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有天幼儿园园长和我聊天,说语文最重要,英语不要学了,以后工作了没啥用。我说有机会我还是想把孩子送出去,她非常惊讶,说为啥啊!?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想,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我对园长的回答比较无语,哪怕想救国也得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啊!但其实更多还是有私心的,只希望孩子能过的平平安安就好了。看到这妈妈的文章,共鸣了,分享之~
~~~~~~~~~~~~~~~~~~~~~~~~~~~~~~~~~~~~~~~~~~~~~~~~~~~~~~~~~~~~~~~~~~~~~~~~~~~~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哪个孙子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我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把我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我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我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 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我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我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我心理有魔障。我对自己非常失望,我从小没有自我,我对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失望,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我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我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我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我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我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我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 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我完全没有自我,其实我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没有谁可以清楚地告诉我,我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我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我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我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其实我作为“帮凶”,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我女儿当年前连幼儿园都上不了,那年奥运宝宝猪宝宝叠加,满大街都是找不到幼儿园的宝宝,《人民日报》都连发文章批评入托难。临到8 月份我还没找到幼儿园,托人找关系,能托的都托了。
  苍天有眼,上了一家有名的公立幼儿园。但到那就绝望了,这什么幼儿园啊,早晚得换!那里的老师太传统了,他们教孩子玩“战争游戏”,让孩子分成两组,玩相互射击,嘴里还要发出“pia !pia !”的声音。孩子一回家,就拿手对着我比画,嘴里“pia!pia!”的嘟囔,还问我,“妈,你怎么还不死啊!”一问,幼儿园学的。
  这还不是全部,他们从小班升中班要考试,分成普通班和蒙班。四岁啊,干吗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让一部分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是甩货?!我女儿没考上蒙班,眼泪围着眼圈,我一咬牙咱换地儿。
  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家长,被“教育”气得半死。我经常很纳闷,为什么我们这些家长,都知道该怎么尊重孩子的尊严、自由,而最懂教育的老师们,却生活在古代?可以说,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家长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知识,和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这不是幼儿园的问题,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问题……不出国行吗?
  我不恨老师
  前几天孩子又问我,“妈妈,为什么要有教师节啊?”我想半天说, “因为教师永远都在帮孩子,大家都非常感谢他们,于是所有人认为该给老师弄一个节日”“,那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啊…妈妈,小朋友都送,我也送!”我一下被问住了, “宝贝儿,没事!咱也送!”
  别人给我的茶叶,我就送过去。能不送吗?不能,因为老师一个眼神就可以把她“杀死”,在孩子面前,老师是法官是命运主宰是天,他们杀死一个孩子的尊严和信心太容易了。
  肯定有人想骂街,但我不恨老师,从根本上说,我们社会的人力资源价格是扭曲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市场价格是多少?没人知道,但都知道中国老师的收入,比起国外同行差多了。
  这个工资体系,不仅老师,医生法官都有问题,既然阳光下的货币不能弥补,那就得靠灰色货币了。所以,将心比心就没法责怪老师,当你骂老师王八蛋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干过王八蛋的事?
  既然这个规则不是我可以改变,就只有玩好规则:送礼绝不送脑白金,要对每个礼物用尽心思,除了考虑礼物的商品价值,还要考虑怎么才能打动老师。
  妥协妥协妥协!苟且苟且苟且!于是大家一起支撑起一个你不满意的现状,还要让孩子不被牺牲掉……累不累?这也是我拼命把孩子送出国的理由,哪怕自己从身到心都已残破,也要加油!等将来和我女儿一起去没人认识的地方净化吧。
  接下来,马上孩子要读小学了,我已经准备一笔钱,但往哪里砸、砸给谁还不知道,所以我从去年就开始有组织有预谋地结交新朋友,尤其是教育口的朋友。这又是个复杂的利益体系,还要赚钱再赚钱!说句实话,只要有孩子,中国就不需要维稳,因为家长都在低头赚钱,谁希望国家乱啊!
  我还是有盼头的,等她小学毕业,有了生活能力,也许我就可以解脱了,因为可以送她出去了……
八版
3681 查看 55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ifyouloved

    2012-10-9 09:22:29 使用道具

    唉,看得真是伤心啊
  • 0123lcr

    2012-10-9 09:26:01 使用道具

             是啊,说到我心里去了。前一段时间为了3年后孩子能不能进一所相对好一些的小学,愁的我失眠,因为即使你有钱你也得有认识人,就像那位母亲说的,不知将钱砸给谁呢?我跟老公说,利用工作关系,赶紧结交一些更办进小学的人吧。
  • 温暖的心2010

    2012-10-9 09:27:07 使用道具

    呵呵. 还好我不是什么中产```````
  • 翔妈

    2012-10-9 09:27:26 使用道具

    要对每个礼物用尽心思,除了考虑礼物的商品价值,还要考虑怎么才能打动老师。深切体会!难!
  • youflea

    2012-10-9 09:28:45 使用道具

    咳,看得好累呀
  • 3tigers

    2012-10-9 09:31:38 使用道具

    问题是,出去了,除非父母能过去,否则,那里也不是天堂!
  • echozhang

    2012-10-9 09:34:12 使用道具

    这个为读小学准备一笔钱,我也在想,和这个妈妈想的一样,往哪砸还不知道,计划到时该还完房贷了,还完房贷要攒的第一笔钱就是这个读小学,而且到底要攒多少,完全心里没数。今年一类小学最高的已经听说有50万了,咱实在拼不了娘,找不到人,就是东城的二类稍好点的小学,3年后我一直在想20万够不够,到哪去找人?特别有感触

    不过我倒是到现在为止没想过要送出去,如果真有出去的一天也是自己考出去。
  • 小饺子妈妈

    2012-10-9 09:34:48 使用道具

    写的很好,看的好累。心累。
  • knifeandfork

    2012-10-9 09:34:52 使用道具

    0 唉,看得真是伤心啊

  • YULELE

    2012-10-9 09:38:45 使用道具

    英语在未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cara_hgd

    2012-10-9 09:39:23 使用道具

    看到的都是焦虑的母亲。我也一样。无语。。。。。。。
  • brilliantlj

    2012-10-9 09:39:31 使用道具

    本来就不看好国内教育,这看完都要绝望了
  • lalala

    2012-10-9 09:41:23 使用道具

    我现在是提前2年开始结交中学能认识的人了{:soso_e103:}
  • hangzhoushow

    2012-10-9 09:41:57 使用道具

    别那么悲观了。我不相信在中国,孩子就没有出路。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国外也不是天堂。
    昨天看了《小屁孩日记》的电影,感觉美国初中生的生活也挺恐怖的。。
    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我女儿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如果她自己要优秀,我决不会阻拦她。不过,我始终认为孩子健康、快乐最重要,而且要自信,并且懂得尊重别人,这些都是远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女儿上次报考民办小学,没考上,她好几个同学考上了,伤心地哭了。我对她说:我们这一辈子还很长,我们才6岁,也许我们现在有些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没关系,我们慢慢来,始终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不焦虑的家长,孩子才会不焦虑。。
  • 晴天蓝蓝

    2012-10-9 09:46:46 使用道具

    我女儿刚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了一家我心仪已久的幼儿园(还好没花钱没托关系,靠自己的面试表现进去的),现在开始我已经在忧虑小学的问题了
  • 迦叶行

    2012-10-9 09:47:16 使用道具

    的确是这样,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这样做,而是不得不这样做呀。
  • 欢乐玫瑰

    2012-10-9 09:48:46 使用道具

    尽人事,听天命!
  • 森林人

    2012-10-9 09:54:40 使用道具

    写这个经历的人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过,仰望的时间过长了。
    低头向前走吧,什么也别想,什么也别看。
    你就装不知道吧。
    大家往外走,不少孩子的父母就是不愿自家的孩子在国内受这份“羊罪”
  • 七七未央

    2012-10-9 10:02:24 使用道具

    真是说到骨子里了,我们的教育就是这么畸形,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就是这么无奈。出路在哪里?出国就一定是明媚自由的阳光了吗?
  • koko

    2012-10-9 10:04:19 使用道具

    写的好实在啊,唉
  • wsying1982

    2012-10-9 10:05:07 使用道具

    家长、社会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育真的很难改变,不顺应社会和家长的教育很难存在。所谓的“国际学校”,所谓的去美国的思想灌输,更多的是因为市场的需要。可以设想,以前是精英去美国深造,现在的“留学”,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工作和好的生活吗?
  • gedatou2007

    2012-10-9 10:08:03 使用道具

    仔细看了,写的很不错,教育已经市场化了,就是一个字,钱,那些教育机构没有真正的想培养孩子。
  • woaithr

    2012-10-9 10:09:05 使用道具

    为什么我们这些家长,都知道该怎么尊重孩子的尊严、自由,而最懂教育的老师们,却生活在古代?

    真是深有同感,刚刚六岁的娃儿,天天被圈在教室里学习上课不许动一下,一下也不许动!敢问老师你做得到吗?可是我真的不敢这么问老师,娃儿还在人家手上。。。。。。
  • 荸荠泡泡

    2012-10-9 10:10:15 使用道具

    其实国外要真是天堂,也算是有盼头,不过只怕到时候还是失望吧。
  • 封疆大吏041010

    2012-10-9 10:10:21 使用道具

    回首展望,我们中国人,哦,应该叫“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极有天赋的民族。

    说不出具体,只知道真的,很有天赋。
  • paulinaliu81

    2012-10-9 10:10:5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paulinaliu81 于 2012-10-9 10:12 编辑

    现在焦虑的人真的太多了,我也经常焦虑,有时候觉得无能为力,有时候觉得要拼一拼,唉
    我们不是学区房,但是公立小学的学区房以后还会不会存在,5年以后,真的不好说,觉得好的生源应该都到私立小学去了吧
  • lormyone

    2012-10-9 10:15:46 使用道具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是自己选的,没送过老师礼,老师一直待他很好
    小学是地段生,一年级送老师礼被退回,这期开学送老师出去旅游买的纪念品也被退回,送老师自制的月饼就没有退回了,所以我觉得让老师觉得是真心感谢她就行,其实不必要去跟风的。
  • 米小山

    2012-10-9 10:21:22 使用道具

    像我这什么都没有的妈妈,只能说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 猪乐宝518

    2012-10-9 10:25:32 使用道具

    凭个体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状的,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教育只有他们赚钱生存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事业,据我观察在幼儿园阶段,老师低素质的较多,都是没有其它更好的出路,才去看孩子的,本身的境界有限,再加上一个人看那么多孩子,哪有功夫研究幼儿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呢?