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撰写的《虎妈妈的战歌》在中美两国引发热烈讨论之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近日的一篇博客又成为网络热点。尽管钱文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读过《虎妈妈的战歌》,但这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博客却被网友看成是对“蔡美儿的严苛教育”讨论的另一种呼应——“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
“快乐教育说”再次遭到质疑
记者昨天从中信出版社获悉,《虎妈妈的战歌》中文版自1月下旬被引进国内以来,已累计印刷10万册,始终位居当当网和卓越网亲子类图书的畅销榜冠军。关于孩子的“教育”话题,从书到学界、从网上到网下,最终的焦点是:“教育是否应该是快乐的?”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詹姆斯.伯纳德.墨菲的观念具有相称的典型性,他指出:很多人在衡量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时,都把前提设置成“童年不过是在为长大成人做预备”。然而,儿童不只是接受成长培训的准成人,更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有独特的能力和乐趣。他在文章中引用了经济学家萨默斯的观念,认为童年幸福与否,不仅在于长大后是否成功,还要看是否得到了只有在孩童时期才能拥有的享受,比如纯真心灵带来的无忧无虑,比如忘记时间带来的悠闲安闲。
钱文忠的观念给这种持续的聚焦讨论提供了另一种冷思索,他认为,童年当然有其本身的价值,但与此同时,童年也需要为将来做准备。这是事物的两方面。“人生就是快乐与痛苦同在,为什么我们要把痛苦从教育里剔除?”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盛行的“快乐教育说”的质疑。
英国的好学校规矩非常严
钱文忠在这篇博客写道:“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和更多的快乐,这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主体思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他列举了英国和新加坡的例子:“我们常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好,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答应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不是常常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在钱文忠看来,惩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孩子究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而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由此,钱文忠说他非常认同一句话:只有拥有了惩戒孩子的聪明,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他向记者讲了自己的例子,说小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上课淘气捣蛋,“就是被一个老师管好的”。“罚站,一站就是一天;弹脑门,时常弹。现在那位老师80多岁了,我们始终情同父子,我感谢他,爱他。”钱文忠说,现在假如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他是希望老师能给予恰当惩戒的。
一味让步,孩子会被社会摧毁
钱文忠此番“不务正业”地谈起“如何教孩子”,除了有感而发之外,更多的是出于他这几年在讲授《三字经》、《弟子规》过程中的所思所感。“经常有人问我,推广《三字经》和《弟子规》最大的难度在哪里?我的回答是:社会。如果按照《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在他看来,如今社会的复杂程度早已不是《弟子规》时代所能想象,“一味鼓励,一味让步,一味追求快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长大成人是需要抗击打力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