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真的要想养出好脾气的小孩首先自己脾气要好

热度 5 已有 578 次阅读 2015-1-4 14:00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忍耐力

要想养出脾气好的孩子首先自己的脾气要好,每次看到这句话就感到很绝望,我真的是个坏脾气的妈妈,要让我改掉急躁的坏脾气真的很让我无所适从,但是看到现在宝宝说急了说藏话,生气的时候乱扔东西,真的像极了我,怎么办?!怎么办!!



《暴脾气小孩》教养执拗、易怒孩子的新方法
哈佛医学院儿童心理学家 麻省总医院儿科专家 罗斯·格林 博士

(一)

许多暴脾气小孩的家长,没有意识到的事实:
“这件事我说过多少遍了,你为什么记不住,还要发这么大的火?”“我不知道。”孩
子这个回答让人抓狂,但他说的很可能是实话。暴脾气小孩并不是故意的,正如有阅读
障碍的孩子自己并不想有障碍一样。


“Q:如何帮助一个生气或发脾气的孩子?
 A:首先,你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他。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孩子这种行为是故意吸引
注意力、任性、专门跟大人对着干等等的表现。我们现在认识到,表现出这些行为的孩
子是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应对挫折的确需要一些特别的技能。如果你不具备这些技
能,你会尖叫、打人、踢人、咒骂、扔东西、咬人、敲自己的头,诸如此类。所以我们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保孩子身边的人有正确的眼光。

“孩子不是故意发脾气,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本书所关注的儿童群体并不是
有意选择脾气爆发的,这些孩子只不过比其他孩子在掌握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技巧的方
面迟了一步。因此,对一些挑战性行为和不听大人话的行为的传统解释就值得商榷了:
‘他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太固执’、‘他想掌控我们’、‘他如果真的想做
一个乖孩子,就能做到’、‘他主动选择表现好,就可以表现好’。把暴脾气视作未能
按规律成长进步的结果,与把这种行为视作后天习得、计划之中、蓄意、有目的和企图
的行为完全不同。因为你对孩子发脾气行为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你试图改变这种行为的方
式和方法。换句话说,你的理解方式指导着你的干预手段。

孩子只要有能力,就会表现好。旁注:孩子表现不好,多半可以从缺乏对应能力方
面找到原因,如做作业拖拉,自控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正如其他类型的适应
不良行为一样,当附加在某人身上的认知需求超过他所能承担和适应的能力时,暴脾气
就会发作。


“如果我们想要减轻或消除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就需要注意几点重要事项。如果‘孩子
只要有能力,就会表现好’这一点是正确的,那么首先就要明白阻碍孩子表现好的因素
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弄清在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领域,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孩子
发展相关技能。”

“所幸,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并不是很多:执行技能、语言处理技能、情绪管理技能、
认知灵活性技能以及社交技能
。但我们开始讨论具体技能之前,有几点需要注意。首
先,所有的类别都以同一个词做结尾:技能(lagging skill)。可以这样理解,路径就是
需要培养的技能。其次,奖励与惩罚措施无法培养孩子发展出这些技能。没错:你无
法通过在墙上贴小红花或罚站的方式培养出执行技能、语言技能、情绪管理技能、认
知灵活性技能或社交技能。再次,这一技能清单并不是医学诊断。我们已经知道,医
学诊断无法帮你了解孩子具体缺乏哪些思维技能。最后,技能清单并非意在指责‘不
合格的家长’或‘错误的管教方式’。孩子的灵活性与挫败忍耐力领域的技能有所欠缺,
并不是家长教育方式造成的。
(二)
昨天为了尽快勾勒出问题的全貌,摘抄的内容比较粗略。今天做一些补充,可能会
感到有一些重复,也能找到一些共鸣,这本书本身文风有些累赘,作者毕竟不是作
家出身。

在执行者没有完全理解现象之前,所有的方法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且说实话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让父母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为什么执拗、冲
动、难以改变这件事情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个原因,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难以执行的。我并不是想故意卖关子,不把解决方案全盘托出,对于他给出的解决
方案,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失望,我尝试着用他的方法去解决争端,但深深感到要用
好,需要更深的理解自己孩子的具体想法感受,还得多加练习。

世界上没有灵丹妙药,要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方法不一定有多精巧,但对于执行
人本身有很高的要求。就好比做脑部手术,手术本身并不一定很难,难在如何成为
合格的脑科医生。请不要急于关注解决方法,如果能够对问题本身有很好的理解,
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或许通过自己的理解,你能找到更符合自己和孩子的解决方案
呢。

我自己在看完书10多天以后,又全然忘记了书上的阐述,回到自己的直觉中去了。
如果要解决大人的惯性,可能需要每天在固定时间把这些内容看一看,提醒自己别
走老路。


“事实上,詹妮弗的母亲并不孤独,像詹妮弗这样的孩子其实有很多。这些孩子们
的家长发现,通常在其他孩子身上很有效的一些管理策略,如解释、讲道理、保证
、培养、引导、坚持、忽视、奖励以及惩罚等,在像詹妮弗这样的孩子身上毫无作
,甚至常用的处方药都无法使孩子的行为向好的方向转变。如果你选择本书是因
为你也有一个詹妮弗类型的孩子,你肯定对詹妮弗父母所经受的压抑、迷惑、愤怒
、苦闷、自责、无力、疲惫和绝望感同身受。”

“人们也会认为,这类孩子是天生脾气秉性不好。不管别人给他们贴上了什么标签
,像詹妮弗这样的孩子一般有几个显著特征:极端缺乏灵活性,并且无法忍受挫败
感。这些问题使孩子和他们的亲人的日常生活充满困难和挑战。受挫时,这类孩子
很难把事情想通,他们常常以极为固执的方式回应一个简单的变化或要求,并伴有
语言和肢体上的侵犯行为。”(“卡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用极为固执的方式
回应同一类简单的要求”


“在你阅读本书时,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这些儿童的本质都很纯真善良,每个
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总体认知水平发展
很正常。但他们的执拗和无法容忍挫败感的行为常常遮盖了自身的优点,也让他们
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到痛苦不已。”

“很明显,詹妮弗这类孩子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旁注:我理解第一个关键点的意
思,是要接纳这个不一样)
孩子的家长和监护人要逐渐认清这个关键点。尽管如此
,只要孩子的家长、老师、亲属和治疗师能掌握第二个关键点,一切就有希望。这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需要对暴脾气小孩采取与普通孩子不同的管教方式和行为限制
方式。
(用更多的技巧,有更多的耐心,作者设计了一套方案)

“正如有些孩子在阅读或运动方面发展缓慢一样,本书所关注的儿童群体在某些方
面的发展进程比我们预想的要落后一些。灵活性与挫败忍耐力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成
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与外界的适应性互动需要解决问题、化解纷争、控制焦躁情
绪等诸多能力。
事实上,在孩子每天的日常行为中,这些能力必不可少。当两个小
孩在玩哪个游戏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时,我们希望两个孩子能掌握一种技巧,用双方
都满意的方式
来解决争端。当坏天气迫使家长取消孩子期待已久的主题公园之旅时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失望的情绪,转移目标,然后欣然接受另一
个方案
。当孩子正沉浸在电脑游戏中时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希望孩子能中断游戏,
管理好自己失落的情绪,并且能想通在吃完饭后还能继续刚才的游戏。当姐姐想吃
掉3块华夫饼、明天早上再吃掉剩余3块,而事实上弟弟也想今天吃另外3块华夫饼
时,我们总是希望姐姐能从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我明天早饭就要吃那3块华夫饼,
偏不给弟弟吃’中跳出来,认识到问题可以有一种这种的解决方式:‘我也不一定
非吃那3块华夫饼不可……可以让妈妈再买些回来……无所谓啦,说不定明天我还不
想吃华夫饼了呢。’”(旁注:这里面隐藏着找到解决方案的密码)

有些孩子从婴儿时期就表现出缺乏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对噪音、光线和不适感反应
过激,对环境的变化也不易适应。“另外一类孩子直到幼儿时期开始需要掌握语言
、组织、冲动控制、情感规范和社交技巧时,才表现出缺乏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的
特征。
(旁注:我家多多就是后种情况,两岁左右开始经常因为一点小的改变和
不如意,嚎啕大哭,难以转移。我为此苦恼、自责不已,总感觉是不是自己教育失
当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其实这种所谓暴脾气和叛逆期,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因为
如书中所说的能力发展滞后,问题会长期存在,后者在满足了“长大”感以及情商
随年龄提高之后,到四五岁时会进入到相对平静的状态。但事实上,由于现在独生
子女的生长环境、父母亲本身也是独生子女,两代人在这些能力上的发展,或许都
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暴脾气的症状在孩子甚至大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问题在于,家长对于暴脾气小孩的指导思想通常会局限于一种完全不同的理念:
孩子只要想表现好,就可以表现好。这类家长认为,孩子完全有能力以更为恰当的
行为方式处理问题,只不过他自己不愿意罢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呢?一个条
件反射式的回答是:因为家长管教得不够严格,甚至很多本着治病助人原则的心理
健康专家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这样的回答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暴脾气小孩的
兄弟姐妹都是乖孩子。”(旁注:事实上,更加严格的管教方式,只能背道而驰。
使暴脾气孩子脾气更暴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到阻碍孩子拥有这些能力的因素。
自己的孩子身上有顽固的毛病,原因却让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没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更
令人头痛了。摸不着头脑的家长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通常会要求
孩子就自身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家长:‘这件事我们说过无数遍了……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
孩子通常会回答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无疑是给家长的怒气火上浇油,但孩子说的很可
能是实话。
在完美的情形下,孩子会这样回答:‘爸爸妈妈,我有一个毛病。你们俩还有很多大
人总是不停地命令我做这做那,要不就是要求我从我的思维方式转到你们的思维方式
中去,可是我做不好。而且每次你们对我有这种要求时,我就感觉压力很大。我一有
压力,脑子就乱了。脑子一乱,压力就更大了。然后你们就生气了。我就做了不该做
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然后你们就更生气了,开始惩罚我。事态就演变到了无法收
拾的地步。等事后我脑子清楚时,就会对自己当初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很后悔。我知
道,我让你们不开心了,但我自己也很苦恼。’
(旁注:孩子的心声,我当时看了
这一段,很有感触)


“很可惜,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暴脾气小孩不可能有能力理解自己的行
为并且如此有条理地讲述出来。“一个孩子在谈及当时的感受时用‘大脑锁定’(b-
-rain lock)来形容自己的思维如何停止运转。他解释说,自己仿佛被锁定在了一个
想法上,不管别人多么耐心地解释,就是无法解锁。《情商》一书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博士把挑战性行为称作‘神经绑架’(neural hijacking)。很
明显,当孩子进入到发脾气状态时,他的正常思维已经‘离家出走’了。我们的目标
就是要确保孩子的大脑不被锁定,神经细胞不被‘绑架’,帮助孩子在发脾气过程中
更清楚而有效地思考,把‘离家出走’的思维找回来。”(旁注:这里面也隐藏着找
到解决方案的密码)
(三)
“‘我被锁在一个想法上了,不管妈妈如何解释,都没办法打开那把锁。’
进入乱发脾气的状态时,孩子的神经被绑架了。要想打开孩子大脑中的那
把锁,首先要清楚它是哪个牌子什么幸好,要认识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孩子。


“1、执行技能
执行技能包括转换认知定式(从一种思维定式快速有效地转移到另一种思
维定式上的能力)、组织与规划(组织出一份连贯的行动计划以处理问题或
应对挫败感)和情感分离(把你对问题的感性反应与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的
理性思维区别对待的能力),这种技能对于有效应对挫败感、灵活地思考并
解决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1)、转换认知定式
认知状态转移方面的困难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很难从一种活动的规
则与期望中转换到另一种活动的规则与期望中。
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
子会在家长要他关上电视过来吃饭时僵化在一种固定状态中。如果孩子不擅
长这类‘转换’,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长坚持要孩子快速转
换,那么就等于在他不断积累的挫败感上火上浇油
,让他无法正常清晰的思
考,这样,即使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转移状态的要求,也可能是一次严重
的发脾气的前奏。这类孩子不是存心要和家长作对,而是无法灵活有效地从
一种精神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精神状态中。”

家长:今天时间有点紧,赶紧吃完早饭,把碟子放在水槽里,然后去上学。
孩子:我还没吃完呢。
家长:那个苹果在路上吃。快点,来不及了!我路上还要去邮局寄点东西。
孩子:不行!
家长:不行?为什么每次我着急的时候你都这样?就这一次,求求你听一次
话,别跟我争了行吗?
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家长:我刚刚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办了吗?今天别惹我!
孩子:(发脾气)
我们能帮助暴脾气小孩更有效地转换认知状态吗?当然,就是不要采取威胁
和恐吓的手段。”
(旁注:这个例子太贴切了,我注意到很多家长都抱怨过,平日的早上都还
好,但只要是着急的时候,孩子总要闹上一闹。我家有一次也是早上要迟到
了,我让她自己先穿鞋我好同时忙别的,结果就招来一场哭闹大战。后来我
把这种情况归结为秩序期的表现。现在想来,其实秩序期背后,还是对于秩
序混乱的不接受和挫败感。我对秩序期的保护也一直有些疑惑,帮助孩子认
识到合理的变化是安全的,也应该被重视,但现在从蒙氏教育更多是强调保
护的重要性,是否会强化孩子面对变化和异常的脆弱性呢?没有深入研究,
欢迎讨论。不过多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对于别人的
变化要求容易排斥,并不是对秩序特别敏感的孩子。)

2)、组织与规划
在面对挫败感时,大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解决造成挫败感的问题。而解
决问题需要大量的组织和规划活动。首先,你要找到你准备解决的问题。之
后,就要针对问题思考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需要预见这些解决方案
可能产生的结果,并形成行动计划。
由于孩子的思维十分缺乏组织性,因此他们找不到导致挫败感的问题。
的孩子极端缺乏思维组织能力,以至于一个问题只能想出一种解决办法。有
的孩子又特别冲动,尽管他们能想出更多 的解决办法,但已经把第一个出现
在脑海中的办法付诸实践了。但说实话第一个解决方案一般来说都是最没水
平的。优秀的解决方案需要组织能力和冲动控制能力。因此,不少孩子都因
为‘总把最差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广受批评。很多组织能力差、性格冲动的
孩子的行为都表现出一种被称作反射性否定的固定模式。
这一点可以用来概
括孩子在遇到计划转变或新想法新要求时为何总是会立刻说‘不’的原因了。

我们是否能帮助这些暴脾气小孩用一种更有调理、不那么冲动的方式来处理
问题,这样他们就不会那么频繁地发脾气了呢?当然可以,但不是采用贴小
红花或罚站的方式。

(旁注:“反射性否定的固定模式”简直是为多多量身定制的,我还专门开
过个帖子,记录自己如何矫正她的否定性思维。面对所有的新要求,她就开
始哭腔“为什么?”而且根本不听回答。)


3)、情感分离
如果拥有把有挫败感引发的消极情感分离出来的能力,那么清晰地思考并解
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这种执行技能有时也被称作情感分离。虽然情感可
以给予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量,但最终解决问题还要靠思考能力。情感
分离的技能可以使人暂时‘搁置’情感,以便更客观、更理性、更有逻辑地
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暴脾气孩子会切实地感到自己马上就要发脾气,却无
法控制惊涛骇浪般的情感,直到事后强烈的情感逐渐褪去,理性思维才占据
主导。有些孩子甚至可能拥有成功解决问题的相关只是,在较为缓和的气氛
中,他们能够体现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可一旦孩子有了挫败感,强烈的
情感就会阻止他们获取并利用这些信息。并不是存心不配合,而是因为有了
挫败感而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不知所错。
家长:别玩游戏机了,该睡觉了。
孩子:(以更多的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回应)真倒霉!我正在打最重要的一关
呢!
家长:(也许同样是以更多的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回应)你永远都在打最重要
的一关。上床睡觉!现在就去!
孩子:见鬼!都是因为你!我的游戏搞砸了!
家长:我把你的游戏搞砸了?赶快给我睡觉去,要不搞砸的东西更多!
孩子:(发脾气)

正如上面的对话,如果你用比孩子更激烈的方式强加自己的意愿,‘告诉孩
子谁说了算’,你就不是在帮他学习如何在挫败感之下管理情感、理性地思
考问题,反而是在给他做出坏榜样。
因此,我们一直对暴脾气小孩以及他们
的家长和老师说,我们只有两个目标:2号目标——在挫败感之下清晰地思
考;1号目标——保持冷静以实现2号目标。”
(旁注:多多的情感回应方式就是由一开始的哼哼唧唧很快转变到激烈地哭
,让我手足无措,像一个很容易被引爆的炸弹。我在“硬碰硬”的时候,往
往缺乏灵活性,有一些时候也并不是非按我说的做不可,但我意识到如果我
让步了,会教会她更多地“无理取闹”,所以我告诉自己必须强硬,硬着头
皮坚持下去。
另一方面,我必须检讨自己是一个长大了的“暴脾气小孩”,
缺乏灵活性,很多事情像做化学实验般教条,存在很多绝对化要求;挫败忍
耐力欠缺,当遇到挫败,我会充满焦虑。按图索骥,我主要是在情感分离方
面很差劲,总是以情感回应问题,认知状态转移和组织与规划方面,跟多多
同年龄的时候比,要强一些,不会如此执拗。但认知状态转移方面,也许真
的是考试考多了,感觉比少年时期反而倒退了,有许多绝对化要求。在这一
点上,爸爸去哪儿II中,曹格的表现值得学习。)


2、语言处理技能
很多优秀的理论家都忽视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没有看到语言在帮助人类进
行反思、自我约束、制定目标和管理情感时起到的作用。具体了解一下3项
特定语言技能:区分并表达情感、识别并解释需求和解决问题。明白了这些
技能,我们就能理解语言的重要性。
很多暴脾气小孩没有掌握区分并表达自身情感的基本词汇。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当你产生挫败感时,让别人了解你的‘苦恼’十分重要。你能想象自己
内心充满挫败感,面红耳赤、恼怒紧张、一触即发,却又有苦难言的感受吗
?在这种情境下,从你嘴里说出的词很可能跟‘挫败感’相去甚远。‘去死’
、‘我恨你’、‘闭嘴’、‘滚远点’这些还是比较温和的。更麻烦的是,
如果你掌握的词汇中没有‘挫败’一词,那么很可能别人就会认为你的行为
有其它原因,如‘气愤’、‘敌意’、‘失控’或‘害怕’。然后,他们就
会认为你正处于对应的状态中并作出相应回应,而这进一步激化你的挫败感。

有的孩子能够做到为自己的感情分类并加以辨别,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
达,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自己需要什么。有些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以
及成年人让他人了解自身问题和需求的能力不比18个月大的婴儿强多少。这
十分令人苦恼。
(旁注:是的,当我为多多的表现感到挫败感的时候,我最经常做出的反
应就是愤怒,然后用强硬的语气给出解决方案,对爱人也往往如此。国人的
含蓄也表现在比较羞于表达情绪、情感,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性的。当我看
了这本书后,在类似的情境下试着告诉多多,妈妈为她的反应感到很难过、
不知该怎么办,她的表现软化了,不过治标不治本。)


语言最终是绝大多数人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机制。这些解决办法来源于我们
之前解决过的或看到过的问题,我们几乎全靠以往的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你的轮胎瘪了,你只要想想自己或你观察到的其他人怎么解
决此类问题就够了,要么自己动手换轮胎、给家里人打电话、找人帮忙或向
服务站求助,要么就破口大骂、放声大哭或者把车当废品扔掉。显然上述解
决办法中的一些比另一些更有效。缺乏语言技能的孩子会在调用存储于语言
中的过往解决办法时遇到困难。
治疗师:乔治,那天踢足球时发生了让你不愉快的事?
乔治:是的。教练把握我下场,我不想下来。
治疗师:听说你跟教练说你很生气。
乔治:没错。
治疗师:我认为你跟他说明这一点是好事,后来你又做了什么?
乔治:他不肯让我归队,我就踢了他一脚。
治疗师:你踢了教练一脚?
乔治:是。
治疗师:后来呢?
乔治:他把我从球队开除了。
治疗师:真可惜。
乔治:我根本没使劲踢他。
治疗师:我想,你有没有使劲踢这一点不重。我在想,在你生气时,你除了
踢教练之外还有没有想到其它办法

乔治:当时我想不出别的什么了。
治疗师:现在呢,能想到其他的什么办法吗?
乔治:我其实应该问他什么时候能让我归队。
治疗师:要是这么问了,效果应该比踢教练好一些,对吗?
乔治:对。
治疗师:你在球场上时,为什么想不到除了踢教练之外的解决办法呢?
乔治:不知道。
能否教会孩子运用一些基本的情感词语,以便更准确、有效地描述他们的需
求和哭恼,更快捷地提取储存于大脑中的更为合适的解决办法?当然可以!
但我们需要一套奖惩方案。”

3、情绪管理技能
有些孩子时常处在一种易怒、暴躁、古怪而疲惫的情绪之中,而且他们的这
种情绪比普通孩子要强烈许多。过去5年,业内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某些精神健康专家会把‘发脾气’与‘躁郁’画等号,并认为易怒的特征纯
粹是由生物因素导致的。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导致孩子发脾气的因素有很多,而易怒只是其中之一,
同样,导致易怒的因素也有很多,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只是其中之一。有些孩
子易怒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日积月累的
——学习成绩不好、和同学关系不好、
被坏孩子欺负,而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药物是无法治愈这些
问题的。。很多所谓‘躁郁’儿童的挑战性行为,用缺乏认知技能来解释会
更合适。这些孩子身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挑战性行为多数可以归因
于长期的易怒或焦躁状态,因此他们很难以一种充满弹性和理性的方式来处
理生活中常见的挫败感。(旁注:形成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
焦虑同样可被纳入‘情绪管理技能’的应对范畴,因为焦虑与易怒一样,可
能会让理性思维变得更加困难。焦虑掺杂着非理性的情绪,比较幸运的孩子
会哭泣,因为大人会用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与哭泣的小孩交流,而另一部分
不那么幸运的孩子就会发脾气。虽然两种行为都源于同一个原因。有些带有
强迫习惯的儿童会自行制定仪式行为,因为在缺乏理性思维的情况下,仪式
是他们能想出的缓解焦虑情绪的唯一的办法。
我们能为暴脾气小孩所做的最偶价值的事,就是在孩子即将变得不理性时帮
助他保持理智。
(旁注:保持预见性,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们能够帮助焦虑的孩子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降低他们的易怒
和焦虑吗?当然能,只是不要绞尽脑汁发明各种招数去惩罚孩子。“
(    旁注 :有妈妈提到用中医理解孩子的发脾气。在多多这也有亲身经历,
这类孩子按中医的说法,一般属于脾肾虚,多多生病时脾气最暴烈的时候,
大夫一瞧,准保说上心火了,爱起急,我一瞧舌头,舌尖发红似有火苗。这
时候,像蒸梨一样煮点藕水,别放冰糖,浓淡没有特别的讲究,因其有凉血
之功效,甜甜的当水一样喝上两日,脾气会下去大半。但不可常喝,一两星
期喝这么一回。用食疗的方法,确实能调节孩子的情志,但完全靠食疗或药
疗,感觉难以持续。)


"4、认知灵活性技能

年幼儿童的思维模式会倾向于固执、非黑即白,他们理解力有限、缺乏灵活
性。这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不断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而根据所见所闻推断
也总比担心发生意外情况或不断寻找替代方案要容易一些。随着年龄增长,
他们会逐渐了解,事实上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都处于‘灰色地带’:规则有
例外,对事物的理解也有多种不同的角度。从奶奶家回自己家不是每次都走
同一条路;晚餐不是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天气变化也不会考虑我们的计
划安排。可是有些孩子无法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形成灰色思维。他们通常很难
用一种具有适应性的灵活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当事情的发展与他们当初的设
想有所差别时,他们就会变得极端恼怒。
这些孩子尤其特别的一点是非常喜欢可预测和成规律的做事方式。一旦出现
了无法预测、不确定、模棱两可的事情,他们就会变得躁动不安,当现实情
况需要对期望值进行调整或重建时,这些孩子就遇到了麻烦,他们总是过于
关注事实和具体细节,很难看清十分明显的整体情况。……试图将固定的规
则强加于并不适用的环境上,并由此经历极端的恼怒情绪。
我们可以帮助非黑即白思维的孩子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去理解周遭的世界吗
?当然可以。但是,这些孩子身边的大人要先学会如何灵活地处理事情。"


5、社交技能
假设一种情况:一个男孩正站在学校的走廊上,这时一个同学走了过来,笑
着在男孩背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说了声‘嗨!’被拍的男孩此时只有很短
的时间去分析这一情况下的社交重点:‘刚刚是谁在我的后背上拍了一下?
除了此人的笑容之外,他的姿势、面部表情以及此时此刻的具体情况是否能
让我确定他的笑容和巴掌是友善的还是恶意的?’
同时,男孩还要把这些线索与他以往的经验进行对比‘以前什么时候,其他
人,特别是这个人曾拍过我的后背并冲我笑?’,以便进一步理解这些线索
:‘他是热情过头地打了个招呼,还是进行了一次攻击?’然后男孩还要思
考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这种行为真是可恶,我可不想跟这人打架,’或是
:‘这个招呼可真够热情,我想跟他玩一会儿。’之后,男孩就要基于对线
索的理解和对结果的展望,开始思考如何做出回应,而思考方式无外乎回忆
类似情形的以往经验或想出一种新的回应办法。权衡每种方式可能引发的结
果:‘如果我也冲他笑,他很可能会邀我一起玩。’选择一种回应办法,执
行、监控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并随时根据情况调整回应办法。
一件简单的小事就需要如此多的思考过程,关键点在于,这一过程永不停止
,需要很高的效率和灵活性。能够自动进行这类思考的人基本不会注意到整
个思考过程的存在,而对于不具备这种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整个事件就会十
分令人苦恼。
很多暴脾气小孩都把握不住社交中的线索与微妙变化,无法正确理解这些线
,比如‘他讨厌我’、‘所有人都想找我的麻烦’、‘没有人喜欢我’;
无法把线索与过去的经历相比照;无法把握社交互动过程的发展方向;只掌
握了为数不多的几种回应方式,
结果把同样的回应比如咯咯笑、指指点点、
侵犯等用在了并不合适的情境中;不知道自己的交流方式缺乏技巧、自己的
行为影响到了他人;缺乏处理最基本社交互动行为的能力,例如开始对话、
进入团体和分享。
他们正是戈尔曼所谓的‘情绪文盲’(emotional illiter-
-acy),因此,社交活动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强烈的挫败感。轻则给孩子的苦
恼情绪火上浇油,重则会形成长期、慢性的挑战性行为模式。
我们能帮助这些孩子开发出更具适应性的社交技能吗?在通常的情况下,答
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时间。家长需要认识到,竭尽全力地对十分希望获得改
进的孩子予以激励也许并不是把他们所缺乏的社交技能教授给他们的最佳方
式。”
(旁注:我可以感觉到,作者抛出这些问题,几乎把读者的胃口全都吊起来
了。我还是有必要倒一倒大家的胃口,作者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解决框架,真
正使用起来,孩子的反应很可能完全跑偏,需要多加理解、多加练习,最重
要的是,先确保自己不成为暴脾气小孩,也就是说,大家先治疗一下自己的
弱点。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家长也不是有什么要紧的毛病,就是太累了或者生
理上的不舒服,但家长自己也像婴儿一样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就很难办。现
代生活节奏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易。有时我甚至想,如果我能做到对孩
子的那些要求,那我真是挺完美的了。)


“儿童常常无法掌握横跨多条路径的技巧,把本书讲述的路径理解为‘借口’
而不是‘解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把路径当作借口时,设法帮助孩子
的思维过程就被截断了。与此相反,当你把这些路径当作孩子行为的解释时
,帮助孩子的大门就随之敞开。


6、导火索
还有最后一个属于值得讨论:导火索。
什么是导火索?就是经常引起挑战性行为的情况或事件。你可以把导火索理
解为尚未解决的问题。可能成为导火索的情况数不胜数,这里简单列出几项
:家庭作业、神经过敏、兄弟姐妹间的互动、睡觉时间、早上起床、(挑衣
服)、用餐、感觉无聊、坐车、课件休息、被捉弄、读书、写字、感觉疲劳
、闷热、饥饿等等。
只要掌握了孩子的路径和导火索,就可以预见其挑战性行为。很多人认为孩
子发脾气是不可预测的、完全没有任何征兆,这是不完全成立的。值得注意
的是,可以预见的挑战性行为比无法预见的更容易处理。
(四)
创建“友好”环境:SPCP方法的基础
第一,要确保所有与孩子交流的大人都清楚孩子的障碍,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二,建议你先暂时搁置自己的教育计划。
如果你能除去孩子世界中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和(可能不太现实的)目标,那么他的总体苦恼程度就会有所下降,也能够更加成功地配合你共同处理遗留的烦恼和目标。而且我可以在这里向你保证:SPCP方法绝不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任人摆布的软柿子。

第三,你需要认定一个事实:自己的孩子存在特殊之处。
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良好的学校教育)意味着能“灵活地对待你呀处理的人和事”。如果你把暴脾气小孩当作你预想的小孩来对待,肯定会出问题。

第四,实际上挑战性行为往往是可以预测的。
着重强调一下,不是说所有的挑战性行为都能被预测,但大多数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够预测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就能事先解决那些引发过激行为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不知第一次家庭作业:在未来一周之内,记录下引起孩子烦恼的那些问题。这张列表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清单。其中可能包括早上醒来起床、准备上学、神经过敏、写作业、晚上准备上床睡觉、厌烦、从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兄弟姐妹间的互动、晚饭前肚子饿、食品选择货食品质量、衣服选择、计划的突然改变让孩子感到意外以及服药。

3个篮子:解决问题的ABC方案
孩子犯了错误而未能满足你的期望时,一般有3种应对方法。
方案A:强制型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未能达到期望,而你则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例如对孩子说“不”、“你必须”、“你不能”之类的话,这就是方案A。如果孩子说“我今天晚上太累了,不想写作业”,方案A的可能回答是“但是你必须写”。方案A的回答方式还包括威胁和强加后果,比如“我没空跟你讨价还价”、“你没得选”、“赶快给我振作起来”,等等。
对于暴脾气小孩来说,强加医院的方案A很可能是引起一场灾难性的发脾气。因为你把方案A摆在了一个没有处理方案A头脑的孩子面前,也就是说把超过他所能承担和适应的认知需求加诸他身上,发脾气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事实上,知道在对诸多孩子的挑战性行为进行反思和回顾时我们发现了什么吗?那就是——人们往往运用了方案A。
在帮助孩子客服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领域的学习障碍时,方案A是不是必须的手段?答案是否定的。

方案C:放弃型解决方案
方案C是指暂时或永久性地全盘放弃对孩子的某种期望。如果你你在面对问题货为满足的期望时什么都不说,或采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你就是在使用方案C。如果孩子说“我今天晚上太累了,不想写作业”,方案C的回应也许是“好吧”。如果你发现孩子上床睡觉时没有刷牙,方案C的回应方式也许是默许。
方案C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挑战性行为的发生。但同时也有一个坏处:你至少是暂时性地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期望。方案C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可能与“放弃”无异。实际上,当你开始运用方案A时,孩子的反应让你痛苦无助,而你最后被迫在无奈的情况下使用了方案C,这才是真正的“放弃”你主动利用方案C就是主动决定搁置某种期望,这可能是由于你发现这种期望根本不现实,也可能是因为你准备以退为进。
等孩子的状态稳定下来、其他更为紧迫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所有这些曾经引起方案C的导火索都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方案B来处理。

方案B:积极合作式解决方案
运用方案B时,你的职责就是替代孩子大脑的额叶部分。就是说,你要接过孩子目前没有能力进行的思维工作,做他的向导,引领他走出苦闷。不必担心形成依赖,现在这么做,是为了让他以后在这方面不再需要他人的帮助。只要你教会孩子必备的技能,他就可以成功渡过苦恼和挫败的侵袭期,也可以自己主动培养出处理事情时的灵活性。

实践方案B有两种方法:紧急情况下的方案B,以及主动式的方案B。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方案B时,都会错误地认为运用方案B的最佳时机是孩子即将陷入苦恼之时。这就是紧急情况下的方案B,而这时并不是运用方案B的最佳时机,因为孩子已经开始积聚发脾气的能量了。无论是谁,在一肚子火气的时候都无法清楚地思考问题。正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一样,绝大多数挑战性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这样我们不用等孩子再一次濒临发火,就可以试着除掉长期以来导致其发火的根源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在问题下一次浮出水面之前积极主动地予以解决。这就是主动式的方案B。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不愿意刷牙,那么与孩子进行方案B讨论的最佳时机就是在他还不需要马上刷牙之前,而不是问题暴露的过程之中。

方案B的3个执行步骤
下面这一部分非常关键。方案B有3个步骤,如果你没有按照下述顺序完成这3个步骤,就不是在利用方案B。
步骤1: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可以帮助人平静下来,也能帮助孩子说出他焦虑的原因。和大人一样,孩子们也有各种合情合理的焦虑原因:饥饿、疲惫、恐惧、想买东西或想做某件事、怕冷或是怕热等等。可悲的是,很多孩子早已习惯大人对他们这些顾虑置之不理,大人自有大人操心的事情。
如何做到将心比心呢?主要就是向孩子重复道出他的顾虑,完全复述他说过的话。有些人称这种方法为“印证式倾听”

棕字部分是后续补充
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孩子:吃那些药让我恶心。
家长(将心比心)吃那些药让你恶心。

看起来很直接对吧?但事实上,孩子和大人一样更倾向于说出解决办法,而不是顾虑的原因,你的任务就是保证孩子最终说出内心的顾虑。可以通过提问的办法:“怎么了?”
再来练习一次:
孩子:我不吃药。(这并不是顾虑的原因,而是解决办法。)
家长:(开始将心比心)你不吃药。为什么?
孩子:吃药让我犯恶心。(好了,现在孩子说出了他顾虑的原因,而且是个很站得住脚的理由。)
大人:(继续将心比心)吃药让你犯恶心。
孩子:我不写作业。
家长:(开始将心比心)你不写作业。为什么?
孩子:作业对我来说太难了。
家长:(继续将心比心)作业对你来说太难了。

如果孩子说“我要吃比萨饼”,那么低风险的将心比心的澄清会是这样:“你要吃比萨饼,为什么?”但很多人的回应会是“你一定饿了”,这存在猜错的可能性。他可能没有能力平和的纠正你这个错误的说法,导致他发脾气。

另外,当你连续运用印证式倾听法一周之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总是说我刚说过的话”,如果有所抵触,可以换成一句简单的“我知道了”。

有时,他还需要一些宽慰,确定你不会应用方案A的宽慰,孩子过去经历的方案A肯定比方案B要多,因此,也许他心里正盘算这次方案A会怎样开展。方法是说“我不是让你非这么做不可”或是“我不会一口拒绝”。将心比心既不是赞同也不是否定,既不是点头也不是摇头,只不过可以让孩子和你保持平静,让孩子道出心中的顾虑。
孩子:我要吃比萨饼。
家长:(开始将心比心)你要吃比萨饼。为什么?
孩子:我饿了。
家长:(继续将心比心,加上宽慰)你饿了。我没有说你不能吃比萨饼……

还有最后一个要点。上述所有对话示例中的都是紧急情况下的方案B。但挑战行为是可以预见的,孩子关于吃药的顾虑很可能以前就发生过,这也不是他头一次不愿意写作业。如果我们试着运用主动式的方案B,下面就是具体用法:
家长(将心比心,利用主动式的方案B,试图澄清)我发现最近你的作业不太好做。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了?
孩子:对我来说太难了。
家长:(继续将心比心,继续试图澄清)对你来说太难了。有没有具体哪部分特别难的?
孩子:写作的部分。老师让我写的作文不像你要求的那么多。
家长:(继续将心比心)噢,写作的部分对你来说太难了,而且我让你写的作文比学校布置的还多。


步骤2:界定问题所在
在方案B的第2步中,家长会说出自己的顾虑。我们把这一步称为“界定问题所在”,因为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你与孩子双方的顾虑未能达成和解。当双方都说明了各自的顾虑,方案B就是唯一能解决问题和未满足期望的办法。如果只有家长说明了自己的顾虑,那就是在运用方案A。如果只有孩子说明了自己的顾虑,那就是在运用方案C。只有双方都坦陈心中的顾虑,才是方案B。

家长和孩子一样,都倾向于直接给出解决办法,而不是顾虑的原因本身。只要家长开始大谈解决办法,就等于从方案B转移到了方案A。比如:“你必须得去看电影,因为我不能让你弟弟一个人去”;“你不想写作业?赶快写吧,写完就完了”;“如果你不吃药,我就不带你去练足球”。之所以家长总是会说出解决方案,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培养他们的,因此,我们需要做些练习。

家长:(将心比心)我知道,吃药让你很难受,你也因此很不开心。
孩子:是的。
家长:(界定问题所在)我也为此很不开心。问题是,我担心直接停药而不告诉拉扎罗斯医生可能不太好。而且吃药也可以更好地帮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家长:(将心比心,试图澄清)我发现你最近的作业不太好做。但是我不太明白问题在哪里。你的作业怎么了?
孩子:对我来说太难了。
家长:(继续将心比心,试图澄清)对你来说太难了,能不能举例说说哪里特别难?
孩子:写作部分。学校没有布置那么多作文,不像你。
家长:(继续将心比心)噢,写作对你来说太难了,我给你布置的作文比学校多。
孩子:是的。
家长:(界定问题所在)我以前不知道学校里没留那么多作文。我只是有点担心,怕如果你不练习写作,以后作文就会变成你的一大难题。

现在,双方的顾虑都已说明,没有后路可退了。

步骤3:邀请
方案B的第3步,就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开动脑筋,面对因不一致而形成的问题,共同找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一步被称为“邀请”。要说出“让我们来想想,我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或是“让我们来想想,我们如何才能找出办法”这样的话,像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解决问题是你和他共同做的事,而不是你对他做的事。
由于急于解决问题,很多家长可能会忘记邀请这一步。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很多人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认识,认为只有大人才有能力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源于那里呢?父母的父母。
大多数看似在眨眼间解决了难题的方法都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若想根治某个难题,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斟酌,需要花时间,而且需要有探索各种解决办法的意愿,不会再时机未成熟时中断进程。因此,方案B的讨论过程可能会花很长的时间,不过,孩子发脾气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要比这多得多。



路过
4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congminggu

    2015-1-4 14:49

    学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