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qiuyubaisha 于 2012-8-12 18:27 编辑

最近看到两篇文章:杨佩昌: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已辟谣,见12楼和14楼辟谣原帖)另外一篇文章是说培养孩子内力觉醒的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作者:博兰拓_奇正耐控
http://www.ebama.net/thread-56424-1-1.html

这两篇帖子的共同观点是早教不教知识,而是教情商,常识和手工能力,以保护孩子的兴趣,早教会把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孩子越小记忆力越好,古代那些鸿儒大家都是三四岁启蒙就背诵大量经典的。所以要趁孩子小多教知识,受益一生。

不教的观点的例子是说德国培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偏理科。教的例子是古人的例子,可能偏文科。还有一些在国外生活的华人,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也是早早识字,早早教了大量知识,成年以后都成就斐然。

我们孩子2岁1个月,我也受爸妈们影响搞了很多英语资料什么的,现在看了这些以后有点茫然了。我身边也有坚定不送孩子去早教班,不教任何知识的爸妈。我们家还是属于教得比较多的。看着说的也挺吓人的: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吧!

1.教还是不教知识?你认同和实施的是哪个?
2.如果不教知识,教情商(或者教别的什么?)的目标和操作方式?有没有这方面的书或资料推荐?
3.假如孩子确实对知识有渴求,某段时间内对某方法的知识很有兴趣,需要刻意不教吗?

杨佩昌: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2012年03月30日08:38中国新闻周刊杨佩昌我要评论(560)
字号:T|T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 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 rten ist kostenlos).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教育观点
1483 查看 23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icers

    2012-8-10 13:01:08 使用道具

    这可能也是德国出现华德福教育的一个原因吧。
    就像人们对于幸福有不同的定义,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同的目标。像国内,以rote memorization 为主,而国外则反对这种死记硬背,希望建立起孩子的critical thinking,imagination等。
  • qiuyubaisha

    楼主 2012-8-10 13:17:0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yubaisha 于 2012-8-12 18:25 编辑




    原来的帖子太长,删去了
  • co_gao

    2012-8-10 13:18:31 使用道具

    太感谢了 终于找到理论支持了
    我家就培养下习惯和爱好 我和老婆的思想是凡是学校能学的 我们不教 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
  • 念念妈2011

    2012-8-10 13:34:21 使用道具

    收起来慢慢看。
  • anmily0724

    2012-8-10 13:36:59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icers

    2012-8-10 13:38:00 使用道具

    孩子在上学前就应该尽情的玩,从玩中学习。
    推荐看华德福相关的书籍,如果支持并希望实践这样的观点的话。
  • anmily0724

    2012-8-10 13:39:50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Martina

    2012-8-10 13:53:47 使用道具

    挺长的,都看过。

    因为没有安全感才会如此焦虑,做个没钱没地位的普通人活得有点难,这是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 observer

    2012-8-10 14:08:51 使用道具

    我记得“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这篇文章出来以后,没多久就有居住德国的人辟谣了。
    被证实是谣言。
  • hhamily@hotmail

    2012-8-10 14:15:57 使用道具

    难得这么长的文章也看完了 其实就是自觉和不自觉的问题么 呵呵
  • observer

    2012-8-10 14:15:59 使用道具

    网上摘录的 =================

    其实德国小孩子竞争开始很早,他们四年级以后要分流,一部分上Gymnasium,将来只要成绩够好可以无限制上大学(Universit);一部分上Gesamtschule,Realschule或Hauptschule,这些将来上大学(Universit)会有诸多不便。类似我国初中毕业后的普高,职高,技学,中专。没上普高的人理论上也能上大学,但是很难。这种分流出现在四年级后(对比我国是九年级),有点残酷。前面文章提到的vorschule不是字面“学前班”的意思,是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精英教育模式,把Gymnasium前的四年缩短为三年学制。在魏玛期间被禁止,现在法律继承下来。
  • 浮花爸妈

    2012-8-10 14:17:13 使用道具

    这个讨论很有意义. 过犹不及, 我支持让孩子自然成长. 灌输知识型的早教只可适当进行.
  • qiuyubaisha

    楼主 2012-8-10 14:24: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qiuyubaisha 于 2012-8-10 14:28 编辑

    感谢observer的回复!真理越辩越明!我找到了辟谣的帖子!

    [转载]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2012-02-03 09:25:01)转载▼标签: 转载  
    原来,“德国禁止学前教育”是以讹传讹”!
    原文地址: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作者:淡可乐
        通过转贴看到了一篇博文 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我感到非常惊讶。在德国学了两年教育学相关的专业,我从来不曾听到有这一说啊。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发现作者的依据是德国的基本法。于是专门去找了基本法(Grundgesetz)第七条来看(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gg/art_7.html)。第六款写着“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 直译为:Vorschulen仍然是被取消的。乍一看似乎是作者所说的意思。但这样的表述,说明Vorschulen原来存在过,后来被取消了,然后在目前的基本法中,继续被取消。那么这种原来存在过的Vorschulen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德语维基百科的解释,此处提到的Vorschulen根本不是作者理解的为小学做准备的“学前班”,而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存在过的,为中学做准备的一种三年制收费小学(作者翻译的“先修学校”固然不错,但意思其实是先于中学之进修)。这种收费学校,曾经服务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出于社会公正性的考虑,被当时的宪法取消了(魏玛宪法第147条“Private Vorschulen sind aufzuheben”,即“取消私立的先修学校”)。魏玛宪法条文和目前基本法条文所用的动词一致,句式也很相似,只是因为省略了“private”(私立)一词,才容易让不了解历史的人误解。但条文出现的语境是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规定学校由政府监督,教育机构应设立宗教课程,私立学校是对公立学校的补充并且需要被政府批准等等),所以第六款中的“Vorschulen”毋庸置疑是针对历史上的“先修学校”而非小学之前的“学前班”。目前至少在汉堡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就存在Vorschule这个名词。如果照作者这样理解,那么《汉堡晚报》2010年4月20日一篇报道的标题“Vorschule bleibt 2012”(意思是Vorschule这种学前教育机构2012年仍然存在,父母仍然可以在它和幼儿园之间做出选择),岂不是公然违反基本法的笑话?

        而且,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了。教育和玩耍并不是对立的。中国的各种学习班,问题不在于“对幼儿进行教育”。事实上成年人只要和幼儿相处,就是对他们的教育。电视、网络、广播、手机、ipad……只要是幼儿能够接触的媒体,就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关键是怎样的教育才是幼儿需要的,怎样的教育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无疑,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年代,一个人想要在现代社会的丛林中立足,从小开始学习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正因为知识太多,变化太快,纯粹的知识学习就显得杯水车薪,所以必须学会选择。谁来选择呢?当然是每个人自己。我以为,当前中国一些实验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具备丰富的环境,提倡儿童主导的学习过程,就是让每个人从小开始建立选择的信心和一点一滴积累选择的能力(参见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学写字,是否阅读,是否计算,不应该是由大人预先规定的,而是每个孩子发展的程度和需要决定的。作者举的匈牙利的例子,其实是特例。而且原文来自维基百科,在这段话的上方,就有关于瑞典和芬兰在幼儿园进行语言和自然科学辅导的介绍。作者这样使用选择性论据,曲解事实,而讨论儿童教育的问题,实在让我非常反感!

        事实上2000年以来数次在PISA研究的调查中表现不佳,让德国人开始反思他们的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Google一下“德国学前教育”,除了铺天盖地中国人写的颂扬文字外,我意外地发现一篇德国之声2004年的在线报道,标题为“德国学前教育水平也很糟糕”。原文不长: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欧盟国家中质量不高,这是自“皮萨调查报告”公布后德国人十分痛心的一件事。最近的调查表明,德国的学前教育与欧盟其它国家相比也很糟糕。

    学前教育指的是6岁前儿童的教育,德国在这方面投入不多,因此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欧盟,只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学前教育老师用不着是大学毕业。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表明,全德国只有7个专项为学前教育的德国大学教授职位,而属于冷门的日本学也毕竟还有16个教授职位。

    在德国,成为学前教育老师的条件是10年中小学教育加上职高3年培训以及一年见习。29岁的薇拉.舒尔特是科隆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她说:“在我们的幼教老师职业高中班,学生的成绩简直是一塌糊涂,很多人都是来自9年制的高中或是实科高中,也就是说标准很低,例如德语课的成绩很差。”

    1996年,欧盟委员会要求各国学前教育老师的水平至少是要文理高中毕业,但是实际上德国远远没有做到。在培养学前教育老师的职业高中,有些必要的知识很少被系统地传授,例如如何教移民家庭的儿童学德语,如何与家长谈话等等。很多学前教育老师认为得到的培训很不充分。

    另外,学前教育的工作环境也非常差。根据有关工会的介绍,经常有一个28个孩子的大组平均只有1.5个老师的情况,而且一部分老师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临时替代人员”。学前教育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例如工作环境的噪声就很高,几乎所有的学前教育老师都感到力不从心。学前教育老师的收入也很低,只有小学老师的一半。

    薇拉.舒尔特说:“我们的责任很大,幼儿园的时代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非常重要,而我们得到的报酬却与之不成比例。这是一个很累的工作,我想一个人很难一辈子都能坚持下来干这个工作。靠这点工资很难生活,更不用说要供养孩子和汽车了。”

    儿童发展的理论表明,6到8岁前的年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是一生最集中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时光,因此这一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支持与促进。薇拉.舒尔特说:“皮萨调查报告报表后,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改变了。人们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学前教育老师应该至少是专科大学毕业。”

        难道说,因为国内的人看不到德国之声网页,就要糊里糊涂地接受各种留洋人士的外国怎么怎么好的宣传吗?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贴一个链接,是台湾人写的关于德国二十世纪以前“黑色教育”和之后教育改革的论文(王秋萍談德國教育家黑曼‧力茲與鄉間教育寄宿學校 發表於 台灣 “教育研究月刊“ 第169 期, 2008年五月號, P. 62-81)。考虑到版权问题,仅摘录一段对德国乡间教育创始人Hermann Lietz的引用:

    教师收入微薄,很多都要靠课后私人补习赚外快才能勉强过活,儘管如此,教师还是都待到退休年龄才离开教职,因為退休后的津贴比原先的本俸更少,所以一般教师心态是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对教学没有热忱,相对地,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总之,上了学后我的人生就完全变了,整天就是忙著写作业、交作业、考试,却没有真正的学习。在学校我从来没有喜悦的感觉,学校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忍受,敷衍而已。
    记得教师从来不管我们日常举止,对待我们严苛无情,他们唯一的教育工具就是藤条。我还记得有一天早上洗澡时,我哥哥惊讶地看著我的身体问:『你身上从哪来这麼多血跡与伤疤呢?』最会打人的是低班的教师,只要学生某些『简单』题目解错了,或是教师责骂时為自己辩护说个理由,藤条就出来了。日常生活中不小心犯小错被用直尺或藤条打屁股或手心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一时失手把墨水洒了也被打,被打的学生必须低头,躬著身体『受教』,相当狼狈。另外还有体操课爬长竿,爬不够快的学生,教师就从桿子下面往上抽鞭子,直到同学爬到竿顶為止。然而,体罚在当时被普遍认為是必要的,而且是可靠的教育方法,我们学校不算是例外。什麼『教育的艺术』、『对青少年的爱与关怀』在当时我们是一点也感受不到。不过后来我想也是情有可原,如果教师本身从小从来没有被尊重的经验,如何从他们身上滋生这样的概念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呢?
    我觉得可怕的还有永远考不完随堂测验、週考、月考等定期考试,笔试的成绩不只决定学期分数与留级与否,还有伴随而来的体罚。為了避免得到坏成绩,人人养成一身欺骗作弊的功夫。回忆起来可真羞耻啊!另一方面,我又怕自己作弊欺骗技术不够熟练,随时有被当场逮住的可能,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生活在如此的紧张恐惧中,我对学校学习生活麻木不仁,一味敷衍,就像应付体罚一样,麻痺迟钝。我每天最期盼的时刻除了假期以外,就只有傍晚与同学在街道与大树下的游玩时间了。后来普鲁士教育部长取消了随堂测验,对我而言,已经迟了大约30年了。(
    引自 Dietrich, T. (Hrsg.). (1967). Die Landerziehungsheimsbewegung. Bad Heilbrunn. 7-13)

        现在似乎只要一谈到中国的某个社会问题,就被认为是“中国的问题”,然后又是一连串举例别的国家怎样怎样。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管是我们认同的还是不认同的,都有它的历史根源。比如德国幼儿园的管理如此“无为而治”,和他们对幼儿园的定位——“学前教育机构的责任只是父母教育责任的一种延伸和附属”(刘易《从立法实践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有很大关系。实行过一段时间社会主义的东德就比保守的西德有更多的幼儿园,详见刘易的论文。有趣的是“立法廢除體罰東德比西德更早:東德1949年,西德1973年,儘管中央政府命令規定,當時南部拜爾區最高法院在1979年還提出體罰權在當地是普遍接受的,頑強抵抗,然而撐不到1年,結果還是抵不過趨勢所趨立法廢除了。”(见王秋萍的论文)

        抛弃了国别偏见以后,开头提到的这篇置顶博文,也就没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了。当下的中国人,相对许多德国人而言,也许过得颇为辛苦(但是德国人就不需要为生活奔波吗?普通的德国青年面对人生规划可是毫不马虎的,大概只有文艺青年和二B青年才像国内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日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夜夜提着啤酒瓶乱逛。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但是要说在中国看不到一家人一起游戏的温馨场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作者举的那段"高智商儿童"的例子,最可能误导家长,产生严重后果。所谓的高智商,目前通常指一个人在数理逻辑方面(同时也可能导致在社会文化知识方面)具备超过绝大多数同龄人的能力。许多智商测验把"绝大多数"规定在97.7%,但这个数字其实只有方法学意义而无理论依据。高智商儿童,即智商测验成绩在97.7%的同龄人之上者,其实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群体。目前没有研究能够回答“高智商儿童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不是那位老师所说的“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论他是高智商儿童,中等智商儿童还是低智商儿童。虽然在对天才儿童是否分别教育这一点上,各国法律有很大差异,但是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应该注意课堂内部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这是得到公认的。孩子不是冬青木,拔苗助长虽有害,“齐头并剪”也是违反“天性”的。

        最后,正如普通德国青年,普通德国家长也并非都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淡定",据我所知,让孩子从小开始学外语,学乐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者不在少数。与中国不同者,德国没有“科举”传统,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地位的观念淡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教育的投入是建立在经济情况和家庭兴趣的基础上的。比如作者提到的那位踢足球的父亲,他自己本身也许对足球很有兴趣,两个儿子在幼儿园阶段只是踢着玩,进了中学可能就要进入校队,就要体验竞争的压力,失败之痛和胜利的喜悦。又如父母会乐器的家庭,自然会让孩子从小学习乐器。父母爱阅读者,孩子识字也早一些。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学前教育,值得提倡。事实上,德国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怎样让低收入家庭和移民家庭的孩子也享有这样的“学前教育”。再者,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更何况很多家庭只有一棵独苗。加上百年来社会变化剧烈,文化和信仰青黄不接,价值观稳定和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几何?成年人自我价值缺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孩子的需要是现实,成年人的需要也是现实,只一味强调前一种现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放孩子。正如医改只强调病人的需要,并不能真正帮助病人。家长的焦虑要被正视,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我觉得,中国其实不缺乏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缺的只是家长的平常心。而这样夸夸其谈的博文,对家长的平常心又有什么帮助呢?It's not right, it's not even wrong!




    qiuyubaisha于2012-8-10 14:35补充以下内容:
    嗯,看到这里,我的倾向性还是教。
  • gocrack

    2012-8-10 14:58:05 使用道具

    自然就好。

    象我家公主想学英语和音乐,如果拦着我觉得也是没人性的。只要不把眼睛搞近视了,她喜欢怎么来都行,我们只是稍微带带路。
  • flyingcherie

    2012-8-10 15:28:50 使用道具

    “内力觉醒”?搞得神神秘秘的?内力觉醒是什么?怎么唤醒?一概不说,空中楼阁水中月。说白了,忽悠!不具参考性!
  • forestpool

    2012-8-10 15:37:44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gedatou2007

    2012-8-10 16:19:51 使用道具

    很好的文章 推荐
  • 闫汇辛妈咪

    2012-8-11 22:44:49 使用道具

    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哦  然后再各种情景下教育 并不是说教  小孩子说理不大管用
  • wjjzw1111

    2012-8-11 22:58:46 使用道具

    最近萧大侠也不来宏篇阔论了,论坛少了争论了呀,最近这些天台平静了,我也没有激情看争论了,大概都在看奥运吧,我家是懒得看奥运
  • wjjzw1111

    2012-8-11 23:08:25 使用道具

    qiuyubaisha 发表于 2012-8-10 14:24
    感谢observer的回复!真理越辩越明!我找到了辟谣的帖子!

    [转载]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2012-02-03 09 ...

    我朋友家的理论就是什么都不教,怕孩子以后学习会产生倦怠,现在就是让孩子充分的玩,说实话也没见小孩怎么会玩,但是那个小孩情商是天生的高,很轻易就能把别人的好东西哄到手,而且和妈妈说话能让妈妈哑口无言以对,不用培养情商就已经情商很高了。
    复制搜索


    复制搜索
    我们家的孩子是情商超低,动不动就哭。
    我也受朋友的影响,没怎么让孩子学习,但是逐渐发现小孩不学习真的不聪明,越学习会越聪明,而且还会粗类旁通。
    我们家孩子和朋友的孩子在学习认知不是一个水平上的,而朋友还没有意识到两个孩子之间学习认知的差距。
    有人也许会说早认几个字,早会计算说明不了什么。到底怎样,我也不知道,明年两个孩子都要上小学,在以后的学习路上,不同教育方式下的两个孩子,到底以后会怎样,我来慢慢记录比较了。
    我家孩子情商已经很低了,不能让他在学习的智商上更低,只好偷偷的抢跑了
  • joseph

    2012-8-11 23:34:47 使用道具

    好长哦,不过早教感觉已经是必须的了



    帮我宝贝投个票,有投有评论有抽奖哦!谢谢!http://www.bb06.com/bb06_bbx.php?mod=work&id=86
  • xxxboy

    2012-8-12 10:46:37 使用道具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 点点小宝贝

    2012-8-12 15:19:57 使用道具

    我很后悔看了这个贴,浪费时间,毫无用处。好在后面看到了辟谣。孩子感兴趣的就引导教下。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