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不能分享,只好复制 原贴http://www.ebama.net/blog-200695-420642.html?_dsign=9a5ad ...

已有 29 次阅读 2017-11-28 09:21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但愿,你对孩子的管教,终以爱作为收场

热度 16已有 129 次阅读2017-6-2 14:09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微信上最近不时有“熊孩子”视频发布,连带着大量的评论,抨击熊孩子的无教养和家长的不作为。每看到这些,我心里总是特别不是滋味。


作为生养过孩子的妈妈,我相信,那些惹事生非的熊孩子,并不一定就是人们所评论的一无是处、人人喊打的,而那背后的家长,也许并非对孩子撒手不管熊家长。之所以到如此地步,也许就在于,作为家长,在孩子发生不当行为时,并未及时、有效地施以管教,帮孩子理解并改正行为。或者没有实质性管教行为,只是不痛不痒地叫几声,于是当孩子的行为触犯其他人的感受,威胁到其他人的安全时,就被无情地教训了。

 

大抵,孩子都有作为天使的一面,也有作为“恶魔”的一面,当魔性的那一面显露出来时,家长便要承担起管教的责任,这是自然的事情。一方面,孩子需要大致知道每一种行为得当与否,安全与否,如此,他才会有规避错误与危险的意识;另一方面,孩子需要从事件中得到经验与教训,家长要教会他处理类似的情形,承担责任,才能指望他往后不那么冲动,三思而行。


如何有效管教,其实是一件技术活儿,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驾轻就熟。


我时常在超市看见妈妈对着哼唧哼唧的孩子发怒:“再闹就给你一巴掌!”之后一把扯过去,拉长着脸一路数落。


孩子非要去踩水,家长为了省事只站在远处喊,而不是去带走孩子,不料孩子在水坑边一滑,跌了一身泥水,家长这时才气愤地冲上来,一把提起孩子,巴掌呼呼扇到了屁股上:“叫你不要去踩,非不听!让你不听话!”然后,一路责备着拉回家换衣服。


孩子因为觉得看电影无趣,在座位上来回扭动,烦躁不安,闹着要出去,惹人侧目,家长不想错过电影,忍不住低声呵斥:“再这样,以后别想让我带你出来玩!”……


我其实理解妈妈的暴怒,却更同情孩子的遭遇。暴力语言或暴力行为,绝不能真正地将孩子引向正确的行为。


我的孩子也可能会在其他人面前展示“熊孩子”的一面:一两岁的时候,走路被挡住,可能会下意识地去推开,而不管前面站着的也是一个小小孩;被打到的时候,会气极败坏,甚至反咬一口;从游乐场被拉回家中的时候,有时也会哭天抢地;在餐厅就餐时,也有可能会坐立不安,大呼小叫地想去看景观陈设……


幸好,这些“不良”行为,并没有引发出什么岔子。我的孩子“熊起来”的时候没有伤及其他人,也没有被其他人伤到,没有人跳出来指责她的无教养和我的无作为。因此,看到那许多熊孩子的遭遇后,我心里一半痛心,一半庆幸。

 


管教孩子其实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我不是育儿专家,没有那么多理论和方法,只是一直在学习,试图当一个好家长。当你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的时候,其实能比较容易理出一条简单的管教规律的。


首先,要给孩子建规则、立规矩、划界线。

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依据的底线是什么。比如,孩子行为不打扰到别人,不会伤害到别人,不伤害到自己。比如,为了避免孩子在超市或商场行为失控,就应该事先与孩子沟通出行目的,约定可以买什么,买几件,这就是界线。我的女儿已经形成习惯,若有自己想要买的东西,每次只买一件,碰上她想买,而我不愿意买的,则会让她想想我们去超市或商场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来买不在计划之内的东西。这时,她便不再坚持,最多只会表达一下心中的失望。


第二,管教要及时。

事情发生后,要在当时的情境下,即刻进行管教,才能起到效果。脱离了情境,孩子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良性质,不能形成深刻印象,下次再犯的可能性比较大。放学后,孩子在幼儿园因为争抢玩某件玩具的优先权,发生了推搡,立即将他带离游戏区给予批评和管教,随后不管他是否愿意,都要将他带回家中。因为他违返了不能推人打人的原则,不能很好地和小朋友相处,那就只能回家。一次、两次之后,孩子就知道了,遇到问题先要想办法沟通解决,不管是自己退让,还是说服别人,都好过语言或肢体冲突。

 

第三,管教要得当。

当孩子行为不当时,他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会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或后果,因此受到批评时,也会觉得委屈和愤怒,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他,会激起孩子内心的反抗和不满。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家长应该把孩子拉到一边批评,并给予恰当的行为指导,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责罚训斥孩子。


最后,所有对孩子的管教行为,都应以爱收场。

当孩子意识到错误,得到教训,承担责任之后,应该给孩子以鼓励,抱抱他,亲亲他,摸摸他,帮助他建立健康的心理秩序,使他确信,家人的爱还在。

 

前不久,凯特王妃就在妹妹的婚礼上训哭了不到四岁的乔治王子,却得到了一边倒的称赞。世人追捧的英王室的孩子,也不是时刻乖巧可爱的。乔治王子作为花童,在新人走红毯时,突然走过去踩小姨拖地的婚纱,于是被王妃拉到僻静处管教,看到他哭泣后,王妃温和地摸了摸他的头安慰他。虽然王子也有熊孩子的一面,人们却报以极大的宽容,甚至盛赞王妃的管教。


在我看来,凯特王妃的对孩子的管教,真是一个完美的范本:及时、有效、得当,最棒的是,收之以爱,而不是不满与怒气。她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管教了孩子,在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后,给予了安慰的抚摸。爱而不骄,严而不厉。


事实上,很多家长能做到前面的几步,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最后一步的重要性。

 

人们对孩子的管教,通常是严厉的,这并没有错。世界并不是总以温情的一面对待孩子,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宽容他,将就他,会有更刻薄的人对他说更刻薄的话,更粗暴的人对他做出更粗暴的行为。


所以,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不能越出划定的边界的。以严厉的态度说出来,孩子才容易产生畏惧,才能下意识地避免触犯。

 

然而,若家长气极败坏,并将坏情绪一直挂在脸上,甚至延续到其他的事情上,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了。明明孩子已认识到错误,收拾并处理好后果,承担了责任,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有些家长还不愿意给孩子一个好脸色,回家,吃饭,睡觉,直至第二天早晨还不愿意好声好气地和孩子说一句话,就好像孩子欠了他(她)整个世界的财富一样。这样,孩子真的能长记性吗?

 

恐怕是,孩子会由先前的不安歉疚,转而变得惊恐、焦虑,进而十分憋屈、不满。他可能开始觉得“妈妈讨厌我”,怀疑自己真的是一个差劲的人,不配得到谅解,或者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将家长隔离在外,不愿意服从家长的管教,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在乎,甚至故意制造麻烦,报复家长。

 

我回想我小时候,大部分家长管教孩子时,必是板着一张脸,严厉地呵斥,或打或骂,直到最后都没有一个好脸色,更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而向孩子道歉,更别说反过来安慰孩子,肯定孩子了。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验,我是多么不喜欢被母亲早上骂过之后,晚上还冷着脸跟我说话。这种感觉,不仅会令你一天都郁闷,更会在你心中激起默默地对抗,在行为上却只得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如此一来,自信乐观开朗的好性情,一点点消失,转而变得内向,畏手畏脚。



管教是源于爱孩子,为孩子着想。


我们应该明确“管教”孩子的目的,是将孩子导向好的一面,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或引导他进行正确的行为,改掉不好的地方,避免成为一个讨人厌、满身坏习惯的人,促使他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因此,管教是源于爱孩子,为孩子着想。既然如此,管教孩子就不应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和打压,就不要让孩子误解“妈妈不爱我,爸爸讨厌我,老师嫌弃我”,并因此自暴自弃,真的成为一个问题孩子。


有一首孩子喜欢的歌里唱道:“如果真的爱我就抱抱抱抱抱抱我”,“如果真的爱我就亲亲亲亲亲亲我”。每次和孩子充分沟通后,不要吝啬给他一个亲吻或拥抱,用友好的肢体语言化解他心中的不安与担心。就算是轻轻地摸摸头、拉拉手、拍拍肩背,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信任和爱。这会促使孩子更好地理建立规则和健康的心理秩序,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不会因为被责罚训斥就变得郁郁寡欢,而得以保持洒脱自由的天性。


我女儿时常会在我管教之后第一时间哭着问我:“妈妈,你还爱不爱我?”孩子也许认识不到行为的严重性,却极敏感于家人对她的感受。因此,做好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之所以会写这么一篇文章,最开始是因为整理菲菲的书架,做藏书目录时,有几本书触发了我的感想。联想到网上的一些熊孩子视频,加之最近的凯特王妃管教孩子的新闻刷遍了朋友圈,于是整理了一下思绪,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写下来。

原版绘本推荐


NoDavid!(《不,大卫!》)

David Gets in Trouble(《大卫惹麻烦》)

David Goes to School(《大卫上学去》)

17 Things I’m not allowed to do anymore(《我不许再做的17件事情》)

 

前三本是大卫·香农的作品,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给孩子读过。小男孩大卫打棒球打破玻璃窗、花瓶,室内玩滑板撞翻桌子,吃饭时玩食物,把玩具乱糟糟扔一地,插队,打架,上课嚼口香糖,带着一身泥污回家,挑食,在图书室吵闹……十足的捣蛋鬼,熊孩子一枚。


如果说小男孩大卫的形象,是淘气孩子的真实写照,其行为是我们见惯不怪、十分普遍的孩子气行为,只是让人有些气恼的话,《我不许再做的17件事情》中,小女孩的淘气行为更上几层楼。

 

用订书机将弟弟的头发订在枕头上;将弟弟的拖鞋用胶水粘合在地上,害他摔跤;倒退着过马路,差点被车撞;老师要求交一份关于华盛顿总统的报告,她写的却是河狸,还向同学自吹自己有一百只河狸;故意侧身翻,让男孩子看见她的底裤;用放大镜聚焦烧坏男同学的鞋子;将死苍蝇冻在冰格里,弟弟差点吃下;在狗狗餐碗里洗手;将不爱吃的花菜用叉子弹到弟弟脑门上,“送”给弟弟;妈妈命她回房间时假装失聪……熊得极富创意,然而简直是惊世骇俗,令人发指,不但危险,还很“可恶”。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妈妈,肯定已经被逼疯了。

 

然而,绘本中并没有描绘成人严厉的责罚或言语批评。对大卫,妈妈只是设禁(No, David!),并施以面壁反思的管教,老师只是建设(告诉他怎么做,比如David, raise your hand! Pay Attention Keep your hands to yourself! Wait your turn, David!),并在他画脏桌子后,处以擦全班桌子的恰如其分的惩罚。小女孩的妈妈甚至没有在绘本中留下一句话语,只是小女孩自己归纳的17禁。


虽然如此惹人生气,大卫最后却被妈妈抱在怀里,或在妈妈的抚摸下安然入梦,或在老师的星星奖励下快乐回家,小女孩在妈妈温柔的拥抱下,内心表示转向其他被允许的行为——说反话。在我看来,这最后的一页,其实是给家长看的。


说实话,这两个孩子的某些行为,尤其是小女孩,若放在我们的国家,放在现在的社会,放在其他人身上,我不敢想象,那孩子是不是已经被各种人等拉出去胖揍17次了。


天下的孩子一般淘,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要面对孩子魔性的一面,都有可能会责骂、惩罚孩子,但最后一步是否做到,立显父母教养方式的高下。

 

但愿,你对孩子的管教,终以爱作为收场。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