的最终成果并不是具体的实作(实际做出成果),那么。不管他学了多久,都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面称为受过教育的人。——APS 国际应用教育学会

       譬如:学语文的最终成果是应该会读懂别人在讲什么,并使用自己学过的词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之类的;学数学应该会算账,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把结果算出来以做参考决定之类的;学英语的应该会用英语交流等等。在学修理车的就应该把车修好,而不是学了一大堆零件的名称却修不好车。

      有了这个,你可以带孩子去看他正在阅读的东西在实际生活里有什么用处。或许大家会觉得这对小孩儿来说太难了。实际上并非这样,如果你带小孩多出去走走看看各行各业,然后问问他“想要生产一样什么东西?”他往往最后就会告诉你然后你再把他想要做的东西和他正在阅读的东西联系起来,他会同意你该认真阅读。譬如一个小孩不喜欢英文,但是很喜欢玩蜘蛛,可以问他玩蜘蛛可以让他生产一样什么东西。他很可能会告诉你玩蜘蛛会帮助他生产出解蜘蛛毒液的药物,那么这就需要学化学,化学又是用文字写成的,那么就需要学英文。(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这位小朋友后来在澳洲学习化学。)

      这和我们目前阅读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这是打开孩子阅读大门最重要的第一关。第一关其实很多孩子都还没迈过去就被一路带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只是看书看书,记住记住,会知道一些东西叫什么名字,几乎没什么作用,孩子心里会有疑问:“这是在干什么,妈妈(爸爸)叫我看了记住,那就看吧;只是这是用来干什么的?”或许他会开始对一样东西很感兴趣,可是慢慢地,他发现阅读的目的只是去“知道”或是“记住”什么是什么的话,那孩子就会觉得很没意思,他的阅读也没那么如饥似渴、情绪高涨了。那他自然就不会去理解,因为没有理由去理解呀。举个例子:小多(化名)小朋友可以告诉我们一整串的: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我们可以问问她:“为什么叫子鼠,这些东西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句话,就可以让她开始去思考阅读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而她之前觉得自己只需要“知道”很多字怎么读就行了)各位爸妈可以常问这句:“你觉得它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或者:“给我一个可以用它的地方。”我经常会说:“好!给我一个它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例子。”或是带他们出门,让他们看看刚学的东西可以怎么使用出来。这个动作让小孩子非常感兴趣,他们觉得刚读到的东西可以即刻看到应用的成果。譬如有一次我们刚看完一个影片和配套的短文字:情绪度等级表(讲的是如何通过问问题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为何)。读完不仅仅是读完,然后放学;或是“哦,知道了。”或是“我今天又读完一页书了,还看了很有趣的视频,嗯!非常棒!”那他们就永远不会有应用的意识和成果出来。所以先问:“这可以用在哪里?举个例子。”然后,带他们出门去向别人提问题。之后,我会经常有机会就问:“你刚才跟这个人聊过,你觉得他的情绪怎么样?那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跟他聊天。”这样几次下来,小孩儿们就会对这个主题非常热衷。如果有应用不出理想的结果时,他们会问我为什么用出来的没什么效果?我会让他们去再看看课文,看看哪里有理解不透的地方,清理完后,再重新使用,让他们看到“自己做得出成果”。应用促进理解,理解带来应用。
       生产成果是士气的基础。没有以生产为目的的阅读,孩子的目标是不清楚的;没有以生产作为结束点,孩子的阅读热情会下滑。而且会给他这种印象:我只要记住,不需要理解,因为没有人要求我去应用,而且这和生活没什么关系。如果爸妈想检验孩子是否理解了或是你想促进他的理解,不需要等到测验,你可以去问他这篇文章可以怎么用在他的实际生活中?并举个例子。
       或许这对很多爸妈来说都比较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很少这么做。也比较难想出那篇文章是可以拿来用在生活里的。那我们先来举个例子,从很小的一个词开始——解释,来说明我们可以怎么立刻应用在生活里。从阅读到生活应用一步到位。这可能刚开始会花你一点点的心思。

       2015年时,我在小学作业班里协助过一段时间。一天晚上看到一位小朋友坐在座位上傻笑,他是遇到问题了。我走过去,看到他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请解释这句话: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他说:“老师,这题怎么做?”可能很难想到,他对这句话听了解,但是他真的不懂怎么做。问题在题目的“解释”两个字上,我带他查字典,举例子,带着他绕着班级对其它同学应用这个词“解释”,应用的方法是:向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解释一个他学过的数学概念、或是向老师解释怎么从学校走到他家。经过几番折腾,因为刚开始他没有“解释”好他要讲的数学概念,他以为只要说句话就行了;结果几个低年级小朋友被他弄得晕乎乎的,后来大家争着问他他刚才在讲的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意思,他才明白要如何去“解释”一样他明白的、而别人却不明白的东西。然后他明白题目要他做什么,他也很愉快地把回答写了上去。事后,我还是问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你觉得你还可以把你对解释的理解用在哪里?”他的回答简直是个小专家的范儿了,他说:“别人听不懂时,我可以画图,或是把东西都摆出来来解释给他们听;有时候我自己懂,别人不一定懂,可以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

    单从一个词出发,爸妈就可以激发孩子的理解应用能力。其实没必要把词放在他脑子里,等到他很大很大,让他自己去体悟。因为如果他从小没有这种应用的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会觉得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割裂开来的,这容易造就“只读不用”的学生。他就会一直读一直读,直到他无法离开学校或是觉得实际生活应用是个困难的谜团。读到用的“时差”越长,孩子越容易习惯“读而不思不用”的想法。即刻就建立起文字和生活的链接,会让孩子的学习态度改观非常大,不仅如此,他们会觉得阅读是有实际用处的,而不是一堆没什么意义的“聒噪声”。

     下楼沙发也是一个例子,各位爸妈可以参考如何去做。当然,您或许要一个全盘的阅读安排,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一个您可以在生活里让他去好好参与体会应用字词,那么他的整个理解力不比阅读大量书籍的差。相反,他会对阅读有非常实用的观点,这个观点就足以让他在每个科目里披荆斩棘了。供各位爸妈参考。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下篇介绍孩子有了阅读目的后,通过些什么步骤,就可以阅读各类书籍。而不需要一种类别一种类别       地去适应和阅读。而且,真正让孩子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各位爸妈,我就不再编辑了。这是我从我另一篇帖子摘录过来的,一个字词如何从理解到应用的例子。给各位爸妈做参考

经常,小学语文课本(即便是平常阅读)会出现一些比较棘手的词汇,譬如:“资料”“文化”“符号”等较为深的词。小天看书时会看到,有疑问,但课上老师不会仔细去讲这些词的意思(但老师经常会说这些词)。实在是有趣,这些词常出现(无论口头或者书面),但是小朋友没几个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就算大人,要我们一下子讲下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恐怕也有点结巴。小朋友会问,回答有几种:a. 这个以后你会明白的。B. 老师没教啊,那不用理解这么难的东西了。C. 我们一起查字典或问爸爸。
    办法1:没错,我们可以查字典和百度。可是给大家看下现在小学字典的对这些词的定义。
资料:生产、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供工作、学习、科研等参考的材料。
    小朋友不一定理解科研、参考和材料等词语,这个定义只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不解。这时候会出现,我们说破嘴,心都掏出来了,孩子还是一脸迷茫的样子。小天以前就是这样,解释解释得更多,解释得更多,他最后会弯腰驼背,眼中无神地看着我;这明显不是个理解词的模样。心塞!
    这时候,我会找本简单的字典:牛津英文词典。用你的食指竖起来比划下,它有那么厚。这算是简单的字典吗?在教小天的过程中,我筛查了很多中文字典,惊奇地发现中文竟然少有好字典。好字典的定义是:简单好用不复杂。它不仅告诉字的定义,而且还有字的起源。
    牛津英文词典对资料的定义:可以使用的实物或文字信息。
    我把这个定义告诉小天后,他立刻说:桌子是学习资料。哇卡卡,他明白了。
    所以我带着他绕着房间四处走动,跟他谈:“很好!还有什么是你可以用的呢?”
    他很兴奋地跑到厨房,指着各种厨具:“筷子是吃饭资料,油是资料,妈妈做衣服的布是资料,它们都可以拿来用。”
    “非常好!小天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哟。”我及时回应了他。
   我赶紧插了一句:“今天你告诉我你在凤凰路上看到我想要买的桌布,很感谢你的这份资料,因为我可以下午就过去买。”
   小天显得开心得不行,越发起劲了,拉着我出门说:“你来看你来看,对面墙上有---租房吧啦吧啦。。。”我故意调侃他:“你告诉我这个东西,我能怎么用啊,你该不会让我去租房吧?”他很认真地说:“昨天来的阿姨不是请你帮她找便宜的房子租吗?你可以告诉她这个资料。”“嗯!对哦,谢谢你提醒我。”接着,我和小天一路走出小区,四周寻找资料:便利店的打折报、丢在地上的课外班宣传单、贴在电梯里的便民告示、大楼的售卖广告、公交车站的站牌等等。他还特意去问了一个过路阿姨怎么找到附近可以吃麦当劳的地方,然后跑过来跟我讲(他平时爱吃麦当劳)。我们就这么一路走着,南方的天气很好,天蓝蓝,太阳暖和,他就唧唧歪哇跟我讨论资料的意思;大概十几分钟陪着他压马路后,带他回到屋子里,给他翻看 资料 的文字起源,他冒出一句:“资是宝贝的意思,就是有用处嘛。”
     那我们在实际表达时是怎么去使用这个词的呢?他参考了百度上的用法,说:“如果用的东西很多,那可以直接用资料讲。”于是我请他举个例子(这个操作步骤已经形成习惯了),他说:“我的比、书包、削笔刀、文具盒、橡皮擦、课本,都可以只用学习资料来说。挺简单的。”
    这是去年的事例了,他的很多词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而来。对比起那些模糊理解没有应用的阅读词汇,他对这些词汇的好感真的不是一般的程度。他经常会去使用这些词,使用这些词也让他看到社会更多的现象,有时候会纠正我:“用这个词不对,你说的意思别人会听不懂,忠义哥哥理解的不一样,你俩才会吵架;我帮你去跟他说说,其实你不是那个意思。”他对书写这些词也没有负面情绪,反而非常乐衷,这跟以前一上新词就抄写的那种百般不情愿非常的的不同。我想把这个事例跟大家分享,孩子对词的真正了解会打开生活和理解的大门。在这种大量阅读的环境下,很多身边的家长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如果你真正去观察并实践,你就会发现孩子对学习的好感会提升。我也准备大量的资料给孩子,最好的字典,百科全书,各种应用app,国外的网站,各种书籍;但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了解一个词和它背后所代表的实际世界。
 没错,前期对执行者的要求高,其实也是因为爸妈自己太久没有去应用字词了。爸妈不理解的字词其实比小朋友更多,大学生的不理解的字词比高中生多,高中生比初中生多,初中生比小学生多。爸妈自己首先应该去查找下字典,弄清意思,举生活里的例子直到这个词在他自己看来,这个字词他很了解。如果爸妈不先清理自己的盲点,那会变得“木然”而无法教练孩子;较多的爸妈对于如何教孩子比较迷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就积存了太多定义模糊的字词。这个只需要多加练习;对爸妈对娃同时有好处。

   牛津字典对英文字有英文解释,我把英文解释翻译过来;因为发现翻译过来的定义比我查到的一些定义简单好用。

     譬如兴趣 interest: the feeling that you have when you want to know or learn more about sb/sth
                    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兴趣是对于一个事物或人,你想知道或学到更多的感觉。  (干脆利落的解释)

    我们当地的几个家庭经常在一起讨论遇到的字词含义,该用哪个解释更加实用直观。谁想做个感恩节的活动或是做场演讲,一般都会找我们要“感恩”的定义或其他的定义。

接下来这个系列,给所有想成功协助孩子学习的父母。

学习时会碰到三个障碍:没有实体物、梯度太陡、不理解的字词或事物。障碍需要清扫。
    非常抱歉,我前几个月在国外进修,因而没有及时更新。
  顺便说下我在国外的学习经历,早上从9点到12点,中午1点到下午6点,晚上7点到10点半,一天总共11个小时多吧,中间没有下课除了下午有15分钟的时间去一楼吃点蛋白质和豆浆牛奶外,我们基本都是在教室里自习。是的,是自习,学员之间是不能互相干扰。这样每个人一直学到课程完成为止,通常会是8个月左右,看每个人学习的课程多少来定了。
   常听人说学习是幸苦的。当然了,搞不好一天学习下来腰酸背痛的、眼睛干涩、头晕、头痛、精疲力竭等各种不舒服。
   其实,这些都是学习障碍造成的生理现象。

               

        揉眼睛(他遇到学习障碍了)

         

            弯腰驼背(他遇到学习障碍了)     

                               你应该专业地去提供帮助,而不是让他休息或者坐直。那解决不了问题的。   
      知乎上有人问我:”那你怎么坚持一整天学下来的?“ 学习确实需要坚持,但这只是我们没法解决”读不下去“这个问题发明出来的做法。   

     如果坚持是有办法的,有方法让孩子坚持下去,再加上孩子有学习的意愿,那真是如虎添翼。  
     好在孩子天生有学习的意愿,那剩下的,就是如何坚持了。                        

人生而带着学习事物的渴望,但是他却忘记带上学习的工具箱。
学习对一个人的生存来说是那么重要,却充满了谜团。因为他这辈子无时不刻在学习着,因此他也一直遭受着对学习缺乏了解的痛苦。

   正式粗暴地介绍下我这个人:
   29岁,女,2014年从公立校辞职,加入APS国际应用教育学会,我和我老公拥有自己的学习中心,致力用学习技术帮助受困的学习者。(学习技术是一门关于如何学习的科学。它不是经验、观点、理论。它有如物理化学般精确的定义和标准操作流程。它可以让你学会任何你想学会的主题。)

因今天码字到了极限了,本系列只讲学习技术中的一个主题:如何观察学习中的孩子。

为什么你要会观察孩子?

一个想画画的人,不去观察物态,是无法作画的。
一个想开车的人,不去观察车子,可能连钥匙孔都找不到,车门都打不开。
          

同样,想帮助孩子的学习,不去观察学习中的孩子这个要素,是无法成功帮到他/她的。


以前在公立校的时候,听校长提起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不怎么抬头看学生的;他只是看他的课本和黑板上的板书上课。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如果你在陪伴孩子学习,却观察不到他在放弃学习前那个关键的微表情时,你是无法知晓为什么他突然放弃学习。通常,结果会是你觉得有其它的问题在,譬如磨蹭、懒、玩心重或者课业繁重之类的。判断错误,会导致争执和不快。而问题依然在那里,得不到解决。


      在我们的工作室里,观察是第一要务。观察让我们迅速精确帮助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个月教室来了一位六年级孩子,课外阅读的得分基本为零,其它科目相当不错(课外阅读理解得分不高,是现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通常家校的做法是送去辅导班,教习如何找“关键字”,如何找“中心句”的阅读技巧或者是多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练习题。很多家长和教育者不了解的是:这些解决方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缺乏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再多的练习和技巧也解决不了问题,否则,不至于到了六年级,问题还在。
      我们的做法很直接:请他开始朗读某篇课外文章, 我们在一旁看着、听着。明显,小朋友的学习状态并不理想。朗读漏字、犹豫、机械化、小心翼翼,手抵住脑袋,眼睑低垂、不规律眨眼,抖脚、手突然抓紧纸张的一角。就这样,通过直接观察孩子学习中的状况,针对他正在学习的文章,我们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大概15个小时的处理后,他的课外阅读从零到百分八九十的正确率,现在他的阅读理解质量很稳定。而且,他很少会有之前的不理想状况。他现在看到自己不了解的字词,就会主动坐到电脑前查百度、查图片。

       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去直接面对问题中的各种明显要素。处理学习中的孩子,就应该处理孩子和他正在学习的主题,而不是其它的一些什么东西,像繁重的课业或者是僵化的教育体制。如果单秉持这个观点来看,你会发现自己更能有力地协助孩子,他也会变得更能独立发展,不受环境影响。因为无论环境是什么样的,你都能帮到他,唯有他和他在学的东西才是你要仔细去关心的。而且,因此,你会更加坦然看待持续改变的教育环境而不会被压抑到。为什么我说会被”压抑到“,因为学校、社会会给你压力,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被影响。

     我们处理过一些父母,通常了解到”原来孩子有学习障碍才学不会,跟我们对着干。“的爸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十分释然。理解万岁嘛。他们面对学校社会的压力也更从容。
     有个妈妈就说:”这个我现在不担心了。我了解孩子怎么了。“
     还有个妈妈说:”对,每次他打哈欠的时候,我就跑过去,果然他有不懂的地方。我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焦虑,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老提不起精神来。“
      这个母亲的孩子有阵子学完如何查英文字典后,死活不肯学发音。我用学习的障碍来处理,让孩子回去先听读些简单有趣的英文读物;妈妈因为也了解到孩子是出现了学习的障碍,就很平静地回去执行了计划。过了两个月多,这个妈妈告诉我孩子特别想学怎么发音。
      

           学习时打哈欠———她遇到学习障碍了

     这是我2010年追安妮鲜花追到2013年的原因,安妮鲜花其实就是针对学习内容和孩子进行观察,它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超越了问题。
     我给你更加精确的观察办法。

      基于这个原则,你可以开始观察学习中的孩子。学习中的孩子可以被系统地观察,任何人都能够观察到。只不过之前,大家不知道要观察些什么。
学习有三大障碍,适用所有学习者。想要成功协助孩子学习的爸妈应该去观察这些障碍。父母自己有没这样的情况:读份资料或书籍,看着看着就打瞌睡了,读完后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云,读着读着就揉眼睛或感到很无聊。这些学习时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就是遇到学习障碍的明确指标。
随便走进一个教室,你都能看到各种各样因学习障碍而引起的生理心理现象。我曾遇到最夸张的是:一个女孩子边笑边哭,听我讲课;还有一个是全身冒汗,脑门、鼻子周围都是汗珠;我在澳洲教室读书时,看到对面的女孩儿满眼通红,不停打哈欠。你大概还不知道的是,遇到学习障碍的人会拉肚子哟。

     这些都是学习障碍的表现,障碍是让一个人无法前进的东西。学习中遇到障碍,这个人就会卡在那里,即便你看他读完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他实际上还停留在那个障碍上。

     这三个学习障碍会一个一个呈现,并附有丰富的例子。
    5楼更新:学习障碍1----缺乏实体物,如何解决与成功案例
  13楼更新:学习障碍1----缺乏实体物,如何解决与成功案例
第一个学习障碍——缺乏实体物   实体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当我们教导一个人操作某物,却没有实体物让他操作,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   13楼更新案例

我们常听到父母说:”学习上,我们说什么孩子都不听,就听你们的。“ 其实父母不明白的是,孩子听我们的,是因为我们十分明确知晓他所遇到的困难;而且我们能够干脆地解决学习问题。

我们把这门技术告诉你,你就可以比专家更专家地解决问题了。

障碍: 不让你过去的东西。

学习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障碍,叫缺乏实体物。它会阻碍你学习。

有人说:“没关系,等以后长大了,见多了就知道了。“ 这是他后来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理由。实际上,最早时,他非常的忠于自己的感觉;他知道要是能立刻解决这个问题,他会感觉非常好,而且对学习信心十足。

这点在小孩身上十分明显。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压抑自己的感觉。


小明在做一道数学题,关于苹果个数的多少。他怎么也学不会。原因竟然简单得出奇,他眼前没有苹果给他数。当你给他几个苹果数过后,他会立刻提笔,就像个雄心勃勃的实干家,立刻能造出个宇宙飞船。

如果一个人正在研究如何操作拖拉机,那么实体物就是一辆真正的拖拉机,而不是拖拉机的理论,或拖拉机发展的历史等等。

实体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当我们教导一个人操作某物,却没有实体物让他操作,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会出现什么困难呢?

     会有被压扁的感觉;

     晕头转向;

     死气沉沉;

     无聊;

     烦躁易怒;

     等等。

     有个初二小姑娘,在学习物理的三棱镜。她学着学着就趴在桌上,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我问她你见过三棱镜吗?她说没见过,大概能想象出来那是什么。于是我让她去电脑上看三棱镜的图片,并找找生活中三棱镜的例子。她立刻变得活泼而且感兴趣起来。

     还有一次,一位三年级小男孩,停在一个练习上许久不动笔。我过去看了下,这个练习他之前做了几次,属同一种题型。另一个教室辅导员反复跟他讨论题目的思路,但他就是不落笔。我协助别的学员后回来,看到他已经开始在教室到处游荡了,东摸摸,西看看,不时钻到桌子下(逃离学习)。我把他拎回座位上,仔细问了他几个字词的意思,发现他不懂乌鲁木齐几个字,但他知道是地名。我让他去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他跟我聊了他坐飞机去武汉的事,我请他找出武汉。找完武汉,他就提笔把练习做了。

   上面例子里的小朋友也在另一个地方遇到了困难,有题讲用丝带绑礼盒,共需要多长的丝带才能把礼盒绑好并扎个蝴蝶结。我用了十分钟陪他扎礼盒和蝴蝶结,最后他顺利答出了完美的答案。


   这样的例子很多。使用这个理论,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你几乎可以不用怎么去思考要怎么讲他才听得懂,因为他的学习障碍的生理现象已经告诉你他哪里有问题了。

   要解决问题,就要精确描述出问题是什么。各位父母可以使用缺乏实体物来为你的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了。

最初的学习障碍——我都知道了
我都知道了


你有没遇到这样的人,你要给他建议,但是他说他都知道了,结果他把事情搞砸了?

你有没遇到这样的司机,他说他知道怎么走;拒绝问路,拒绝接受导航。结果他比原定时间迟了一个小时才到?

那你有没碰到这样的学习者或是小孩,他说他知道。结果题目都做错了。

我在公立校教书时,经常碰到这样的小孩。我试图要给他们一个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去处理某个知识点。

他说:”老师,不用了。我只是忘记了以前初中老师给我的知识点,你再给我讲一遍就行了。“

听起来,他真的很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可事实上,他这已经是第四次来找我,第四次要我重播他初中老师的知识点。可他还是做错了练习,就在同一个地方。

”我都知道。“ 是学习的第一个障碍。一个认为”我都知道“的学习者是学不进任何东西的。他看起来真的在看书、也在求知,但事实上,他用”我都知道“这个观念把知识都过滤出去了。

自己以为满了,就再也倒不进水。


一个自以为对一个主题都知道的人,是不可能从中学到任何知识的。这样的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不了解的是什么。这点真的很可怕,因为在学校里,在社会中,这种人很多。

你问一个“自以为都懂了”的学生他是否愿意读数学课本,他会说不用啦,那个很简单,我都知道了。

如果你继续追问他是否愿意学习这门课,你会发现很有趣的地方,他会试着避开你的问题,他不想学习这门课,你会发现他自认为课本很简单。可是当你就是简简单单地问他这个课本基本的定义时,他却回答不出来。

我现在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我朋友克服最初学习障碍的例子。(以第一人阐述)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摄影函授课程,我想也许可以学到多一点摄影窍门。在那之前我已经是相当成功的摄影家了,有不少作品被杂志社买去,有一些还选刊在地理书籍上。而在一开始上课之后,只上到第三课,我就发现自己念不下去,而把它放在一边。

后来,我再看一次这个函授课程,忽然意识到这个课程,包括了摄影基础和一些基本知识,是我之前甚至都不知道它里面有写的。我这才明白,原来自己甚至不知道它的最基本原理:相片是怎么照出来的!

我突然明白,自己过去太自负了。对于摄影这门学问,我并不是完全都知道,而里面也还有我可以学的东西。

一旦有了这个体会,我就真正开始认真地学习起来。我在两星期内,用一些时间学完了剩下的八课。而我也第一次,对摄影获得实用的了解。要不是克服了最初的学习障碍,所有我该从那课程学到的知识和了解,我都学不到。

对学习这个主题而言,首先要学的一项资料,以及最初要克服的障碍就是,既然你早就会了,为什么你还在学习呢?

所以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能决定他自己并不知道某个学科的所有内容然后对自己说“这里有些东西可以学,我们来学吧”,那就真是太棒了。因为他就可以克服这个障碍,然后就能够学到知识。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一起长大

    2018-9-29 10:00

    好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