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热度 1 已有 302 次阅读 2016-2-17 10:38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中小学老师 , 记忆力 , 传统文化 , 古诗词 , 北师大

这是坛子里的一篇文章,分享到这里查看起来方便一些

今年起北京新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将会增加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中、高考也会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于是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这一话题再一次引起了中小学老师以及家长的热议,大家众说纷纭,看法不一。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打好古诗文的基础,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感受音韵的美,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那你小时候讨厌还是喜欢背诵教材里的古诗词、古文呢?让孩子背诵他们或许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到底有什么意义?知乎网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和一位家长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叶存智:怎么样教孩子背诗?
给六年级的孩子讲授古诗时,领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因为离家一年有余,我几乎心酸又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可是孩子们全无感觉,只是大声读过,然后问我“要求背诵么?”
后来,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足以令人落泪。诗歌带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大概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如果不能,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显得单薄,也是一大憾事。可惜,这种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
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
昨晚与友人聊天,她说幼读诗歌,未解其意,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童子功,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
所以,或许是我们搞错了重点。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要保留诗歌,而是应该怎样教授诗歌;不是应不应该背诵诗歌,而是应该怎样背诵诗歌。
同事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儿。幼儿园小班。让她背诗,必然是艰涩困难。可是,她的母亲跟我说,孩子看电视时,只要看过几遍,就能背下所有的广告语。连语气声调都拿捏惟妙惟肖。我想,这应该不是个案。
广告的本质就是重复,借此营造一种“虚假熟悉”的错觉。也许应该把这个例子迁移过来,不应该强求学生在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内背诵出来,相反,应该不断重复、不断在他的耳边眼前晃荡,所谓耳濡目染,大概就是这样的概念。
说让小学的孩子领略诗歌的美感,这扯得有点远。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与其让他花时间模仿广告,不如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在轻松的重复里,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
不要强迫,不要压制,不要引起逆反心理。要引导,要陪伴,要设置情景和画面。
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可惜,多数家长都忽略或者无暇顾及这一点。他们在接孩子时习惯性的问一句:“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父母教了什么。
对了,让我把开头的故事讲完。
孩子们问我:“这首诗要求背诵么?”
我说:“课本里没有要求。如果你们喜欢,就背;不喜欢就算了。考试不会出现的。”
两天后,默写。在写了全部的字词后,他们提醒我说还有一首诗没写。
“哪首?”“《逢入京使》。”
“不是没有要求背诵么?”
“我们都背过了!”他们很大声的说。语气里是完成了额外任务的骄傲。
果然,全班只有两个孩子写错。
那一刻,在我心里燃起的是满满的感动,这比一百分的卷子更让我骄傲,因为我跟他们说的是“如果喜欢,就背”。而我知道,他们喜欢,绝大多部分的原因是来自我喜欢。
其实,背诵一首古诗,没有那么痛苦的。
mu peng:4、5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唐诗
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至于具体的用处,作为理科生,工作上的确用不到。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就凭这个,就觉得很值。
现在我也在教儿子背。
(文:叶存智、mupeng 原文刊载于知乎网)


 已同步至 lostmcse的微博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水云起

    2016-3-9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