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在海外 | 做不到这样,别妄称虎妈 转

热度 3 已有 132 次阅读 2019-5-18 22:19 个人分类:引导学习方法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每隔一段时间,互联网都会有一篇关于推娃的十万加爆文出现,很多勤奋推娃的妈妈自称“虎妈”,我总有点不以为然。

最近把“虎妈教主”蔡艾米(Amy Chua)的《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找来看了一遍,说实在的,我受到了一万点的暴击。对比起来,很多人的焦虑实在是很盲目的:努力如果没有方向,很多时候只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如何科学有效地推娃,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式的。

一、真正的虎妈长什么样

虎妈,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种严格的或苛刻的育儿方式,指虎妈为了推娃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绩或如音乐之类的课外活动成就而使用的独裁育儿方法。这个术语就撰自《虎妈战歌》。

要成为虎妈得有什么要求呢?

(作者 Amy Chua)

1、自身要懂得推娃的方向

蔡艾米是来自福建的第二代移民,她的父亲原是一个塑料商人的后代。他厌倦于家族事业,一心移民美国,于1961年和蔡艾米的母亲一起达到波士顿。博士毕业后,艾米父亲成为普渡大学的助理教授,后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她的父亲对于她们姐妹四个的教育非常之严格:要求他们在家说中文,每天下午练习数学和钢琴,绝不被允许参加sleepover(在同学家过夜,美国学生中的一种传统)。成绩单必须完美,当别的小孩因为得B而受到表扬时,对于她们姐妹来说,得A-是不可想像的。

这种严酷的教养方式最终得到了回报:四个女儿,Michelle毕业于耶鲁法学院,Katrin获得哈佛博士学位,Cindy有唐氏症,却获得了两枚特奥会游泳金牌。艾米自己,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曾先后任教于杜克法学院、耶鲁法学院。艾米的丈夫,是一个犹太人,哈佛法学院教授。

出生于如此优秀的家庭,自己也毕业并任教于名校,艾米的见识自然不如一般父母,她对名校录取的规则、要求,对世俗意义认可的成功标准也必然稔熟于心。所以,女儿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一步步都在她的计划当中。

2、虎妈的规定

这本书畅销之后,令西方人最为惊诧的,是虎妈艾米给女儿的这份规定。女儿们绝不允许做的事:

参加sleepover

参加玩耍约会playdate

参加学校戏剧表演

抱怨不能参加学校戏剧表演

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自己选择课外活动

得任何低于A的成绩

除体育和戏剧之外,任何一科不是第一名

演奏钢琴或小提琴之外的乐器

不演奏钢琴或小提琴

虎妈认为,作为典型的中国妈妈,必须让孩子遵循以下几点:(1)学校作业总是第一位的;(2)A-是差成绩;(3)孩子的数学成绩必须比同班同学提前两年;(4)绝不能在公共场合表扬你的孩子;(5)如果孩子不同意老师或教练意见,你必须站在老师和教练的一边;(6)孩子只允许参加的活动是他们最终能赢得奖牌的;(7)那个奖牌必须是金的。

听起来很疯狂很恐怖,对吧?更疯狂的是她的实践。

二、虎妈的实践

虎妈的两个女儿,索菲亚和露露,的确一个学了钢琴,一个学了小提琴。她们的练习,一天长达六小时甚至更多,并且从未有一天间断。

书中让我感觉最恐怖的一件事,是这样的:每年虎妈一家都要出去旅行,他们的足迹遍布伦敦、罗马、巴黎、上海、东京、开普敦等全世界几十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女儿们找练琴的地方。

露露的小提琴倒也罢了,可以随身带着;索菲亚的钢琴,却很不方便。有时宾馆里有,有时得先跟当地的琴行预约。

有一次他们在伦敦呆了四天,她丈夫Jed的书在英国有几周排在畅销榜第一位,需要参加一些采访活动。她终于给女儿找到了一家琴行,在Jed参加电视或广播采访时,虎妈就带着两个女儿坐公交车到琴行练习90分钟,再坐公交车回到宾馆。

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时,他们都是这样干的,有时不惜因此错过博物馆开放的时间。

是不是太疯了?连她母亲也反对她:都出去旅行了,为什么不放松一下?几天不练习又不会死。可她认为,严肃的音乐家绝不会那样想的。

不仅如此,她还不惜辛劳,给女儿们遍寻名师,争取各种表演机会。她周六的日程表是这样的:

上午8:00开车1小时去诺瓦克,3小时的管弦乐队练习

开车1小时回家

家庭作业

1-2小时小提琴练习

1小时的家庭活动

周日则是:

1-2小时的小提琴练习

开车2小时去纽约城

和Tanaka女士上1小时的课

开车2小时回纽黑文

家庭作业

每天长达六小时,没有一天间断,旅行的时候也坚持训练,每周六周日没有一点放松??想做虎妈的你,真的决定了吗?

三、虎妈的焦虑

虎妈的这些行为背后,藏着极度的焦虑,就是害怕阶层的跌落。

艾米的父母、姐妹、老公及她自己,都确确实实属于精英阶层:全是名校毕业,有收入不菲的工作和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如果不专注下一代的教育,他们就可能一代不如一代。

艾米让孩子只学钢琴和小提琴就是这个原因。她认为,只有钢琴与小提琴才是优雅的、经典的,代表精英阶层的趣味和水平。

不仅如此,作为移民家庭,移民会一代不如一代的恐惧更深植于她的心中。她概括移民家庭一般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如她父母那样的第一代,往往是辛苦的劳动者。很多人一无所有地来到美国,他们毫不停歇地工作,直到成为成功的工程师、科学家、医生、学者或者商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喜欢投资房地产,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第二代则是出生于美国的第一代,他们通常弹钢琴或拉小提琴,会进入常春藤大学或top10的大学,成为专业人士——律师、医生、银行家等,并超越他们父母的收入。他们不像父母那么节俭,女性可能会与白人结婚,他们不再会对孩子那么严格。

第三代则是苏菲亚和露露那一代。对于这一代,艾米整夜担心地睡不着觉。她认为与祖父母和父母不同,他们出生于上层中产阶级,生活要舒服得多,学会享受奢侈品,不再那么努力。他们也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再顺从父母,从而直接跌落下来。

阶层跌落的焦虑,这也正是许多中产中国父母最焦虑的问题。在艾米这里,还多加了一项:移民家庭的焦虑。

四、虎妈教育的反思

从两个女儿最后的成就来说,虎妈的教育的确是成功的。索菲亚先就读于哈佛,后从耶鲁法学院硕士毕业;露露则就读于哈佛,学艺术史。但是,与此同时,对她教育方式的争论,却自本书出版以来,从未停止过。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中西教育孰优孰劣

在书中,艾米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不断对所谓的西方教育方式加以质疑。

比如,她一再强调,对于中国父母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延续。父母永远有恩于孩子。

而她的丈夫Jed则认为:孩子并没有选择自己的父母,他们甚至没有选择出生。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父母有责任给他们提供一切。

孩子并不欠父母任何东西,他们唯一的责任就是成为他们自己。

她认为西式教育中,得个B就表扬孩子,简直是不可思议。“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不是废话吗?孩子懂什么自己选择?

她认为西方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的自尊问题。但是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自尊所做的最坏的事情就是让孩子放弃。

她一直不认同婆婆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是对孩子的骄纵。而她的丈夫,仍然是哈佛教授,也是畅销书作家。

在教育过程中,艾米遇到了女儿露露的反叛。13岁的露露再也不愿意听她的,最后她不得不放弃了露露的小提琴。而露露,则在打网球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并且,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艾米自己就是反叛父亲的典型。父亲希望她读伯克利学院,她却悄悄伪造了父亲的签名读了耶鲁。父亲对她说“要嫁给外国人,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而她依然嫁给了犹太白人。

而他父亲,当年也是背叛了商人家庭,独自闯荡美国,获得了成功。

中西教育孰优孰劣?真的很难一言尽之。对比艾米自己家族中和她丈夫的例子,即便以同样的成功标准,依然可以殊途同归。

2、是否窄化了成功的标准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听William Deresiewics的《Excellent Sheep》(优秀的绵羊)。在他的书中,他对美国的整个录取制度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批判,正好也提到艾米的《虎妈战歌》。他认为,艾米两个女儿进入耶鲁哈佛并不算什么:她们当然会进入,因为艾米就是按照那个体系的标准来的。

同时他也提到,艾米自己的职业生涯曲折,正是因为她的错误认知。她先是在哈佛学数学,因为她觉得那样会取悦她的父母,之后却因为实在太难不得不放弃;接着她转学经济学,因为比较接近科学。再之后,她进入法学院,却总担心法律不是她真正想学的,因为她对罪犯的权利根本不感兴趣,学习中也只知道记笔记。

为了“取悦父母”,为了“说起来好听”(毕竟接近于科学嘛),为了将来“良好的收入”??这些理由导致她一度迷失,浪费了很长的时间。在我看来,这恰是中式教育的问题:不追问究竟想要什么,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而盲目屈从于一些世俗的标准。

在艾米那里,成功的路只有一条:进名校。那么,世界上那么多企业家、发明家、艺术家??乃至各行各业顶尖的人,都不成功了么?

3、实现控制欲,还是为了孩子?

在虎妈具有戏剧效果的叙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她究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控制欲,还是为了孩子?

在书中,最为美国人诟病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因为女儿不肯练琴,她威胁:我要把你的毛绒动物全都扔出去烧掉!这种威胁,在西方人看来,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虽然事实上,毛绒动物都没有烧掉,她解释说,这只是一个玩笑。于是媒体追问:你书中究竟有多少真实,多少是玩笑?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女儿一个四岁,一个七岁的时候。那天是她的生日,露露给了她一张生日卡片。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笑脸,下面写着:妈妈,生日快乐。爱你的露露。艾米认为,这张卡花不了女儿20秒,她要求女儿重新做过。这段是这样写的:

“我把卡片给回露露。‘我不想要这个’,我说。‘我想要一张更好的——一张通过你思考和努力的卡。我有一个特殊的盒子,里面放着你和索菲亚给我的所有卡片,而这张,不能放进去’。”

同样的,她也认为索菲亚的也不好,让她们都重做过。

她认为,孩子自己并不能做正确的事,你必须强迫他们去做你想要的。

包括她让女儿赴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与露露是否演奏小提琴的战争,都显示了极其强烈的控制欲。

她在书中的教育方式对比,惹怒了很多美国人。最后,她的女儿们也不得不出面替她说话。她们说,自己过得很好,没有任何心理阴影。很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将来也要给自己的孩子实施同样的教育方式。

4、对亚裔stereotype的强化

有媒体在采访艾米时,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国家许多柬埔寨人由于典型的少数人stereotype(刻板化、定型化)观念而受苦。你的书中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也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疑问。在我看来,艾米的这本书,极坏地强化了亚裔的stereotype。在美国,亚裔被定型为:数学和科学很好,书呆子,乐器弹奏得很好(一般是钢琴或小提琴),一般读医学院或法学,并且,背后有个推娃的虎妈。

很多亚裔孩子已受此影响而被一些顶级大学拒绝。去年十月,一个华裔学生起诉哈佛大学,认为招生中存在对亚裔的歧视。而招生委员会则认为,亚裔看起来太相似了,应该增加自己的多元性,而不只是在以上的方面努力。同时,事事干涉,连申请文书都要帮孩子搞定的虎妈,在他们眼里并不是正面形象,相反却是很负面的。

而艾米的这本书更将这种stereotype推向极致,以至于很多人一看到亚裔,特别是华裔,就认为,一定有个虎妈。

总之,在我看来,艾米的教育有她的优点,比如她具备一般父母不具备的识见,对规则的熟悉,以及坚持的毅力。但是,她的教育方式是否是唯一的,或最好的选择,则有待读者诸君自己去判断了。


路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Vivian1205

    2019-5-18 23:39

      
       回复
  • hidden 18702789628

    2019-5-19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