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电视中有个互动节目,在探讨学生和家长该如何互相理解的问题,主持人右手是15个小学生,左手是学生的家长,节目进行到一个环节,主持人抛出一个问题:作为家长,在自己做错的情况下,认为该向孩子认错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位家长举手!同时,有个比较“活泼”的家长还说:我们做得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错!
主持人又反过来问学生,你们认为家长该认错么?有些学生认为:父母是对我们好,所以才那样做(应该是被父母已经“和谐”了,因为,父母的做法确实不对,并不是孩子理解不理解的问题);有的认为父母有时只是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而忽视了自己的想法,但鉴于父母的权威,只好保持勉强认可内心不满的状态;等等。
我当时看完就说:这种不承认错误的家长与孩子的矛盾迟早会因与日俱增而爆发冲突的!
关了电视,我在电脑上给孩子找些资料,老婆在缝补些东西,孩子跑来跑去自己玩儿的挺高兴。突然,孩子提出:我想吃蜂蜜!老婆立即回了一句:不行,太晚了,吃了甜东西牙会有蛀虫的!孩子一听,想吃蜂蜜的兴奋劲儿一下子没了,没说什么话就接着玩儿其他的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婆突然说:我觉得刚才自己的做法不对,不应该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应该让她判断是否该吃蜂蜜!于是,把祺祺叫过来对她说:祺祺,刚才妈妈做得不对,不应该不问问你理由立即拒绝你的要求。好了,现在你自己来决定是否吃蜂蜜,好么?你想吃么?孩子点点头,于是老婆说:那好,不过,为了防止坏牙,我们要少吃些好么?祺祺点头并说:我就吃三勺。三勺过后,我们给孩子喝了些水,从她的脸上,我们看出了满足的神情。
针对父母犯错后的承认与否,我有几点想法:
- 有错就承认不可耻。人会犯错很正常,父母不要怕孩子因为你承认错误而觉得你不够做他的榜样来学习。我们要从自己认错的行动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也会犯错,因此自己万一犯错也不要怕;父母既然勇于承认错误,那我也要这样;父母犯错后会改正,我也要改正,等等。
- 认错行为可嘉,但错误还是要避免再犯。提倡认错不等于鼓励犯错,为了言传身教,认错和改错都很重要,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付诸于行动的。
- 父母权威与错误多少没有多大关系。有关系但不是很大,当然这个应该是有条件的,即:对的多,错的少;大事儿、原则性错少,小事错多;总之,就是瑕不掩瑜的意思。
- 早认错效果好于晚认错。认识到错误后立即承认,家长和孩子都印象深刻,对改错及避免再次犯错有很好作用。很久才认错的话,也许因为对方不满情绪已经积蓄已久、心生怨气而不容易感受、体谅、接受认错,认错效果大减。
- 坚决杜绝有错不认、倒打一耙的现象。也许有些所谓的理由让家长觉得这个不是错误、这个错误小不值得承认或干脆觉得孩子错误更大,我犯错也是为了避免他犯更大错误等等。要知道,错了就是错了,“知道错误但不承认,觉得自己将来反正会做好的”而不认错只是让自己坦然了,但孩子心里的感受可不一定这么容易满意。
- 家长认错不要指望孩子也跟着立即认错。这种有条件的认错会让你认错不彻底,另外,当孩子万一认错没让你满意的话,反而会激起矛盾,使事情涉及范围扩大化、局面复杂化,也许最终出现更多错误,偏离认错的初衷。
- 认错要真诚。真诚的认错包括话语、语气以及随后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