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榛子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健康的边界感】

已有 47 次阅读 2019-4-21 12:06 个人分类:教养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边界感

去年六月底的一天一群熟识的朋友在一起讨论美国总统大选的黑马川普为什么民调越来越高,说到太左的政治自由主义泛滥到居然连厕所文化都受到冲击,也就是跨性别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性别心理认同(不是生理性别)自由选择去女性还是男性用的厕所。

这个讨论最终还延伸到了男厕礼仪。一位姓陈的爸爸给我们一群妈妈们普及了一下:一排白的发亮的小便池,如果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已经有人在使用,你走进去应该如何选择用哪一个才是符合礼仪的,她甚至贴出来很多示范图片,解说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给了那些养育儿子的妈妈们一个完整的介绍。

我观察了一下所有的那些示范图片,选择时保持礼仪最基本的原则是尽量远离原有的使用者们,以保证先来后到的所有使用者都有足够的“个人空间”。这里所谓的个人空间,其实就是由一个人健康的边界感产生的用于尊重彼此隐私的合理距离。那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一个有良好边界意识的人就算没有看过这些礼仪示范图,第一次走进这样的厕所应该能做到符合礼仪的选择,因为边界意识是感受的层面,是能通过类似本能的自动反应来表达的,不需要经过太多思考。

事实上,边界意识当然不仅仅是上述讨论的“个人空间”。它可以定义为一个人自我划定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领地,这些领地的存在清楚界定你允许自己被如何接触被如何对待,她人可以对你做什么不可以对你做什么。边界感可算是几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石,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亲密关系的双方之间也是存在的。

边界感清晰会比较不容易活在她人的眼光里,因为这是“我”的事跟她人无关。它也能够保护我们远离危险远离骚扰,使我们做到替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把别人的过错揽过来过度承担,并且因为“清楚界定”带来足够的安全感。简单的说,可以活的相对轻松一些。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泾渭分明的许多不同特点。如何理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很不一样:我们中国人重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溶于水的不分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情绪也会连带你的情绪,是为亲。关系的呈现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吃饭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一个盆子里面夹菜甚至互相夹菜,其乐融融的分享,很美满的景象。我们的文化感性重于理性,而关系的彼此融入恰恰反映了这种感性。

相反的,西方人重视边界感,你的事是你的事,你邀请我我才会参与,我的想法请你也不要随意评判给意见,因为我这会儿不一定需要你的帮助。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能做到边界清晰,像国内那种公园里大规模的父母替孩子相亲的事绝不可能发生。她们在饭桌上是分食的,主食和素菜和肉一次性的统统放到你面前的餐盘里,别人拿不走,食物的归属很清楚,“安全感“由此产生。边界清晰的地方也容易发展出相对理性的思维和愿意遵守规则的民众,逻辑也清晰,现代逻辑学可不就是起源于西方么。


虽然这篇专栏文章重点讲边界感,我也不打算简单的去颂扬源自西方的这种边界意识就全是好的,而我们文化中互相融合的关系就是不好的。只是不同,无谓好坏。为什么呢,因为农耕文明本身就是需要互助精神和集体意识,只不过现在的国人更加注重个人感受,因此会欢迎西方边界意识的洗礼。

但其实,边界意识的养育有父母刻意为之的结果,也有环境进一步保护强化的训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养育的很有边界意识但她却是要在一堆更重视关系的人里面长大生存,她会面对不适应么?如何在里面求取平衡,这是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

并且我也不认为一对没有边界意识的父母有可能养育出有良好边界意识的孩子,因为婴儿从出生那种与母亲共生的状态到成长中自我的良好发展,正是一个与父母建立边界逐渐分离而独立的过程,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无意识的不停侵入孩子的心理领地。况且,边界感本身也会带有文化的烙印。

我自己刚好是一个颇有边界意识的人,许多近距离接触过的人会有这样的评价。因为大半生都生活在海外,肯定有现实生活中需要与当地不同的社会文化接触相处带来的变化,当年的网络没有如今这样发达,曾经有那么好几年日常生活里找不到一个可以中文对话的人,路边金发蓝眼的婴儿看到我亚洲人的面孔会好奇得忘记了哭泣,所以一直以为自己这种意识是成年后社会工作环境造成的,直到孩子出生后有一次跟家人聊天时提到一个细节:

我们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的感情挺好,因为物理距离比较远,住在不同的国家所以干脆拉了微信群常常热火朝天的瞎聊,无非是各自生活中的小八卦和扒拉一下童年的生活。

有一天弟弟说她去拜访一个朋友顺便给带了几份礼物,朋友家十岁的孩子想拆开属于父亲的礼物,我弟弟制止她说这是给你爸爸的,等她回来才拆。小朋友一边说没有关系一边就把整个礼物给打开了。


弟弟在微信里感慨的说她很难想象自己小学三四年级会这样随便的打开不属于自己的礼物盒子。事实上不要说十岁,小娃才五岁的时候也不会打开舅舅给妈妈买的礼物的。不经过允许不能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规则我父母不会称之为边界意识或物权归属,她们笼统的认为是“教养”。

女孩子穿裙装的坐姿是教养范围,吃饭时餐桌礼仪不能吃相难看是教养范围,不能说粗话不能大声喧哗也是教养,要礼貌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尽量给予人方便同样也叫教养。。。很显然的,这种一大堆统统被她们叫做教养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通过规则的制定和遵守,进而内化成类似本能的某种自动反应然后产生的边界意识的一部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除了在规则中养育儿童的边界感,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实践。

1. 给予孩子私人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小娃2岁半开始上蒙特梭利幼儿园,学校的幼儿厕所每一个隔间都是有门帘的,她习惯了上厕所就拉上它,回家上厕所也自然的掩上门,满四岁她连上公共厕所也要把她娘拒之门外,我们一直都尊重她这样的行为。

随身的红色小包她有全权,放什么该丢掉什么她自己决定,里面的小本子写什么,除非她邀请大人看或者询问过她,我们也不私自打开。她的东西如果妈妈要借用,是需要先取得她同意的。她的压岁钱零花钱攒得辛苦却拿去买一个性价比一般但她极喜欢的玩具,就算妈妈再不认同说说看法尝试引导而已,最终由她自己决定,因为钱给了她,她就有支配权。

希望她遵守什么规则之类也是好好的跟她解释,允许她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少把大人的意志那么直接的强加给她,尊重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无助没有选择能力的孩童。如果妈妈要把她的事跟老师或者亲戚朋友说,无论好事坏事,都会事先问一下她同意与否。

2. 让孩子从小知道没有人可以伤害她的身体。

我自己和她爸爸都从来不打孩子,一来我们不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二来确实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用打骂去达成,她是一个满讲道理的娃娃。如果父母可以伤害她的身体,她小小年纪并无法分得清别人为何就不可以。
多让她在与同龄人的嬉戏中通过肢体的碰撞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界限,包括如何对待比她弱小的孩子。偶尔妈妈帮她洗澡时会清楚的告诉她哪些地方除了父母任何其她人不可以碰,万一遇到如何推开如何告知妈妈,有意识的强化身体界限的概念。

3. 教会孩子尊重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不需要将她人的需求感受想法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有一天她自己在沙发上乱编乱唱了一首歌,讲鳄鱼如何用嘴里的利齿跟岸边的狮子搏斗,妈妈在厨房削瓜皮听得正好笑,突然听到她提着嗓子问她编唱的好不好妈妈喜欢不喜欢?妈妈很诚实的告诉她挺不错,不错在哪里,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并且问她你自己觉得好不好?她想了想说“我觉得挺好的,我喜欢这个故事”。

“贝啊,你喜欢你觉得好,比妈妈或者其她人觉得喜欢重要的多。你明白么?就像你弹钢琴,重要的是你自己喜不喜欢自己觉得好不好,而不是妈妈觉得好不好。”她的想法可以是跟父母不同的,只要说得出道道来,我们就尊重,不干涉。当然同时我们也会要求她尊重我们的想法不干涉。

4. 言传身教孩子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不盲目替她人承担后果。

周末带回家的作业小娃把 rangoli 拼错了掉了一个字母 n,妈妈瞥见了没说什么照样装进文件夹里。在学校门口老师检查,貌似开玩笑其实眼神带有谴责的问妈妈“Mama didn't check it for you?"(妈妈没帮你检查吗?),她娘脸皮厚,泰然自若,“I trust her for doing self check, always."(我相信她会自己检查,始终都相信)

妈妈觉得做好作业,检查好,是小娃自己的事,从小学会替自己的事负责乃是人格独立的必须。小娃娃在旁边认真的听着妈妈和老师的对话,相信她下一次就会懂得自我检查作业。

5.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将困扰轻易转嫁甚至绑架于她人。

有时候妈妈因为与孩子无关的事情导致情绪焦躁而失控,过后妈妈会真诚致歉,分析给她听哪些部分是因为你淘气捣蛋因此是你的错,哪些部分妈妈乱发脾气却是跟你没有关系的,是妈妈的错你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有一次小娃看到妈妈情绪低落,那么努力想办法逗妈妈高兴,这是儿童爱父母的天性,但我清楚的告诉她,妈妈不开心跟她没有关系,她不需要做什么,是妈妈自己才应该替自己的情绪负责才应该让自己高兴。她爸爸有时候陪伴她的时候会因为带着工作情绪而烦躁,我们过后也会解释这跟你没有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夫妻之间常常大吵,11岁的儿子从五六岁起一直充当父母的调停者,很会劝架,朋友很赞赏儿子的角色,我却觉得不太妥当,这样小的孩子没有能力替父母的情绪负责,也不应该让她负责。父母需要使儿童避免日后受她人情绪操纵的心理模式。

6.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边界意识,还应该做到一点:学会对她人平和的说不,也可以接受她人对自己说不。

心理学家科胡特有一句名言“不含敌意的坚决”,很适合用来对她人说不。比如说孩子要买一样不太合理的玩具,你如何拒绝?是指责教训孩子真是不懂事乱花钱,还是平和的不加评判的坚决的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想要,可是妈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都能买来满足你。

又或者你想要让孩子永远的体会婴儿般的全能自恋感她要什么就能有什么呢。一件玩具的小小购买过程就已经足矣体现边界意识。我们也需要允许儿童能够自在的对父母说不,向孩子展示如何平和的接受她人对自己说不。

一个人是否有健康的边界感,除了看有无能力平和地维护自己身体上心理上的领地,该拒绝的时候可以没有困难的说不,也必须包括是否懂得尊重她人的领地不轻易侵入,因为你有你的边界人家有人家的边界,这是两面的。

还必须包括是否有能力在彼此感觉舒适的状态下,突破边界去建立一种更加亲密的持久的关系,这里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彼此感觉舒适”,需要体察双方情绪感受上的变化而决定适可而止还是继续深入。简而言之,边界感用于保护自己,尊重她人,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舒适而不疏离。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