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中国文化中被淹没的“个”

已有 229 次阅读 2012-12-5 11:40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无意间看到这样一段话“耶鲁鲁大学的视频公开课,有一次教授讲到美国南北战争,就从档案馆里翻出了黑奴日记,里面记载着黑奴当时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回忆我中学时代历史课上学的南北战争,我是什么都不记得了,当时为了考试记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也通通忘记。但如果我的老师能这样讲课,估计我现在肯定还会有些记忆。
      我想起了王君的一篇博文,里面说到作家王开岭对电影《Titanic》的评价,他这样写道“ 通过银幕,人们触摸到了那些长眠于海底的 “个”,从集体遗容中打捞起了一张张鲜活的生命面孔。如此,“泰坦尼克”就不再只是新闻简报,而成了一个个关于“你、我、他”的故事。所有的生离死别都有了归宿,有了“家”。有了这一个个令人唏嘘、刻骨铭心的同类的命运,人们才真正记住了它,拥有了它。”
    中国有位大儒叫梁漱溟,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永远不会被发现。所以,中国很不容易出好的电影作品和好的文学作品。真正地关注个体,深刻地展示个体的生存状态是一个伟大导演首先应该具备的情怀。而事实上,许多导演都很难在这一点上有突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卡麦隆的伟大在于,他把一部对于后人而言抽象的海难具体化了。这部电影感动人的其实是情怀。   
      我们学历史,教科书上就写着1912410日,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首航。414日晚1140分,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然后我们就记时间地点事件意义,考完试就完了。又比如汶川地震死了十万人,南京大屠杀死了34万了,二战时犹太人被杀掉600多万。这些庞大的数目触目惊心,但并不一定能够让我们感动。
    我们的教育太缺少关怀人性,虽然不能改变学校,试着从家里做起。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