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indy4753 于 2012-8-8 17:11 编辑
今天看了一篇叫《心灵的成长》的书,有一点很受启发,因为自己的宝宝是17个月,所以对于他总是搞破坏的行为非常生气,今天才明白自己有时真的不懂他。
你阻止孩子淘气吗?
意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并不需要用什么特别的方式来教孩子,只要爸爸妈妈不去破坏孩子天生的这个能力就可以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淘气”。
当孩子能够移动身体、开始爬行的时候,淘气便马上出现了。
一听到淘气这个词,爸爸妈妈会出现怎样的第一感觉呢?大概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条件反射性地做出这样的反应:淘气?令人头疼?赶快制止。如果仅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孩子的淘气,这确实是理所当然的反应。
开始淘气的孩子,凡是手可以够得着的东西,他都要拿过来,能拧的拧,能撕的撕,还要放进嘴里尝一尝。这些事不仅给父母添了乱子,而且有时候还会给孩子自身带来危险。所以,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
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这类事情的话,又会怎样呢?
当孩子看到废纸篓时,他挪动着身子爬过去,观察一番后,便伸出手去把它拉倒。里面倒出来了废纸屑、揉碎了的包装盒、绳子等他从来未见过的东西。孩子着迷地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地拿在手里察看。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呢?其原因是他们拥有好奇心了。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
这个好奇心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欲的一部分。它将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是我们度过丰富人生的原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不仅不能伤害好奇心,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
不会淘气的“好孩子”会在青春期受挫
儿童研究专家们把这种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探索行动)“,并且对其非常重视。
就成人而言,所谓探索欲望就是研究心。因此,淘气的孩子,其潜在的研究心一定很旺盛,可以说这将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父母们把淘气看成了一件坏事情,为了阻止孩子淘气,它们不是打就是骂,结果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不会淘气的“乖孩子”。并且由于这些孩子被大人评价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会淘气了,从而渐渐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当这种“好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于一直伪装的“好孩子”形象不堪忍受,便可能拒绝上学,对父母施加暴力,或者是患身心疾病。
每逢见到这样的例子,总令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们非常有必要知道这一点:淘气-----这一看似很普通的行为,会因为父母的对待方式,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上面我们以淘气为例,讨论了意欲的培养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究竟是仅仅立足于自身的利益,还是同时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孩子的利益来考虑的话,淘气不仅根本不是坏事,甚至是越多越好。在其他有关方面,诸如“开玩笑”、“恶作剧”、“打架”等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在迫使着父母们对自己的基本认识作一个变革。如果要想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在育儿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绝不可或缺的。
孩子是善的存在-----这是我所确立的“性善说“的基础。在漫长的与孩子共同亲密相处的岁月中,我清楚地看到,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不会做坏事。
起劲地对这样那样的事物进行探索的“淘气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善的形象。而把这种探索看作“坏事请”,对孩子又打又骂的父母,是没有真正明白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淘气是孩子天生的意欲中自发出的活动,所以并不是被骂了之后,孩子马上 就能停止这种活动。如果反复给予严厉责骂的话,孩子 就会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然而,这样的老实孩子,其实是一个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形象。
我经常受到母亲们这样的询问:“我的孩子总是懒洋洋的,一点生气也没有,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您看该怎么办?”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被阻止了淘气。
婴儿和意欲
对老实的婴儿要注意
意欲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能力,因此它在孩子刚一降生时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比如,以啼哭的方式来述说不快,这就可以看做是意欲的表现。对此家长有必要做出反应,给予相应的照顾。
如果婴儿很少啼哭,就必须考虑一下这种可能,婴儿即使啼哭也得不到周围亲人的理睬,最终只有放弃。
以前的孤儿院里这种婴儿很多,看上去似乎老实听话、不令人操心,但是情绪和意欲的发育却停滞不前。这种现象被称为“福利院症“。
孩子的要求,重视了抱、哄逗等事项,婴儿变得爱哭、爱笑‘情绪和意欲也顺利地发育起来。
可是近年来,在家庭中,由于较少地受到哄逗和搂抱,具有“福利院症”的孩子渐渐增加了。把听话、好带的婴儿当作“好孩子”的妈妈确实为数不少,这真是件令人忧心的事。
在建立情感联系的同时培养意欲
婴儿独自一人玩耍也可以视做自发性的表现。
婴儿有时会把小手伸到自己眼前,移动着玩耍。这时候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充分享受一个人玩耍的快乐。这一点不容忽视。
在育儿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牢固地建立母子间的情感联系,并同时对孩子自发性的发展给予援助。
以独自玩耍为例来说,当婴儿一个人玩厌了,想要妈妈抱或逗的时候,就应足够地满足他(建立母子间情感的联系);当和妈妈玩耍够了后,孩子又开始独自玩起来,这时不要妨碍他,而应该让他尽情地独自玩耍(援助自发性的成长)。
假如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注意保持这两者良好的平衡,便能够培养出情绪安定,并且具有自发性的孩子。
孩子会动时便开始淘气
尽量容忍孩子的淘气
会爬之后,孩子充满活力的表现真是随处可见。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孩子所到之处无不在淘气。
在这之前,孩子自己不能动,即使被什么东西吸引,也无法接近它。而现在会爬了,放在地处的东西可以伸手拿到,这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当孩子朝着目标拼命爬过去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真可谓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事实上,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淘气的对象,并已此为乐。如果把餐巾纸一张一张地从盒子里抽出来玩耍、把隔扇拉门捣个洞、把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撕报纸、玩电插座、按动电视机的按钮,真是数不胜数。
当然,如果婴儿去碰不干净的东西,成人要一边说:“脏脏”,一边把它拿走。危险的东西也不能让孩子去碰,但是,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就应尽可能地对孩子的活动少加限制。家有年幼的孩子,房间凌乱不堪是必然的,对此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发性,就尽可能容忍孩子在这一时期里淘气。
淘气是孩子成长的必要课题
我提议尽量容忍孩子淘气,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孩子的淘气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前面曾经说过,淘气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所以,当孩子通过淘气使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后,便不会继续做了。前后最多不过一两个月时间。我把其称做“淘气的毕业”。
如果孩子的淘气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就必须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制止。但是同样的调皮事情,孩子不可能永远做下去。
对于孩子来说,做调皮的事情确实有他的理由,不做了,也有一定的原因。若是加以压制,孩子就不能够完成淘气这个自发性的发展所必需的课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地容忍孩子淘气,等待他自己从淘气中毕业。
对付淘气的办法
孩子淘气捣蛋把父母搞得头疼,这也是个事实,因而有必要尽量减少其危害程度。比如,把容易摔坏的东西放到孩子的手够不到的地方,用胶带纸贴好电视机的按钮等等,想出一些妥善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搞得孩子一点也没法淘气了,便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也应设法准备一两个孩子可以随意使用的橱柜,里面放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父母设计这些事情,其实也是件挺有趣的工作。
在我们家里,当我的孙子、孙女长到开始淘气的年龄时,我们便把梳妆台提供给了他们,把有危险的或不能随便动的东西拿走,并在抽屉里放入没有危害的面霜和几个容器等。孙子、孙女们都分别在某一个时期迷上了梳妆台、尽情地淘气了一番。
如果孩子的淘气令妈妈伤脑筋,比如在门上瞎涂乱画。就可以这样对他说:“在这儿画可不行,快停下。我们换一个地方”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贴上一张大一点的纸,让孩子爱怎么画就怎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