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中国特色阅读的三大致命误区(转载)

热度 59 已有 3057 次阅读 2015-11-13 10:41 系统分类:其他 中国 , 特色

转载的,不对它的正确性负责,尤其是第二点。


中国特色阅读的三大致命误区

 

如今,人人都在宣讲阅读的重要性。不过,若认真分析一下他或她讲的阅读,十有六七,不是破绽百出,便是陷阱遍布,而当事者浑然不觉。

笔者是半生文盲,教育上先天不足+后天不良——想想今天的北朝鲜,便知笔者童年和少年所接受的教育——要在这个思想稀少而泡沫满天的碎片时代,三言两语讲清楚阅读的致命误区,实在力不从心,权当做抛砖引玉的孤注三掷吧——抱歉地说,并不期望读者都能读懂此文。它适合的受众,是学霸型+思想型+非情绪型的读者。若三者无一具备,就建议不必浪费您的时间了。

一.    阅读的第一大致命误区:把阅读窄化为书面文字的视读

通俗地分析,想一想任何一个儿童,发展起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或阅读习惯所必须经历的七个过程。

首先,是05岁的口语发展,先听妈妈说,再和妈妈说,等等,这样的互动;持续五年;第二,是1-5岁的聆听式阅读,即坐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讲故事,或是爸爸,外婆,爷爷,等等。英语的表达就是,being read to。核心仍旧是聆听,持续四年。 第三,是2-5岁,仍旧是,在妈妈的怀抱里,或在外婆身边的小桌上,边听边看图--文绘本故事。

插话:在被读者问道:什么要素决定绘本故事书的品质?日本的绘本大师松居直的回答很确切“不是文字,而是朗读“——朗读的核心,对读者,仍旧是聆听。

第四,取决于不同的文字体系,平均在五岁前后开始,持续1-4年的正规的识字教学训练。第五,是儿童的自我朗读,把成段成段的文字符号大声读出来,自我聆听——仍旧包含聆听。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不少于12个月。第六,默读,即不再读出声,但在“脑海里”仍旧有不出声的朗读,这是自我聆听。第七,速度日益提升的简约化的自我默读—— 优化的高速度的“自我聆听”。

由此,容易推知,视觉文字符号的辨认,是阅读的必要能力,却并非阅读的核心能力。阅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语音流声韵的内化加工——它主要取决于聆听“训练”,而不取决于“阅读”训练本身。

以上的论点有科研根据吗?有,海量的科研根据。就教育领域,西方学术界对阅读技能的研究数量和质量,可能超过对其他任何一项学习技能的研究。把千千万万的科研高度归纳概括,就三句话。

第一句话:对学龄期的阅读能力最佳的预测指标——请参考“预防医学”,此处不妨称其为预防阅读学——是学龄前的聆听量。我曾在《苏格拉底的千年之忧:阅读令人愚蠢?》这篇软文中,向读者传递西方教育界众所周知的科研的常识结论:在美国,两种家庭儿童聆听量的对比,富裕且专业人士家庭VS 贫困家庭;到四岁时,两种家庭儿童聆听量的差距是3200万个单词——你没有看错,3200万个单词!(用这个短语The Thirty Million Word Gap,到谷歌上去检索,大量研究文献就跳出来了。)

第二句话,对学龄期的阅读能力较佳的预测指标之一,是学龄前和学龄初所表现出的字母(文字符号)的呼名技能( Letter Naming),而凡是在呼名技能上表现不佳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并非是视觉问题,而是视觉与语言声音匹配方面的问题。举例,若儿童在阅读中混淆b / d, 混淆p / q, 往往不是他们在视觉符号上不能有效区分b / d, p / q, (他们能有效区分),而是他们在视觉系统与语音系统的匹配上产生了紊乱——又归结到了语音加工。

第三,对阅读异常/阅读障碍(dyslexia )的研究——这方面的科研也是海量—— 最终发现 dyslexia 大部分subtypes 都归结为声韵加工存在某种“异常”或紊乱”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 / phoneme awareness   方面的,以及timing方面的问题(后者跟小脑参与的语言加工有关,这里只能一笔带过)的问头。也即,大多数阅读障碍,研究到最后,发现仍旧是聆听方面的问题,语音流加工方面的问题。

由此,得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如下建议:

       1:聆听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基础;聆听加工是高速阅读的核心技能。

      2:学龄前期,海量聆听 / being read to 是学龄期阅读能力发展的最佳铺垫,最佳准备。

3:学龄期,乃至一生,阅读必须坚持双轨制,听读+视读,听书+读书。

插话:说书和听书,从荷马史诗到水浒(把这两者相提并论?)是所有人类文明都具备的伟大传统。

4 学英语的孩子,只要培养起聆听/听书的习惯,两年内尚未发展起阅读习惯,根本不必着急。从习惯聆听到习惯阅读,美英儿童平均需要五年以上。

 

二.    阅读的第二大致命误区:把阅读窄化为单语阅读

    抱歉地说,下面的论述,会给出硬科研的证据,但这个话题极易被情绪左右而扭曲。我不期望你能接受下面的论述,但希望读者能认真思考。

读者,父母或师长,都必须充分领悟,在全球化时代,包括母语在内的各类单语阅读,已经大大落伍了——我们对此“无可奈何”,只能以开放的心态去跟进。

不谈英语文献在人类文明中所占的极大比重,本文仅从纯技术(学术与科研)层面来略述。

14岁就进入剑桥大学深造的Eric Alfred Havelock,接受了原典文化的严格淬炼。他在这个领域问鼎学术巅峰之后,同时担任了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古典文明系主任 (Classics / Classical Studies,常被翻译为古典文学,但这个翻译不准确)。容易推知,E. Havelock 是当代西方古典文化的泰斗之一。他提出了一套理论,或称假说,简述如下。

古希腊几乎完美的表音文字(这一点被学术界确认:古希腊的字母文字,从技术效率的整体和细节上分析,均优于现代英文),在文字-语言-声韵-思想之间建立了自然度最高的匹配(优于或高于其他任何文字),其技术核心为声韵-文字之间堪称完美匹配,又由于古希腊声韵文化(即以缪斯女神为神界代表、以荷马为人间代表的口语文化)的强大传统,催生了古希腊思想与艺术的空前繁荣。简言之:近乎完美的拼音语言,是古希腊思想和艺术繁荣的核心技术基础

——对称的扩展推理就是:非表音类文字用于表达思想,难以企及表音文字的高度。(抱歉,读者的情绪被“骚扰“了)

2500年前Pericles有一句名言:雅典是希腊的学校。2500年后,爱因斯坦曾说过:古希腊文化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学校。

 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2500年,不难发现,即使是在东方文明璀璨非凡的年代,只要是非拼音文字文化的文明,其文明的重大贡献,往往局限于艺术和技术,在思想、哲学和科学理性这些领域,这些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泛善可陈。 这似乎支持E. Havelock 的假说

不过,20世纪后半叶西方学术界兴起了“政治正确”的潮流。比方说,智力测量研究,曾发现非洲人平均值,系统性地低于欧洲人或亚洲人。由于它政治不正确,不再被提起,更被禁止研究。1990年代,曾有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偶然提到了黑人智商这个话题,立刻被美国社会群起而攻之。不难想见,E. Havelock 的假说也就被西方学术界小心回避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相对论,以及,用技术方案解决相对古老文字符号的表达问题——前计算机时代,这无法解决,想一想曾经流行全世界的手工打印机,汉字打印机比字母打印机笨重十倍,使用效率更低到无语;计算机时代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令中文的爱国者,重拾自豪与优越的信心。

 同时,作为硬科学的大脑科研的推进和深入,却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宏观层面,不同的文字体系,对应于不同的大脑加工效率。简单地区分,有三大效率指标,第一是大脑皮层空间资源效率——阅读不同的文字体系,需要动用大脑皮层区域的大小多寡,第二是大脑加工时间资源效率——阅读不同的文字体系,大脑加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第三是个体成长效率——学会阅读不同的文字体系,大脑神经网络生长和建构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同,文字体系不同,每天相同的学习量,平均需要一年,还是三年,等等,才能达到相同的阅读水平)。

在这三大效率指标上,无可置疑,拼音文字优越于其他文字(包括汉字)。

(行文至此,如果你情绪上已决不可接受,请终止吧)

对阅读的大脑加工科研中饶有兴趣的一个插曲是:日文是表音文字(假名)与表意文字(汉字)的混合体。大脑科研发现,在日本人的大脑阅读加工中,无论是大脑皮层的空间效率,或大脑皮层的时间效率,都是假名高于(优于)汉字。

在微观层面,科学家已经确切地发现,为了阅读不同的文字体系,大脑存在不同的适应性结构生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表音的大脑,与阅读表意文字的大脑,有重大区别(当然也有相同和相似)。

三种不同文字对应的大脑加工区域(结构生长)图

说明: Image.jpg

说明1:(扫描徐老师阅读的英文书中的插页)。The Story and Science of the Reading Brain by Maryanne Wolf. P62.

说明2 左侧为大脑左半球,右侧为大脑右半球。除了小脑之外,深色部分是大脑阅读时激活的加工区域。上面一幅是美国人-英文阅读,中间一幅是中国人-中文阅读,下面一幅是日本人-日文假名的阅读。

说明3特别注意中国人中文阅读的大脑区别特征:A. 明显扩展的枕叶视觉加工区,特别是包括右半球;B. 明显扩展的额叶加工区;C. 英文阅读和日文假名阅读都深度运用的大脑加工的颞叶-顶叶-枕叶结合区,中文阅读者几乎不用:而这部分恰恰是声音-语音-韵律精细加工的关键区。

 

从这幅大脑科研的结论图,读者不妨深思,什么是翻译式思维?为什么原典法如此强调学英语必须聆听优先,聆听主导——聆听和阅读,两者所对应的大脑结构生长和再造,有重大差异,特别是,英文聆听和英文阅读对应的大脑结构,与中文阅读大不一样。

以下这一段,是约一周前,我跟东莞妙爸谢钢先生就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双方发言的节选。

谢钢:拼音文字,实际类似于音乐中的音符。本身没有任何意思,只是单纯的声音标记。这样的单纯性,就类似数学和逻辑学中的术语和概念,清晰而毫不含糊。单纯性也就保证了精确性和无歧义性。

谢钢:所以,拼音文字的国家,从来不会有发达的书法艺术。因为文字本身,不被寄予很多言外之意,包括潜规则或丰富想象的含义,也就不能作为意境欣赏的对象。这反而奠定了思想精准和思想自由的环境。当然,拼音文字国家不一定有这种自由,只不过提供了更好的文字体系的技术性土壤。 逻辑学、哲学、神学科学等思辨学科从西方产生,也就是同样的原因。  拼音文字直接表达mentalese(这个单词,请查英文维基百科),速度是要快很多。 这样就通了。不过有学者批判,这是一种拉丁化的倾向。

半生文盲:如果从语言文字的效率层面考量,拉丁化并没有什么不好……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虽然人类有非常强大的语音处理功能,但那是特异化进化而成的潜意识加工过程,domain specific intelligence,且语音的表达确实千变万化。拼音文字就恰恰相当于,把潜意识层面与意识层面的语言精细加工完全打通了。也即,在大脑特异化进化的domain specific intelligence层面,在大脑非特异化进化的层面/domain general  intelligence 的层面,这两者之间在大脑内建立了精美的分析性的”镜像认识“——  拼音文字把这两者完全打通了。

半生文盲:而综合性的思维,并没有因为这个分析性的精美的思维镜像网络的建立而受损。艺术化的思维、想象、比喻,多感官的联觉、联想、形象舒展和创造,并不会因为拼音文字的精准化和分析化受损。因为,无论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听,还是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都是最丰富的 ”书法“艺术。  所以,拼音文字所对应的个体大脑的再生长再构造,从个体到群体,两千年而下,就比中文书法的大脑,更体现出优势。代代积累,这个优势越来越大。放弃民族情绪,不妨看看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比例数据的巨大差异,也支持这个假说。

小结

1.    非拼音文字的单语阅读,对充分开发人类大脑天赋的语言加工结构潜能,不利。

2.    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中国未来教育的必走的道路——这不等于说,每个人都必须学英文阅读,TA 可以学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等;当然,从个人权利层面,TA 也可以拒绝学任何外语。

 

三.   阅读的第三大致命误区:把阅读窄化为知识获取

行文至此,发现字数已经超过4K. 叹一口气,还是笔者的思想与文字表达功力太弱。这一节我们尽量简短。 

当阅读达到“能够阅读之后”,其核心训练就不在于知识记忆,而在于思维淬炼,在于怀疑,在于质疑,在于合乎逻辑一致与实证支持的质疑——这种淬炼,中国同胞几乎为零——道理简单,如果你质疑,绝大部分中国老师就让会你滚出课堂。

众所周知,即便是想升读美国名校的中国学霸,最头疼的SAT 考试部分,就是critical reading / evidence based writing,这就要靠思维的严格淬炼了。

看看某大牌培训机构针对SAT 考试祭出的看家本领是什么——SAT词汇红宝书——如假包换的“中国式思维”——没有思维,只有硬盘式记忆,或者称,把大脑当杂物箱,或者称,把大脑当大容量垃圾箱。

马克思的爱女燕妮问父亲:你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回答说:怀疑一切。

马克思应该是极端了一点点。但没有怀疑,没有逻辑与实证融合的思维质疑训练,一切阅读都不会超过硬盘存储,更不会超过云存储,一言以蔽之,不会比机器高明。

往难听里说,为什么要把自己天赋的大脑当做大容量垃圾箱呢?

中国式的教育,中国特色的阅读,乐此不彼呢。

    你无须接受我的观点;能不含情绪的质疑我,你就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读者——师者,疑道,增惑,创业也。

 



路过
37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7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29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YANGGUANG66

    2015-11-13 11:51

    写的真挺棒的,大家应认真学习。
       回复
  • hidden syzxzan

    2015-11-13 14:15

    正如文章所说,要质疑,文章的内容多数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你是不是只想把国外的东西全盘加到中国孩子身上?国外有国外的传统、习惯、学习理念和研究方法。中国自然也有中国特有的品质、传统和学习习惯。不想出国的人用中国的方法来学习也正好适应中国的国情和传统习惯,我看也没什么不好。但我不是说中国的方法就是一味的死读书,每个优秀的学习者还是有一套自己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的。
       回复
  • hidden yy985

    2015-11-13 15:55

    收藏下来好好看看
       回复
  • hidden Ruoan

    2015-11-14 11:26

    原文出处和作者能告知一下吗?谢谢。
       回复
  • hidden high5

    2015-11-14 13:05

    总结一下作者的三点
    1,语言阅读之初就是大量的听
    2,阅读拼音文字造就的大脑在某些方面优于非拼音文字造就的大脑,所以,提倡双语教育
    3,阅读最终是训练人的思维----critical reading
       回复
  • hidden high5

    2015-11-14 13:14

    第1,3 点,在本坛造就达成共识的。
    支持第2点的结论,
    但导出第二点的说法很新颖,有点意思:)只是论据不足。
       回复
  • hidden oranje

    2015-11-15 19:24

    Ruoan: 原文出处和作者能告知一下吗?谢谢。
    当时觉得有意思,存了,现在也找不到出处了。Sorry
       回复
  • hidden yifangguo

    2015-11-16 10:49

    赞同
       回复
  • hidden 西风夜凉

    2015-11-16 13:38

    high5: 第1,3 点,在本坛造就达成共识的。
    支持第2点的结论,
    但导出第二点的说法很新颖,有点意思:)只是论据不足。
    第二点是很有意思,但估计没法很深研究,politically right太重要了
       回复
  • hidden flygaofei0371

    2015-11-16 16:46

    阅读的本质,先听后读
       回复
  • hidden waterbaby

    2015-11-16 22:52

    critical reading
       回复
  • hidden 鸵鸟依人

    2015-11-17 09:59

    同high5
       回复
  • hidden 灿祥07

    2015-11-17 15:06

    第一,听的重要性.做为母语,乃至一生都要进行。现在的各种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视频阅读,音频阅读,文本阅读都要坚持进行。聆听加工是高速阅读的核心技能。做为外语的英语更应加强听。汉语也该多听。
    第二:双语阅读更开发大脑。什么是翻译式思维?我还不太明白。拼音文字保证了准确性和无歧义性。
    第三,别把大脑当成是知识存储的硬盘。而要当成CPU,也就是说要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
       回复
  • hidden 钟棕小

    2015-11-17 17:13

    认真读下来很受益
       回复
  • hidden 77妈妈

    2015-11-17 19:14

    收藏学习
       回复
  • hidden sophie626

    2015-11-18 15:16

    学习了,收藏
       回复
  • hidden Qdvivian

    2015-11-18 21:43

    我猜是原典法创始人徐火辉老师写的。
       回复
  • hidden oranje

    2015-11-19 10:42

    Qdvivian: 我猜是原典法创始人徐火辉老师写的。
    不清楚,我在一个英语kindle书友会看见的,觉得不错就存了
       回复
  • hidden 晓风41828

    2015-11-19 13:10

    家里娃二年级了,才开始英语,觉得很着急,所以要多学习啊
       回复
  • hidden 旺半仙

    2015-11-19 16:26

    high5: 总结一下作者的三点
    1,语言阅读之初就是大量的听
    2,阅读拼音文字造就的大脑在某些方面优于非拼音文字造就的大脑,所以,提倡双语教育
    3,阅读最终是训练人的思 ...
    总结得很精准,赞同!
       回复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