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生气:生闷气:生闷气是一种不理智

热度 3 已有 154 次阅读 2019-4-10 18:10 个人分类:随便掰掰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在动笔之前,我在日志堆了搜了又搜。我总疑心这个主题在哪里写过。不过我没搜到,至少在这里没搜到。】

养了孩子以后,才发现很多原来归咎于“原生家庭”的行为和感受,是受到了遗传的影响。

我小时候,我妈有时候会生闷气。她会一个人静静躺在床上。有时候,我爸会让我给妈妈道歉,我说了对不起,妈妈就好了。这一场景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对于“生气”的一个重要认识来源——人生气,需要得到别人的道歉才会好。我爸还经常会说:不理你最凶。意思是,生闷气不理人对于惹你生气的人是一种有效惩罚。这成了我在结婚之前,对于“生闷气”这一行为的另一个重要认识:生闷气,是一种惩罚。

总结一下:生闷气是一种主动地对别人施加惩罚的行为,要等到此人道歉以后才能解除。

结婚后,一个非常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了:我生气后,我老公拒不道歉。虽然我们之间沟通没有问题,他了解我对道歉的需求;虽然他在单方面“冷战”时依然会嘘寒问暖,有和解的姿态;但是!他拒不道歉!
不道歉,他说,因为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理解你为什么能一直生闷气。
几个回合下来,我意识到的是自己对生闷气的认识、对道歉的执着,有非理性的成分。
生闷气绝对不是对别人的有效惩罚,惩罚的恰恰是自己。这种惩罚,对焦虑型依恋的人才有效。而我爸和我小时候,恰恰都属于这种依恋。我老公是安全型依恋,生闷气对他完全没有伤害。
对生闷气的非理性认识让自己陷入被动,心态上其实处于等人拯救的状态。但是,人如果不能自救,和废物有什么区别?
对道歉的非理性期待实际上是在等待别人的投降书。但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越是想要宣称胜利、分出高下,越是不能得偿所愿。
然后,我在理性上释然了。惩罚老公的手段也进步了(直接打就好了,磨叽啥)。

这种释然,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育。
和老公起争执,我其实依然会生闷气。但是,我必须传递给孩子的内容是:要学习自己消化生气的情绪。生气了,一个人呆一会儿,这叫“冷静冷静”,不叫“惩罚”。冷静结束了,我的爱又回来了,我就还是温柔的妈妈。
我受到的委屈我要大声说出来(但我对孩子不强行要求这条)。孩子不需要对我的生气负责。

然而,孩子的生气类型和我一脉相承。意志受挫的时候都很容易闷在心里。老大一生气,话也说不出,把自己憋出眼泪,或者转而欺负妹妹。老二一生气,先默默承受一秒钟,然后把原先的主张全都推翻,看任何事都不顺眼,无事生非。这种既柔弱又执拗的心灵,原来来自遗传。
其实任何遗传的特征,只要不是变异太大,都可以在环境中适应,甚至适应得很好。我丝毫不怀疑孩子们能够在不断的生气中,学习到如何消气,不会活得像泥潭里挣扎的鱼。我甚至希冀着他们终有一天有足够强韧的心灵,去爆发、去争取、去反抗,而不是退缩、憋屈、撒气。



路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echo922

    2019-4-11 08:43

       回复
  • hidden 愚妈

    2019-4-11 09:29

    很赞同那句“生闷气绝对不是对别人的有效惩罚,惩罚的恰恰是自己。”
    我家我和娃爸都是尽量心平气和心里放一放,过了那个点或者换一个角度来回想,气自然就消了。娃却是个鞭炮,有什么噼里啪啦爆出来,而且会用有些逼迫的方式让你必须马上和他沟通。在我家似乎不像遗传的样子,不知道是个什么机制。
       回复
  • hidden shenww

    2019-4-11 09:52

    愚妈: 很赞同那句“生闷气绝对不是对别人的有效惩罚,惩罚的恰恰是自己。”
    我家我和娃爸都是尽量心平气和心里放一放,过了那个点或者换一个角度来回想,气自然就消了 ...
    尽量心平气和和立马放鞭炮,说明“生气”这种情绪对你们的头脑影响都是相对轻微的。
    生气和愤怒对我自己有很强的后坐效应,对我的影响是:只要不涉及利益,我就逃避冲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